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中軍區 (新四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四軍華中軍區,是第二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初期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設立的軍區[1]

歷史

1945年抗戰勝利後,新四軍軍部北撤山東,兼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機關。1945年10月25日,設立新四軍華中軍區,共11萬人,撤銷淮北軍區

1946年5月10日,桂系整編第48師進攻淮南路西,路西失守。5月31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提出「淮南路東則準備以游擊戰,鉗制七十四、七十三兩軍及一七二師之頑」。1946年6月上旬,路西部隊基本撤到路東。6月7日,整7師李本一171旅、整73師77旅、整74師盧醒58旅、整25師從西、南、東三面進攻路東解放區。整5師駐六合、來安。總兵力約8萬,都是國軍精銳。路東只有第6旅(僅第18團)在嘉山、盱眙向西防禦,獨立旅在天長以南向東、向南防禦。這4個團之外還有3000地方武裝。6月中旬,淮南區黨委、軍區決定,如果防禦失敗,敵軍佔據淮南,李世農、朱雲謙率領獨五團、獨三團1個營及各縣地方武裝留下來敵後游擊。華中局鄧子恢張鼎丞指示要做更壞的準備(即敵後游擊也無法堅持)。華中局計劃放棄淮南保蘇中。6月25日毛澤東電示華中局:蘇中地區在蔣優勢兵力進攻下有暫時失陷可能。6月26日,毛澤東指示華中局:「粟譚主力(不少於十五個團)位於三、四分區,與陳(毅)舒(同),一舉佔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該地之敵,恢復三、四分區之失地,並準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限7月10日之前完成一切準備,然後西移淮南,出擊津浦線蚌浦段。為此,華中局部署淮南迎接野戰軍到來,準備3個月的給養。雖然蘇中主力未能去淮南,但7月初陳毅把五旅派回了淮南:旅長成鈞,政委趙啟民,13團團長謝銳、政委蕭學林;14團團長夏雲飛;15團團長李世懷,政委殷紹禮,政治部主任謝雪疇。7月初在盱眙組建了六旅第16團:路西巢北支隊的1大隊、2大隊、六旅警衛連偵察連及路西部分地方武裝分別編為一、二、三營。團長彭濟伍,政委王勝凱,副政委王善甫,副參謀長林壽順,一營營長楊忠,教導員金諒,二營營長周雲翔,教導員丁植民,三營營長周鳳庭,教導員蓸楚。至此,淮南軍區有8個主力團1.9萬人。7月初,組建了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二師(新二師),師長周駿鳴,政委蕭望東,副師長成鈞,副政委趙啟民,副師長兼參謀長梁從學,副參謀長朱雲謙,政治部主任余立金,轄五旅、六旅、獨立旅。7月15日,淮南軍區部署五旅、獨立旅在南線,六旅在北線抗擊。7月16日,整5師45旅主力與整74師盧醒58旅一部從六合大舉北犯。7月20日,獨五團、獨四團襲擊殲滅整45旅135團三營,殲敵600餘人。為淮南的反擊和撤退贏得了時間。7月20日,中原突圍皮旅到達盱眙解放區,7月23日北撤淮北。7月21日夜,五旅突襲東旺廟的整45旅一個團,激站一夜未克,五旅傷亡慘重。7月21日,從來安出來的整96旅擊破獨三團的阻截攻克半塔集。邱清泉決定在東路與淮南新四軍主力決戰。7月23日,整96旅突襲汊澗,華中軍區特務團措手不及傷亡慘重。7月24日,張公鋪失守。7月25日,粟裕取得蘇中兩戰勝利後,感覺兵力不足,致電華中局:「淮南部隊形勢很難保住天長盱眙,果如此,則淮南僅以少數堅持即可。」「將五旅調至蘇中作戰,比留淮南更為有效」。7月27日天長縣城失守。7月28日華中局果斷電示淮南:淮北和蘇中增援淮南已不可能,只留朱雲謙率第16團及地方武裝敵後堅持。7月29日夜開始淮南撤退。五旅後衛部隊遭國軍整96旅第287團攻擊損失很大。聚集在三河南岸的數千地方幹部、部隊家屬、民兵來不及渡河,絕大多數被迫「自首」。淮南保衛戰,國軍投入8個團3萬餘人,估計自身損失2000餘人。淮南部隊損失6000餘人。粟裕後來評價「為什麼很快就不能堅持呢?淮南地形條件還是比較好的,是丘陵地,條件應該說比蘇中要好,主要問題還是和平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土改也是和平土改。所以人家說淮南抗戰八年,三個月就丟掉了;蘇中抗戰八年一直堅持,主力北撤了,它出了兩個主力縱隊,上升了兩個主力縱隊,又建成了第三個主力縱隊,一直堅持到渡江。」「(淮南)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和平環境、和平土改,群眾沒有受過鍛煉。一看敵人來的時候就恐慌、緊張,我們幹部是同樣的。客觀原因,七十四師、五軍是蔣介石的主力,它的武器裝備好,也很驕傲。再加上我們的部隊沒有經過這樣的鍛煉,本來在淮南至少可以給它一些打擊,也可以給它一些損失消耗。」淮南保衛戰脆敗,主要因素有:

  • 抗戰後期淮南路東長期和平環境,基本區的幹部群眾缺乏鍛煉;
  • 過高估計了自身力量,企圖給南路的整45旅以大的打擊
  • 沒有及時制定撤退計劃,大量後方機關、地方幹部、部隊家屬沒有提前撤退到蘇北、淮北;
  • 地方武裝極端薄弱。核心區的天長、盱眙甚至沒有縣大隊。基本沒有區級武裝。雖然抗戰勝利前後兩次抽調地方武裝升級組建主力部隊,但仍應該留下種子反覆重建保持縣、區兩級地方武裝。由於此後淮南路東沒有地方武裝原地堅持,整個解放區的共產黨勢力被還鄉團、小保隊連根拔除,後來華中大後方幾次派遣部隊挺進、恢復淮南都慘遭失敗。

7月29日,淮南區黨委宣佈成立盱來嘉工委,書記朱雲謙,部隊有第16團、嘉山大隊3個連、來安大隊1個連、盱眙1個排。16團是路西子弟兵,對路東各縣鄉的社情地形黨群關係並不熟悉,人生地不熟,而且是剛剛組建1個月的部隊,自身上上下下也不熟悉、信任。8月6日,整5師、整74師調離,整26師(轄3個旅6個團)接防。整個淮南被國民黨縣鄉基層黨政軍警的白色恐怖籠罩。

華中軍區組織參與了蘇中七戰七捷、朝陽集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1947年1月21日,北撤到山東的新四軍軍部兼八路軍山東軍區機關,與新四軍華中軍區機關合編組建華東軍區

組織架構

  • 軍區司令員張鼎丞
  • 軍區政委鄧子恢
  • 副司令員 粟裕張愛萍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譚震林
  • 參謀長 劉先勝
  • 政治部副主任 鍾期光
  • 供給部:部長宋季文
  • 華中野戰軍
  • 淮南軍區:1945年10月24日,中共華中局決定,新四軍第2師師部率第4、第5旅北上山東,留下第6旅及機關一部另成立淮南軍區機關。10月27日,中共中央批覆華中分局,同意華中部隊整編方案,將淮南軍區劃歸華中軍區建制,所轄路東、路西軍分區依次改稱為第3、第4(兼新四軍第6旅)軍分區,仍歸淮南軍區建制。司令員周駿鳴,區黨委書記兼政委蕭望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梁從學,政治部主任余立金,政治部副主任徐海珊,副參謀長朱雲謙。1946年5月,淮南軍區撤離淮南,淮南軍區機構撤銷。
    • 淮南獨立旅:旅長羅占雲,政委李世焱,副旅長兼參謀長譚知耕,政治部主任王敬群/劉述敘,政治部副主任熊挺。獨立旅成立於1945年8月17日,均系新團。獨三團由甘泉支隊和六合支隊編成,團長黃仁挺,政委梅少卿,副團長田賢成。獨四團編入天高支隊的一個大隊,團長彭思忠,政委趙榮。獨五團由來六支隊、盱嘉支隊一個營及部分區隊編成,團長唐元田,政委謝曙光。
    • 第3軍分區(淮南路東):司令員朱雲謙,區黨委副書記兼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李世農。
    • 第6旅兼第4軍分區(淮南路西):司令員陳慶先,區黨委副書記兼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黃岩,參謀長胡定千,政治部主任汪少川。第6旅是1945年初重建,只有第17、第18團。傷亡較大,新兵甚多,且兵員不足。1946年4月,第17團拆散加強定合支隊、定鳳懷支隊、定滁全支隊、定鳳嘉支隊。僅剩第18團,團長李木生,政委廖成美,政治處主任王勝凱。
  • 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 政委陳丕顯 副司令員張藩 副政委姬鵬飛 參謀長胡炳雲 政治部主任陳時夫 政治部副主任惠浴宇
    • 蘇中獨立旅 旅長陳玉生 政委李干輝。1946年3月,華中野戰軍決定,蘇中軍區獨立旅與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師,蘇中軍區獨立旅改稱第6師第18旅。
    • 第1軍分區:原蘇中之三、四分區(通、如、海、啟、靖、泰、東台)合併為一分區。司令員張震東 政委鍾民
    • 第2軍分區:原一、二分區(江、高、寶、興等)改為二分區。司令員鍾國楚 政委金柯
  • 直屬第五軍分區:由鹽阜軍分區改稱 有武裝一萬五千餘人(包括後方),其中有四個團共約六千餘人,除兩個團較老(三等團)外,余為新團,目前擔負對徐繼泰及監視趙雲祥亦難抽出。 司令員謝祥軍 政委曹獲秋
  • 直屬第六軍分區:由淮海軍分區改稱。有武裝一萬五千餘(區黨委、後方),編有兩個獨立團,黃師走後,才由區級武裝提升,武器很壞。目前除保護鹽場外,該分區只能擔負監視隴海路沿線之任務。 司令員覃健 政委萬眾一
  • 直屬第七軍分區:由淮北路東軍分區改稱 司令員張震球 政委賴毅
  • 直屬第八軍分區由淮北路西軍分區改稱 司令員張太生 政委吳芝圃
  • 雪楓軍政大學 兼校長張愛萍 兼政委鄧子恢
  • 海防縱隊:政治委員王治平。1946年1月,新四軍海防縱隊改稱海防總隊
  • 華中解放第一軍:1945年8月13日,汪偽軍警衛第三師3000餘人從南京棲霞山等地渡江北上宣佈起義,投奔新四軍六合縣鍾家集的抗日根據地。被編入華中軍區,番號為「解放第一軍」。軍長鍾健魂(1903年—2005年8月8日),黃埔三期,建國後任任北京鐵道學院副院長。政委劉貫一(1908年--1991年11月18日),1925年參加革命,曾任皖北特委宣傳部副部長、長江局豫魯聯絡局書記、河南省委統戰部長、新四軍第四師政治部敵工部長兼司令部軍法處長等,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副省長等職。參謀長徐楚光(1909年—1948年10月9日),黃埔五期,1947年4月在長沙組建湘鄂民主聯軍任政委。1947年被捕,1948年10月9日被殺害於南京。全軍僅一千零數十人,尚不穩定,全無戰鬥力。解放第一軍被編入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即以後的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原軍長鍾健魂(鍾皿浪)任第7縱隊副司令員。原獨1軍所屬部隊,除軍直炮連編入55團第4營編進縱隊直屬隊外,其餘各團步兵連則編成7個連隊,分別與第7縱隊第55團的1、2、3營合編。
    • 第一師
    • 第二師師長:趙鴻學
  • 華中解放第二軍:1945年9月20日中秋節汪偽和平救國軍第一軍第十八師師長杜新民在河南永城率部起義4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5000餘人起義,暫用豫東人民自衛軍作番號,部隊轉移到江蘇省泗洪縣藏橋一帶。後改稱華中解放第二軍,一千七百人。1946年5月編入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軍長杜新民(後任第九縱隊第二副司令員、華東軍區高幹研究院副主任,華東軍大副教育長。建國後任南京防空司令員、山東省林業廳副廳長),副軍長張若禧(張鸞冀),參謀長馮文華(馮玉祥的侄子,新四軍四師參謀處長,抗大四分校教育長、建國後任海軍司令部訓練部任副部長,開國大校,國家體委航海運動司司長),政治部主任王子光(新四軍四師敵工部長)
    • 第一旅:旅長邢劍伍(和平救國軍第一軍第十八師七十團團長),參謀長劉魯民,政治部主任張俊傑
    • 第二旅旅長:李元福(和平救國軍第一軍第十八師六十九團團長)
    • 第三旅旅長:韓守澤(和平救國軍第一軍第十八師七十一團團長)
  • 華中解放第四軍:原汪偽孫良誠部被國民革命軍收編後為新編第二路軍的第一軍。1945年11月在江蘇鹽城起義後改編(轄第11、第12師)。共六千餘人,較有戰鬥力,但目前還是不可靠,尚須必要之監視。1947年3月,華中解放第4軍編入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軍長趙雲祥,代軍長戴心寬(後歷任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和第七縱隊的第一副司令員、膠東軍區副參謀長,建國後任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 參謀長張偉農(張伴晨)政治部主任薛尚實
    • 第十一師 師長戴心寬(兼)政治部主任劉彥德
    • 第十二師 師長彭干卿(1945年12月入黨,歷任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五十七團團長,豫皖蘇邊區五專署副專員,河南省陳留專署副專員。建國後任河南省農林廳林業局局長、河南省農業廳畜牧獸醫局局長),政治部主任譚少卿
  • 中國民主同盟軍:1946年1月9日,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路軍總司令郝鵬舉率所部4個師1個特務團2萬餘人在台兒莊棗莊戰場起義,改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公推郝鵬舉為總司令,並發表《退出內戰擁護民主宣言》。1946年8月20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郝部改稱華中民主聯軍,郝鵬舉任司令。郝部於1947年1月26日在駐地徐班莊公開叛變,投靠國軍。全面內戰開始後,郝鵬舉認為共產黨大勢已去,1947年1月16日,在徐班莊公開叛變。郝鵬舉叛變後,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黨的第四十二集團軍,蔣介石命令郝部回師魯南進攻解放軍。1947年2月7日,在華東解放軍的猛烈進攻下,第四十二集團軍全軍覆沒,郝鵬舉本人也被俘虜。回師魯南進攻解放軍。1947年2月7日,在華東解放軍的猛烈進攻下,第四十二集團軍全軍覆沒,郝鵬舉本人也被俘虜,4月份因逃遁被擊斃。

1946年5月,根據《雙十協定》,新四軍華中野戰軍整編為第1、第6共兩個師。華中軍區轄:

  • 第七縱隊兼蘇中軍區:1046年6月2日,中共華中分局、華中軍區決定,第7縱隊兼蘇中軍區。7月,參加蘇中戰役。司令員 管文蔚 政委 吉洛 副司令員 戴心寬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胡炳雲
    • 五十五團
    • 五十七團 團長朱傳保
    • 五十九團
    • 六十一團
    • 第一軍分區 司令員 段煥競 政委 鍾民 副政委 許家屯 參謀長 張強生 政治部主任 童炎生
      • 泰興獨立團
      • 泰縣獨立團
      • 靖江獨立團
      • 紫石獨立團
      • 東台獨立團
      • 如皋警衛團
      • 特務團:1948年4月上升為華野第十一縱隊第33旅第99團。
    • 第二軍分區 司令員 韋永義 政委 惠浴宇 副司令員 楊洪才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吳光明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吳嘉民
      • 第四團:1948年4月上升為華野第十一縱隊第33旅第97團。
      • 第五團
    • 第九軍分區:1946年8月8日,鑑於南通至如皋公路被敵佔領,一分區被割裂為東、西兩部分,華中分局決定,將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所轄南通、如東、海門、啟東、崇明縣及所屬地方武裝劃出,成立蘇中軍區第9軍分區。司令員兼專員梁靈光 政委兼地委書記洪澤(原為華中一地委副書記兼社會部長)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謝中光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周一峰
      • 如東警衛團(九團)
      • 南通警衛團(八團)
      • 東南警衛團
      • 七團(紀念新四軍一師三旅老七團):1946年10月在南通縣石港鎮東南於家園成立。團長王世仁/謝友才,政委陳直齋/蕭卡。轄3個營2個直屬連近2000人,一營(高寶縣團調來的分區特務營)、二營(如東縣團1個營)、三營(南通警衛團2個連,東南警衛團1個連)。1948年4月上升為華野第十一縱隊第33旅第98團。
  • 第十縱隊兼蘇北軍區:1946年6月2日,中共華中分局、華中軍區決定,重建蘇北軍區,由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兼軍區機關,並將第5、第6軍分區劃歸蘇北軍區建制。司令員 謝祥軍 政委 劉培善 副司令員 常玉清 參謀長 吳肅 政治部主任 孫克驥
    • 八十二團
    • 八十四團
    • 八十七團
    • 八十九團
    • 第5軍分區 司令員廖成美 政委萬金培。1946年7月下旬,中共華中分局決定,新四軍第6旅與第5軍分區合併,旅部兼第5軍分區。
    • 第6軍分區 司令員覃健 政委萬眾一。8月,又以蘇北軍區第6軍分區所轄第1、第2、第3團為基礎,組建蘇北軍區新編第10旅,併兼第6軍分區。
  • 淮南軍區:1946年7月,為開闢淮南解放區,重建淮南軍區。以原淮南軍區獨立旅、第6旅和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第5旅組建新四軍第2師(亦稱華中野戰軍第2師),併兼淮南軍區領導機關。7月中旬,參加蘇中戰役。司令員周駿鳴 政委蕭望東 副司令員成鈞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梁從學 副政委趙啟民 政治部主任余立金。1946年7月下旬,淮南軍區兼新四軍第2師撤出淮南,轉移到蘇中、蘇北解放區。1946年11月14日,中共華中分局決定,撤銷新四軍第2師番號,原轄第5、第6旅和獨立旅,分別編入華中野戰軍第7、第10縱隊和第1師。至此,淮南軍區結束工作。1947年1月,淮南第1支隊組建。1947年4月,淮南第2支隊組建。1947年5月,中共華中工委決定,淮南第1、第2支隊與淮南幹部大隊等部合併,組建淮南支隊,轄第1、第2、第3營和1個偵察隊以及盱眙、高寶、盱鳳嘉支隊,歸淮南工委領導。
    • 獨立旅 旅長羅占雲 政委李世焱。1946年10月淮南軍區獨立旅撤銷
      • 第3團:政治處主任葉松盛。1946年8月到蘇北編入新四軍第六師。團長是黃仁庭,副政委葉松盛。改編為華野六縱特務團。團長劉史明、政委葉松盛。47年5月該團拿下孟良崮頂峰。後為24軍70師炮兵團。
      • 第4團:1946年10月與華中野1師老特務團的兩個營合編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1師新特務團。1946年11月編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1師2旅4團。後為23軍68師202團
      • 第5團:1946年10月編為新四軍華中軍區第11縱第34支隊。1946年11月編為新四軍第7師(成鈞、趙啟民部)特務團。後為25軍73師219團。
    • 第5旅 旅長成鈞(兼)/宋文 政委趙啟民(兼)/鄧少東 參謀長 胡定千 政治部主任 肖學林
    • 第6旅兼第4軍分區(亦稱淮南路西軍分區) 旅長陳慶先 政委黃岩
    • 第3軍分區(亦稱淮南路東軍分區) 司令員朱雲謙 政委李世農
  • 華中軍區特務團:1947年1月編為華東野戰軍四縱11師32團,後為第23軍68師203團。團長 曾旦生 政委 陳茂輝,副團長兼參謀長周蔚昌
  • 華中軍區炮兵團 團長 胥金成

參考文獻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ISBN:978720101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