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月食救護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月食救護禮,也叫「日月食救護」。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禮制名稱,該禮制最早形成於明朝時期。而明朝滅亡之後由清朝繼承。

歷史

日月食救護禮的形成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時期,根據《周禮》記載:「救日月,則詔王鼓」。[1]

過程

明朝

根據《明史》記載:「洪武六年二月,定救日食禮。其日,皇帝常服,不御正殿。中書省設香案,百官朝服行禮。鼓人伐鼓,復圓乃止。月食,大都督府設香案,百官常服行禮,不伐鼓,雨雪雲中書省設香案,百官朝服行禮。鼓人伐鼓,復圓乃止。月食,大都督府設香案,百官常服行禮,不伐鼓,雨雪雲翳則免。

二十六年三月更定,禮部設香案於露台,向日,設金鼓於儀門內,設樂於露台下,各官拜位於露台上。至期,百官朝服入班,樂作,四拜興,樂止,跪。執事者捧鼓,班首擊鼓三聲,眾鼓齊鳴,候覆圓,復行四拜禮。月食,則百官便服於都督府救護如儀。在外諸司,日食則於布政使司、府州縣,月食則於都指揮使司、衛所,如儀。

隆慶六年,大喪。方成服,遇日食。百官先哭臨,後赴禮部,青素衣、黑角帶,向日四拜,不用鼓樂。」[2]

清朝

根據《清史稿》記載:「順治元年,定製,遇日食,京朝文武百官俱赴禮部救護。康熙十四年,改由欽天監推算時刻分秒,禮部會同驗准,行知各省官司。

其儀,凡遇日食,八旗滿、蒙、漢軍都統、副都統率屬在所部警備,行救護禮。順天府則飭役赴部潔淨堂署,內外設香案,露台上爐檠具,後布百官拜席。鑾儀衛官陳金鼓儀門兩旁,樂部署史奉鼓俟台下,俱鄉日。欽天監官報日初虧,鳴贊贊「齊班」。百官素服,分五列,每班以禮部長官一人領之。贊「進」,贊「跪,叩,興」。樂作,俱三跪九叩,興。班首詣案前三上香,復位。贊「跪」,則皆跪。贊「伐鼓」,署史奉鼓進,跪左旁,班首擊鼓三聲,金鼓齊鳴,更番上香,祗跪候覆圓。鼓止,百官易吉服,行禮如初。畢,俱退。是日禮部祠祭司官、欽天監博士各二人,赴觀象台測驗。鄉日設香案,初虧復圓,行禮如儀。

若月食,則在中軍都督府救護,尋改太常寺,如救日儀。直省遇日、月食,各按欽天監推定時刻分秒,隨地救護。省會行之督、撫署,府、州、縣行之各公署,並以教職糾儀,學弟子員贊引,陰陽官報時。至領班行禮,則以督撫及正官一人主之。上香、伐鼓、祗跪,與京師救護同。」[3]

參考文獻

  1. ^ 时刻知道•600年一遇的月偏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看點新聞. 2021-11-20 [2023-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中文(簡體)). 
  2. ^ 連結至維基文庫 明史/卷57. 維基文庫. 1645年. 
  3. ^ 連結至維基文庫 清史稿/卷90. 維基文庫. 1928年.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