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貨本地貨國產貨,是指本國企業品牌生產製造貨品,一般是價廉物美的代名詞,舊時尤指中國製造的物品,相對於洋貨、進口貨、來路貨、外國貨、舶來品。如今,「國貨」一詞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通常是指中國內地品牌生產的商品,在臺灣則是指台灣本土品牌製造的產品;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用語中,港澳台雖屬「國內」卻是「境外」的單獨關稅區,所以香港品牌產品在內地稱為「港貨」或「香港貨」,台灣品牌產品稱為「台貨」或「台灣貨」,中國大陸品牌產品在台灣地區稱為「陸貨」或「大陸貨」。

概念

中國先秦典籍《周禮》有載,古時官制有司徒掌管財政制度,司徒之下有司關、司門、司市等官職輔佐。司關負責記錄進出國境財貨璽節,與司門、司市互相聯合;檢查攜帶貨物出入的人、掌管有關治理的禁令、徵收過關的貨物稅及貨物存放倉庫的租金。[1]

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自古至今,貨物與關稅之間存在着密切關係。現代國家對進口商品徵收入關稅費,除了為政府增加收入,另一個目的是調節國內市場,保護本地產業。[2] 對於本國生產貨品而言,關稅政策可以對其競爭環境和市場地位產生重要影響。如果財政部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入口稅,那麼相同類型的國內生產品將更具價格競爭力,因為進口產品的價格會更高,而國貨的價格會相對較低;如果財政部對出口商品徵收低額出口稅,那麼國貨在區域國際市場會更具貿易競爭力,因為其價格相對較低,有利於出口。國家政府可能通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的策略,來達到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從而促進國貨的發展,保護主義政策可以幫助國內產業發展壯大,提高國貨在國內外市場的地位和競爭優勢。

國產和國內生產

儘管「國產」和「國內生產」經常被用作同義詞,但兩者之間還是有細微的區別。「國產」一詞通常是指產品從設計、加工到生產程序,大部分都是在本國完成;「國內生產」是指產品在本國完成最終組裝,但是產品設計、原料、零部件生產可能是在其他國家,並且不一定是由本國企業生產,可以是外國公司在本國內設廠生產的產品。

不同國家對本國產品的原產地標籤,可能會有不盡相同的控制規範,對於工業產品、食品藥品等類型產品,可能也有不一樣的要求。以加拿大競爭局英語Competition Bureau的規定為例,「加拿大製造」必須包含51%以上總成本英語Total cost是在加拿大,並在加拿大完成最終成型的程序;「加拿大產品」至少包含98%(幾乎全部)生產或製造總成本是在加拿大,並在加拿大完成最終成型的程序。如果生產商無法達到標準,則被禁止使用「加拿大製造」或「加拿大產品」的聲明,但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描述,來準確描述產品製造的過程,例如:「加拿大組裝,零件來自[國家]。」[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鄭玄、賈公彥. 連結至維基文庫 周禮註疏·卷十五. 維基文庫. 
  2. ^ 什么是贸易保护主义. WTO經濟導刊. 2009-11-04 –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3. ^ Michael O. Badejo. Made in Canada v. Product of Canada: What’s in a claim?. Fillmore Riley. 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