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宗皇帝的《天山四行詩》
高宗皇帝的《天山四行詩》

中國詩歌是用漢語書寫、說或吟誦的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雖然最後一個術語包括古典漢語,標準漢語,普通話粵語和其他歷史和白話形式的語言,但其詩歌通常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之一,即中國古典詩歌和現代中國詩歌。 詩歌在中國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經常融入中國文人心中富有表現力的民間影響。 詩歌為公共和私人表達深刻情感提供了一種形式和論壇,為同行、讀者和學者提供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作家內心生活的洞察。 中國詩歌往往反映了中國各種宗教傳統的影響。中國古典詩歌可能首先包括(詩/詩),以及其他主要類型,如 ci (詞/詞) 和 qu (曲)。還有一種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叫做 fu (賦/賦),它比其他術語更不擅長分類為英語,但也許最好被描述為一種散文詩。在近代時期,也有西方風格的自由詩的發展。中國詩歌的傳統形式是押韻的,但僅僅押韻文本可能並不能將文學定性為詩歌;而且,缺乏韻律並不一定會使現代作品失去被視為現代中國詩歌意義上的詩歌的資格。[1]

起源:詩經和楚辭

手繪的中國新年對聯(對聯)是中國詩歌的副產品,粘貼在雲南麗江市通往人們家的門的兩側

現存最早的選集是《詩經[2]《楚辭》。這兩者都對後來的詩歌傳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古代詩歌的早期例子可能因為歷史的滄桑而丟失,例如秦始皇焚燒書籍和埋葬學者(焚書坑儒),儘管這最後事件的目標之一是詩經,但它仍然倖存下來。[3]

詩經

這兩部作品中較早的一部是《詩經》(Shījīng),也被熟知為《詩經》、《詩書》或音譯為《Sheh Ching》。它是保存至今的一部古代中國古典詩歌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詩經》的內容被分為三個部分:風(Fēng)、雅(Yǎ)和頌(Sòng)。風部收錄了來自15個小國的民間歌曲,共計160首歌曲。雅部分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宮廷中的官方歌曲,共計105首歌曲。頌部分是祭祀祖先時所唱的歌曲,共計40首歌曲。這個選集最後定稿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4]《詩經》中的詩歌內容既包括了關於王室生活的貴族詩歌(頌),也包括了更質樸的詩歌和自然景觀的描繪,其中某些部分或多或少地來源於民間歌謠(風)《詩經》的詩歌主要由四字句(四言)構成,而不是後來典型的五言七言句式。其主要的表達技巧包括辭、比和興。總結來說,《詩經》是一部重要的古代詩歌集,它展現了古代社會的王朝文化和民間風情,對後世的古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楚辭

與經典的《詩經》不同,《楚辭》(Chǔcí)選集,也被熟知為《楚辭》、《楚辭集》或音譯為《Chu Tz'u》,包含的詩歌更加注重抒情和浪漫的特點,以及來自楚國詩歌的不規則行長和其他影響。《楚辭》主要由屈原(329–299年前)和他的追隨者宋玉的詩歌構成,儘管現在的選集形式可以追溯到158年的汪粲編纂和註釋,這是目前關於文本和構成的唯一可靠的歷史來源[5]

漢代(前206年至220年),楚辭的詩歌風格對賦體詩的演變產生了影響,賦體詩以詩歌和散文段落的混合形式為特徵(常用於展示詩人的技巧和知識,而不是傳達內心的情感體驗)。賦體詩在隨後的六朝時期仍然受到歡迎,儘管它變得更加簡短和個人化。賦體詩仍然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在唐代,五言和七言的詩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漢朝時期的詩歌創作

漢朝時期,一種民歌風格的詩歌變得流行起來,被稱為樂府詩(yuèfǔ),因為政府在收集這類詩歌時起到了一定的角色,儘管後來一些詩人開始以樂府風格創作原創作品。許多樂府詩由五言或七言句構成,與之前的四言句形成對比。漢代文學的一個特色形式是(fù)。漢朝末年和六朝時期開始的詩歌時期被稱為建安詩。漢代詩歌的重要收藏之一是《古樂府十九首》。[6]

建安詩

建安[7]是指漢末和六朝初期的詩歌,兩者之間有重疊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詩歌創作產生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其中包括"三曹"的作品:曹操曹丕曹植

六朝詩

六朝時期(220年至589年)是詩歌發展的一個多樣化時期,既延續並發展了先前時代的傳統,也為未來詩歌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這個充滿活力的時期留下了許多重要的詩歌作品。

其中包括七子之一的竹林七賢的作品,蘭亭集序(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的詩歌,四時之夜歌,田園詩人陶淵明,永明時代的詩人,以及由徐陵編纂的《玉台新詠》等詩歌選集。

將新道家宇宙觀應用於文學理論的將軍和詩人陸機用賦體的形式創作了《文賦》,將文學理論引向了新的方向。

蘭亭聚會上創作的蘭亭記詩序的唐代副本,原為晉朝王羲之(公元303-361年
蘭亭聚會上創作的蘭亭記詩序的唐代副本,原為晉朝王羲之(公元303-361年

六朝時期的詩歌[8]創作豐富多樣,包括山水田園、詠史抒懷、愛情詩等各種題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重要時期之一。

唐詩

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高峰出現在唐朝時期(618年-907年):不僅這個時期有眾多的詩人,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歌創作(大約有5萬首詩歌保存下來,其中許多收錄在《全唐詩》中)。在這個時期,詩歌幾乎融入到文人階層的職業和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成為希望在政府崗位上獲得職位的人參加的科舉考試的一部分。到了這個時候,詩歌已經按照規定的音律模式來創作。根據是否遵循規定的格律模式,詩歌被區分為"古體詩"(gǔtǐshī)和"近體詩"(jìntǐshī)。"近體詩",或稱為"格律詩",是唐初發展起來的一種更為嚴格的形式,規定了詩的結構,包括行長、行數、行內的音調模式、韻腳的使用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必要平行結構。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典型代表分別可見於李白杜甫的作品。唐代的詩歌形式包括律詩,這是一種規定格律的詩,有八行,每行五、六或七個字;詞(ci),遵循特定的韻律模式;和絕句,一種四行詩,每行五、六或七個字。絕句的詩形式在李白和王維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例子。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唐代詩歌變得更加現實、更具敘事性,並對社會規範持更加批判的態度;例如,這些特點可以在白居易的作品中看到。唐代詩歌對今天仍然具有影響力。晚唐時期的其他詩歌則發展出更具象徵和超現實特色,例如李賀李商隱的作品中可見。[9]

宋詞

到了宋朝(960年至1279年),另一種形式證明它能夠為新詩人提供所需的靈活性:詞——根據現有曲調的設定節奏編寫的新詞。每個曲調通常都有相應的音樂,儘管音樂往往已經失傳,但每個曲調都有其獨特的韻律。因此,每首詞都標有"調寄[詞牌]"的標籤,並符合曲調的韻律和押韻規律(就像基督教讚美詩作家將新歌詞編配到現有曲調中一樣)。詞的標題與其主題並不一定相關,許多詞可能共用一個標題。在內容方面,詞最常表達的是欲望的情感,通常是通過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來表達。然而,一些傑出的詞人,如南唐詩人李後主和宋代詩人蘇軾,利用詞的形式涵蓋了廣泛的主題。[10]

元曲

元朝(1271年-1368年)期間詩歌的主要發展包括按固定音調模式創作的詩歌類型的發展,比如元曲的劇本。在宋朝之後,詞的固定節奏反映在散曲詩歌中,這是一種更自由的形式,基於新的流行歌曲和戲曲詠史,發展並延續到明朝(1368年-1644年)。馬致遠(約1270年-1330年)和關漢卿(約1300年)的劇作中可以看到這方面的例子。[11]

明朝詩歌

明朝(1368年-1644年)的詩人包括高啟[12](1336年-1374年)、李東陽[13](1447年-1516年)和袁宏道[14](1568年-1610年)。

明清過渡時期

明清過渡期包括了短暫的順朝(也稱大順,1644年-1645年)和南明(1644年至1662年)之間的交替/重疊時期。在明末這個困難時期,當國家已經陷入困境,由崇禎皇帝(在位1627年至1644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短暫大順政權,以及滿清政權統治時,有一些詩人仍在創作,其中包括江東三大家:吳偉業(1609年-1671年)、錢謙益(1582年-1664年)和龔鼎孳(1615年-1673年)。

清朝詩

清朝(1644年至1912年)在詩歌批評的發展和重要詩集的編纂方面具有顯著的意義,例如清代的《全唐詩》和《唐詩三百首[15]

帝制時代結束後的中國古典詩歌

在帝制結束後,詩和詞仍然繼續被創作;其中一個例子是中國共產黨的前主席毛澤東,他以自己的書法風格寫作中國古典詩歌[16]

現代(後古典時期)詩歌

現代中國詩歌(新詩/新詞)指的是現代白話文體的詩歌,與傳統的以古文為基礎的詩歌形式相對。通常,現代中國詩歌不遵循既定的格律和規範。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之後,詩歌經歷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作家(如胡適)試圖運用與民歌和流行詩歌(如詞)相關的白話體風格,更貼近口語(白話),而不是過去的既定形式[17]。20世紀初的詩人如徐志摩郭沫若(後來轉向無產階級文學)和聞一多,試圖通過採用西方模式來打破中國詩歌的過去傳統。例如,徐志摩有意模仿浪漫派詩人的風格,使用押韻形式。在後革命的共產主義時代,像艾青這樣的詩人採用了更自由的行距和直接的措辭,這在當時非常受歡迎,並廣泛被模仿。同時,在中國台灣現代主義詩歌蓬勃發展,包括先鋒主義超現實主義,由秦子昊(1902年-1963年)和紀弦(出生於1903年)領導。最有影響力的詩歌團體成立於1954年,包括「現代派學會」、「藍星」和「新時期」。在當代詩歌界,最重要和有影響力的詩人屬於被稱為「霧隱派」的群體,他們使用間接的典故和密閉的引用。最重要的霧隱派詩人包括北島多多舒婷楊煉顧城,其中大部分人在1989年天安門廣場抗議後被流放。另一個特殊案例是神秘主義詩人海子[18],在他自殺後變得非常著名。然而,即使在今天,現代詩的概念仍然存在爭議。關於現代詩是否算作詩歌,存在着爭論和矛盾。由於漢字書寫和漢語語法的特殊結構,現代詩或自由詩可能會看起來像簡單的口語散文,因為它們缺乏傳統上用來定義詩歌的某些結構特徵。

中國以外地區的影響

漢字文化圈地區如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歷史上深受漢文化影響,除了以漢文寫作漢詩外,其本民族語言寫成的韻文在格律、內容、風格上也受到漢文韻文影響。[19]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