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迺傳
趙迺傳( Nai-Chuan Chao, 1890年—1958年)[1]:245,字述庭,浙江杭州人,中華民國教育家。[2][3][4]
生平
趙迺傳是清末秀才,少時求學於錢塘縣庠生、仁和縣學堂。1911年[來源請求]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5],與陳布雷為同學。1913 年執教於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中, 1915~1920 年執教於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9年任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校長[6]。1920年官費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留學,受業於敎育家杜威敎授門下,1921年獲哲學學士[7],1922年[7]獲教育學[7]碩士、1923年獲美國師範敎育師資證書。1923年歸國,執教於國立北京師範大學[8]、北京女子師範大學[8]。1926年任管理庚款的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9]。1927起,在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之後的國民政府教育部任普通教育科科長、教育方案編制委員會中等教育組主任、[9]參事、主任秘書等職[9][10]。1930年,經胡漢民邀請,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第二屆立法委員。[2][3]趙迺傳在首都南京、陪都重慶,先後兼任國立中央大學及中央政治學校、金陵大學講席,歴時二十餘年,是著名中學敎育專家。[2]
1944年,受聘主持臺灣光復後的教育接收工作[3],1945年8月30日,國民政府公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同日令派趙迺傳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同年10月25日參加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同年擔任台北大學(國立台灣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11]。趙迺傳在台期間廣招賢才,積極推廣普通話,並引入五四以來的文學思想啓蒙。[12][13]1946年1月,教育接收工作告一段落,趙迺傳離開教育處處長之職,歸還建制回立法委員原職[3]。
1946年為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4][15]。1947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第一屆代表大會上代表中華民國立法院致辭。[14]
曾與蔡元培,蔣夢麟,馬寅初等共同任杭州大學校董,與竺可楨、豐子愷等共同擔任杭州斐章女中校董。曾與陶行知、查良釗等人共同擔任《新教育評論》常任編輯[16]。負責審定中小學《公民>>課本。1937 年與顧樹森, 雷震等創立中國師範教育學會[17]。[17]先後兼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學校、浙江大學、金陵大學講席,歷時二十餘年。1949年後,歷任上海誠明文學院、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教授。[17]
教育思想[9]
【引用自華師大人物春秋】趙迺傳「《科學的態度與新教育》針對我國實施新教育三十年來的效果進行反思,認為新教育和舊教育的差異及優勢就在於其科學的態度」。
」《公民教育與社會組織》中主要討論公民教育和社會組織間的關係。文中提出一個公民可能同時屬於多個組織,而為了尋求組織之間的協調,就需要公民教育來幫助形成共同觀念。公民教育就是教人怎樣參加大團體的合作,尤其是政治團體的合作。採用梅呂姆(Merriam)2對公民教育的定義,認為公民教育就是幫助同時屬於多個組織的個人,將這些組織之間衝突的心理調融,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公民團結、將相互衝突的團體在一個國家內聯絡起來。在文章中分析了地域、種族、宗教和經濟團體四類社會組織的特徵,並且對比分析這四類社會組織是如何在英、德、法、意、蘇俄、瑞士、奧匈、美、中國,這九個國家中相互協調的。根據這些國家公民教育的概況,說明公民教育對於促進各社會組織利益均衡和統一的意義,並且為我國公民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鑑。「
著作[9]
《初級中學與小學及高中之關係》,《教育與人生》1924年第47期,第1-2頁
《教育心理:習練之移轉》,《心理》1924年(第3卷)第1期,第1-7頁
《科學的態度與新教育》,《新教育評論》1925年(第1卷)第1期,第6-12頁
《教育時評:一、國憲草案中的教育專章》,《新教育評論》1925年(第1卷)第3期,第2-4頁
《教育時評:兒童研究會》,《新教育評論》1925年(第1卷)第4期,第4-6頁
《中學生的思想訓練》,《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1卷)第7期,第6-9頁
《教育時評:一、變例與惡例》,《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1卷)第10期,第2-3頁
《教育時評:教育部取締私利與外資學校》,《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1卷)第12期,第2-4頁
《養成互助精神》,《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1卷)第20期,第6-8頁
《我對於北京平民中學的希望》,《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1卷)第25期,第16-20頁
《教育時評:江蘇省的義務教育和師資》,《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2卷)第3期,第2-3頁
《教科書問題》,《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2卷)第13期,第3-6頁
《教育時評:畢業生就業指導委員會》,
《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2卷)第16期,第2-4頁
《中學裏的兩個切要問題:較少教材與勤加考問(與翁文灝先生討論如何改良中學教育)》,《新教育評論》1926年(第2 卷)第19期,第4-7頁
《科學的態度與新教育》,《河南教育公報》1926年(第4卷)第18期,第8-18頁
《公民教育與社會組織》,《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叢刊》1935年(第2卷)第2期,第1-20頁
《學校課程之目標與內容》,《江蘇教育(蘇州1932)》1936 年(第5卷)第4期,第49-51頁
譯校
杜威《什麼是思想》(How we think),《北京高師教育叢刊》1920年第3期,第72-77頁
家庭
胞弟趙迺摶, 經濟學家,經濟思想史專家, 教育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北京大學經濟系執教55年, 任系主任18年
參考文獻
- ^ Yang Yinyu 1884-1938: China’s First Female University President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in Her E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Yiyun Ding,2019年1月
- ^ 2.0 2.1 2.2 中外雜誌18,中外雜誌社,1975年,第134頁
- ^ 3.0 3.1 3.2 3.3 張炎憲,228事件辭典,國史館,2008年,第628頁
- ^ 有的晚近文獻將趙迺傳與經濟學家趙迺摶的生平混淆,須加以注意。
- ^ 国难中诞生的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溯源(1897-1927). 國立浙江大學歷史文庫.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百年附中, 历任领导.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官網. [2023-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2).
- ^ 7.0 7.1 7.2 Catalogue of the Officers and Students of Columbia College (Page 284, Page 320). Columbia University. 1921.
- ^ 8.0 8.1 人物篇•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事.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9.0 9.1 9.2 9.3 9.4 华东师范大学- 系史介绍 - 人物春秋 - 赵乃传. 華東師範大學. 2017-03-16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竺可桢全集.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第11卷第629頁. ISBN 7-5428-4084-3.
- ^ 出類拔粋: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年從帝大到臺大建校特展. 國立台灣大學校史館.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女师院派人赴台推广国语 (PDF). 西南大學記憶 (西南大學檔案館校史研究室). 2012-01, (2012 年第一期, 總第14 期): 58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09).
- ^ 「二二八事件」可以避免嗎?──重看台灣光復的歷史複雜性. 原載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2017-02, (2017年2月號(總第159期)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透過鄭鴻生.
- ^ 14.0 14.1 竺可桢日记 1947年, 8月28日.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國民大會實錄., 第37 页.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聆听民国·附录|新教育评论_. 多源焦點. 2021-09-17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透過根據王西徵1926年所作《從新教育到新教育評論》、2017年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鄧冰晶《陶行知與<新教育評論>》整理.
- ^ 17.0 17.1 17.2 中国师范教育学会.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透過蔡鴻源,徐友春主編.民國會社黨派大辭典:黃山書社,2012.08:第128頁.
中國(國民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