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隱
劉隱(874年—911年),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官員、割據軍閥,南漢政權的奠基者,南漢追尊襄皇帝。父親南漢追尊聖武皇帝劉謙,母親是南漢追尊武皇后韋氏。
生平
原籍河南上蔡,祖父劉安仁遷居福建,以經商為生。其父劉謙從軍,為牙將,和當時的南海軍節度使韋宙的姪女韋氏結婚,生下劉隱、劉台兄弟。因邀擊黃巢有功,882年任封州刺史。
894年,劉謙死,劉隱繼位。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劉隱出兵奇襲肇慶、廣州,成為兩廣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被封為靜海、清海節度使。他重用嶺南士人,為後來獨立建國打下了基礎[1]。徐彥若在901年逝世後,軍中推劉隱為留後。天祐二年(905年),拜節度使。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加檢校太尉、兼侍中。二年(908年),兼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三年(909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南平王。乾化元年(911年),劉隱重賄朱溫,被封南海王,同年病逝於南海(今廣州),諡號襄。雖然有子(《舊五代史》載「諸道節度使錢鏐、張宗奭、馬殷、王審知、劉隱各賜一子六品正員官」),但政權由庶弟劉龑繼承。劉隱之子事跡不詳。
917年,劉龑稱帝,國號楚次年則改為漢,史稱南漢。追尊劉隱為襄帝,廟號烈宗,葬於德陵。劉隱的女兒增城公主嫁給大長和皇帝鄭仁旻,和正妻嚴夫人所生清遠公主劉德秀嫁給閩太子王延鈞。
軼事
《明人史纂》謂劉隱曾建元景定,有誤[2]。
身世爭議
藤田豐八在1935年認為他是大食(阿拉伯帝國)商人後裔,從西亞到福建泉州,謊稱河南上蔡籍,而唐宋蕃客中劉姓多為伊斯蘭的穆斯林。[3]
藤田氏此說遭桑原隲藏質疑。桑原認為,關於宋元祐間廣州蕃坊娶宗女的劉姓人為阿拉伯人的說法,不能用以證明南漢劉氏是阿拉伯人的後裔,相反,宋元祐間廣州蕃客的劉姓,可能是南漢所賜。[4]陳寅恪在1939年撰文《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考證,「家世無九品之官,四海無強大之親,父子俱以儒學進仕至中書舍人禮部尚書,而不祭祀先祖,及籍貫紛歧,而俱賈胡(註:通商的胡人)僑寄之地三端,推證之如此。」[5],然而據現代考證,指出劉隱家族是來自淮北地區的漢族人,否定了藤田豐八與陳寅恪的主張[6]。
參考文獻
- ^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第五》:隱復好賢士。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仕宦遭亂不得還者,皆客嶺表。王定保、倪曙、劉浚、李衡、周杰、楊洞潛、趙光裔之徒,隱皆招禮之。定保容管巡官,曙唐太學博士,浚崇望之子,以避亂往;衡德裕之孫,唐右補闕,以奉使往。皆辟置幕府,待以賓客。傑善星曆,唐司農少卿,因避亂往,隱數問以災變,傑恥以星術事人,常稱疾不起,隱亦客之。
- ^ 梁玉繩 1800,卷十四〈元號略三〉.
- ^ 藤田豐八. 南汉刘氏祖先考. 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 商務印書館. 1935: 137-150.
- ^ 桑原隲藏著、陳裕青譯:《蒲壽庚考》,上海中華書局,民國十八年,第76-77頁。該文載「余謂唐代每以國姓賜外國人,此劉姓回民,或南漢劉氏賜與廣州蕃客者,因為得姓之源歟?」
- ^ 陳寅恪,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一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39年,史語所出版。該文結集於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再版)。該文提及:「近年桑原隲藏教授《蒲壽庚事跡考》及藤田豐八教授《南漢劉氏祖先考》(見《東西交涉史之研究南海篇》),皆引朱彧《萍州可談》貳所載北宋元祐間廣州番坊劉姓人娶宗室女事,以證伊斯蘭教徒多姓劉者,其說誠是。但藤田氏以劉為伊斯蘭教徒習用名字之音譯,固不可信,而桑原氏以廣州通商回教徒之劉氏實南漢之賜姓,今若以復愚之例觀之,其說亦非是。鄙見劉與李俱漢唐兩朝之國姓,外國人之改華姓者,往往喜採用之,復愚及其它伊斯蘭教徒之多以劉為姓者,殆以此故歟? 關於復愚氏族疑非出自華夏一問題,尚可從其文章體制及論說主張諸方面推測,但以此類事證多不甚適切,故悉不置論,謹就其以劉為氏,而家世無九品之官,四海無強大之親,父子俱以儒學進仕至中書舍人禮部尚書,而不祭祀先祖,及籍貫紛歧,而俱賈胡(註:通商的胡人)僑寄之地三端,推證之如此。」
- ^ 王承文《再論南漢王室的族屬和來源》「由於史書對劉氏發源地有上蔡和彭城兩種記載,所以藤田豐八稱「所謂劉氏之祖先,家居上蔡或彭城,似有疑義,必為附會劉姓,以致錯誤」,並進而判定「南漢之祖仁安為居留唐時福建之大食人」;河原正博亦將其作為判定南漢劉氏為嶺南俚獠蠻酋首領的理由之一。然而以上兩種觀點均在某種意義上混淆了唐人郡望和籍貫的差別。岑仲勉先生指出:『故就最初言之,郡望、籍貫,是一非二。歷世稍遠,支胤衍繁,土地之限制,饑饉之驅迫,疾疫之蔓延,亂離之遷徙,遊宦之僑寄,基於種種情狀,遂不能不各隨其便,散之四方,而望與貫漸分,然人仍多自稱其望者,亦以明厥氏所從出也。…… 此風逮唐,仍而未革,或久仕江南而望猶河北,或世居東魯而人曰隴西,於後世極糅錯之奇,在當時本通行之習。後儒讀史,代易境遷,昧望、貫之兩通,惟辯爭其一是。雖曰學貴多疑,要未免徒勞筆墨矣!』因此,作為南漢劉氏發源地的彭城與上蔡,主要是郡望與籍貫的差別。二者並不矛盾。史書記載南漢王室世系,一般都只能上溯至劉謙之父劉安仁,再往上就模糊不清了。這一點也是藤田豐八和河原正博否定南漢劉氏為北方家族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緣於南漢劉氏在劉安仁之前,很可能本來就無特別顯赫的家世;另一方面則與唐代社會的深刻變化有關。特別是從安史之亂直至唐末五代長期的戰亂,中原北方家族大量向各地遷徙逃亡,造成很多家族世系中斷,也加速了譜諜之學的衰落。北宋初年柳開評論北方家譜稱:『唐季盜覆兩京,衣冠譜牒燼滅,迄今不復舊物。』李燾亦稱:『唐末五代之亂,衣冠舊族多離去鄉里,或爵命中絕,而世系無所考。』總之,晚唐河洛一帶因長期戰亂導致很多家族譜牒散失無存,應屬於非常普遍的情況。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大量北方家族為逃避戰亂,向長江以南包括嶺南和福建等地大舉遷徙,而南漢劉氏家族應屬於其中之一。…………從唐末以來,各種歷史資料對南漢劉氏家族來源一直有明確且連續的記載,雖然五代十國和宋朝統治者以及歷代史家基本都對南漢王朝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然而卻從未有人對其種族提出過任何質疑。藤田豐八和河原正博的學術觀點,主要建立在他們對現存史料的不同解讀上,然而這種解讀本身比較牽強。因此我們認為史籍中有關南漢王室源於北方家族的記載是可信的。至於史料之間的某些差異,應屬於普遍而且正常的現象。對相關差異也應該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來理解,不能因為有某些差異的存在,就全盤否定正史等資料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