討論:外國勢力在華發行貨幣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慳度士丹中國日本滙理銀行

慳度士丹中國日本滙理銀行(利生銀行)曾發行1000元港幣樣幣的說法來自條目「香港一千元紙幣」,暫時未找到資料支持--苞米() 2016年2月19日 (五) 03:24 (UTC)[回覆]

條目「外國勢力在華發行貨幣史」有無存在必要

創建了一個名為「外國勢力在華發行貨幣史」的條目,因為在讀《外國貨幣侵華與掠奪史論》,想把曾在中國發行貨幣的外國銀行、中外合辦銀行說一下,書中把日偽銀行也說了,我覺得蘇聯紅軍票不是外國軍隊發行的貨幣這種應該也必要加進去,就這樣出來這麼一個概念。是不是條目有些扯淡了,改名還是提刪好一些呢?--苞米() 2016年2月19日 (五) 07:09 (UTC)[回覆]

您這情況和零七年創建的日本漢字改革史有某種方面的雷同。--Jasonzhuocn留言2016年2月19日 (五) 11:32 (UTC)[回覆]
清朝貨幣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貨幣需要擴充。點亮台灣留言2016年2月19日 (五) 13:27 (UTC)[回覆]
(?)疑問:「外國勢力」這個用詞沒有問題嗎?— lssrntalk 2016年2月19日 (五) 13:30 (UTC)[回覆]
「外國勢力」這個用詞不中立。這個條目內容只有一個來源「外國貨幣侵華與掠奪史論」直接支持,這個來源看標題就不夠嚴謹中立;如果沒有其他可靠來源直接支持,應該提交存廢討論。近代世界各國大都經過一個統一貨幣的過程,在由指定中央機構(如中央銀行)發行法定貨幣普遍使用之前,有多種貨幣流通,放在這個框架下(從多元到統一)看貨幣史更有意義。單從經濟掠奪來看貨幣史是一個POV。

還有此條目品質不高,不知道有什麼價值。貨幣史應該由懂宏觀經濟、貨幣、國際貿易歷史的人來寫。就算要堆砌基本史料,也要寫誰發行了哪些面額的貨幣,流通地區與流通量、購買力或匯率等等,使讀者對於其影響力有客觀認識。這種內容刪了不可惜。--歡顏展卷留言2016年2月25日 (四) 00:49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外國勢力在華發行貨幣史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8月12日 (六) 11:3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