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士禛
王士禛

禹之鼎繪《王士禛幽篁坐嘯圖卷》,故宮博物院


大清刑部尚書
籍貫 山東濟南府新城縣
族裔 漢族
原名 豫孫
字號 字貽上,號阮亭、漁洋山人
諡號 文簡
出生 明崇禎七年閏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
逝世 清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
配偶 張氏
親屬 (兄)王士祿王士禧王士祜
出身
  • 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進士出身
經歷
  • 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揚州推官
  • 康熙十七年(1678年)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升禮部主事
  •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不久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
  •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官復原職
著作
  • 《漁洋山人精華錄》
  • 《蠶尾集》
  • 《池北偶談》
  • 《香祖筆記》
  • 《居易錄》
  • 《古夫於亭雜錄》
  • 《分甘餘話》
  • 《漁洋文略》
  • 《漁洋詩集》
  • 《帶經堂集》
  • 《感舊集》

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小名豫孫,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齋號蠶尾山房,人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清代文人,進士出身,康熙年間官至刑部尚書。工詩文,勤著述,著作有《漁洋山人精華錄》、《池北偶談》等五百餘種。卒文簡

名字

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後,於雍正時因避諱 ( 雍正漢名為胤禛 ),被人改稱王士正乾隆帝復賜名士禎,並追諡文簡

生平

出生於官僚世家。[1]祖父王象晉王之垣第三子。父親王與敕。明崇禎七年,閏八月二十六日出生於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孫。祖父王象晉,官至明朝河南省布政使

崇禎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2]王士禛生於省官舍,象晉於「豫」得「孫」,遂命其小名為「豫孫」。七歲入鄉塾,後娶山東鄒平張延登之孫女為妻。[3]

順治七年(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第一。順治十二年北上會試,中第五十六名,但沒有繼續參加殿試。順治十四年,集諸名士於大明湖,舉辦秋柳詩社,賦《秋柳詩》,十五年(1658年)登戊戌科進士。該年進士第二甲前十名至第三甲前列若干人都外放為推官,至次年(1659年),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該年一整年王士禛都留在京師,直到順治十七年三月方才到揚州。不久擔任江南鄉試同考官趕赴金陵,期間生了一場大病,幾乎喪命。順治十八年,痊癒之後,他前往京口、蘇州等地遊覽,在太湖因嘆賞美景而取號「漁洋山人」,漁洋本是太湖中一小山丘,當時正對着士禛住宿的聖恩寺。是年三月,他拜訪了年事已高的錢謙益,謙益對他的才華頗為欣賞,為他的《漁洋山人集》作序。[4]

康熙二年十月,遷禮部主客司主事。北上前在如皋冒襄的水繪園與陳維崧等人舉辦了禊事並賦詩。康熙六年,與董文驥李天馥陳廷敬等人結成文社。宋犖上京時與王士禛訂交。康熙七年,遷儀制司員外郎。這一時期,王士禛的文名逐漸在京師打響,後進者紛紛帶着文章前來請教。他慷慨提攜後輩,別人交給他看的詩他都誠實地指出不佳之處並改正之。十年(1670年),遷戶部福建司郎中。十一年(1672年)六月,擔任四川鄉試的負責人,前往四川。王士禛將期間經歷寫成《蜀道驛程記》。出蜀後因母喪奔回故里,不久長兄也病逝。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守喪期滿,王士禛前往京師,陳廷敬、李天馥聽聞後前來接應舊友,復與彭孫遹相會。十五年(1676年),補戶部四川司郎中。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見,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升禮部主事。十八年,參與明史修纂工作,為明史纂修官之一。十九年,遷國子祭酒(大司成),上奏按照成化弘治年間的禮儀規範孔廟祭祀典禮。康熙二十三年,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當年十一月,奉命前往廣東祭祀南海,旅途中所成篇什為《南海集》。南下途中因大雪而滯留東平,因喜愛當地小洞庭蠶尾山而藉以為自己的齋號。翌年二月十日,王士禛抵達廣州。祭祀完畢後途經贛州北返,順道遊歷了廬山。回到京師不久又因父親去世而奔喪歸里。居喪期間,根據殷璠高仲武等人的前例,選唐詩而成《唐選十集》,加以刊刻。康熙二十八年三月,在北京撰寫了《池北偶談[4]

康熙二十九年,遷左副都御史,充經筵講官、三朝國史副總裁。九月,遷兵部督捕右侍郎。在任時將法令放寬。康熙三十年,與陳廷敬等人一同主考會試。三十一年八月,調任戶部右侍郎,負責貨幣鑄造事宜。三十三年,充任纂修《淵鑒類函》總裁官。康熙三十八年,官至刑部尚書。此前王士禛經歷各個職位時,斷案務求寬大。他在會審時力爭,改正了眾多冤案。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受王五案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至此,王士禛前後宦海生涯共計四十五年。翌年,在家奉旨續修《群芳譜》,至四十六年告成《佩文齋廣群芳譜》一百卷。該年黃叔琳在公事之餘登門拜訪。[4]居家築有藏書樓池北書庫,位於山東新城縣。 [5]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舊臣,特詔官復原職。同年罹患嚴重的疝氣。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卒。[6]生前收藏被貧困的子孫典賣殆盡。[7]

著作

漁洋與長兄王士祿、二兄王士禧、三兄王士祜皆有詩名。其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古夫於亭雜錄》、《分甘餘話》、《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等。作中間有明季入清之家事。

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士禛等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但《提要》同時指出其作品有「輕信小說與附會經意」的毛病,並以《古夫於亭雜錄》一書為例,說該書「雜引眾說,往往曼衍,又征據既繁,時有筆誤」。

袁枚稱王士禛的詩歌「不過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屬清雅,又能加宮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風格。」[8],「然稍放縱,不加檢點,便蓬頭垢面,風姿全無。」[9]

錢鍾書指王士禛的詩善於掩飾自己天賦之不足,在《談藝錄》中評漁洋詩:「一鱗半爪,不是真龍」,又說「漁洋天賦不厚,才力頗薄,乃遁而言神韻妙悟,以自掩飾。」[10]

王士禎與蒲松齡是好友,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並題詩共勉:「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隨着《聊齋》的傳世,這首卷頭詩也成為王士禎最有知名度的作品,有時甚至被誤以為是《聊齋》作者蒲松齡所作。

參考資料

  1. ^ 文震孟說:「海內族姓之貴者,莫最於王氏。其望蓋二十有二,咸以分封食采,而太原、琅琊尤著。若新城之王,固琅琊之裔也。自北海徙濟南凡十世,躋巍科登仕者代不乏人。身膺寵錫,龍章鳳彩、舄奕炳煥於海岱間二百餘年。遂極人文之盛。」
  2. ^ 《王氏世譜》載:「(先生) 生於崇禎甲戊八月二十六日,卒於康熙辛卯五月十一日,享年七十八歲。」
  3. ^ 《劉理順文集》之《總憲華東張公墓表》
  4. ^ 4.0 4.1 4.2 渔洋精华录校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漁洋山人自撰年譜. ISBN 9787532525447. 
  5. ^ 朱彝尊《池北書庫記》:「池北書庫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書之室也。新城王氏,門望甲齊東,先世遺書不少矣,然兵火後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書,借觀輒錄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奉錢所入,悉以購書,蓋三十年而書庫尚未充也。」(《四庫全書》集部卷六十六)
  6. ^ 《王氏家傳》:「山人卒於五月十一日。即於是早十二月初七日,葬於系河北岸祖塋之次。」
  7. ^ 繆荃孫,《雲自在龕隨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頁70。
  8. ^ 《隨園詩話》卷三
  9. ^ 《談藝錄》讀本
  10. ^ 《談藝錄》第97頁
  • 卓惠美《王士禎詞與詞論之研究》
  • 李毓芙《漁洋精華錄校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266》,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外部連結

官銜
前任:
李振裕
刑部漢尚書
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己亥-康熙四十三年九月戊午
(1699年12月25日-1704年10月19日)
繼任:
王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