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領地
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 | |||||||||||
---|---|---|---|---|---|---|---|---|---|---|---|
亞該亞親王國的封建領地(實際自治)[1] | |||||||||||
1212—1388 | |||||||||||
布列訥家族的紋章,他們於1309-1356年統治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
| |||||||||||
坐標:37°36′N 22°46′E / 37.600°N 22.767°E | |||||||||||
首府 | 瑙普利亞 | ||||||||||
面積 | |||||||||||
歷史 | |||||||||||
• 類型 | 封建領地 | ||||||||||
歷史時期 | 中世紀 | ||||||||||
• 成立 | 1212 | ||||||||||
• 被賣給威尼斯共和國 | 1388 | ||||||||||
|
中世紀後期時,希臘摩里亞(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阿爾戈斯(希臘語:Άργος,法語:Argues)和瑙普利亞(今納夫普利翁,希臘語Ναύπλιο,中世紀時稱Ἀνάπλι,法語稱之為Naples de Romanie,即「羅馬土地上的那不勒斯」)兩座城市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的拉丁人的統治下,成為一個封建領地[2]。
1211-1212年,這兩座城市被征服,亞該亞親王戈弗雷一世將其作為封建領地封給了雅典公爵奧頓一世。此後,這一領地由拉羅什家族相傳六代,絕嗣後隨雅典公國被布列訥家族繼承。雅典公國本身於1311年被加泰羅尼亞傭兵團征服,但布列訥家族仍保有這塊領地,並繼續自稱雅典公爵。戈蒂埃六世(1311-1356年在位)的生涯基本在法國度過,僅於1331年嘗試從加泰羅尼亞人手中收復雅典,但以失敗告終。他死後,侄子居伊(屬昂吉安家族)繼承了這塊領地,後在希臘定居。1370-1371年,他與兄長一起進攻加泰羅尼亞領地,仍以失敗告終。1376年,居伊去世,領地由其女兒瑪麗繼承,她與她來自威尼斯的丈夫皮埃特羅·科爾納羅共同統治這片領地,直到1388年後者去世。在此期間,這裏實際上成了威尼斯共和國的屬地,丈夫死後不久,瑪麗就把領地賣給威尼斯,自己回到威尼斯生活。但摩里亞專制國(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君主狄奧多爾一世(1383-1407年在位)趕在威尼斯之前佔領了阿爾戈斯,他的盟友雅典公爵內里一世則佔領了瑙普利亞。瑙普利亞很快被威尼斯奪回,阿爾戈斯則於1394年被威尼斯佔領。此後威尼斯共和國穩定控制兩地,直到15-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歷史
13世紀的最初幾年,即第四次十字軍到達拜占庭之前,阿爾戈斯和瑙普利亞由獨立的希臘地方豪強利奧·斯古羅斯割據。由於當時拜占庭帝國中央權力衰弱,許多像利奧一樣的地方官員都開始割據自守,利奧以他的家鄉瑙普利亞為據點,奪取了阿爾戈斯和科林斯,並進攻雅典,但沒能佔領雅典衛城[3][4]。1205年初,利奧進軍維奧蒂亞和色薩利,但被南下的十字軍領袖,剛受封塞薩洛尼基國王的蒙菲拉特的博尼法斯擊敗。博尼法斯佔領了色薩利、維奧蒂亞和阿提卡,封其幾個部下為男爵,他的一部分軍隊還進入摩里亞(伯羅奔尼撒的中世紀稱呼)。即使博尼法斯和利奧相繼於1207年和1208年死去,利奧的部下仍然堅守阿爾戈斯、瑙普利亞、科林斯三地[5][6]。十字軍則一直保持圍攻,於1210年拿下科林斯衛城,阿爾戈斯和瑙普利亞則於1212年被攻陷。雅典的領主奧頓一世(1205-1225或1234年在位)是攻城的核心人物,因此亞該亞親王戈弗雷一世(1209-1229年在位)將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作為一塊領地封給他,同時還賜予他來自科林斯的400高純金幣收入[7][8][9]。達馬拉(Damala,今特羅伊曾)和阿爾戈里德(Argolid)同樣被封給奧頓,但很快轉入拉羅什家族的另一分支,成為亞該亞屬下的一個男爵領,稱韋利戈斯蒂男爵領[10]。儘管這些「法蘭克人」(地中海東部地區對西歐人的稱呼)建立起了封建制度,但他們在當地人口中只佔少數,希臘裔上層雖服務於法蘭克人,但其地產、東正教信仰都未受干涉,仍保留着拜占庭式生活方式,拜占庭式教堂的持續修建就是明證[11]。
拉羅什家族的統治
奧頓一世死於1225年或1234年,其領地被分割,阿爾戈斯和瑙普利亞由他的同名兒子奧頓繼承,雅典則由另一個兒子居伊繼承,而在法國的領地二人均繼承一部分。1251年4月,奧頓把他的希臘領地賣給居伊,換取1.5萬高純金幣和後者在法國的領地和宣稱權[12]。
1224年,希臘人政權伊庇魯斯專制國奪取塞薩洛尼基,塞薩洛尼基王國崩潰,亞該亞親王國成為南希臘最強大的拉丁人政權,其也開始了吞併其他拉丁小國的進程,親王紀堯姆二世(1246-1278年在位)在其統治前期將國家的勢力推到頂峰[13]。居伊因持有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14]和底比斯的半部這兩塊領地而成為紀堯姆的封臣[15]。因此,他履行義務,於1246-1248年參加了紀堯姆對摩里亞的最後一個希臘據點——莫奈姆瓦夏的圍攻[14][16]。大約同時,紀堯姆從拉丁帝國皇帝那裏獲得了群島公國和內格羅蓬特三主國(優卑亞島)的領主權,可能還包括波多尼察侯國,凱法利尼亞伯國也承認他的領主權[14][17]。紀堯姆的巨大野心讓拉丁小領主們十分不安,最終釀成了優卑亞繼承戰爭(1256-1258年),居伊在這場戰爭中農反抗紀堯姆,但被擊敗,被迫屈服[18][19]。
1259年,紀堯姆在佩拉戈尼亞戰役中被拜占庭軍俘虜,1261年的和約中,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1259-1282年在位)要求亞該亞割讓摩里亞東南部的數個堡壘(包括莫奈姆瓦夏、米斯特拉斯、大邁內城堡,可能還有耶龍斯雷斯),以換取紀堯姆的自由。拜占庭史家喬治·帕希梅萊斯記載,米海爾八世也要求割讓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但這裏後來仍被拉丁人控制[20][21]。拉丁人利卡里奧曾任拜占庭帝國的海軍將領,他手下的海盜曾多次襲擊這一地區[22]。
布列訥家族的統治
1309年,戈蒂埃一世·德布列訥在拉羅什家族絕嗣後被貴族議會選為新的雅典公爵,但在1311年3月的阿米洛斯戰役中,雅典公國軍隊被加泰羅尼亞傭兵團打得大敗,戈蒂埃一世與許多貴族葬身沙場。戰後,加泰羅尼亞傭兵團接管了雅典公國,在希臘的拉丁人勢力大損,加泰羅尼亞人更進一步威脅要進攻摩里亞,奪取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24][25]。戈蒂埃的遺孀讓娜·德沙蒂永在雅典短暫抵抗後返回法國,求援於她的父親,法國王室統帥戈謝五世·德沙蒂永,1312年11月22日,她以自己的名義在領地上任命了代管[26]。
之後的幾年中,讓娜在教皇和安茹王朝統治的那不勒斯王國的支持下,不斷輸送人員和物資到希臘,當地的兩個拉丁人,弗朗索瓦·德富什羅勒(Foucherolles)和他的兄弟戈蒂埃以她的名義控制這片領地[27]。他們二人堅定地效忠於布列訥家族,使得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儘管面對加泰羅尼亞人的蹂躪,這片土地仍保留在其原主人手中[28][29]。不過花費也是巨大的,讓娜因此負債纍纍。1321年1月,她的兒子戈蒂埃成年,但他拒絕承擔母親的債務,法王腓力五世(1316-1322年在位)為此做出仲裁,判定其母的債務中的7千圖爾里弗應由他償還,其母則負責剩餘的部分[27][30]。
教皇克萊孟五世(1305-1314年在位)和若望二十二世(1316-1334年在位)支持布列訥家族的宣稱,並對加泰羅尼亞傭兵團抱有堅定的立場:其成員被絕罰,他們攻擊基督教兄弟的行為被譴責,其他拉丁希臘領主還被鼓勵攻擊兵團。克萊孟五世要求阿拉貢國王海梅二世(1291-1327年在位)居中協調,迫使加泰羅尼亞人放棄雅典,但後者的呼籲被無視。隨後克萊孟又要求醫院騎士團提供三到四艘槳帆船及相應的人員,用於保衛布列訥家族的領地,1314年,又規定所有在雅典公國的聖殿騎士團成員都要聽從戈謝五世(讓娜的父親)的命令,對抗加泰羅尼亞人[27][31]。然而,威尼斯人的不支持損害了布列訥家族恢復舊地的力量,儘管威尼斯與加泰羅尼亞兵團在優卑亞島問題上有分歧,但1319年雙方達成協議,此後維持了數十年的和平[27][32]。
1321年後,戈蒂埃二世數次宣佈他將要進攻希臘,奪回雅典公國,但財政拮据和對那不勒斯國王的義務迫使他長期留在意大利[33]。1328年,他甚至短暫地與加泰羅尼亞人達成休戰,1330年後,他才開展真正的行動。1339年6月,教皇若望二十二世頒佈令戈蒂埃進行「十字軍東征」的詔書,並令意大利和希臘的主教宣揚針對加泰羅尼亞人的「十字軍」;不久之後,那不勒斯國王羅貝托一世(1309-1343年在位)也向這次行動提供支持,允許他的附庸加入戰鬥。但威尼斯人對此並不支持,於1331年4月與加泰羅尼亞傭兵團續簽和約。同年8月,戈蒂埃二世從布林迪西起航,首先攻擊了拉丁人統治的凱法利尼亞與扎金索斯行宮伯國,後又襲擊了希臘人統治的伊庇魯斯專制國,迫使兩國承認羅貝托一世的宗主地位。他計劃從維奧蒂亞,也就是雅典公國的北面發起進攻,但對手不願與他野戰,而是退入底比斯和雅典城內。戈蒂埃二世沒能消滅敵方主力,他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漫長的圍城消耗戰,當地的希臘民眾也不支持他。到1332年夏天,這次遠征明顯已經失敗,戈蒂埃返回布林迪西。他的遠征為自己奪取了萊夫卡斯島和沃尼察,並短暫重建了安茹王朝對西希臘的宗主權,但主要目標沒能實現,背在他頭上的債務甚至比之前更多。這次遠征對阿爾戈斯和瑙普利亞的影響難以確定,他似乎都沒有親自造訪這塊領地[34][30]。
這次失敗並沒有使戈蒂埃二世放棄他奪回希臘領地的計劃,教皇也繼續站在他一邊,後又數次重申對加泰羅尼亞傭兵團的絕罰,但威尼斯始終不願為戈蒂埃提供幫助,他的目標也無從實現。之後他在意大利和法國冒險,1356年,他以法國王室統帥的身份參加普瓦捷戰役,戰死沙場[35][36]。1332年,阿爾戈斯和瑙普利亞曾遭艾登王朝(屬安納托利亞諸貝伊國)的烏穆爾貝伊襲擊,同時該領地還遭遇長期饑荒,需要從意大利進口糧食[29]。同時,拜占庭帝國勢力也開始了對摩里亞的再征服,1320年左右,他們奪取了阿卡迪亞和庫努里亞的大部分[37]。外部威脅使得戈蒂埃二世決心在這塊領地上修建兩個城堡,第一座於1347年修建完成,位於今基韋利(法語名為Chamires),與瑙普利亞隔阿爾戈利斯灣相望;第二座在更遠的東面,今名塞爾米斯(Thermisi),位於伊茲拉島對岸。[1][38]儘管曾遭到外敵掠奪,但這片領地仍相當繁榮,其土地相當肥沃,糧食生產、畜牧業、葡萄種植都可發展,阿爾戈利斯灣漁業發達,塞爾米斯附近還有一片鹽田。14世紀後期的檔案顯示,這塊領地出口的產品包括長角豆、葡萄乾(黑科林斯葡萄)、樹脂、橡子中提取的染料、棉服、亞麻服飾等[39]。
昂吉安家族的統治
戈蒂埃二世唯一的兒子死於1331年,他本人死後,領地和宣稱權傳給了妹妹伊莎貝爾·德布列訥和她的丈夫戈蒂埃·德昂吉安,這對夫婦又立即把這些土地分給幾個兒子。他們的次子(長子已去世)西熱·德昂吉安得到布列訥伯國和對雅典公國的宣稱權,幼子昂熱爾貝(Engelbert)分得阿爾戈斯和瑙普利亞,以及戈蒂埃二世在塞浦路斯的領地,但他不願意承擔保衛希臘領地的重任,於是與他的兄長居伊交換領地,得到拉姆呂[39]。居伊由此成為「阿爾戈斯、瑙普利亞和基韋利的領主」 [1]。
尼古拉·德富什羅勒(Nicholas de Foucherolles)在過去十幾年中一直任「代管」,負責管理這片領地。而居伊先後任命兩個美第奇家族成員取代了他,其中一人被稱為皮耶爾·坦特內斯(Piere Tantenes,雅典的皮耶爾),也被叫做「亞特羅(Yatro,希臘語「醫生」,美第奇的希臘叫法)」1357-1360年左右任職,另一人叫阿拉爾多或阿韋爾拉多(Arardo或Averardo),1360–1364年左右任職[40][41]。他的統治並不受歡迎,1360年當地人發起叛亂,現代史家薩諾斯·孔迪利斯(Thanos Kondylis)認為,尼古拉可能在幕後煽風點火,趁阿韋爾拉多對無花果和葡萄乾徵稅的時機,派人把居伊的士兵封鎖在城堡里。居伊本人隨後前來領地居住,情況有所改善,1364年12月,他在瑙普利亞發佈了一道有利於賈科莫(Jacomo)的命令——後者是措雅(Tzoya)的領主,尼古拉的女婿[40][42]。居伊又與當地貴族聯姻,以鞏固對領地的控制,但他妻子的具體身份難以確定,15世紀的《法蘭克諸君編年史》(Chronographia regum francorum)記載居伊的妻子是阿爾卡迪亞男爵之女,這個男爵可能就是埃拉爾三世·拉莫爾(Erard III le Maure);17世紀佛蘭德史學家弗萊迪烏斯則稱新娘是個希臘人,名叫博內(Bonne)或瑪麗[43];19世紀史學家卡爾·霍普夫假設博內就是尼古拉·德富什羅勒的女兒,但並沒有證據[44],然而這種說法卻在當今研究中被普遍接受[40][45]。
居伊在位期間,這片領地受到奧斯曼土耳其的威脅,據《法蘭克諸君編年史》的說法,他證明了自己是個勇敢的領導者[39]。為了進一步確保領地的安全,他於1362年7月22日成為威尼斯公民,這預示了威尼斯人將更廣泛地插手這一地區的事務[40][46]。1364年9月,亞該亞及塔蘭托親王羅伯托無嗣而終,其弟塔蘭托親王菲利波二世與其遺孀瑪麗·德波旁爆發了爭奪亞該亞的內戰,居伊也捲入了這場戰爭,他與摩里亞專制君主曼努埃爾·坎塔庫澤努斯(1349-1380年在位)站在一邊,共同支持瑪麗與其子于格·德呂西尼昂的宣稱權,直到他們於1370年把宣稱權賣給菲利波[46]。
繼承糾紛結束後,菲利波派遣居伊的哥哥,孔韋爾薩諾伯爵路易·德昂吉安前去亞該亞擔任「代管」。此時,控制雅典公國的加泰羅尼亞傭兵團已進入衰落與內戰的時期,佩拉爾塔的馬修(Matthew of Peralta)於1370年上任「代理將軍」(公國實際的統治者)後,情況有所好轉。居伊和路易兩兄弟認為這是一個收回祖先領地的良機:1370年3月28日,他們的哥哥萊切伯爵讓·德昂吉安從領主那不勒斯女王喬萬娜一世(1343-1382年在位)得到許可,聚集1千步兵和500騎兵,從意大利東南海岸運到希臘。居伊與摩里亞專制君主達成和約,以確保後方安全,作為威尼斯公民,他也曾向共和國尋求援助,於1370年3月和1371年2月兩次被禮貌但堅定地拒絕。儘管如此,居伊還是在1371年春季進攻阿提卡,但他們沒能攻下雅典衛城,路易又生病,只好撤退。同年8月,居伊與加泰羅尼亞人簽訂合約,其中規定,他的女兒、繼承人瑪麗將與霍安·德勞里亞(Joan de Llúria,可能是前任「代理將軍」羅格·德勞里亞之子)結婚,但這一約定後並未成真。這次進攻也是布列訥-昂吉安家族最後一次嘗試奪回領地,意大利的事務使得居伊的兄長們難以支援,隨着奧斯曼威脅的增大,教皇也轉而支持加泰羅尼亞人。1374-75年之際,富有野心的內里一世佔領了墨伽拉,截斷了居伊北上雅典的陸路,同樣阻礙了居伊的計劃[40][47]。1376年10月後不久,居伊去世,他的女兒兼繼承人瑪麗·德昂吉安未成年且未婚,居伊的哥哥路易暫時擔任攝政,1377年5月,他安排瑪麗與威尼斯人皮埃特羅·科爾納羅結婚,路易似乎於1377年幾次襲擊加泰羅尼亞人,後者很快也迎來終結——1379年,納瓦拉傭兵團奪取了雅典公國[48][49]。
被威尼斯接管
瑪麗的丈夫屬於科爾納羅家族,該家是威尼斯的大族,既擔任共和國官員,又在拉丁希臘有自己的勢力,皮埃特羅的父親費德里戈在1379年是威尼斯首富[50]。瑪麗與皮埃特羅的婚姻顯示了威尼斯對該地區日益增長的興趣,這主要是由於共和國在愛琴海面臨新對手奧斯曼帝國的威脅。得到瑙普利亞後,威尼斯就可以完全控制摩里亞海岸,進一步可控制亞得里亞海到東地中海的航線,瑙普利亞本身是黑海貿易的中間站,也有一定價值[40]。瑪麗與皮埃特羅都很年輕,統治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的頭幾年,他們住在威尼斯,皮埃特羅之父費德里戈負責照看領地,獲得了共和國政府的許可,可以運送物資、武裝槳帆船來保衛領地。1382年費德里戈去世,皮埃特羅獲准前往瑙普利亞,現代史家安東尼·勒特雷爾(Anthony Luttrell)認為:「威尼斯議員們或多或少的認為這裏是威尼斯的領地」[51]。
1388年,皮埃特羅·科爾納羅去世,瑪麗無力保衛她的領地,於是在12月12日將其賣給威尼斯,換取700杜卡特的年金。但在威尼斯人前來接管之前,摩里亞專制君主狄奧多爾一世(1383-1407年在位)和他的岳父內里一世借奧斯曼將領埃夫雷諾斯之力,搶先佔領了兩城。威尼斯人很快將內里一世逐出瑙普利亞,但阿爾戈斯、基韋利和塞爾米斯(Thermisi)穩穩地被狄奧多爾掌握,直到1394年6月11日才被割讓給威尼斯[52][53][54]。1393年,瑪麗去世,她的叔叔昂熱爾貝(Engelbert)——當初本應繼承希臘領地,卻與居伊交換的那位,跳出來要求繼承她的土地,威尼斯人於是拿出了當時賣地的文書,並說如果他願意償還原款,並且自己去攻取阿爾戈斯,威尼斯很願意奉還領地,昂熱爾貝於是放棄了要求[55]。第一次奧斯曼-威尼斯戰爭(1463-1479)中,阿爾戈斯於1463年被奧斯曼佔領。而瑙普利亞則在第三次奧斯曼-威尼斯戰爭(1537-1540)中於1540年被佔領,從此威尼斯就失去了在摩里亞的所有領地[56]。
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的歷任領主
- 奧頓一世·德拉羅什(1212年-1234年以前),作為雅典領主(公爵)
- 奧頓二世·德拉羅什(1234年以前-1251年)
- 居伊一世·德拉羅什(1251年–1263年),作為雅典公爵
- 讓一世·德拉羅什(1263年-1280年),作為雅典公爵
- 紀堯姆一世·德拉羅什(1280年–1287年),作為雅典公爵
- 居伊二世·德拉羅什(1287年–1308年),作為雅典公爵
- 戈蒂埃一世·德布列訥(1308年–1311年),作為雅典公爵
- 戈蒂埃二世·德布列訥(1311年–1356年),作為名義上的雅典公爵
- 居伊三世·德昂吉安(1356年–1376年)
- 路易·德昂吉安(1376年–1377年),作為瑪麗的攝政
- 瑪麗·德昂吉安(1377年–1388年),與丈夫皮埃特羅·科爾納羅共治(1377年–1388年)
- 1388年領地賣給威尼斯共和國,而阿爾戈斯被摩里亞專制國佔領,直到1394年。
引用
- ^ 1.0 1.1 1.2 McLeod 1962,第379頁.
- ^ Bon 1969,第110, 491–492頁.
- ^ Setton 1976,第21–23頁.
- ^ Fine 1994,第36–37頁.
- ^ Bon 1969,第55–56頁.
- ^ Fine 1994,第63–64頁.
- ^ Bon 1969,第58–59, 68, 70, 486頁.
- ^ Setton 1976,第36–37頁.
- ^ Fine 1994,第90頁.
- ^ Bon 1969,第486–488頁.
- ^ Topping 2000,第26, 27頁.
- ^ Longnon 1973,第65–69頁.
- ^ Longnon 1969,第242–245頁.
- ^ 14.0 14.1 14.2 Setton 1976,第68頁.
- ^ Bon 1969,第68頁.
- ^ Longnon 1973,第72頁.
- ^ Longnon 1969,第245頁.
- ^ Setton 1976,第79–80, 420–422, 432ff.頁.
- ^ Longnon 1973,第72–73頁.
- ^ Bon 1969,第123頁.
- ^ Setton 1976,第98–99, 427頁.
- ^ Setton 1976,第427–428頁.
- ^ Bon 1969,第674–676頁.
- ^ Luttrell 1966,第34頁.
- ^ Topping 1975a,第107–108頁.
- ^ Luttrell 1966,第34–35頁.
- ^ 27.0 27.1 27.2 27.3 Luttrell 1966,第35頁.
- ^ McLeod 1962,第378頁.
- ^ 29.0 29.1 Luttrell 1966,第37頁.
- ^ 30.0 30.1 Setton 1976,第452頁.
- ^ Setton 1976,第447–448, 449頁.
- ^ Setton 1976,第448–451頁.
- ^ Luttrell 1966,第35–36頁.
- ^ Luttrell 1966,第36頁.
- ^ Luttrell 1966,第36–37頁.
- ^ Setton 1976,第452–453頁.
- ^ Setton 1976,第154頁.
- ^ Bon 1969,第494–495頁.
- ^ 39.0 39.1 39.2 Luttrell 1966,第38頁.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Kondylis 2010.
- ^ Luttrell 1966,第50–51頁.
- ^ Luttrell 1966,第38–39, 40, 52–53頁.
- ^ Luttrell 1966,第38 (note 39)頁.
- ^ Luttrell 1966,第55 (note 109)頁.
- ^ Bon 1969,第236, 702頁.
- ^ 46.0 46.1 Luttrell 1966,第40頁.
- ^ Luttrell 1966,第41–42頁.
- ^ Bon 1969,第236, 263頁.
- ^ Luttrell 1966,第42–43頁.
- ^ Luttrell 1966,第43–44頁.
- ^ Luttrell 1966,第43–45頁.
- ^ Bon 1969,第263–269頁.
- ^ Luttrell 1966,第47ff.頁.
- ^ Topping 1975b,第153–155頁.
- ^ Luttrell 1966,第46–47頁.
- ^ Fine 1994,第567, 568頁.
來源
- Bon, Antoine. La Morée franque. Recherches historiques, topographiques et archéologiques sur la principauté d'Achaïe. Paris: De Boccard. 1969. OCLC 869621129 (法語).
- Fine, John Van Antwerp.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t.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1987]. ISBN 0-472-08260-4 (英語).
- Kondylis, Thanos. Η Αργολίδα την περίοδο 1350-1400 – Το τέλος της Φραγκοκρατίας και η αρχή της Βενετοκρατίας. Maltezou, Chrysa; Panopoulou, Angeliki (編). Βενετία-Άργος. Σημάδια της βενετικής παρουσίας στο Άργος και στην περιοχή του, Πρακτικά της Διεθνούς Επιστημονικής Συνάντησης (Άργος, 11 Οκτωβρίου 2008). Athens and Venice: Istituto Ellenico di Studi Bizantini e Postbizantini di Venezia. 2010: 19–38 [2021-07-18]. ISBN 978-960-7743-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30).
- Longnon, Jean. The Frankish States in Greece, 1204–1311. Setton, Kenneth M.; Wolff, Robert Lee; Hazard, Harry W. (編).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I: The Later Crusades, 1189–1311 Second. Madison, Milwauke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9: 234–275 [1962]. ISBN 0-299-04844-6 (英語).
- Longnon, Jean. Les premiers ducs d'Athènes et leur famille. Journal des Savants. 1973, 1 (1): 61–80 [2021-07-18]. ISSN 1775-383X. doi:10.3406/jds.1973.12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Luttrell, Anthony. The Latins of Argos and Nauplia: 1311-1394. Papers of the British School at Rome (British School at Rome). 1966, 34: 34–55. JSTOR 40310660. doi:10.1017/S0068246200007455.
- McLeod, Wallace E. Kiveri and Thermisi. Hesperi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 1962, 31 (4): 378–392. ISSN 0018-098X. JSTOR 147236. doi:10.2307/147236.
- Setton, Kenneth M. The Papacy and the Levant (1204–1571), Volume I: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6. ISBN 0-87169-114-0 (英語).
- Topping, Peter. The Morea, 1311–1364. Setton, Kenneth M.; Hazard, Harry W. (編).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II: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Madiso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5: 104–140. ISBN 0-299-06670-3 (英語).
- Topping, Peter. The Morea, 1364–1460. Setton, Kenneth M.; Hazard, Harry W. (編).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II: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Madiso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5: 141–166. ISBN 0-299-06670-3 (英語).
- Topping, Peter W. The Southern Argolid from Byzantine to Ottoman Times. Sutton, Susan Buck (編). Contingent Countryside: Settlement, Economy, and Land Use in the Southern Argolid Since 17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5–40 [2021-07-18]. ISBN 978-0-8047331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