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存在與虛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存在與虛無
作者讓-保羅·薩特
類型書面作品[*]
語言法語
主題本體論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機構伽利瑪出版社
出版時間1943年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地點法國
所獲獎項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存在與虛無(法語:L'Être et le néant : Essai d'ontologie phénoménologique)是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1]於1943年出版的一本書。[2]在此書中,薩特展開了支持存在主義的哲學論述,涉及諸如意識認知社會哲學、自我欺騙、「虛無」的存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自由意志之類的話題。1940年至1941年,作為戰俘,薩特閱讀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該書運用了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來檢查本體論。薩特把自己對哲學的探索歸根於對此書的了解。

書籍摘要

讓-保羅·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強調了意識的概念以及客觀描述的不足之處。薩特接受現象學,但批評了埃德蒙德·胡塞爾和馬丁·海德格爾,因為他們過於關注經驗主義。薩特發展了虛無理論,並解釋了無意識(「自身」)和有意識(「自為」)的概念。所謂「自身」是不變的,超越了人的意識,而「自為」是有意識的存在,但它也是不完整和未完成的。薩特還討論了自我欺騙問題,認為人們容易相信謊言,或者通過將自己看作對象來使自己物化。

薩特批評了那些根據種族、階級和社會地位來定義自己的人。他認為,這正是個體無法超越局限的原因。對現實的自我欺騙導致了惡劣的信念,使人們否認自己的自由。作者還討論了與他人的關係問題。在這裏,他認為個體既是自為存在的存在者,也是他人存在的存在者。作為「他人」的存在是他人對自己感受的方式。人們根據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來感知自己,並以他人物化他們的方式來物化自己。這帶來了身份上的自我欺騙。

從觀點的角度來看,薩特反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意識和無意識理論。弗洛伊德認為,意識包括人們自我意識的情感、記憶和思維。然而,薩特認為弗洛伊德的觀點過於牽強,因為他的意識概念是不完整的,無法解釋惡劣的信念現象。[3]

參看

參考文獻

  1. ^ 01哲學團隊. 沙特:存在與虛無 - EP75. 01哲學. 香港: 香港01. 2017-02-14 [202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中文(繁體)). 
  2. ^ 尚-保羅·沙特. 黃秀如 , 編. 存在與虛無. 臺灣: 曾大福. 2016年4月. ISBN 978-986-6723-70-4 (中文(繁體)). 
  3. ^ Varlık ve Hiçlik Özet - Arabuloku. 2024-09-05 [2024-09-05] (土耳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