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化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希臘化哲學西方哲學中東哲學的時期,它在亞里士多德之後的希臘化時期發展到新柏拉圖主義結束。

希臘化思想流派

畢達哥拉斯主義

畢達哥拉斯主義是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哲學和科學體系的名稱,該體系幾乎影響了隨後的所有古希臘哲學體系。 畢達哥拉斯思想的兩個流派最終得到發展:一個主要基於數學並繼續他的科學工作,而另一個人則專注於他的形而上學教義,他們兩人都共享彼此的學說。 [1]

詭辯學派

在古希臘,智辯家是教師,專門從事哲學和修辭學方面的教學,主要目的是向年輕的政治家和貴族傳授卓越和美德。

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者是哲學家的禁慾派,從公元前4世紀的安提涅斯一直持續到公元5世紀。 他們主張回歸自然,這意味着拒絕所有傳統上對財富權力健康名流的渴望,並過着沒有財產的生活。

昔蘭尼主義

昔蘭尼學派是一個享樂主義者的哲學學派,是在公元前4世紀由昔蘭尼的阿瑞斯提普斯創建的,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們認為愉悅是至高無上的利益,尤其是當下的滿足感。人們只知道自己的經歷,而事實真相是不可知的。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柏拉圖的學生發展[2],中心概念是理型論[3]。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原型是不完美的複製品。然而,最高形式是可以通過理性知道理型的存在。在公元前3世紀,阿塞斯勞斯採用了學術懷疑論,一度成為了該學說的中心宗旨。直到公元前90年安提阿庫斯加入了斯多葛主義的元素,拒絕了懷疑論。隨着公元三世紀,東方採用了神秘主義,柏拉圖主義便演變為新柏拉圖主義

逍遙主義

逍遙學派是由發展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哲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他們主張審視世界,以了解事物的最終為基礎。他們認為人生的目標是源自道德行為體會到幸福,包括在於平衡兩個極端。 [4]

皮浪主義

皮浪主義是在公元前3世紀起源於皮浪的哲學懷疑論,亦有可能起源在公元前1世紀的埃奈西德穆。它的目標是追求內心的寧靜(精神上不受干擾),他們認為可通過對非顯而易見的事物(即信仰問題)來進行懸置來達到。

伊比鳩魯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伊比鳩魯在公元前3世紀創立。它認為宇宙非決定論,沒有眾神干涉。它認為沒有痛苦是最大的樂趣,而痛苦則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5]。這學派認為達到平靜的境界有三種:

  1. 去除對死亡的恐懼
  2. 只滿足最低限度的欲望
  3. 重視友情[6]

公元三世紀在兩種哲學消亡之前,它一直是斯多葛主義的主要競爭對手。

  • 伊壁鳩魯 (公元前341–270年)
  • 邁特羅多魯斯 (331–278 BC)
  • 赫馬修斯 (公元前325- 250年)
  • 西頓的芝諾 (公元前1世紀)
  • 菲洛迪默斯 (110-40 BC)
  • 盧克萊修 (99-55 BC)

斯多葛主義

季蒂昂芝諾 (公元前333-263年), 斯多葛主義的創始人

斯多葛主義季蒂昂的芝諾在公元前3世紀創立。建基於犬儒學派的倫理思想,它教導生命的目標是與自然和諧相處 。 它主張發展自我控制和毅力,作為克服破壞性情緒一種手段。

學院派的懷疑論

學院派的懷疑論是古代柏拉圖主義的時期,可追溯到公元前266年左右。由阿爾克西拉烏斯成為柏拉圖學派的負責人,直到公元前90年左右, 阿斯卡隆的安提阿古斯拒絕了懷疑論,儘管諸如費沃里努斯和他的老師普魯塔克這些哲學家繼續捍衛學術思想,但在此之後也表示懷疑。 學院派的懷疑論者認為對事物真正的認識是不可能的,思想和觀念永遠都不是真的。但是,有一定程度的真相,因此也有一定程度的信念,可以使人們採取行動。 這學說的特點是對斯多葛主義進行批評,

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是一種哲學體系,它不採用任何一套學說,而是從現有的哲學信仰中選擇那些最合理的學說。它最著名的倡導者是西塞羅[7]

希臘猶太教

希臘猶太教是一種希臘文化中的宗教傳統,它的主要代表是亞歷山大的菲洛。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是一所復興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哲學流派,該學派在公元1世紀和2世紀就很流行。他們試圖將宗教元素引入希臘哲學,通過苦修生活來敬拜上帝,無視身體的愉悅和所有感性衝動,以淨化靈魂

  • 尼吉迪烏斯·菲格魯斯 (98-45 BC)
  • 提亞納的阿波羅尼烏斯 (公元15 / 40–100 / 120)
  • 努美紐斯·阿帕梅亞 (公元2世紀)

希臘基督教

希臘基督教是嘗試使基督教與希臘哲學融為一體,始於2世紀後期。 特別是利用柏拉圖主義和新興的新柏拉圖主義,亞歷山大當的克萊門特等人曾試圖為基督教提供一個哲學框架。

新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是一個宗教和神秘哲學的流派,由普羅提諾於3世紀創立,以柏拉圖和其他柏拉圖主義者的教導為基礎。[8]他們認為形而上學的開端是像基督教一樣的三位一體﹐即太一﹑精神與靈魂。但這三者並不是平等的,並認為太一超越「有」之上。太一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不能說他是什麼只能說他不是什麼。[9]他們也會藉着道德冥想提升自己的靈魂,以與人的精神合一。非基督教的新柏拉圖主義者曾經攻擊基督教,直到奧古斯丁博伊修斯埃瑞格納等基督徒採用新柏拉圖主義。

參看

參考文獻

  1. ^ Will Buckingham. 古代哲學. 黃振威 (編). 哲學百科 第一版.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6年12月: 26. ISBN 9789620756986 (中文(繁體)). 
  2. ^ 徐宗林. 柏拉圖主義. 教育百科. 台灣: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0年12月 (中文(繁體)). 
  3. ^ 朱家安. 柏拉圖的理型論. 哲學哲學雞蛋糕. 台灣: 哲學哲學雞蛋糕. 2008-03-22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31) (中文(繁體)). 
  4. ^ 但昭偉. 逍遙學派. 教育百科. 台灣: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0年12月 (中文(繁體)). 
  5. ^ will buckingham. 古代哲學. 黃振威 (編). 哲學百科 初版.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6年12月: 64. ISBN 978-962-07-5698-6 (中文(繁體)). 
  6. ^ 田中正人. 齊藤哲也 , 編. 哲學超圖解 二版. 台灣: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 ISBN 978-986-384-320-7. 
  7. ^ 王俊權. 折衷主義.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台灣: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繁體)). 
  8. ^ 01哲學團隊. 新柏拉圖主義. 01哲學. 香港: 香港01. 2016-09-12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中文(繁體)). 
  9. ^ 【英】伯特蘭-羅素. 第三十章. 西方哲學史. 香港: 天榮基金會.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0) (中文(繁體)). 

參考書目

  • A. A. Long, D. N. Sedley (eds.), 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2 vo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Giovanni Reale, The Systems of the Hellenistic Age: History of Ancient Philosophy (Suny Series in Philosophy), edited and translated from Italian by John R. Catan, Albany, Sta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887060080.
  • Scholium on Aristotle's Rhetoric, quoted in Dudley 1937, p. 5
  • Navia, Luis E. Classical Cynicism: A Critical Study. pg 140.
  • Chauí, 2010, p. 14
  • Chauí, 2010, p. 81
  • FERGUSON, John. Cosmópolis. In: A Herança do Helenismo. Lisboa: Verbo, 1973, p. 35
  • Abbagnano, 2014, p. 707.
  • Eduard Zeller, 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13th Edition
  • "Peripatetic philosophy" entry in Lieber, Wigglesworth & Bradford 1832, p. 22
  • Chauí, 2010, p. 14
  • Abbagnano, 2014, p. 826
  • Abbagnano, 2014, p. 779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29142100/http://www.iep.utm.edu/eclectic/
  • Abbagnano, 2014, p. 826
  • "Platonism." Cross, F. L.,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