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土默特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多倫土默特部,「多倫」蒙古語意為「七」,又稱多羅土蠻七土蠻,是漠南蒙古部落。後與蒙古貞部落組成土默特萬戶。因常與蒙古貞混居游牧,故明朝史料也統稱其為滿官嗔

16世紀初,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建六萬戶:左翼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右翼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多倫土默特部開始為達延汗之子阿爾蘇博羅特(我折黃台吉)佔據。巴爾斯博羅特(賽那剌)次子俺答汗之後崛起,成為土默特萬戶的領袖。俺答汗的弟弟兀慎打兒汗刺布台吉佔據兀甚(兀慎、烏古新)鄂托克。

「滿官嗔」一詞是由Mongγol(蒙古)加上附加成分jin(嗔、津)組成的,這個詞早在13-14世紀就已出現。在《元朝秘史》中首先以女姓人名出現,如「忙豁勒真豁阿」(Mongγoljinqoqa)。這裏Mongγoliin表示「忙豁勒真豁阿」來自蒙古部。在另一種場合Mongγoljin一詞又被當作與「蒙古」詞義相近的詞來使用。《元朝秘史》第202節在談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時說:成吉思汗將「眾部落百姓收捕了」。蒙文原文作「忙豁勒真兀魯昔只卜失耶侖巴剌周」,旁譯「達達百姓行整治了着」。這裏「忙豁勒真」一詞的意思是「類蒙古」、「蒙古式」。此外,mongγoliin keleten,指蒙古語族諸部。1290年伊利汗國阿魯渾汗寫信給天主教教皇尼古拉四世,對教皇勸其信仰天主教之事作出答覆,其中提到:「我們成吉思汗的子孫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信奉〔天主教〕與否只有長生天知道」,實際上拒絕了尼古拉四世的要求。「按蒙古人方式生活」原文就作「mongγoljinduraberaju",這裏的mongγoljin―詞與《元朝秘史》第202節所見意同。mongγoljin一詞在15世紀以部名出現,其字型與讀音與《元朝秘史》中的mongγoljin—詞完全相同。作為部名「滿官嗔」——Mongγoljin仍表示「類蒙古」之意,也就是說該部人本非蒙古人,而是漸已蒙古化了的異族人。

蒙古貞(蒙古語ᠮᠣᠩᠭᠣᠯᠵᠢᠨ西里爾字母Монголжин,蒙郭勒津)當時活躍於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在其首領火篩領導下對達延汗的統一做出過貢獻。達延汗將蒙古貞與多倫土默特部劃為一個萬戶。蒙郭勒津與土默特部落原同處於一個萬戶,一起游牧;後來又一起從河套遷到宣府邊外,且有聯姻關係。後來俺答汗實力強大,兼併了蒙郭勒津萬戶的大部分,只有其中的多羅土蠻部由阿爾蘇博羅特之子布哲吉爾台吉所領有,其餘各部均由俺答汗及其弟拉布克台吉所佔。所以,蒙郭勒津(滿官嗔)萬戶的名稱也逐漸被俺答汗所領的土默特部之名稱所取代,均稱為土默特萬戶。自俺答汗之子辛愛黃台吉以來,蒙古貞部落就隨着一部分土默特人東遷,到明末清初時游牧於遼西地區(今阜新朝陽一帶)。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原土默特左翼旗)大多數蒙古族屬蒙古貞後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