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之麒
姚之騏 | |
---|---|
大明湖廣湘潭縣知縣 | |
籍貫 | 直隸安慶府桐城縣 |
出生 | 三月二十四日 |
逝世 |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 |
配偶 | 娶項氏 |
出身 | |
|
姚之騏(1562年4月27日(壬戌年三月二十四日)—1609年11月26日(己酉年十一月一日)),或作姚之麒,字汝調,號渥源[1],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身長八尺,清潔安民,卒於任上余財不能購買棺槨,湘潭縣民為其備辦之,被稱為是應該崇拜奉祀的鄉賢和湘潭名宦,葬在黃華小陳莊磨盤石下,稱為神君。《湘潭志》、《湖廣江南通志》、《桐城麻溪姚氏先德傳》皆有記載。 娶禮部儒士項銳女1569年7月21日(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9月21日(癸巳年七月三十日),封孺人,葬泉水塥章莊。
生平
1562年壬戌年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四十一年)出生於安慶府桐城縣栗子崗南(今樅陽縣麒麟鎮),族譜上作湘潭公姚之騏而丁未科進士上叫作姚之麒,是姚希廉(姚旭曾孫)的次孫,姚希廉長子姚承虞的次子(哥哥姚之彥,1556嘉靖丙辰年生,早卒)。桐城麻溪姚氏大約在元朝1335年到1340年間遷入皖的桐城,而姚之麒正是從始遷祖鼻祖姚勝三算起第十代耳孫。姚瑩在先德傳中說:四代皆有隱德,孝友力田,讀書好義,施予無吝。這是典型的桐城耕讀傳家之風,或許是受婺源移民的影響吧。第五代姚旭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因上書為同僚訴訟冤情,忤逆權貴,謫遷鄭州州判。後任南安知府,升雲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從桐城麻溪始遷往桐城城關居住,子孫眾多,年七十卒。自此後,碩宦名儒輩出、人文蔚起,麻溪姚躋身縣城五大世家張姚馬左方之列,成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於仕宦,與顯赫的桐城戴沖張氏錫類堂(宰相張)並稱「張姚」,清代有「桐城張姚二姓,占卻半部縉紳」之說。於文學,姚家代有傳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稱「方姚」,成為桐城派的代名詞,舊時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語。而到了曾孫姚希廉這一代家裏已經落魄貧窮,搬居在桐城縣栗子崗南(今樅陽縣麒麟鎮)。姚之麒比堂弟姚之蘭早八天出生,等他們滿月後,祖父姚希廉時年四十九歲,為人忠厚慈祥,用筐子把二孫放在裏面從而玩耍嬉戲。此時門外有一道士乞求食物,姚希廉雖然家貧卻仍然施捨給道士,並抱怨說家裏貧窮的問題不能解決。道士笑着說:「一個筐子中盛放了二位進士何必憂慮貧窮呢?」,說完忽然就消失不見了。而祖父姚希廉卻在半年多後的1563年十二月十六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年)去世,曾祖母是方圭的女兒在1565二月四日(嘉靖四十三年乙丑年)去世。
1567年(隆慶元年)姚之麒六歲,因為孤獨貧窮(哥哥母親祖父曾祖母都去世)而不能有錢去購買書,用手抄寫來閱讀,寫下來的文章華美,有文采勁道。母親吳氏在1568年戊辰年九月二十五日(隆慶二年)去世,父親姚承虞時年三十三歲後來終身未娶,於萬曆年間去世。姚之麒被困在童子試,不少次失敗,他說:「等以後一定會遇到適合我的命數,我不過為了自己讀書而已。」(堂弟姚之蘭,姚之騏三叔姚自虞之子,同為姚希廉之孫。字汝芳,號芳麓。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授福建海澄縣知縣,興修水利,變鹽鹼地為良田,民稱其地為姚港。起補博野縣知縣,遷南禮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遷汀州府。後擢郎中,出知杭州,後加按察司副使。嘗以庫羨金應朝廷加征軍餉,使不累民。督餉使者以聞,將超擢,以母老請歸,崇禎三年(1630年)年六十九卒,稱副使公。姚文然、姚范、姚鼐、姚瑩皆是其後人。)
1585年(萬曆十三年乙酉)鄉試十二名,期間娶禮部儒士桐城桂溪堂項氏項銳的女兒為妻,項氏封孺人1569年(隆慶三年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清順治十年南明永曆七年癸巳年七月三十日),二子一女皆早於項氏去世,活到了曾孫姚士萬出世。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癸巳)舉人,會試一百三十四名,長女姚氏本年出生,同年十一月五日姚之騏的祖母張氏去世;1596年(萬曆丙申三月二十六日)長子姚孫林出生;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姚之麒三十八歲才開始進入桐城的學校教書,桐城士子多以他為師。1601年(萬曆二十七年辛丑年五月十七日)次子姚孫森出生,他即為日後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的外公。
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與同縣的左光斗(「東林六君子」)同期為丁未科進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被授予湘潭知縣的職位,妻子與兩個兒子也跟隨父親前往湘潭。姚之麒為人方正,尚氣節,力學積行,考進士時出自李騰芳門下,李騰芳號湘州,是湘潭本地人氏。姚之騏上任之前,特地去向老師辭行,說:「我到湘潭任縣令,一定治理好地方,以報答老師的恩德,應該使老師的聲名在鄉里人眼中重要,要有着長者的美譽。」到了湘潭,果然碰上李家豪仆為非作歹,行不法之事。姚之騏不徇私情,說:「我為你主人的門生,就跟你弟弟一樣。哪有犯法的父親哥哥遠離官宦卻要子弟縱容包庇家人行不法之舉的呢」。依法懲治,當眾對李氏豪仆處以鞭笞之刑。在此之後湘潭境內居民都一副嚴肅謹慎的樣子。姚之騏治理事情精準核要,舉發罪行的效率如若神明一樣。一位鄉紳士大夫拜訪他,這個士者的意圖是有其他想要的,姚之麒與其交談。過了一段時間後,士大夫徘徊遲疑而退走加入盜賊,底下的小卒卻不敢告發。當時洞庭湖一帶盜賊劫掠頻繁,守令為之所憂患,而姚之麒請求讓自己去捕捉盜賊,守令以不是湘潭的事務問您不合適推辭,姚之麒說:「潭邑離往洞庭湖不遠,而且湘潭人經過時也會被盜寇用異樣眼光看待(指錢財),我現在就離境前往洞庭湖出盜不意,必然成功擒獲他們"。姚之麒率領健壯的軍卒飛奔直入賊巢,果然一舉擒獲盜寇首領並誅殺了他們,於是遠近範圍內從此都安定寧靜。姚之騏性格嚴肅而待人寬厚不為自己着想往往先人後己,為官剛直清廉,杜絕一切不正之風,民間有民謠稱讚他:「只吃湘潭一口水,不惹長沙半點泥」,在湘推舉名宦,在桐崇舉鄉賢,潔己惠民,尤加注意學宮教育,勤於授課教士,分校禮闈,號稱得人。因為廉潔出名被朝中推薦,即將進入京師任職。
1609年十一月一日(萬曆三十七年己酉年)姚之騏年四十八,因辛勞過度而致身體衰弱染病而卒於任上。駐湘潭兵備副使王知遠素不與他相洽,聞到了其死亡的消息,馳馬快跑到縣署,看到姚之麒囊中僅有府給路費一百二十金,家無長物,四壁書架上放置的公文賬目卻井井有條、分毫不差。等到見到姚之騏停在房屋,屍身尚未入殮,衣服物品極其貧寒簡陋,兩名幼子姚孫林和姚孫森哀痛到難以正常行走,但應對提問待人接物卻如同成人一般,詢問他們喪事怎麼辦卻回答說一點都沒有準備,室內聽到後一片肅然。遺物中有金錢價值的只有圖書和生前著作的詩文,上面淨都沾染了汗水,這些都是姚之麒徒手抄寫下來的。湘潭的財政出入和想要改革的事項文書都封存在一隻很堅固的木匣子裏,王知遠打開木匣子,裏面裝的卻都是湘潭縣本地優良人士和姦惡小人的行為記錄。王知遠看到後,也跟其他人一樣撫摸着屍體,大聲痛哭。王副使嘆道:「咫尺就有名賢在而我卻不能覺察,冥冥之中辜負這個良友,姚公獨為君子我怎麼比得上呢!」。官宦縣民父老子弟聽聞姚公去世的消息來奔喪,哭聲響徹天際。王副使安慰他們說:「父老鄉親們再繼續哭泣有什麼益處呢?姚君剛剛去世方未入殮,身長八尺(約合現在184.8厘米),怎麼才能得到這樣的巨大棺材呢?」。某位官署官員七十多歲,扶着拐杖進入說:「老人我身長和賢侯等同,我有自備的棺材在,請姚公以此棺入殮。」。姚之騏勤勉履職,家境竟如此貧寒,於是人們感動之餘,上至撫台官員,下至同僚吏屬,還有普通百姓,都紛紛贈送弔唁禮金。姚夫人項孺人一律敬謝不受,只接受了老人備的棺材。王知遠安撫眾人整理弔唁禮金,竟有上千兩銀子,項孺人堅決不收。帶着棺材返回家鄉安葬歸往桐城之日,舟車目送項孺人的隊伍絡繹不絕長達數百里。王副使派遣官吏護送,等到了安慶項孺人仍然堅持自己的志氣不接受賻金。賻金囑咐給了安慶府知府,於是寫信給桐城人,桐城民眾為姚之麒的遺孤姚孫林姚孫森出錢養置,也請求把姚之騏在名宦祀祭祀,桐城民眾聽聞姚之騏的事跡後也在鄉賢祀祭祀怹。
1611年(萬曆三十九年),姚之騏長女的丈夫桐城諸生吳道震早卒,姚氏當時十九歲,她的兒子姚之騏的外孫吳德堅還是嬰兒。於是姚氏忍住沒有徇死撫養二十六年,看到吳德堅成家立室。至1637年(崇禎丁丑年),流賊掠桐城。姚之騏長子姚氏的弟弟姚孫林奉母項孺人命自舒城回桐城,前往潛山避難,姚氏跟吳德堅都同行。賊人到了,姚孫林,讓僕人護送母親歸家,與姐姐以及外甥吳德堅斷後,罵賊格鬥而死。吳德堅馱着姚氏逃跑。氏曰:「事急矣,汝一介書生焉能背着我遠行,倘若賊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場,汝不能保全母親的姓名,難道還要斷絕父親的香火祭祀嗎!」姚氏呵斥讓吳德堅離開,吳德堅哭泣不忍離開,姚氏推吳德堅墜落層崖之下,想着有可能保全兒子性命。過了一會賊人都追上來了,斥罵姚氏說:「出金可免你一死。」姚氏說:「我流落失散在離家遙遠的地方,哪裏來的錢。」賊人令手下解開姚氏衣裳檢驗之,姚氏罵曰:「你這賊奴是什麼東西,但敢說這樣的話!」賊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桐城縣誌·忠節》有記載姚孫林的節行;《明史·卷三百〇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有記載姚氏的節行。姚之騏次子姚孫森,跟父親被比作神君荀淑一般因道德才行被朝中比作東漢的關西孔子楊震。也學習兵法事項,殺了他哥哥姐姐的同夥流寇們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順治八年辛卯年)姚孫森去世,湘潭公姚之騏妻子項孺人1653七月三十日(順治十年癸巳年)去世
1659年(清朝順治十六年己亥年)姚之麒的孫子姚孫森的次子張廷玉舅舅姚文爕登進士,授福建建寧府推官,1669年(康熙八年)任直隸保定府雄縣知縣,之後升任至雲南開化府同知,攝曲靖府阿迷州事。1673年(康熙十二年)時值,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商議撤藩,平西王吳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於同年十二月處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之名義起兵反清,以次年(1674年)為「周啟元年」,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察哈爾親王布爾尼、南明延平王台灣統治者鄭經(鄭成功嫡子)等人先後響應,史稱三藩之亂。吳三桂大軍初時勢如破竹,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等人立刻響應,總督甘文焜被叛軍所害,吳軍兵不血刃取得雲貴全境。姚文爕也陷入吳軍營中。密與建義將軍林興珠有約,為吳三桂所察覺,被關聯詳查,姚文爕乘隙逃遁,在歸家回國的道路中到了湘潭,湘潭父老鄉親詢問關切他。姚文爕說:「這我乃是前朝神君的親孫子呀!(此前朝神君之孫也 荀彧祖父荀淑亦有神君的稱謂)」,此時吳三桂軍勢已經侵入湖南了,姚文爕因湘潭父老的庇護才得以脫身。之後拜見到安親王愛新覺羅岳樂軍中。安親王聽聞後,召姚文爕至京,召見回答問題,詢問軍事都甚為熟悉。三藩之亂平定後,姚文爕辭職回桐城奉養母親(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之後醉心於詩詞古文和山水畫,他的次子姚士萬中進士,姚士萬的長子姚孔鈛中舉人,姚孔鈛的玄孫姚鑲,字季生,原名立雋,號石樵,誥授資政大夫二品,安徽省道台,是李鴻章和曾國藩的前輩。從桐城范崗移居現今安慶城區,宅屋足足兩百多平米,一妻六側室共生十子七女。這其間少不了神君姚之麒的庇護呀。
姚之騏堂弟姚之蘭的雲孫姚瑩按照《湘潭縣誌》、《湖廣通志》、《 江南通志》中記載的湘潭公姚之騏的仕途功績為怹記錄,內容由姚之騏的曾孫姚孫森的孫子姚文焱的長子姚文爕的侄子姚士萬的堂弟張廷玉的舅表兄:姚士黌親自撰寫,新舊二文合併記錄在《麻溪姚氏族譜先德傳·卷二仕績上》當中。
先祖
- 鼻祖:姚勝三 第三子生三子姚文一姚文二姚文三 卒年95(虛歲九十六)娶張氏 居樅陽麻溪河(今樅陽縣義津鎮姚王集)只有二子姚文二至今留後(大哥勝一後代居紹興上虞 二哥勝二後代居慈谿餘姚)
- 遠祖:姚文二 本名子華 二子生三子仲義釋迦回哥 卒年74(虛歲七十五)娶金氏 只有長子姚仲義有留後
- 太祖:姚仲義 長子生二子姚顯姚達 娶蕭氏 至今所有麻溪姚先祖
- 烈祖:姚顯 字宗顯 長子生五子 1374年9月17日(甲寅年七月十一日)到1434年4月18日(甲寅年三月十日)贈「給諫」 娶桂氏生子姚昱姚旻,繼娶范氏1384年7月15日(甲子年六月二十七日)到1461年7月17日(辛巳年六月十日)生二子姚昹(上旦下永)姚旭,側室陳氏生子姚昭。只有四子姚旭至今留後
- 天祖:姚旭 字景暘 別號了心 子治 菊泉 四子生六子三女 1417年7月26日(丁酉年六月十三日)到1486年7月22日(丙午年六月二十二日)1450庚午舉人1451辛未進士 遷居今桐城城關 娶處士余寬女1419年1月8日(戊戌年十二月十三日)到1498年3月16日(戊午年二月十四日)生姚相姚楫與一女適方隆;側室房氏葬方太孺人室生二子姚機姚栗二女一適吳滄一適朱鶴;側室生一子姚采。姚旭因上書訟冤忤逆權貴,謫遷鄭州州判。後任南安知府,升雲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參政公姚旭夢見神人贈他一句:黃菊花開金鳳羽,後來官至刑部時,以剛直著稱,因為身處的環境,才對出下聯:青松干老鐵龍鱗。姚氏一門的文化盛況,完全可以「國之楨榦,里之儀型」相稱譽。「家風」借用錢穆的話,就是家族中累世綿延的「孝友之內行」。姚瑩《姚氏先德傳》中記述豐富,顯示了麻溪姚氏家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的忠敬門風。也正是這種敬宗慕祖、忠信孝弟的家風,姚氏族眾在對待先祖的遺言訓誡時,便顯得無限的忠誠。
- 高祖:姚楫 字世用 號杏林 三子生五子三女 1460年5月24日 (庚辰年五月日五日)到1518年3月24日(正德戊寅年二月十四日)邑庠生 娶御史清豐知縣江宏濟女1461年1月19日(庚辰年十二月八日)到1535年9月18日(乙未年八月二十二日)生五子姚璧姚琛姚琮姚珂姚琢,長女適太學生錢如畿,次女適嶔,三女適生員方宿 丈夫死後苦節家貧室淺至老死鄰居有沒見過其容貌者。
- 曾祖:姚琛 字廷獻 號石崖別號味靜 二子生三子三女,姚希廉姚希舜姚希廉姚希禹,長女適魯府長史錢元善,次女適癢生劉獻,三女適張某。 1491年2月23日(辛亥年正月十五日)到1535年3月7日(乙未年二月四日)娶方圭女1493年12月21日(癸丑年十一月十三日)到1565年3月5日(乙丑年二月四日)
- 祖:姚希廉 希字輩 字崇賢 號葵軒 長子生六子姚承虞姚祖虞姚自虞姚本虞姚賓虞姚昉虞無女 1514年10月8日(甲戌年九月一日) 到1563年1月20日(壬戌年十二月十六日)娶張氏1514到1593年11月27日(癸巳年十一月五日)今樅陽麒麟人居栗子崗南,姚旭曾孫,姚之麒為其次孫。姚之麒姚之蘭、姚文然、姚范、姚鼐、姚瑩等都是其後裔。桐城麻溪姚氏大約在1335年到1340年間遷入桐城。遷桐時間,顯著晚於桂林方氏,而稍早於瓦屑壩移民。桐城麻溪姚氏自第八世起也就是姚希廉同輩們開始使用字輩。桐城麻溪姚字輩:希虞之孫文士孔興支(後世改稱枝)鴻葉茂永佐大成育(先為毓)茲(先為毓)才德永(先為允)為國楨長發其祥億(先為奕,被姚之麒孫姚文焱改)世雲礽
- 父:姚承虞 虞字輩 字敬思 號南車 長子生二子姚之彥姚之騏一女適癢生陳禹范 1536年5月13日(丙申年四月二十四日)到萬曆某年六月十八日 娶吳氏1535年1月28日(甲午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1568年10月15日(戊辰年九月二十五日) 後思念亡妻而終生未娶。
後人
- 長女姚氏,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生,諸生吳道震妻,吳道震1611年(萬曆三十九年)於早卒,姚氏當時十九歲,兒子吳德堅還是嬰兒。於是姚氏忍住沒有徇死撫養二十六年,看到吳德堅成家立室。至1637年(崇禎丁丑年),流賊掠桐城。弟弟姚孫林奉母項孺人命避潛山,姚氏偕行。賊奄至,姚孫林格鬥死,吳德堅馱着姚氏逃跑。氏曰:「事急矣,汝一介書生焉能背着我遠行,倘若賊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場,汝不能保全母親的姓名,難道還要斷絕父親的香火祭祀嗎!」姚氏呵斥讓吳德堅離開,吳德堅哭泣不忍離開,姚氏推吳德堅墜落層崖之下,想着有可能保全兒子性命。過了一會賊人都追上來了,斥罵姚氏說:「出金可免你一死。」姚氏說:「我流落失散在離家遙遠的地方,哪裏來的錢。」賊人令手下解開姚氏衣裳檢驗之,姚氏罵曰:「你這賊奴是什麼東西,但敢說這樣的話!」賊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2]。
- 長子姚孫林,字振先,號漢駒(由駒看來姚之麒更有可能名之騏),別號雙樹,郡廩生,1596年4月23日(萬曆丙申三月二十六日)生,讀書多而有美好的聲名,居家以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知著。1637年(崇禎丁丑年)奉母項孺人命自舒城回桐城,山中遇流寇,讓僕人護送母親歸家,與姐姐以及外甥吳德堅斷後,罵賊而死,死孝。娶盛氏合葬投子山功德藏,繼娶方氏,生一子姚文掞殤,以弟姚孫森子姚文熒繼嗣。《桐城縣誌·忠節》有載
- 姚文熒,字玉青,號曉峰,姚孫森三子,過繼伯父,康熙己酉舉人,以明經考授州判。居家養母,不仕。族黨貧乏,經常出入粟周之東郊的子來橋圯,第一個倡導重建,行人都依賴他。著作有《花岑集》行世。
- 次女姚氏,適癢生吳道濟。
- 次子姚孫森 孫 字繩先 號珠樹 二子生三子六女 1601年6月17日(辛丑年五月十七日)到1651年10月10日(辛卯年八月二十六日)娶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1602年8月25日(壬寅年七月九日)到1688年3月10日(戌辰年二月九日)封孺人,葬合明寺右花山。最幼女姚含章1640到1708適桐城錫類堂張氏遷桐第九世張英生次子張廷玉。龍泉縣訓導,增文林郎。過貧苦的生活而努力學習,擅長草書詩賦古文辭,靡不淹貫(無不精通)。兼習兵事,流寇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天性孝友高才,德器淳雅,降低自己的身份,和汪洋一般的名公卿士大夫交好,生平沒有設計陷害過一個人,所以朝中的大臣們有很多是讚許他的。被比作關西孔子:楊震。以明經仕學博,1624年(明天啟四年甲子年)副榜,1635年(崇禎八年乙亥年)舉賢良方正。推舉賢良方正,通過崇祀那些生於本鄉本土而德業、學行可為鄉人楷模的先賢,樹立典範,昭往勸來,激勵鄉人追踵其,後著《可處堂集》。張英曰其書法朗潤高秀入晉人之室。是畫史上有影響的士人畫家,以山水著稱,精草書,朱彝尊曾有詩讚之:「畫手前身李伯時。」《桐城縣誌·儒林》有載。三子姚文爕、姚文爕、姚文焱。《客中除夕》:故國當今日,閨人還倚扉。此時猶不至,始擬未成歸。忍淚供生菜,多愁任敝衣。應難獨守歲,憑夢出深幃。
- 姚文焱,姚孫森長子,康熙己酉舉人,稱為峽江公。因容易諧音謬誤將麻溪姚後世的字輩:毓改為育,毓改為茲,允改為永,奕改為億。桐城麻溪姚氏完整字輩:希(8)虞(9)之(10)孫(11)文(12)士(13)孔(14)興(15)支/枝(16)鴻(17)葉(18)茂(19)永(20)佐(21)大(22)成(23)育/毓(24)茲/斯(25)才(26)德(27)永(28)為(29)國(30)楨(31)長(32)發(33)其(34)祥(35)億/奕(36)世(37)雲(38)礽(39)
- 姚文燮 文 字經三 號羹湖 別號聽翁 又號黃柏山樵 二子生四子二女 16274月21日(丁卯年三月六日)到1692年7月15日(壬申年六月二日三日)娶吳之璘女1626年4月20日(丙寅年三月二十四日)到1674年9月2日(甲寅年八月三日) 1654(順治甲午)舉人 1659(順治己亥)進士,授福建建寧府推官。雲南開化同知 同輩姚文然(姚孫棐三子)。宮中書。工詩、古文、詞。善山水,用筆簡貴,設色淡雅。嘗繪賜金園圖,朱彝尊有詩稱云:畫手前身李伯時(公麟)。作品有《曝書亭集》《蠶尾集》《西河詩話》《無異堂集》《讀畫輯略》《畫傳編韻》。[3]。《清史稿巻476 列傳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 [4]
- 姚士藟 士 字綏仲 號華曾 後稱宮贊 二子生五子四女 1648年10月8日(戊子年八月二十二日)到1708年2月21日(戊子年二月一日) 娶吳循女1649年4月18日(己丑年三月七日)到1734年4月14日(甲寅年三月十一日)1677(康熙丁巳)舉人1688(康熙戊辰)進士,與曾祖(安慶話稱公公)姚之騏和父親姚文爕都為進士,第三女適張廷琰,本人誥封奉直大夫贈中憲大夫。
- 姚孔鈛 孔 字升初 號恕齋 後稱孝子 長子生三子一女 1667年1月5日(丙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到1717年12月28日(丁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娶州同知武進莊天錦女1667年8月13日(丁未年六月二十四日)到1719年3月11日(己亥年正月二十一日)1699康熙己卯年舉人
- 姚興渥 興 字懷汝 號螺峰 二子生一子三女 1699年12月5日(己卯年十一月十五日)到1745年11月24日(乙丑年十一月二日)娶姑表妹台灣縣知縣山西汾州知府張廷琰女1701年8月21日(辛巳年七月十八日)到1757年9月17日(丁丑年八月五日)同輩姚范(姚文然曾孫)
- 姚培敦 枝 字葵蔭 號厚庵 獨子生六子一女 1729年4月21日(己酉年三月二十四日)到1792年11月13日(壬子年九月二十九日)娶舅表妹廣西全州知府桐城張若矩(乃張廷琰次子張廷玉族侄)女1729年4月28日(己酉年四月一日)到1775年8月19日(乙未年七月二十四日)同輩姚鼐(姚范侄) 姚棻
- 姚原拱 鴻 字向專 四子生三子二女 1759年1月28日(戊寅年十二月二十日)到1815年10月7日(乙亥年九月五日) 娶張德啟女1770年10月23日(庚寅年九月五日)到1834年10月8日(甲午年九月六日)
- 姚鑲 葉 字季生 原名立雋 號石樵 次子生十子七女 一妻六側室 1797年11月25日(丁巳年十月八日)到1874年12月12日(甲戌年十一月四日) 觀察 誥授資政大夫二品 桐城范崗移居安慶城,是李鴻章與曾國藩的前輩。[5] 《復姚孫》:同治元年二月初六日夜第68頁 所請大批子藥,貴局允解一半,計已啟程。省中艱窘情形固所速悉,非緊急要需,何敢作此無厭之求。倘能於二月杪全行解到,或尚不誤。致節相前批有敝軍下駛後,糧餉子藥仍由江皖兩台接濟之說。江路中梗,轉運固難,且既嫁之女,豈能常向母家討生活。若通融緩急有無,可暫而不可久,鴻章不敢據為定例也。旬月以來,又奉八九次寄諭,催促啟程。帥奏二月底成行,朝命尚嫌遲緩,不知新募新調各軍訓練融洽非咄嗟可辦,輪船又不能附載,餉需又能湊集,必須滬餉解到,沅翁進圍巢縣,乃可率陸軍循北岸而達揚州以進駐鎮江,恐二月杪尚走不動,到鎮須入夏矣。此行險阻艱危當備嘗之,成否利鈍所弗計也。亟盼家慈到皖謀一日之聚,未聞阻泊何處,望雲焦系。上海並無被陷之說,守鎮之馮子材移滬防堵又有洋人幫助,或可暫保。《致霞軒》:1860年十二月初五日第41頁:糈台供支,殊費藎籌。雪筠御篆,仍從事否。石樵軍火,益聞竭蹶。敝處水師久經停解,能否賒貸若干。常、昭踞賊投誠,惟忠賊昨日已回蘇。
- 姚興渥 興 字懷汝 號螺峰 二子生一子三女 1699年12月5日(己卯年十一月十五日)到1745年11月24日(乙丑年十一月二日)娶姑表妹台灣縣知縣山西汾州知府張廷琰女1701年8月21日(辛巳年七月十八日)到1757年9月17日(丁丑年八月五日)同輩姚范(姚文然曾孫)
- 姚孔鈛 孔 字升初 號恕齋 後稱孝子 長子生三子一女 1667年1月5日(丙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到1717年12月28日(丁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娶州同知武進莊天錦女1667年8月13日(丁未年六月二十四日)到1719年3月11日(己亥年正月二十一日)1699康熙己卯年舉人
- 姚士藟 士 字綏仲 號華曾 後稱宮贊 二子生五子四女 1648年10月8日(戊子年八月二十二日)到1708年2月21日(戊子年二月一日) 娶吳循女1649年4月18日(己丑年三月七日)到1734年4月14日(甲寅年三月十一日)1677(康熙丁巳)舉人1688(康熙戊辰)進士,與曾祖(安慶話稱公公)姚之騏和父親姚文爕都為進士,第三女適張廷琰,本人誥封奉直大夫贈中憲大夫。
《致曾國藩》:咸豐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午刻第46頁:沅丈處缺餉已久,今又如此危急,思之神悸......鴻章以營既經移扎東流,就近援剿需用必殷,且沅丈迭函求濟銀錢、子藥,亦可通融轉發,切屬霞軒速飭委員徑解東流水次,嗣後再撥景鎮轉運.....昨晚與厘局委員萬牧等商提局內舊存子藥、並屬向姚石樵融借若干,由局僱船,鴻章派炮船護解,較可迅速。頃萬牧回信,已商撥藥一萬斤、x二萬斤解皖營,仍交黃石嘰厚翁處轉運,謹先布聞。 《復曾國藩》:咸豐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夜子刻第48頁:淮揚各營在省借領軍火,霞軒頗有微詞。故不得不備文請示。昨雪琴又函屬姚石樵每月解藥一萬、子二萬,專備上游淮揚各營之用;石樵因無款可墊,又不敢徑回各上台。鄙見求師札行糧台,按月定撥八千兩,或另由厘局月提若干錢發給淮揚軍火。此均並請奏明暫留協防,仍歸楊、彭統轄。] 側室陳氏1808年2月11日(戊辰年正月十五日)到1885年5月2日(乙酉年三月十八日)生二子樹本大本一女 五叔姚原拾字以蓮1761年5月27日(辛巳年四月二十三日)到1798年10月7日(戊午年八月二十八日)嗣子 同輩姚瑩(姚范曾孫) 姚柬之
- 姚樹本 茂 字蔭亭 三子生四子七女 1841年5月30日(辛丑年四月十日)到1879年9月1日(己卯年七月十五日)娶高安縣教諭南昌童毓賢女1838年1月20日(丁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1918年1月1日(丁巳年十一月十九日) 歲進士候選府經歷
- 姚寅忠 永 字亮臣 長子生二子二女 1861年10月27日(辛酉年九月二十四日)到1904年7月26(甲辰年六月十四日) 側室河南府人李氏1867年7月27(丁卯年六月二十四日)到1921年後 生二子長子姚厚仁字靜山1901年4月5日(辛丑年二月十七日)娶合肥張家藻女1900年7月11日(庚子年六月十五日)1921年生姚大勛,長女適合肥韓履忠 八叔姚同本字松亭1860年11月21日(庚申年十月九日)到1883年10月7日(癸未年九月七日)嗣子,同輩姚永概(姚瑩孫)
- 姚厚業 佐 字仲勤 二子生四子一女 1921年10月25日(壬寅年九月二十四日)到1938 娶合肥府城殷仲橋女殷文淑1904年11月3日(甲辰年九月二十六日)到1972夏 二叔姚應忠字良臣1864年8月22日(甲子年七月二十一日)到1903年2月27日(癸卯年二月一日)嗣子 承父親叔父兩房姚
- 姚寅忠 永 字亮臣 長子生二子二女 1861年10月27日(辛酉年九月二十四日)到1904年7月26(甲辰年六月十四日) 側室河南府人李氏1867年7月27(丁卯年六月二十四日)到1921年後 生二子長子姚厚仁字靜山1901年4月5日(辛丑年二月十七日)娶合肥張家藻女1900年7月11日(庚子年六月十五日)1921年生姚大勛,長女適合肥韓履忠 八叔姚同本字松亭1860年11月21日(庚申年十月九日)到1883年10月7日(癸未年九月七日)嗣子,同輩姚永概(姚瑩孫)
- 姚樹本 茂 字蔭亭 三子生四子七女 1841年5月30日(辛丑年四月十日)到1879年9月1日(己卯年七月十五日)娶高安縣教諭南昌童毓賢女1838年1月20日(丁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1918年1月1日(丁巳年十一月十九日) 歲進士候選府經歷
親族
- 姚之彥,1556(嘉靖丙辰年)生,姚承虞長子,姚之麒哥哥,早殤。
- 姚氏,姚承虞女,適癢生陳禹范。
- 姚自虞,字智思,號似葵,姚希廉三子。精通《易經》,授門徒甚眾。隆慶元年入邑庠,詔賜博士冠服,不受歸。著有《白石山吟》。
- 姚之蘭,字汝芳,姚希廉孫,姚自虞子,姚之麒堂弟,晚姚之麒八天出生。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辛丑)進士,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官杭州知府,加副使銜,始遷桐城城關天尺樓。「芳麓公」、「副使公」。
- 姚孫棐,姚之蘭四子。字純甫,號戊生,行四,崇禎庚辰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 「職方公」。
- 姚文然,字若侯,號龍懷,行三,姚孫棐子。崇禎癸未進士,入清官至刑部尚書,居桐城北門雁軒。諡「端恪」。潛園十五子之一。有一女適左之延。)
- 姚士基,字履若,號松崖,行四,姚文然四子。康熙壬子舉人,羅田令。居桐城南門樹德堂。
- 姚孔鍈,字滌修,行二,邑增生,姚士基子,早卒,贈「朝議」。生子二:范、淑。
- 姚范初名興竦,字己銅,一字南青,號薑塢,行一,姚孔鍈長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乾隆七年壬戌(1742)進士,官至編修;卒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正月初八日。著作《援鶉堂筆記》、《詩集》、《文集》。妣張氏,生五子:昭宇、羲輪、登、勵隆、斟元;合葬長嶺祖墓側。)
- 姚斟元,字儀匡,號春樹,行八,姚范五子,邑增生;卒於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七月。妣張氏,繼妣徐氏。生子二:騤、俁。
- 姚騤,字襄緯,號雲浦,晚號「醒庵」,姚斟元長子。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八月十六日,卒於道光二年(1822)壬午十月二十八日,享年五十九歲。妣張氏雲南尋甸州吏目曾轍公之女,生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生子四:朔、鑾(殤)、瑩、四和(殤);卒於道光六年(1826)十二月。
- 姚瑩(1785―1853),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又以十辛名齋,自號辛翁。姚騤三子。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十月初七日丑時,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授福建平和縣知縣,不久又調任龍溪縣縣令。嘉慶二十四年(1819),調往台灣,任台灣知縣。道光元年(1821),署海防同知、噶瑪蘭通判。道光十年(1831),調往江蘇,任金壇、元和、武進知縣。後遷高郵知州,不久擢為兩淮鹽運使。道光十八年(1838),調任台灣兵備道,加按察使銜。咸豐元年,被授予湖北武昌鹽法道,廣西、湖南按察使,咸豐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在廣西病故。夫婦合葬於桐城市區西北9公里龍眠山小河口中「姚家墳山」。該山距小河口300米,溪流橫過其前。《桐城縣誌》:「姚瑩墓在西龍眠小河口」。墓地面積108平方米,冢高0.8米,座東向西,面向陰山。墓前沿山勢陡坡,以亂石砌成三級拜台,每級高1米,冢後,環以亂石墓壙,中嵌墓碑,高1米,寬0.6米,為同治元年所立,楷書陰刻:「皇清誥通議大夫廣西按察使姚公石圃先生墓」,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妣方氏太學生裕昆之仲女,生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生女二,適福建安察使經歷張匯;卒於咸豐六年(1856)三月十九日,享年七十六歲。妣蕭氏,生子濬昌。
- 姚濬昌。字孟成,號慕庭,姚瑩子。生於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二月五日,同治三年任江西湖口知縣,後江西安福知縣、湖北竹山知縣,1900年卒於竹山任上。有《五瑞齋詩鈔》。女二,長適馬其昶,次倚雲(蘊素)適南通范當世;生子五:永楷、永朴、永概、永棠、永樛)
- 姚永概(濬昌三子。1866—1923,字叔節,號幸孫。生於同治五年(1866),光緒十四年舉人。曾任安徽高等學堂教務長,師範學堂校長。辛亥革命後,曾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北京正志學校教務長,為安慶一中第一任校長。著有《慎宜軒文集》12卷、《慎宜軒詩集》 8卷、《續錄》4卷。)
- 姚騤,字襄緯,號雲浦,晚號「醒庵」,姚斟元長子。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八月十六日,卒於道光二年(1822)壬午十月二十八日,享年五十九歲。妣張氏雲南尋甸州吏目曾轍公之女,生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生子四:朔、鑾(殤)、瑩、四和(殤);卒於道光六年(1826)十二月。
- 姚斟元,字儀匡,號春樹,行八,姚范五子,邑增生;卒於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七月。妣張氏,繼妣徐氏。生子二:騤、俁。
- 姚淑,字季和,姚孔鍈幼子。卒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二十三日,居桐城北門口初復堂。贈大夫。妣陳氏,生子三:鼐、訏、鼎;女二,長適馬儀顓;卒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五日,合葬孔城八角亭北。
- 姚鼐(1731—1815,淑長子。字姬傳,一字夢谷,晚號惜抱老人,行三,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二十日生於桐城南門樹德堂,乾隆十五年(1750)舉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四庫全書館篡修,主講南京鐘山、梅花、安慶敬敷等書院。嘉慶十五年(1810年)九月二十三日,卒於南京鐘山書院,享年八十五歲。嘉慶二十四年,與元配夫人張氏合葬於今樅陽縣義津鎮阮畈村鐵門口。妣張宜人黃州通判曾翰之女,生女一,適張元輯;卒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八月二十五日。繼妣張宜人屏山知縣曾敏公之女,生於乾隆十三年(1748),生子二:景衡、師古,女二,長適張通理,幼適潘玉;乾隆四十三年(1778)閏六月初一日卒於揚州,歸葬桐城長嶺伯父編修公夫婦塋右。側室梁氏,生子一:執雉。
- 姚范初名興竦,字己銅,一字南青,號薑塢,行一,姚孔鍈長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乾隆七年壬戌(1742)進士,官至編修;卒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正月初八日。著作《援鶉堂筆記》、《詩集》、《文集》。妣張氏,生五子:昭宇、羲輪、登、勵隆、斟元;合葬長嶺祖墓側。)
- 姚孔鍈,字滌修,行二,邑增生,姚士基子,早卒,贈「朝議」。生子二:范、淑。
- 姚士基,字履若,號松崖,行四,姚文然四子。康熙壬子舉人,羅田令。居桐城南門樹德堂。
- 姚文然,字若侯,號龍懷,行三,姚孫棐子。崇禎癸未進士,入清官至刑部尚書,居桐城北門雁軒。諡「端恪」。潛園十五子之一。有一女適左之延。)
- 姚孫棐,姚之蘭四子。字純甫,號戊生,行四,崇禎庚辰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 「職方公」。
- 姚之蘭,字汝芳,姚希廉孫,姚自虞子,姚之麒堂弟,晚姚之麒八天出生。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辛丑)進士,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官杭州知府,加副使銜,始遷桐城城關天尺樓。「芳麓公」、「副使公」。
參考文獻
- ^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姚之騏,渥原,易一房,壬申三月二十四日生,桐城人,1585年(萬曆乙酉)鄉試十二名,1593年(萬曆癸巳)舉人會試一百三十四名,1607年(萬曆丁未)進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1607年丁未六月授湖廣湘潭知縣,己酉卒。曾祖;祖;父承虞。
- ^ 姚氏,桐城人,湘潭知縣之騏女,諸生吳道震妻。年十九,夫亡,以子德堅在繈褓,忍死撫之。越二十六年,至崇禎末,流賊掠桐城。兄孫林奉母避潛山,氏偕行。賊奄至,孫林格鬥死,德堅負氏逃。氏曰:「事急矣,汝書生焉能負我遠行,倘賊追及,即俱死,汝不能全母,顧反絕父祀乎!」叱之去,德堅泣弗忍,氏推之墜層崖下。須臾賊至,叱曰:「出金可免。」氏曰:「我流離遠道,安得有金。」賊令解衣驗之,罵曰:「何物賊奴,敢作此語!」賊怒,刃交下死。.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2).
- ^ 《桐城縣誌》卷之九
- ^ 姚文燮,字經三,安徽桐城人。順治十六年進士,授福建建寧府推官。建寧俗號獷悍,以睚眥仇殺者案山積,文燮片言立剖,未數月囹圄為空。有方秘者,殺方飛熊,前令已讞定大辟。文燮鞫得飛熊初為盜,嘗殺秘一家,既就撫,秘乃乘間復仇,不可與殺平人等,秘得活。大吏謂文燮明允,凡疑獄輒委決之。有武弁被殺,株連眾,文燮僅坐數人罪。大吏駭曰:「此叛案,何遽輕率?」文燮曰:「某所據初報文及盜供也。」蓋鄉民逐盜,弁適遇之,從騎未至,為盜所殺而盜逸,營中執為民叛殺弁。文燮檢得初報文,而盜亦獲,自供殺弁,故得其情。 時耿氏建籓,其下多怙勢虐民,貸民錢而奪其妻女。文燮悉使訐發,為捐募代償,贖歸百數。奉檄主丈田事,建寧環郡皆山,民依山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繩,文燮授吏勾股法,計田廣狹,增減為畝,區畫悉當。值邊海修戰船,或擬按戶口出錢,文燮上陳疾苦,籌款以代,民乃安。秩滿,報最。康熙六年,詔裁各府推官,去職。 八年,改直隸雄縣知縣。渾河泛溢,浸城,文燮修城築堤,造橋利涉者。邑貢狐皮為民累,條上其弊,獲免。地近京畿,膏腴多圈佔為旗產,文燮為民爭之。旗人請於戶部,遣司官至,牽繩量地,繩所及,民不得有。文燮拔刀斷繩,司官見其剛直,詞稍遜。未幾,有旨退地還民。團練屯丁,以資守望,盜賊屏跡。報墾地,蠲耗羨,減鹽引,卹驛政,拊循瘡痏,民慶更生。 擢雲南開化府同知,攝曲靖府阿迷州事。吳三桂叛,文燮陷賊中。密與建義將軍林興珠有約,為賊所覺,被系,乘隙遁,謁安親王岳樂軍中。王以聞,召至京,賜對,詢軍事甚悉。滇寇平,乃乞養歸。.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2).
- ^ 《復姚孫》:同治元年二月初六日夜第68頁 所請大批子藥,貴局允解一半,計已啟程。省中艱窘情形固所速悉,非緊急要需,何敢作此無厭之求。倘能於二月杪全行解到,或尚不誤。致節相前批有敝軍下駛後,糧餉子藥仍由江皖兩台接濟之說。江路中梗,轉運固難,且既嫁之女,豈能常向母家討生活。若通融緩急有無,可暫而不可久,鴻章不敢據為定例也。旬月以來,又奉八九次寄諭,催促啟程。帥奏二月底成行,朝命尚嫌遲緩,不知新募新調各軍訓練融洽非咄嗟可辦,輪船又不能附載,餉需又能湊集,必須滬餉解到,沅翁進圍巢縣,乃可率陸軍循北岸而達揚州以進駐鎮江,恐二月杪尚走不動,到鎮須入夏矣。此行險阻艱危當備嘗之,成否利鈍所弗計也。亟盼家慈到皖謀一日之聚,未聞阻泊何處,望雲焦系。上海並無被陷之說,守鎮之馮子材移滬防堵又有洋人幫助,或可暫保。 《致霞軒》:1860年十二月初五日第41頁:糈台供支,殊費藎籌。雪筠御篆,仍從事否。石樵軍火,益聞竭蹶。敝處水師久經停解,能否賒貸若干。常、昭踞賊投誠,惟忠賊昨日已回蘇。 《致曾國藩》:咸豐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午刻第46頁:沅丈處缺餉已久,今又如此危急,思之神悸......鴻章以營既經移扎東流,就近援剿需用必殷,且沅丈迭函求濟銀錢、子藥,亦可通融轉發,切屬霞軒速飭委員徑解東流水次,嗣後再撥景鎮轉運.....昨晚與厘局委員萬牧等商提局內舊存子藥、並屬向姚石樵融借若干,由局僱船,鴻章派炮船護解,較可迅速。頃萬牧回信,已商撥藥一萬斤、x二萬斤解皖營,仍交黃石嘰厚翁處轉運,謹先布聞。 《復曾國藩》:咸豐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夜子刻第48頁:淮揚各營在省借領軍火,霞軒頗有微詞。故不得不備文請示。昨雪琴又函屬姚石樵每月解藥一萬、子二萬,專備上游淮揚各營之用;石樵因無款可墊,又不敢徑回各上台。鄙見求師札行糧台,按月定撥八千兩,或另由厘局月提若干錢發給淮揚軍火。此均並請奏明暫留協防,仍歸楊、彭統轄。]
- 《安慶府志》
這是一篇關於明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