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共產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緬甸共產黨
ဗမာပြည်ကွန်မြူနစ်ပါတီ
簡稱緬共
成立1939年8月15日 (1939-08-15)
2021年2月1日 (2021-02-01)(復出)
解散1989年 (1989)(半解散狀態)
總部仰光
勐固
邦桑(1972年-1989年)[1]
軍事組織人民解放軍(2021年至今)
歷史上:
緬甸人民解放軍/緬甸革命軍(1948年-1950年)
緬甸人民軍(1950年-1968年)
緬甸新人民軍(1968年-1989年)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2]
政治立場極左翼
官方色彩紅色
官方網站
www.cp-burma.org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緬甸政治
政黨 · 選舉

緬甸共產黨緬甸語ဗမာပြည်ကွန်မြူနစ်ပါတီ),簡稱緬共,是緬甸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該黨成立於1939年8月15日,昂山為第一任總書記。

1989年,緬共發生嚴重分裂,分裂出佤邦聯合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等割據勢力,導致緬共喪失全部根據地。

目前,該黨在緬甸屬於非法組織,主要在秘密狀態下運作。2021年8月,在克欽獨立軍的支持下,緬共宣佈重新開展武裝鬥爭,成立人民解放軍。目前人民解放軍主要活動在克欽邦實皆省

歷史

緬甸共產黨1939年-1946年使用的黨旗

1939年10月1日,昂山聯合德欽黨、緬甸共產黨、貧民黨等組成自由聯盟(亦稱緬甸出路派組織),由巴莫出任主席,昂山出任總書記。1941年,昂山帶領29名青年(史稱「三十志士」)到日本佔領的海南島接受軍事訓練,準備組織武裝起義配合日軍侵入英屬緬甸。事實上,昂山此時也已經脫離了緬甸共產黨。而此前由於德欽丹東德欽索等骨幹被捕,緬甸共產黨無形中陷於瓦解,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暴發,1942年1月日本軍隊從馬來西亞和泰國侵入緬甸,德欽丹東、德欽梭等出獄,德欽梭任緬甸共產黨第二任總書記,1946年3月,由於清算白勞德路線以及關於是否堅持毛澤東思想與農村路線而造成緬甸共產黨內部第一次大分裂,德欽梭作為反對毛澤東思想的親蘇派與其它7個中央委員脫離緬共另行組織紅旗共產黨,德欽梭任紅旗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緬甸共產黨則重新組成新的中央,選舉德欽丹東出任中央總書記(後改稱中央委員會主席)。1944年8月到9月,緬共、「緬甸國民軍」(昂山為首)、「緬甸人民革命黨」(即緬甸社會黨前身)等團體領導人在吳努家中舉行了會議,成立「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任最高領導人,德欽丹東任總書記,德欽索任政治領導人,吳奈溫也是重要領導人之一。「同盟」內部在對待一系列與英人合作與獨立形式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緬甸共產黨對於昂山的「中間路線」進行了強烈的抨擊。1946年10月10日,由於共產黨批評昂山鎮壓罷工,「同盟」執行委員會通過決議,把緬甸共產黨排除出了「同盟」。

緬甸共產黨1946年-1969年使用的黨旗
緬甸共產黨第三面黨旗,在1985年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提出

緬甸獨立後,緬甸共產黨堅持反對吳努政府,1948年8月,吳努政府向緬甸共產黨全面進攻,緬共被迫轉入地下,並開展武裝鬥爭,緬甸共產黨在1960年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尋求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支持。有一批緬共領導人在中國北京國際馬列主義學院學習,後分別被派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野戰軍掛職學習。在地方掛職學習地四川省貴州凱里雲南昆明對一部分緬甸人秘密進行培訓,其中有815軍區司令丁萊、東北軍區參謀長余劍果敢彭家聲克欽邦丁英佤邦趙尼來鮑有祥等,後來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當中包括了佤邦、克欽邦、果敢。作為東南亞的第一個共產黨國家,胡志明領導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亦視緬共為其在印度支那地區以外的重要盟友,向其派遣軍事顧問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亦有緬共中層和基層幹部在越南人民軍一號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62年緬甸國防軍司令、陸軍上將吳奈溫發動政變,建立親美的軍事獨裁統治,並通過實行所謂的「緬甸式社會主義」與已和中國交惡的南斯拉夫和蘇聯建立聯繫,緬甸由此正式步入軍政府時期。1967年緬甸軍政府發動反華騷亂,中國和北越於次年正式幫助緬共重建軍隊,剛剛退出華約阿爾巴尼亞亦應中越兩國的邀請參與了對緬共的援助。緬共中央所在地早期為勃固,1975年後遷至邦康

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中國於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並在1980年停止對包括緬共在內的海外共產黨的援助,此時正值中越中阿關係交惡,緬共倒向越南和阿爾巴尼亞一方。越南方面要求緬共撤銷具有中國背景的高、中層幹部,尤其要求清除領導層內的華裔幹部。緬共方面由此開始大量排斥知青志願兵出身的幹部和果敢族幹部等,導致黨內人心出現渙散。而1986年時任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去世後,越南也開始革新開放並尋求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從而逐步停止了對緬共的援助。1985年霍查去世後,阿爾巴尼亞不堪自身國內矛盾,亦逐步停止對緬共的援助。完全失去中越阿三國外援後的緬共黨內矛盾日益加深,士氣日漸低落,錯過了8888民主運動後美國等西方各國撤銷援助導致軍政府處於孤立狀態的時機。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領導的東北軍區部隊於果敢縣率先發動兵變,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組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並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在果敢發生兵變後,以時任總書記德欽巴登頂為首的緬共中央命令作為其所在地的佤邦出動中部軍區部隊前往鎮壓。而以趙尼來鮑有祥為首的佤邦/中部軍區方面接到命令後,決定先行撤換已失去民心的時任緬共領導集團並選出新的領導集體穩定民心後,再來考慮鎮壓並收回果敢地區的問題。4月17日,在緬共中央警衛旅政委羅常保等人的內應下,中部軍區出動兩個旅包圍位於邦康的緬共中央辦公廳,宣佈撤銷德欽巴登頂等人的緬共最高領導職務,將他們禮送至中國境內,隨後成立以趙尼來為代理總書記的緬共臨時中央。兩天後的4月19日,知青志願兵出身的彭家聲女婿林明賢領導的815軍區亦突然發動兵變宣佈脫離緬共,並另立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在果敢方面已經分裂出緬共並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停火協議而受到緬甸國防軍庇護的情況下,佤邦與尚未脫離緬共的101軍區中間形成地理上的阻隔,中部軍區西線方向即召學騰部亦兵力不足,無力協同佤邦同時出兵鎮壓並收回果敢和815兩個地區,邦康方面從而無法獨自以緬共的旗號繼續對抗緬甸軍政府。緬共臨時中央不得不因此宣佈改組為緬甸國家團結黨(不久更名為佤邦聯合黨)單獨管轄佤邦地區,趙尼來仍任總書記,併兼任隨後成立的佤邦人民政府主席;武裝部隊命名為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不久更名為佤邦聯合軍),鮑有祥任司令,知青志願兵出身的原中部軍區司令李自如任副司令。原中部軍區西線方向即召學騰部亦不得不成立北撣邦軍撣邦進步黨單獨管轄自身所在地區,召學騰任主席,雷茂任司令。5月,171軍區遭坤沙蒙泰軍攻陷(後於1996年被佤邦收回並吸收了周圍大量的原坤沙控制區域,亦稱「南佤」)。5月18日,佤邦和北撣邦軍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6月30日,815軍區方面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同9月,101軍區司令員丁英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克欽新民主軍英語New Democratic Army – Kachin。至此,緬甸共產黨的根據地徹底瓦解,但以上五隻武裝及其轄區仍沿用緬共體制。佤邦因緬共分裂之怨於1993年出兵果敢推翻彭家聲政權,但由於接替者楊茂良大肆販運毒品激怒中國方面,佤邦與已在積極禁毒的815方面達成和解並結為特殊關係,於1995年底共同協助彭家聲取代楊茂良重新返回果敢執政。

在1989年緬共失利後,緬共中央委員賽昂溫向軍政府投降。賽昂溫是緬共唯一一個撣族中央委員,也是唯一一個向軍政府投降的中央委員。而其他領導人選擇流亡中國,繼續堅持地下鬥爭。[3] 1990年代,緬甸政府曾宣佈挫敗了一次緬共組織的暴動,60多名軍官被逮捕。據說,現在若開地區仍然有緬共游擊隊(可能是原紅旗派武裝)在活動。[4]緬共的餘部敗走中國後,以也波晉孟為首對黨組織進行了重組。緬共餘部骨幹大都是原來北上的緬族學生,後來還有一些本土人士加入。

2021年復出

人民解放軍軍旗

2021年2月1日,緬甸國防軍發動軍事政變,緬甸共產黨於同日發佈聲明譴責政變並呼籲建立統一戰線反對國防軍。

2021年12月6日,沉寂多年的緬甸共產黨在英國《晨星報》宣佈重新開展武裝鬥爭,向軍政府當局宣戰。受訪的緬共發言人表示,緬共已經為重啟武裝鬥爭準備了很久,2021年的政變加快了這一進程。發言人還表示,緬共雖然在原則上不拒絕與軍政府對話,但他們知道必須通過武力才能推翻軍政府的統治;發言人還表示,政變前的體系也無法保障人民民主和社會進步。[5][6]

對外政策

緬甸共產黨自1968年起相繼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的支持和援助。儘管中國為其最大的援助國,但由於與越南同屬東南亞國家,加之緬共高層始終對中國抱有一定戒心,在1978年中越關係交惡前,緬共奉行親越友華政策,而在中越關係惡化後,緬共完全倒向越南一方,直接推動了其於1989年的瓦解。

軍事

緬甸新人民軍
အသစ် ပြည်သူ့တပ်မတော်မြန်မာ
緬甸新人民軍軍旗
緬甸新人民軍軍徽
建立1968年1月4日
解散1989年5月
軍事部門 中部軍區-邦康
東北軍區-老街
815軍區-勐拉
101軍區英語New Democratic Army – Kachin-板瓦
171軍區-回俄
中央警衛旅-邦康
總司令部 佤邦邦康(截止1989年)
領導
中央軍委主席 德欽丹東(總書記兼任)
(1968年)(首任)
趙尼來(總書記兼任)
(1989年)(末任)
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司令 Bo Zeya
(1968年)(首任)
鮑有祥
(1989年)(末任)
總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 李自如(截止1989年)
總政治局
軍力
服役年齡18歲以上(最低為16歲)
徵兵役期全民皆兵無明確退役年限
現役人數40,000(截止1989年)
備役人數民兵10,000人(截止1989年)
工業
本國供應商解放區各地方兵工廠
外國供應商 中國 (1968-1978)
 越南 (1968-1988)
 阿爾巴尼亞 (1968-1988)
相關
歷史南下戰役
滾弄戰役英語Battle of Kunlong
老撾內戰
泰國共產主義叛亂
泰老邊界戰爭

緬甸新人民軍(緬甸語:အသစ် ပြည်သူ့တပ်မတော်မြန်မာ)是歷史上緬甸國內的一支反政府武裝,為1968年至1989年間緬甸共產黨的武裝力量,是由中國和越南派出軍事顧問、專家及教官一手組建並訓練的。新人民軍成立於1968年1月4日,最初的發起人為德欽丹東、Bo Zeya、羅相和彭家聲,後有趙尼來李自如鮑有祥吳再林等人。目前分裂為六支民族地方武裝(其中一支已向緬甸政府軍投降並被整編),仍基本沿用原有體制和編制。在「黨指揮槍」的原則下,緬甸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擁有全軍最高統帥權,並由緬共中央總書記領導,通過總司令指揮全軍。從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增長至約40,000名官兵,新人民軍活躍於整個緬甸北部邊境地區,挑戰由奈溫一手建立的軍事獨裁政權。新人民軍是緬甸共產主義叛亂中的關鍵組織之一,這是該國持續時間最長的衝突。

歷史

新人民軍為時年緬甸境內規模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活躍在中緬、緬老和緬泰邊境地區。其前身為1946年緬共分裂後的白旗派武裝「緬甸人民軍」(俗稱「舊人民軍」)。1948年4月2日,緬共在勃固打響了獨立後武裝起義的第一槍。此時,德欽索領導的紅旗共產黨業已開展武裝鬥爭。人民志願組織(PVO)分裂成「白帶」和「黃帶」兩派,由Bo La Yaung(三十志士之一)和Bo Po Kun領導的多數派「白帶派」在同年7月也加入了武裝起義。1949年末,緬甸國防軍步槍隊的三個團也在三十志士的成員,共產黨人軍官Bo Zeya, Bo Yan Aung,和Bo Ye Htut的領導下轉入地下,組織緬甸革命軍(RBA)[7]

1950年後,白旗派陸續建立主力部隊、機動游擊隊和民兵,指揮權由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同掌。主力部隊被稱為「緬甸人民解放軍」 (PLA),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名。1950年9月,緬甸人民解放軍與緬甸革命軍合併為「人民軍」,與當時在中國幫助下剛剛正式成立的越南人民軍同名,由Bo Zeya指揮。常規軍被分成四個主要戰區,各有一千人[7]。後因受到吳努政府「武器換民主」的誘降,大量武裝人員自1958年起陸續放下武器離開根據地,人民軍由此瓦解。

1950年代後期被緬甸國防軍擊潰後,聚集於北方中緬邊境一帶的部分白旗派殘部退入中國雲南,尋求中國和越南幫助。1968年白旗派武裝人員在中國和越南軍事顧問和專家的幫助下重新整編,稱「新人民軍」,與原1950年代的舊人民軍和活躍在緬印邊境一帶的紅旗派武裝以示區分,仍由Bo Zeya擔任總司令。其人員組成主要來自原白旗派武裝的克欽族(如羅相、丁英等)、部分緬族(如楊光、余建等)、撣族(如召學騰、丁萊等)和徵召來的佤族(如趙尼萊鮑有祥等)、哈尼族苗族(如車炬)、果敢族(即當地土生漢族,如彭家聲白所成等)、德昂族以及來自中國境內的知青志願兵(如李自如、肖明亮吳再林等)。鼎盛時期的總兵力約4萬人,另外有民兵約1萬人。總部位於佤邦首府邦康。1971年在中國和越南訪問組(顧問團)專家的幫助下發起滾弄戰役英語Battle of Kunlong,最終雖然西征失利,但達成了拒緬甸國防軍薩爾溫江西岸的戰略目標。

新人民軍從建軍伊始先後成立東北、101、中部、815和171五大軍區,其中中部軍區為全軍主體,815軍區的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最為精銳,171軍區則是緬共開展毒品貿易後所建立,從而淪為緬泰邊境地區勢力較大的販毒武裝,而東北和101兩大軍區雖為建軍之初就已建立,卻因其規模有限而作戰能力較差,其中東北軍區為緬共開展毒品貿易後最早淪為販毒武裝的單位,其毒品輸出和交易規模為當時全軍最大,其領導層亦內訌嚴重,並在全黨全軍範圍內利用權術挑動黨內軍內爭端。1989年後以原各大軍區為基礎分裂為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中部軍區東線及171軍區,後改稱佤邦聯合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東北軍區)、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815軍區)、北撣邦軍及撣邦人民解放軍(後改稱勃歐民族解放軍)(中部軍區西線)和克欽新民主軍英語New Democratic Army - Kachin(101軍區)六支民族地方武裝,在體制上仍繼續沿用新人民軍的建軍方法和編制。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復出後稱「人民解放軍」,活躍於實皆省克欽邦兩地。

軍服

緬甸新人民軍的軍服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越南人民軍軍服的設計。整套服裝顏色為參照越南人民軍的青綠色,上衣為塞進褲子內的襯衫樣式,整體版型參照仿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野戰服的越南人民軍58式野戰服,內扎中國制皮革內腰帶,外扎中國制帆布外腰帶或繳獲的美式S腰帶;軍帽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65式解放帽和越南人民軍的戰鬥帽英語Patrol cap,配有刺繡紅色五角星帽徽;軍鞋以解放鞋越南涼鞋越南語Dép lốp為主。

1989年分裂瓦解後,新人民軍各部——佤邦聯合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等基本延續緬共時期的服裝樣式,只在各自地區組織的標識和配飾上有所區分(如佤聯軍的胸條字樣為英文縮寫「UWSA「、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為「MNDAA「等),其中撣邦東部同盟軍因其自身軍費較為充裕,還引進了更為現代化的新加坡綠色4號數碼迷彩(英語:Pixelated Camouflage Pattern No. 4, Green)作戰服,並以新式的中國、越南或泰國製作戰靴替換老式的解放鞋和越南涼鞋,內外皆扎新式的中國或越南制編織腰帶;軍帽方面大多以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87/07戰鬥帽英語Patrol cap的新式軍帽替代了緬共時期的老式軍帽,其中佤聯軍亦裝備一種類似北韓人民軍的圓頂帽。

延續緬共時期樣式的佤邦聯合軍軍服,注意軍帽為仿照北韓人民軍的圓頂帽

軍銜設置

受中國和阿爾巴尼亞自1966年文革開始以來取消軍銜制度的影響,緬甸新人民軍未實行軍銜制度。1989年新人民軍瓦解後,前身為中部軍區的北撣邦軍和前身為101軍區的克欽新民主軍成為兩支最早實行軍銜制度的前緬共武裝。2010年代後,前身為815軍區的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和前身為東北軍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先後實行軍銜制度,等級設置同與其接壤的老撾人民軍類似,如將官設準將,校、尉官均設三級,而非中國人民解放軍越南人民軍的四級。前身為中部軍區的佤邦聯合軍撣邦人民解放軍為目前唯一兩支未實行軍銜制度的前緬共武裝。

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及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銜等級

  1. 將官
    1. 上將 - 設而未授
    2. 中將 - 目前僅授予彭德仁一人
    3. 少將
    4. 準將
  2. 校官
    1. 上校
    2. 中校
    3. 少校
  3. 尉官
    1. 上尉
    2. 中尉
    3. 少尉
  4. 士官
    1. 上士
    2. 中士
    3. 下士
  5. 士兵
    1. 上等兵
    2. 列兵

編制及政治工作體制

緬甸新人民軍主要沿襲中國人民解放軍越南人民軍的建軍方法。在編制方面,採用源自蘇軍軍區制,分為五大軍區,下轄各師/旅/團,另於邦康的緬共中央辦公廳設中央警衛旅。總部指揮機關為新人民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通常兼任第一副司令;在政治工作方面,在蘇軍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用一長制取代雙長制後,仍效仿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人民軍保留雙長制,其中團級以上黨委設政委,營級黨支部設教導員,連級黨支部設指導員。所有軍官和政工人員均由緬共黨員擔任,軍區/師/旅/團級黨委書記通常由軍區司令/師長/旅長/團長擔任,政委為副書記。總部政治機關為新人民軍總政治局。

中部軍區

東北軍區

101軍區

  • 1001團-板瓦
  • 1002團
  • 1003團

815軍區

171軍區

  • 420師-回俄
  • 525師-勐角
  • 248旅-戶約
  • 518旅-永邦
  • 獨立團-勐阮

操典

緬甸新人民軍的各項條令條例等規章制度主要源自翻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共同條令。直到滾弄戰役結束,新人民軍營以上、民兵總隊以上都設有中國和越南訪問組專家進行指導工作,從訓練、條令條例到紀律制度幾乎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人民軍完全相同,例如新人民軍在隊列方面曾採用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1年起模仿蘇軍制定的《隊列條令》,在檢閱分列式中以蘇式正步行進,而在分裂為六支地方民族武裝後則與越南人民軍一樣改用現在的解放軍正步動作。由於最初新人民軍指揮員經驗不足,中國和越南專家在戰時曾一度擁有主導作戰行動的權利,平時亦全面參與新人民軍的兵力部署、軍事演習和人事調動等事宜。由於深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影響,新人民軍指揮員幾乎完全使用中文口令下達命令,並一直被如今的佤邦聯合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等前各大軍區所繼承,其旗幟、服裝、隊列和日常訓練等各個方面仍然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人民軍近乎一致。然而由於緬共後期因毒品貿易等負面活動所產生的慣性,其轄區內的經濟發展方面仍然不擇手段(如博彩業為其境內合法產業),這些部隊大多仍存在嚴重的軍紀問題(且依然時常涉及毒品、綁架勒索和電詐等犯罪活動),其中尤以叛出緬共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為甚,唯撣邦東部同盟軍在普通士兵出身的吳再林的建軍方針下逐漸得以恢復軍紀並維持在較高水平,而佤邦聯合軍的紀律狀況則介於二者之間。

由於171軍區在1996年從坤沙蒙泰軍手中收復後,由被收編的坤沙舊部、國民黨殘軍二代魏學剛家族出任司令,從而自台灣引入大量教官,使該軍區的訓練模式開始偏向台軍。後為加強佤邦中央政府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意識形態的純粹以及避免刺激中國,台灣操典逐漸遭到摒棄,並全面恢復緬共時代引進自中國和越南的蘇式操典,結束了佤邦聯合軍中兩套體系並存的局面。

兵役制度

緬共沿襲中國人民解放軍越南人民軍義務兵役制,規定轄區內年滿18歲的青年不論男女皆有服兵役的義務,但無明確退役年限。因此一旦入伍幾乎終身無法退伍,即便退出現役也以休假計算,須隨時準備歸隊。

2020年,原新人民軍主體佤邦聯合軍頒佈《兵役法》,規定女服役5年,男服役8年,並建立軍人傷殘制度和退役制度。

因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其他原緬共轄區較高,前身為815軍區的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亦擁有完整的擁軍優屬制度和原新人民軍各部之中最高的福利待遇。

武器情形

緬共擁有影響當年東南亞局勢的較強的軍事實力。即使是擁有大量美式武器裝備且擅長野外叢林作戰的緬甸國防軍泰國軍隊,在與新人民軍的戰鬥中未必能佔上風。與大多數共產黨軍隊一樣,緬甸新人民軍的裝備體系為蘇式武器體系,以輕武器、輕型火炮、少量輕型裝甲車和各型汽車為主,多半來自中國、越南、蘇聯和霍查當政下的阿爾巴尼亞,還有少數來自北韓和其他東歐國家。其中蘇聯、北韓和其他東歐國家並未直接供應任何武器(新人民軍組建於中蘇交惡文革開始之後的1968年,此時蘇聯因對美緩和政策承認緬甸軍政府),因此其事實上的武器供應國僅為中國以及當時與中國關係緊密的越南和阿爾巴尼亞。此三國當中,中國為獲得蘇聯軍事援助數量最多的國家,後雖與蘇聯關係交惡,但仍時常有軍事交流存在,依然可以購買到當時的新型蘇制現役常規武器,如安-12運輸機米-8直升機吉爾-130卡車英語ZIL-130PKM通用機槍等;越南因越南戰爭而獲得中國和蘇聯提供的大量軍事援助;而阿爾巴尼亞於1968年9月13日退出華約之前,尚保有部分時年新型華約制式裝備,如BRDM-1裝甲偵察車英語BRDM-1ZU-23-2雙管高射炮AKM突擊步槍等。因此,緬甸新人民軍作為一隻規模不大的反政府武裝,卻在中、越、阿三國的武裝下配備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蘇制一線裝備;此外在各大解放區也設有修械廠,具備一定的自行組裝和維修武器的能力,可仿製各型蘇制輕武器。其實力在當時的整個東南亞範圍內不容小覷。另有繳獲自緬甸國防軍的美式、以色列制和德式武器。

輕型裝甲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BTR-40  蘇聯 中國 含防空型號,包括55式裝甲車,少量裝備
BTR-152英語BTR-152  蘇聯  中國 含防空型號,包括56式裝甲車,少量裝備
軍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吉斯-150  蘇聯  中國 中國供應
吉爾-157  蘇聯  中國 中國供應
吉爾-130英語ZIL-130  蘇聯  中國 中國供應
吉爾-131  蘇聯  中國 中國少量供應,少量裝備
烏拉爾-375英語Ural-375  蘇聯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少量供應,少量裝備
嘎斯-51英語GAZ-51  蘇聯  中國 中國供應
嘎斯-63英語GAZ-63  蘇聯  中國 中國供應
嘎斯-53英語GAZ-53  蘇聯  中國 中國少量供應,少量裝備
嘎斯-66英語GAZ-66  蘇聯  中國 中國少量供應,少量裝備
嘎斯-69  蘇聯  中國  越南 指揮越野車。中國和越南供應
Kaengsaeng-68  北韓  越南 北韓仿嘎斯-69指揮越野車。越南少量供應,少量裝備
北京212  中國  越南 指揮越野車。中國和越南供應
烏阿斯-469英語UAZ-469  蘇聯  中國  越南 指揮越野車。中國和越南少量供應,少量裝備
威利斯M38A1英語Willys M38A1  美國 指揮越野車,繳獲自緬軍或坤沙蒙泰軍
萬事得探路者  日本 指揮越野車,繳獲自緬軍
三菱帕傑羅  日本 指揮越野車,繳獲自緬軍
烏阿斯-452英語UAZ-452  蘇聯 中國 越南 作為救護車使用。中國和越南少量供應,少量裝備
豐田海獅  日本 作為救護車使用,繳獲自緬軍
武裝改裝車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豐田司陶特英語Toyota Stout  日本
豐田Hilux  日本
豐田陸地巡洋艦  日本
嘎斯-69M  蘇聯  中國  越南
北京212  中國  越南
道奇M37英語Dodge M37  美國
吉普M715英語Kaiser Jeep M715  美國
火炮

新人民軍各旅幾乎皆設一個炮兵營,而全軍範圍內僅編有一個正式炮兵單位——485炮團,承擔炮戰、防空、高技術裝備的使用和維護等作用,為新人民軍唯一的戰略打擊部隊,平時亦負責中央根據地周圍的對空警戒和防空打擊、維護邦康城區內重要設施的空域安全。後於2021年在佤邦聯合軍中被升格為炮旅。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63式107毫米火箭炮  中國 牽引式輕型火箭炮
M1938 122毫米榴彈炮  蘇聯
M101 105毫米榴彈炮  美國
M116 75毫米榴彈砲  美國
M1930 76毫米野炮  蘇聯
蝙蝠120毫米無後坐力炮英語120 mm BAT recoilless rifle  英國
B-11 107毫米無後坐力炮英語B-11 recoilless rifle  蘇聯
M40 105毫米無後坐力炮  美國
M67 90毫米無後坐力炮  美國 便攜式,被作為反坦克火箭筒使用
卡爾·古斯塔夫 84毫米無後坐力炮  瑞典 便攜式,被作為反坦克火箭筒使用
B-10 82毫米無後坐力炮英語B-10 recoilless rifle  蘇聯
SPG-82 82毫米無後坐力炮  蘇聯
M20 75毫米無後坐力炮  美國
SPG-9 73毫米無後坐力炮  蘇聯
M18 57毫米無後坐力炮  美國 便攜式,被作為反坦克火箭筒使用
PM-43英語120-PM-43 mortar 120毫米迫擊炮  蘇聯
PM-38 120毫米迫擊炮  蘇聯
索爾坦K5英語Soltam M-65 120毫米迫擊炮  以色列
M1938 107毫米迫擊炮  蘇聯
71式100毫米迫擊炮  中國
PM-37英語82-BM-37 82毫米迫擊炮  蘇聯
M29 81毫米迫擊炮英語M29 mortar  美國
M2 60毫米迫擊炮  美國
反坦克武器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RPG-2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56式  中國 越南 中國制RPG-2
RPG-7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69式  中國 越南 中國制RPG-7
68式  北韓  越南 北韓制RPG-7
M20超級巴祖卡  美國
M72 LAW  美國
PTRS-41反坦克步槍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RPG-40反坦克手榴彈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反-43反坦克手榴彈英語RPG-43  中國 中國制RPG-43英語RPG-43
RPG-6反坦克手榴彈英語RPG-6  蘇聯  阿爾巴尼亞
反-3反坦克手榴彈  中國 中國制RKG-3

火焰噴射器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ROKS  蘇聯 中國 被民兵和二線部隊採用
TPO-50俄語ТПО-50  蘇聯 中國
LPO-50  蘇聯 中國
防空武器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ZPU-1英語ZPU高射機槍  蘇聯 中國 防空型KPV,包括56式高射機槍
ZPU-4英語ZPU四聯高射機槍  蘇聯 中國 包括56式四聯高射機槍
ZPU-2英語ZPU雙聯高射機槍  蘇聯 中國 包括58式高射機槍
BTR-40A防空裝甲車  蘇聯 中國 搭載ZPU-2,包括58式防空裝甲車,少量裝備
BTR-152A英語BTR-152防空裝甲車  蘇聯 中國 搭載ZPU-2或4,包括56式防空裝甲車,少量裝備
61-K高射炮  蘇聯 中國 被二線部隊採用
ZU-23-2雙管高射炮  蘇聯 以蘇式軍用卡車武裝改裝車為底盤
SA-7防空導彈  蘇聯 便攜式
手榴彈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RGD-33  蘇聯  阿爾巴尼亞
防-1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F-1
54-2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防-1改進型
攻防-42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RG-42
54-1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RGD-5
59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54-1式改進型
M46  中華人民共和國 RGD-33改進型
63/67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
Mk 2  美國
M26  美國
M67  美國
刺刀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56式可卸式  中國 中國制6KH2
68式  北韓  越南 北韓制6KH4
榴彈發射器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M79  美國 越南 繳獲自緬軍,包括越南繳獲自美軍後自製的仿製品 SPL40
M203  美國 繳獲自緬軍
機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53式輕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DPM
58式輕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RP-46
RPD  蘇聯  阿爾巴尼亞
56式班用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RPD
62式班用機槍  北韓  越南 北韓制RPD
56-5式班用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RPK
TUL-1  越南 基於RPK56式自動步槍設計的產品
PK  蘇聯  阿爾巴尼亞 1969年前的原版
82式通用機槍  北韓  越南 北韓制PK/PKM,為1969年後版本的仿製型
67式通用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DShK  蘇聯  阿爾巴尼亞
53式/57式重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SG-43SGM
54式重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DShK
KPV  蘇聯  阿爾巴尼亞
56式重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KPV
M1919  美國
M60  美國
M2HB  美國
自動步槍/卡賓槍戰鬥步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AK/AKS  蘇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為新人民軍制式步槍之一
56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越南 為新人民軍主要的制式步槍,包括與AK/AKS完全相同的早期型號
58式  北韓  越南 為新人民軍制式步槍之一
AKM/AKMS  蘇聯  阿爾巴尼亞 為新人民軍制式步槍之一
68式  北韓  越南 為新人民軍制式步槍之一
MPi-KM  東德 阿爾巴尼亞  越南 為新人民軍制式步槍之一,少量裝備
KbKM  波蘭 阿爾巴尼亞  越南 為新人民軍制式步槍之一,少量裝備
ASh-78  阿爾巴尼亞 為新人民軍制式步槍之一,少量裝備
AMD-65  匈牙利 阿爾巴尼亞  越南 少量裝備
vz. 58  捷克斯洛伐克  越南 少量裝備
63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少量裝備
XM-177  美國 繳獲自緬軍
M16A1  美國  北韓  越南 繳獲自緬軍,亦有越南提供的繳獲自美軍的原品或北韓繳獲自韓軍後自製的仿製品
G3  西德 繳獲自緬軍
M2  美國 繳獲自緬軍,被民兵和二線部隊採用
半自動步槍/卡賓槍栓動步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莫辛-納甘M1930  蘇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只被民兵採用
M1  美國 繳獲自緬軍,只被民兵採用
56半  中華人民共和國  越南 被二線部隊採用
SKS  蘇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被二線部隊採用
63式  北韓 越南 被二線部隊採用
狙擊步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莫辛-納甘M1930 PU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SVD  蘇聯  阿爾巴尼亞
衝鋒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麥德森M50英語Madsen M-50  丹麥 越南 繳獲自緬軍,或越南提供的繳獲自美軍綠色貝雷帽的樣品,只被少量偵察兵採用
烏茲  以色列 繳獲自緬軍,只被少量偵察兵採用
MAT-49  法國  越南 7.62×25mm版本,只被少量偵察兵和民兵採用
49式  北韓  越南 朝鮮製PPSh-41,只被民兵採用
50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製PPSh-41,只被民兵採用
K-50M  越南 基於50式MAT-49設計的產品,只被民兵採用
54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製PPS,只被少量偵察兵和民兵採用
PM-63  波蘭 越南 只被少量偵察兵採用
手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示意圖 備註
TT-33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為新人民軍制式手槍之一
51式  中國  越南 中國制TT-33早期型,又稱「K51」,為新人民軍制式手槍之一
54式  中國  越南 中國制TT-33後期型,又稱「K54」,為新人民軍主要的制式手槍,北方工業M20型
68式  北韓  越南 少量採用
PM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為新人民軍制式手槍之一
59式  中國  越南 中國制PM,又稱「K59」,為新人民軍主要的制式手槍,北方工業M59型
地雷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58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PMN-1英語PMN mine
59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POMZ-2英語POMZ
66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基於繳獲的美軍M18A1闊刀設計的產品
69式跳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OZM-3英語OZM
子彈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置一發7.62×39mm步槍彈,擊發後可擊穿腳底和大腿,亦可破壞車輛輪胎
59式反坦克地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TM-46英語TM-46
69式反坦克地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制TM-62英語TM-62
72式反坦克地雷  中華人民共和國 69式反坦克地雷改進型
MD-82  越南 -
單兵裝備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SSh-40鋼盔  蘇聯  中國  阿爾巴尼亞 較少使用
Wz.50鋼盔英語Hełm wz. 50  波蘭  中國  阿爾巴尼亞 中國和阿爾巴尼亞少量供應,較少使用
M33鋼盔英語M33 helmet  意大利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少量供應,較少使用
九〇式鋼盔  日本 繳獲自緬軍,較少使用
M1956英語M-1956 Load-Carrying Equipment / M1967單兵系統英語M-1967 Load-Carrying Equipment S腰帶  美國  越南 繳獲自緬軍或越南提供
65式皮革/帆布腰帶  中國 -
56式斜挎式彈夾袋  中國 中國仿蘇聯M1949五倉AK系列步槍彈夾袋
68式斜挎式彈夾袋  北韓  越南 北韓仿蘇聯M1958三倉AK系列步槍彈夾袋,改為斜挎式,越南提供
56式胸掛彈夾袋  中國 中國仿蘇聯Lifchik六倉胸掛式AK系列步槍彈夾袋,改為三倉或四倉,為新人民軍主要的單兵標準配置
56式62/68式斜挎式彈鼓袋  中國  北韓  越南 中國/北韓仿蘇聯RPD/RPK班用機槍彈鼓袋,改為斜挎式,僅輕機槍手配發
67式彈鏈盒袋  中國 僅通用機槍手配發
82式彈鏈盒袋  北韓  越南 北韓仿蘇聯PK通用機槍彈鏈盒袋,僅通用機槍手配發,越南提供
56/69式火箭彈袋  中國 中國仿蘇聯RPG-2/7火箭筒彈藥袋,僅火箭筒手配發
51/54式皮革槍套  中國 中國仿蘇聯TT手槍皮革槍套,僅軍官配發
59式皮革槍套  中國 中國仿蘇聯馬卡洛夫手槍皮革槍套,僅軍官配發
54式手榴彈袋  中國 中國仿蘇聯M1941三倉卵形手榴彈袋
63/67式手榴彈袋  中國 柄式手榴彈
M46手榴彈袋  中國 M46手榴彈專用,較柄式手榴彈袋更為緊湊
三兜式野戰背包  中國  越南 中國基於繳獲的美軍M1956單兵系統英語M-1956 Load-Carrying Equipment野戰背包設計的產品
59式防毒面具  中國 中國制蘇聯ShM-41防毒面具
65式防毒面具  中國
205工兵鏟  中國 -
解放鞋  中國 -
65式單兵水壺  中國 -
M1935單兵飯盒  法國  越南 越南提供
HanGou單兵飯盒  日本  北韓  越南 越南提供,或繳獲自緬軍
50式單兵飯盒  中國 -

緬共歷任領袖

參見

參考資料

  1. ^ 缅甸共产党史略. [2020-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2. ^ Smith, Martin. Burma: Insurg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2. impr. London and New Jersey: Zed Books. 1991 [2020-03-24]. ISBN 08623286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頁碼請求]
  3. ^ 缅甸共产党命运:兴于抗战败于内斗亡于腐败. [2015-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4. ^ 雲台峰上的123. 南国锋烟七十年——中缅关系回顾与展望. 烏有之鄉. 2015-12-26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5. ^ A new stage of resistance: Burmese communists return to armed struggle. 晨星報. 2021-12-06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6. ^ 缅甸共产党重新开展武装斗争. 華中師範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 2021-12-12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7. ^ 7.0 7.1 Smith 199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