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 |
---|---|
地址 | 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州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
郵區編號 | 262500 |
其它名稱 | The NO.1 middle school of Qingzhou |
原名 | 山東省立第八中學、山東省益都第一中學 |
類型 | 公立高中 |
建校日期 | 1902年10月5日 |
校長 | 史振平 |
學生人數 | 3500人 |
校園面積 | 116畝 |
校訓 | 勤樸公勇 敬業樂群 |
校慶日 | 公曆10月5日 |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簡稱青州一中,坐落於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的一所高級中學,創辦於1902年,前身是宋代的松林書院。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是山東省重點中學、省級規範化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電化教育科研學校、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實驗學校、全國首批「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學校」、全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全國中學最具成長力學校。學校南臨雲駝風景區,佔地面積116畝,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
歷史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的歷史最早追溯到北宋仁宗年間所建書院,書院因院內對植二株松樹被稱為「矮松園」。據《青州史話》記載,宋仁宗曾御賜矮松園四書五經一宗,並詔示各州效仿青州辦儒學。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將「名宦祠」移建於矮松園,並改稱「名賢祠」,祭祀包括寇準、范仲淹、歐陽修等宋代13位青州知府,在祠前建思齊、仰止兩齋,左建藏修軒,右建息游軒,書院更名為「松林書院」。正德十年,青州知府朱鑒移「鄉賢堂」於書院,祭祀王曾、石茂華等當地名士56人。該書院在明代已被稱為青州八大景之一[1]。
自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開始,山東各府、直隸州相繼開辦中學堂,青州府松林書院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和東昌府啟文書院建東昌府官立中學堂是山東首批建成的兩所中學堂
1912年,根據中華民國《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學堂監督改稱校長,各府、直隸州轄設中學堂一律改成中學校,這樣,青州府官立中學堂就更名為青州中學校。
1913年,各地中學校不再以地區命名學校,而以順序數字冠以校名,省屬中學共16所,其中青州中學校編列為山東省立第十五中學校。
1913年,山東實行行政改革,取消府治,實行省、道、縣三級制,青州府撤府更名益都縣。1914年,山東省重新劃設省立中學,中學實行四年制,共設10所,在益都的這所中學正式命名為山東省立第十中學。
1922年,中華民國政府頒佈《學校系統改革令》,中學學制改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全省省立中學改為初中,並按新制招生,舊制學生延續完不再按舊制招生。山東省立第十中學自1923年暑假後開始實行新學制。
1926年,山東建省立山東大學,把省立一中、二中、六中、十中四所學校的高中部集中於濟南,設省立山東大學附屬中學。1929年山東大學搬遷青島,附屬中學留在濟南,改稱山東省立高級中學,直至「七七事變」前,山東省立高級中學是全省唯一所三年制高中。
1934年,全省省立中學均更名為以本地區名的省立初級中學。這樣,山東省立第十中學就更名為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
1937年,因日本侵略,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解散。1937年10月,部分師生遵省教育廳令同全省兩千六百餘學生一起開始西遷,途徑河南許昌、南陽,湖北均縣、鄖陽,陝西漢中、安康,四川羅江、綿陽,於1939年春到達四川綿陽地區,在此成立國立山東中學,不久又更名國立第六中學。山東流亡師生曾在湖北鄖陽、均縣駐紮數月,當時成立了國立湖北中學。 1941年後,山東沒有隨全省中等學校西遷部分師生,陸續來到安徽阜陽,1943年尊教育部令建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因為沒有見到史料,僅能推測其中當有益都初級中學的師生。
1938年1月,日軍佔領益都縣城及火車站。4月,成立青州道道尹公署。8月,利用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的校名、校舍、設備,派任校長,聘任教師,招生開學。1942年暑假後增設高中部,招收高一學生一個班,校名易稱山東省立益都中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學校停辦。
1942年冬天,國民黨益都縣政府開始在昌樂的黃村、岳泉招收學生,並於1943年春,在昌邑的常家莊開學,仍使用「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校名,區別日偽所辦校以示正統。
1945年8月22日,共產黨魯中部隊率先解放益都縣城,當月29日,成立青州市政府。1946年2月,在松林書院校址上招生辦學,稱青州中學。6月下旬,國民黨整編第八軍進攻益都解放區,學校奉命轉移,部分取得家長同意的學生跟隨學校轉移,其他學生各自返回家中。
1946年7月,國民黨第八軍攻佔益都後,時任國民黨的省立益都初級中學校長趙立文帶領師生進入松林書院,開學上課。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光復益都等城鎮,校長趙立文帶領學生退至昌樂山堂村繼續上課。1947年8月,國民黨軍隊復占益都縣城,校長趙立文帶領師生再進松林書院上課,後隨時局發展又退至昌樂堯溝辦學。直至1948年3月,隨着國民黨軍隊的徹底潰敗,該校徹底解散。
1948年3月,益都全境解放。中共華東局、山東省委、省政府遷駐益都,決定恢復青州市。9月3日,山東省政府在青州召開了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華東局決定恢復省立青州中學,設中學部和師範部,受華東局直接領導,並於1948年10月10日,在學校大禮堂(1934年建成)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當時這是全省唯一的直屬中學,定為正縣級。
1950年11月,省立青州中學進行分校,師範部成立了省立益都師範學校,中學部改辦為山東省立益都中學。
1951年4月1日,校名改為山東省益都中學。
1952年秋,學校改稱山東省益都第一中學。
1966年6月13日,益都一中繼前一天益都師範首起之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學校辦學進入混亂時期。
1968年春節後,學校複課鬧革命,接受彌河大馬山駐軍的 「軍訓」,基本穩住局面,這次複課後,講授內容講究為工農兵服務。8月後,軍宣隊、工宣隊先後進駐學校,學校成立「革委會」,9月,學校又招了一屆初、高中班。11月,各公社開始辦高中,學生回公社就近入學。12月,全縣1400多名公辦教師被「下放」回各公社中學工作,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改工資制為工分加補貼制。
1969年下半年,軍宣隊撤離,工宣隊領導學校工作。
1970年,學校改辦為專門培訓農機常識和培養拖拉機手的「五七紅校」。
1971年秋,學校恢復辦學,是從別的學校抽調兩個班的學生上課。
1971年12月,學校改名為益都縣中學,並採取推薦入學又有招生。
1973年,恢復暑期考試招生僅此一年,後招生方式恢復以前方式。1977年11月,工宣隊方才撤離。
1978年,恢復暑期考試招生模式至今。
1979年3月14日,學校名稱正式恢復為「山東省益都第一中學」,但縣級單位的序列並未恢復。奇怪的是,1978年5月山東省教育廳把益都一中列為首批辦好的省屬重點中學;1978年縣委(78)第89號文件任免校領導也用益都一中名稱。
1980年恢復實行三三學制。恢復初中部招生,但1982年因校舍問題停招一次,1986年開始徹底停止招生初中班。
1986年3月1日,益都縣改名青州市,學校改稱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沿用至今。
文化傳承
雲門蔚秀,松林蔥鬱; 聖賢桑梓,海岱雄風; 齊魯菁峩,薈萃益中; 文化之府,邦教之英; 譽馳遐邇,績著西東; 噫歟聖哉,泱泱大風。 ——1942年師生創作
參考
- ^ 青州有座古朴院落叫松林书院. 網易-濰坊新聞網. 2016-05-04 [2019-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