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德國/優良條目/存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存檔:

(現由機械人創建每月存檔。過往存檔請參見存檔頁

2006年9月12日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繫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2006年9月24日

巴巴羅薩作戰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戰爭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東方戰線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作戰原本的計劃是要快速攻克蘇聯烏克蘭的東方領土,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裏,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的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裝備老舊和戰術不佳的蘇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由於嚴酷的寒冬而攻勢受阻。

2006年11月14日

科隆德語: Köln),是德國人口第四多的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萊茵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紀科隆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教會中心和藝術知識中心。科隆在二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築遺產以及許多重要的國際性活動而聞名。科隆位於歐洲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要道與萊茵河的交叉口上。萊茵河是歐洲南北交通的一條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國鐵路交通最繁忙的樞紐。它的內河港口是歐洲最重要的內河港口之一。它還是一個文化中心,尤其是創造藝術的一個中心。它的狂歡節非常有名,此外它還是許多協會的駐地。

2006年11月17日

威瑪共和國德語:Weimarer Republik)是形容1919年1933年期間統治德國共和政體之歷史名詞。由於共和國的憲法 是在威瑪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因此這個共和政府被稱為威瑪共和國。共和國於德意志帝國崩潰、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成立。雖然共和國廢除帝制,但仍然保留以前的正式國名德意志國家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國之名詞,是後世歷史學家的稱呼,從來不是共和國的官方名字。共和國是德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因十一月革命而生,因阿道夫·希特拉納粹黨1933年上台而結束。

2007年2月4日

漢薩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漢薩(Hanse)一詞,德文意為「公所」或者「會館」。13世紀逐漸形成,14世紀達到興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1367年成立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漢堡科隆不萊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參加。擁有武裝和金庫。1370年戰勝丹麥,訂立《斯特拉爾松德條約》。同盟壟斷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商站,實力雄厚。15世紀轉衰,1669年解體。

2007年2月22日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霍亨索倫王朝普魯士國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腓特烈·威廉三世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與黑森-達姆施塔特公主弗里德里克·路易絲的長子,1770年8月3日生於波茨坦。179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的父親去世,他繼位成為普魯士國王。在拿破崙戰爭中,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割讓大批領土給法國,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腓特烈·威廉三世又得回失去的領土。其後,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統治變得保守,他於1840年6月7日在柏林去世,終年69歲。

2007年4月9日

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馮·里希特霍芬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一名德國飛行員,被稱為王牌中的王牌。他也是戰鬥機聯隊指揮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擊落最多敵機的的戰鬥機王牌,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里希特霍芬於1915年5月調派到航空兵服役,其後加入奧斯華·布爾克的精英戰鬥機聯隊。1917年1月,在他擊落第16架敵機後,里希特霍芬獲授予當時德國最高榮譽藍馬克斯勳章1917年血腥四月更踏上高峰,這單月中,他擊落了22架英國飛機。到6月時,他成為新建第1戰鬥機聯隊的聯隊長。里希特霍芬於1918年4月21日索姆河附近的莫蘭角飛行時被一顆.303口徑子彈擊中後身亡。

2007年5月29日

突出部之役(又稱阿登戰役亞爾丁之役守望萊茵作戰),是納粹德國1944年12月16日西部戰線發起的作戰。此次作戰包含許多支援的次作戰,如地板作戰麒麟作戰等,這些作戰的計劃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線、佔領安特衛普並包圍和消滅盟軍四個軍,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役是在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秘密計劃完成,即使是「Ultra」(盟軍破譯的德國祕密無線電通訊)也未顯示任何跡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份自信、忙於自己的進攻計劃、差勁的空中偵察和相對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第一軍,提升了突擊的效果。

2007年7月12日

德累斯頓,又譯為德累斯頓,是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國東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德累斯頓的城市人口約50萬(2006年),都會區人口共有125萬,而德累斯頓所在的薩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區共有320萬人,被列為德國主要大城市之一。 在歷史上,德累斯頓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和無數精美的巴洛克建築,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作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頓又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德累斯頓還是一個重要的科研中心,擁有許多研究人員。該市經常被稱為「德國矽谷」。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學之一。

2007年8月1日

費利克斯·馮·盧克納爾伯爵Felix Graf von Luckner,1881年6月9日-1966年4月13日),德國貴族、海軍軍官、作家。是一位以綽號「海上幽靈」而聞名的航海家——他的全體船員被稱作「皇帝的海盜」——從1916年1917年,他曾指揮SMS 海鷹號帆船襲擊了大量敵方商船。盧克納爾伯爵於1881年6月9日出生在德國城市德累斯頓,於1966年4月13日在瑞典城市馬爾默離世。盧克納爾在每場勝利的戰爭中,都竭力避免雙方人員的任何傷亡,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英雄,同時被戰爭雙方譽為一個神話。盧克納爾在率領海鷹號的8個月內,共擊沉14艘敵船,俘獲462名敵人,其中1人在作戰中死亡,而他的部下則無一傷亡。

2007年8月22日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著名的德國哲學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影響相當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上。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原本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巴塞爾大學的古典哲學教授,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2007年12月19日

德國,是位於歐洲中部議會制聯邦制國家,由16個組成,首都柏林。德國陸上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捷克波蘭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共九個國家接壤,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德國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第一次形成統一的國家。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國和戰敗國,二戰後,德國在1949年被美蘇英法四強分割為東德西德兩部分 。1989年東歐民主運動蜂起,各國共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終於達成兩德統一。德國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八國集團的成員國,是當今世界強國之一。德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

2008年2月19日

德國國會大廈是一座位於德國首都柏林中心區蒂爾加藤區的一座建築。它首先是德意志帝國帝國議會,後來在威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裏選舉德國聯邦總統。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它的官方名稱為「帝國議會大廈大會場」。1990年代國會大廈的改建中顧及生態學問題是招標時的重要要求之一。大廈的暖氣和能源系統結合了太陽能技術、機械通氣、使用地層作為冷和熱儲藏、熱電廠、廢熱發電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國會大廈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區的建築中藝術陳列的中心建築,在改建過程中又有18位藝術家受邀請為大廈提供他們自己的作品。

2008年2月19日

德國國會大廈是一座位於德國首都柏林中心區蒂爾加藤區的一座建築。它首先是德意志帝國帝國議會,後來在威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裏選舉德國聯邦總統。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它的官方名稱為「帝國議會大廈大會場」。1990年代國會大廈的改建中顧及生態學問題是招標時的重要要求之一。大廈的暖氣和能源系統結合了太陽能技術、機械通氣、使用地層作為冷和熱儲藏、熱電廠、廢熱發電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國會大廈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區的建築中藝術陳列的中心建築,在改建過程中又有18位藝術家受邀請為大廈提供他們自己的作品。

2008年8月16日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是一座位於德國柏林的大型體育場地,建於為舉辦19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建的德意志體育場原址,該場館與現有建築物均由瑪赫家族設計,前者由奧托·瑪赫設計,後者則由其子維納·瑪赫設計。現存的奧林匹克體育場及周邊的奧林匹克廣場,是為1936年柏林奧運會而建造。二戰期間受到戰火的輕微毀壞,戰後則被英國軍方作為駐柏林總部至1994年。此場館主要用作舉行足球比賽,是德國足球甲級聯賽球隊柏林赫塔的主場,先後兩次舉辦世界盃足球賽(分別是1974年2006年),每年的德國足協杯決賽亦於此場館舉行。目前,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可容納76000名觀眾,是德國第二大的體育場館。

2008年11月5日

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位於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的中心,於1969年動工興建,造價為1.7億馬克,是1972年德國慕尼黑夏季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以頗具革命性的帳篷式屋頂結構聞名。體育場作為德國的國家體育場,能夠舉辦大部分的國際體育賽事。這裏也曾舉辦過1974年世界盃足球賽1988年歐洲足球錦標賽的決賽,以及3屆歐洲冠軍聯賽的決賽,分別是1979年諾丁漢森林對陣馬爾默1993年馬賽對陣AC米蘭1997年多特蒙德對陣尤文圖斯。從1972年起至2005年,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作為德國球隊拜仁慕尼黑的主場使用,被中斷多年的慕尼黑1860也在1994年遷入。這兩個慕尼黑的同城俱樂部在之後都搬進了新建的慕尼黑安聯球場

2010年2月4日

不來梅機場德國城邦不來梅的一座機場。其規模以乘客數量來衡量排在德國第12位,以貨物數量來衡量則排在第16位(2007年)。不來梅市擁有不來梅機場管理公司(Flughafen Bremen GmbH)全部的股權。不來梅機場設有3座航站樓建築;從最南端蜿蜒而至的分別為第1、第2和第3航站樓;機場還有5條登機廊橋,可供所有航空公司使用;唯一例外的是瑞安航空,它將機場北端的一座舊貨倉改造為專屬的E航站樓。此外還有一個供通用航空使用的航站樓,被稱為「GAT」。2009年,不來梅機場共有21家航空公司提供直飛德國、歐洲、中東和非洲的52條航線。

2011年7月1日

慕尼黑機場位於慕尼黑東北28公里的埃爾丁沼澤,緊鄰弗賴辛。它於1992年5月17日投入使用,以取代原本因周邊密集的住宅而規模無法擴建的慕尼黑-里姆機場。慕尼黑機場是歐洲最大的航空樞紐之一,約100家航空運營商在此提供航班飛往全球69個國家的242個航點。尤其對於漢莎航空星空聯盟成員而言,慕尼黑機場是一個重要的基地樞紐,其轉機乘客平均占機場總客運量37%的份額。在2010年,若以旅客吞吐量計,慕尼黑機場的規模排名德國第二,同時位居歐洲第七位及世界第三十位。在Skytrax舉辦的2011年度世界最佳機場大獎中,超過11萬人次投票予慕尼黑機場為歐洲最佳機場,並在全球排名第四。

2011年7月21日

柏林-泰格爾「奧托·利林塔爾」機場德國首都柏林的主要國際機場,以該國航空先驅奧托·利林塔爾的名字命名,位於柏林市區西北的泰格爾,為目前柏林兩個商用機場中最繁忙的一個。其獨特的六邊形空心航站樓設計使得乘客從飛機進入航站樓的步行距離最短只有30米。在2010年,泰格爾機場共發送旅客約1500萬人次,以客運量計,規模排名德國第四。機場由「柏林機場公司」負責運營管理。泰格爾機場現為柏林航空的樞紐機場,並是漢莎航空的重點機場。此外,它還是包機航空公司日耳曼尼亞的重要基地。柏林航空和漢莎航空這兩個主導運營商約佔機場定期航班總量的30%。

2013年5月12日

梅明根機場是位於德國外阿爾高縣梅明格爾貝爾格的一座商用飛機場,距離梅明根以東約3公里,為巴伐利亞州規模最小及德國海拔最高的商用機場。其最早於1936年開始作為梅明格爾貝爾格空軍基地交付納粹德國空軍第51「雪絨花」轟炸機聯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遭到大面積轟炸破壞。自1956年起,機場由德國空軍接管,自1959年起入駐。在冷戰期間,作為北約計劃的一部分,機場也存放有核武器。2000年底,根據德國空軍結構調整規劃,基地於2004年被關閉,隨後機場轉為民用。2007年中,機場開辦了首條定期航線,並在2008年9月正式更名為梅明根機場。廉價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威茲航空佔有機場大多數的航班和乘客份額。其它的國內及國際航點則由各航空公司提供季節性包機服務。

2013年9月22日

赫爾穆特·舍恩,已故德國足球運動員主教練。其職業生涯開始於德累斯頓足球俱樂部,並隨該隊奪得1943年和1944年的德國足球冠軍以及1940年和1941年的查默杯冠軍。在1937年至1941年期間,他曾被塞普·赫爾貝格召入德國國家足球隊參加了16場國際比賽,共射入17球。作為一名球員兼教練,舍恩實現了從球員至教練的無縫過渡,並在1964年至1978年期間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主教練之一。1966年,在他擔任西德國家足球隊主教練所參加的首次世界盃之旅便率隊晉級決賽,1970年又在墨西哥世界盃中取得季軍;此後,他還獲得了1972年歐錦賽冠軍、1974年世界盃冠軍和1978年世界盃殿軍。舍恩在國家隊中並非採用嚴格的戰術策略,而是給予球員較大的自由度和話語權,許多體育記者將此視為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他的執教生涯結束後,這一風格也常被解釋為缺乏領導能力。在權威著作《德國國家隊歷史》一書中,作者迪特里希·舒爾茨-馬梅林和胡博特·達坎普將舍恩在1966年至1974年的八年西德執教時期形容為「德國國家隊歷史上最華麗、最忙碌和最成功的一個階段」。

2015年3月7日

柏林腓特烈大街車站德國鐵路的一座車站,設於德國首都柏林米特區內、介於腓特烈大街施普雷河之間,為德國鐵路車站分級中的81座二等車站之一。本站不僅是柏林城市鐵路(東西高架幹線)和南北鐵路隧道德語Nord-Süd-Tunnel唯一的交會點,柏林-勃蘭登堡交通集團營運的區域列車快鐵S-Bahn)和柏林運輸公司經營的地鐵U-Bahn)亦在此設站。由於車站所處的位置鄰近市中心的菩提樹下大街勃蘭登堡門德國國會大廈等著名景點,又可換乘公共汽車路面街車等市內交通工具,而使其成為一個人潮眾多的繁忙交通樞紐。腓特烈大街車站興建於187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因應旅次增加的需求而實施過數次擴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由於站體受損,而在戰後進行翻修。冷戰兩德分裂德語Deutsche Teilung時期,本站雖然完全處在東德境內,但仍有西柏林的快鐵、地鐵和長途鐵道路線行經,因此成為一處主要的跨境關口,同時也是西柏林地鐵系統中唯一座落於東柏林的車站。兩德統一之後,腓特烈大街車站的利用人次也隨着列車服務增加而快速成長,2006年時,本站的日均區域鐵路旅客進出量冠絕全柏林,其次是動物園車站亞歷山大廣場車站。腓特烈大街車站在地上共設有3座月台,從南往北依次編為A、B、C月台。這些月台建在城鐵的高架橋上,並由兩座月台棚頂英語Train shed所覆蓋,較大的南側棚頂下為德鐵列車的A和B月台,較小的北側棚頂下則為快鐵列車的C月台。D月台則位於車站西北側、與河岸平行的地下站體內,主要供南北隧道上運行的快鐵列車停靠,而柏林運輸公司經營的地鐵U6線也在車站東側的腓特烈大街地下設站。>> 閱讀全文

2015年9月6日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德意志帝國海軍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主導艦。該艦於1915年2月下水並於1916年7月開始服役,但已來不及參加日德蘭海戰。它的主炮包括分佈在四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八門380毫米口徑炮,這比其前身國王級配備的十門305毫米口徑炮有了顯著改進。艦隻連同它的三艘姊妹艦已經形成了公海艦隊第四戰列分艦隊的核心。而這當中僅有一艘,即巴登號完成建造;另外兩艘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當生產需求被轉移至U型潛艇後而撤銷。巴伐利亞號是在戰爭進行了一半後開始編入海軍序列,並在其生涯中僅投入有限的服務。該艦的首個任務是在入役的一個月後,奉命參與在1916年8月18日至19日艦隊出擊北海行動,但行動無疾而終。它也參與了在里加灣阿爾比恩行動,但就在1917年10月12日,當德國發動進攻後不久,巴伐利亞號即觸雷受損,不得不撤回維修。在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它又與大部分公海艦隊的艦隻被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艦隊,巴伐利亞號遂於14時30分沉沒。至1934年9月,艦體被撈起,並拖往羅塞斯英語Rosyth報廢拆解。

2015年9月7日

巴登號戰列艦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一艘巴伐利亞級超無畏戰列艦。該艦於1915年10月下水,並於1917年3月服役,是用於戰爭最後完工的戰列艦。而它的兩艘姊妹艦——薩克森號符騰堡號在戰爭結束時尚未完全建成。該艦裝備有分佈在四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八門380毫米口徑主炮,滿載排水量達32200噸,最高速度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巴登號連同其姊妹艦巴伐利亞號均是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大及最強力的裝甲戰列艦。在完成調試編入海軍序列後,巴登號取代腓特烈大帝號成為了公海艦隊的旗艦。它在短暫的生涯中僅參加過小規模行動;其唯一的主要出擊是在1918年4月,但最終沒有任何開火。隨着德國在1918年11月投降,巴登號與大多數公海艦隊的艦隻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艦隊。然而,港口內的英國水兵卻成功登上巴登號並將它拖上岸邊以防止下沉。艦體被重新浮起後進行了徹底檢查,並作為靶艦最終於1921年在皇家海軍進行大量的射擊測試後沉沒。

2015年10月6日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另一支柱是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發現的質能方程E = mc2最著稱於世(世人稱之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他也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腳步。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電磁場已無法相互共存,他因此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覺,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量子理論的問題,這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阿道夫·希特拉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儘管他當時已是普魯士科學院的教授,由於他是猶太裔,所以他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署名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這封信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使用當時新發現的核裂變用於武器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的科學成就和原創性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2018年6月10日

皇帝號或稱凱撒號戰艦德意志帝國海軍五艘皇帝級戰艦主導艦,由基爾的帝國船廠負責建造,於1911年3月22日下水,1912年8月1日投入使用。該艦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可達23.4節(43.3公里/小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帝號主要被編入公海艦隊的第三戰列分艦隊服役。1913年,皇帝號及其姊妹艦阿爾貝特國王號進行了巡航至南美洲南非的越洋之旅。該艦在戰爭時期參與了大部分的艦隊主要行動。它參與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蘭海戰,期間曾中彈兩次,但僅受輕傷。此外,該艦也參加了1917年9月和10月在波羅的海阿爾比恩行動,以及1917年11月的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在1918年戰爭結束後的和平談判期間,皇帝號與大多數公海艦隊的主力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在斯卡帕灣。至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包括皇帝號在內的己方艦隊,以免落入英國人之手。皇帝號殘骸於1929年被打撈出水,並於1930年在羅塞斯拆解。


Portal:德國/優良條目/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