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邯鄲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邯鄲歷史系列條目

傳說時代
女媧造人
磁山文化
石北口遺址
澗溝遺址

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商(後期)
約前13世紀–約前11世紀

邶國 前1122–前1121

衛國 ?-前661

狄人 前661-前588

晉國 前588-前546

衛國復國 前546-前492

趙國 前492-前228

魏國 前430-前361

前228–前206
西漢 前205-9
東漢 25–220
220–265
西晉 265–311
十六國(前期)

後趙 319-350

冉魏 350-352

十六國(中期)

前燕 365-370

十六國(後期)

東魏 534-550

北齊 550-577

581–619
大夏 618-621
大唐 619–907
五代907–960
後唐 923-936
大宋 960–1127
偽楚 1127

偽齊 1130-1137

金國1127-1233
大蒙古國 1213–1271
大元 1271–1368
大明 1368–1644
大清 1644–1912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國歷史年表

邯鄲歷史,是指中國河北邯鄲地區的歷史。邯鄲是中華文明黃河流域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且擁有三千一百年建城史,一百五十八年的趙國國都史,中國歷史上曾有十一個朝代或政權定都於此[註1],有「七朝故都」[註2]之稱。

邯鄲一名最早見於《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曾經引領過先進文化的文明古都—邯鄲,獨屬於一個城市的名字,歷經數千年不改,為中華地名文化之特例[參1][參2]神話傳說中邯鄲西部中皇山就是女媧氏鍊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地方[參3];距今八千年前武安磁山地區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前後經歷八代國君;秦統一六國後,設置邯鄲郡西漢時期共享「五都盛名」;兩漢交替之際,邯鄲遭到劉秀的屠城,再加上常年的戰亂,使得邯鄲進入了長達一千多年的蕭條期。特別是從東漢末年到隋唐之前,此間天下動盪,王朝交替頻繁,戰亂四起,中原地區長期處在社會動亂之中。邯鄲和北方諸多城邑一樣,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雖有幾次出現短暫的復興,但是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邯鄲的發展趨勢仍是在衰落過程[參4]

三國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今臨漳縣)逐步興起,袁紹、曹魏等勢力先後佔據鄴城而稱霸天下,此時,邯鄲先屬廣平郡,後屬魏郡;南北朝時,先後有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在此建都;隋初隋煬帝下令火焚鄴城;唐朝建立後,邯鄲獲得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出現了短暫的復興。邯鄲初屬洺州621年改屬磁州627年又屬洺州,765年復屬磁州。此時邯鄲境內的魏州逐漸崛起,改稱大名府,成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為黃河以北中心城市。安史之亂時,邯鄲成為唐軍和叛軍的爭奪的地點,邯鄲再一次陷入戰火。藩鎮割據之下的邯鄲城逐步沒落[參5];到北宋時,邯鄲東部地區的大名縣成為北宋「陪都」為北京大名府

明清時期,邯鄲隸屬廣平府彰德府;民國初年,邯鄲隸屬直隸省冀南道,隨着京漢鐵路通車,邯鄲發展迎來了機遇,在幾十年內,由古代城市一躍到近代城市,抗戰勝利後的邯鄲第一次設立了的行政建制,從此,實現了由近代城市到現代城市的轉變;1993年國務院批准,實行地市合併,邯鄲地區周圍所轄各縣劃歸到邯鄲市,稱邯鄲市[參6]2016年,邯鄲市撤銷永年縣肥鄉縣邯鄲縣,成立永年區和肥鄉區[參7]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邯鄲由興起、到繁盛、再到衰落、再興起,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曲折。即便在長達一千多年的蕭條期內,邯鄲也作為一座城市(縣城)一直延續下來,從未中斷。悠久的歷史,使得邯鄲先後孕育出女媧文化磁山文化古趙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建安文學文化北齊石窟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廣府太極文化邊區革命文化等主要文化脈系[參6][參8][參9]。特別是與邯鄲有關的成語達1500餘條,被人稱為「成語之都」[參10]或「成語典故之鄉」[參11]

興起和繁榮

遠古至春秋時期—發端與興起

上古時期

上古時期華夏人文始祖女媧就在邯鄲西部涉縣地區古中皇山媧皇宮鍊石補天摶土造人。媧皇宮為中國五大祭祖聖地之一[註3],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修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被世人譽為「華夏祖廟」[參12][參13]。同時涉縣被稱為是「中國女媧文化之鄉」[參14]

史前文明

早在八千年前,其他人類祖先還在依靠群體狩獵維持生存的時候,邯鄲的先民就在武安地區就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的先人們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禽,製作生產和生活工具,提前進入了「文明社會」。磁山文化比仰韶文化早了一千年,同時在磁山文化遺址還發掘出世界上最早種植的胡桃和飼養的家雞遺骸[參15]。把黃河流域種植粟的記錄提前至距今一萬年,填補了仰韶文化之前的歷史空白,給尋找中國最早的農業、畜牧業、制陶業文明起源提供了線索。同時讓世界農業史重新認識了對種植粟年代[參16][參17]。在石北口遺址澗溝遺址中也發掘初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特別是在澗溝遺址中發現在被廢棄的枯井中,則埋有5層人骨架,男女老少都有。這被認為是中國史前史上最早的人類暴力活動的直接證據[參18]

原始社會晚期,距今四五千年前,居住在陝西渭河流域黃帝炎帝部落開始東遷到河北平原西部,為爭奪水源曾在與從河北山東河南交界處向西發展的蚩尤部落在邯鄲地區發生衝突[參19]

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磁山先民製造的生產生活工具文物,和飼養的家雞、豬、狗等遺骸。

夏商時期

公元前2080年夏朝開國國君—在邯鄲地區治理冀州水患[參20]

邯鄲的城市史可以往前推到商代武丁時期(距今3250年左右),而邯鄲城邑早在商代就已經興起。

商代晚期的饕餮紋扁壺。

商代始建都於,後遷都於,邯鄲長期處於商文化的輻射範圍內,數百年間就是商朝畿輔之地。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邯鄲文物考古中,發現了300多處重要的商文化遺存,這些也充分印證了邯鄲在商代的發展。在邯鄲城區西部比較重要的商代遺址有彭家寨遺址澗溝遺址龜台寺遺址三處,遺址的時代與鄭州二里岡下層和安陽小屯殷墟文化的早期近似[參21]。其中澗溝遺址,在考古發現的文化層中,既有龍山文化也有先商文化及西周文化的遺存。在武安趙窯發現有商代貴族墓葬群,出土了大批銅器,這很可能是住在邯鄲的商代貴族[參22]

在中國目前已知的古代文獻記載中,邯鄲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商末的商紂王時期。根據戰國中期魏國史官所編纂的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商末時期商王就在邯鄲地區興建離宮別館[參23],文獻記載中的離宮別館,進一步證明了商晚期的邯鄲不是普通鄉村,是開始形成城市的雛形[參10]。從建離宮別館距今已逾三千一百年,時間跨度為距今3050年至3100年之間。甲骨文中「」的地望可以進一步論證並確定在邯鄲,地望就是地理位置的意思。在殷墟考古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王往出於甘」等十餘條有關「甘」字地名記載,可以確定為商王武丁時期,有學者認為這裏的「甘」地就是今邯鄲[參24]。此時期還在邯鄲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郵傳制度,由於商代和北方的「土方」發生戰爭,於是在南北主要交通線上沿路設驛站,邯鄲就在其中。從此,在地理優勢突出的邯鄲,交通和通訊開始慢慢發展,一直到戰國時趨於完善,成為太行山東麓南北交通之間的重要交通、通訊樞紐站[參25]。後來的宰相伊尹流放其君太甲於此地的臨漳縣附近,時曰桐[註4]

春秋時期

邯鄲地處四戰之地,根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邯鄲城在現邯鄲市西南的午氏城,從邯鄲地區的考古情況來看就在今武安午汲古城[參26]春秋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而邯鄲作為黃河北岸的一個重要城邑,成為當時中原不同政治勢力激烈角逐的場所,也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到了春秋晚期,邯鄲的經濟實力大增,尤其是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有了極大地提升,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城市經濟體系[參10]

周成王時,邯鄲屬邶國,由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居住,後屬[參27]前661年狄人滅了衛國佔領邯鄲,對邯鄲進行四十多年的統治。前588年晉國打敗狄人,邯鄲併入晉國。前546年,衛國復國成功,後發生叛亂衛國宗室跑到邯鄲避亂。《春秋·穀梁傳》記載了此件事,這是中國史書上第一次提到「邯鄲」之名。

趙氏崛起

春秋後期,晉國內部的新舊貴族經過激烈的角逐,以公室為代表的舊貴族急劇沒落,以趙氏韓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為代表的新貴族迅速崛起,晉國的疆域幾乎被新貴族瓜分殆盡,邯鄲一帶便納入了趙氏勢力範圍中。

春秋時期晉國疆域圖,可以看得出其內部的城邑分佈,此時的邯鄲在晉國東部偏南的地區。

前500年,邯鄲成為晉國六卿之一趙氏宗主趙簡子的私邑,委派同族趙午為「邯鄲大夫」治理並建設邯鄲。趙氏由此分為兩大族系,一個是封邑在晉陽的以趙簡子為主的正宗嫡系和封邑在邯鄲的以趙午為主的庶傳支族。二者雖然屬於同祖同宗,但是地位不同,按照宗法關係來說,晉陽趙氏是正宗,趙簡子氏宗主,邯鄲趙氏是支族,趙午是小宗。起初,晉陽趙氏和邯鄲趙氏各居南北,分途發展,互補干預,但是晉陽趙簡子採取積極的向北和向東發展戰略,於是導致了兩大族系的直接衝突。不久之後,趙簡子趙午二人便圍繞着邯鄲展開了一場激烈爭奪[參28]

前497年春,趙簡子築晉陽城完工,並決定把伐衛獲得的500家衛人遷到晉陽。趙午沒有同意他的要求,被誘捕殺害於晉陽。趙午之子趙稷及家臣涉賓率眾於邯鄲反叛。晉定公知曉後派遣籍秦平叛,其中晉卿荀寅(趙午的舅舅)和晉卿范吉射不但不聽調遣,反而還於同年十月起兵攻打趙簡子。荀、范失敗後逃到朝歌。前494年,趙簡子聯合韓、趙、魏三家之兵,攻下朝歌。荀、范逃到邯鄲,與趙稷死守邯鄲。趙簡子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他只得率兵回晉陽,以待時機再攻打邯鄲。經過三年的厲兵秣馬,趙簡子認為攻打邯鄲的時機成熟了。前491年,趙簡子率軍,從武安,奔襲邯鄲,將邯鄲、柏人所屬地盤全部劃入趙氏政權的版圖,荀寅、范吉射逃奔齊國。趙簡子以邯鄲為中心擴大勢力範圍,為後來「化家為國」建立強大的趙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拉開了趙氏立國的歷史序幕[參28]

此次紛爭影響深遠,又引發了晉國內部新貴族之間的以及晉國同東方鄰國齊、衛之間的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矛盾和衝突,結果演變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直到趙簡子佔據邯鄲才基本結束。趙簡子奪取邯鄲城結束了晉國內部六卿專政並列的局面,在晉國新貴族內部鬥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在奪取邯鄲城的過程中,趙氏擴大了底盤,勢力迅速崛起稱為新貴族中最強的一支;對邯鄲的控制,還實現了趙氏對今冀南地區一帶直接而穩定的統治,也建立了向華北平原進一步發展的前進陣地和橋頭堡。前475年趙襄子繼位,又聯合魏、韓兩家滅掉了智氏之後,又打敗並合併代國,趙國在今冀南和豫北的疆域大致形成。所以說趙氏奪取邯鄲奠定了戰國時期趙國在今華北平原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趙都邯鄲的歷史基礎[參28]

魏氏遷都

前430年魏文侯把魏國都城從安邑遷到洹水(今魏縣舊魏縣村),稱為魏都,並以鄴城(今臨漳縣)為魏國陪都。魏文侯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視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使得魏國迅速崛起,一躍為中原強國,率先稱雄七國,同時還奠定了魏國鼎立中原的百年霸業[參29]。此間,西門豹受翟璜推薦擔任令,破除了「河伯娶婦」的習俗,又帶領民眾了十二條運河,引河水灌溉民田,是為西門豹渠[參30]前361年,魏惠王把國都由洹水遷到大梁(今開封市)。雖不是國都的洹水,但作為魏國在中原地區的戰略要地,到了戰國後期,在此設置「魏縣」,為紀念曾為故都之地,故而命名[參29]

戰國時期—發展與繁榮

趙氏立國及遷都邯鄲

航拍趙邯鄲故城遺址趙王城部分。

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瓜分了晉國在中原地區的最后土地,趙國的疆域基本形成,也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趙襄子因為取代了伯魯的太子地位,於心不安,立伯魯之孫趙浣為繼承人。但襄子死後,其子桓子驅逐趙浣而自立為君。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前403年,三家派遣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做個順水人情,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都成為中原大國[參31]。加上秦、齊、楚、燕四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參32]

前387年趙敬侯治理邯鄲,邯鄲成為黃河以北最繁榮的通都大邑,同時還是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前386年趙敬侯正式遷國都於邯鄲,並且大興土木修建趙王城,時人成為「趙都」,至滅趙,邯鄲為趙都長達158年之久,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諸多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邯鄲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時期[參6][參10][參32]

邯鄲城的營建

趙國遷都邯鄲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興建運動。新建的趙都邯鄲城佔地總面積約1887.6萬平方米,由「趙王城」(宮城)和「大北城」(居民城、郭城)組成,其中,「大北城」的佔地面積就可達到15平方公里,比20世紀70年代的邯鄲主城區面積還大,被後世稱為「雄國之都」[參33]。根據對趙邯鄲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在戰國時期,除了邯鄲之外還有十餘處古城遺址,例如:永年陽城[註5]、磁縣講武城、峰峰界城、武安的固鎮[註6]午汲古城[註7]以及西店子古城[註8]、涉縣寨上、馬頭台城[註9]等,這足可以說明,當時趙都邯鄲不僅僅是一座孤城,而是形成了以邯鄲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十餘城邑拱衛趙都邯鄲的密集城市群。從1970年代以來,在邯鄲市體育場、中心醫院、工人劇院等地考古發現多處手工業行業的遺址,並且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鐵製品、陶器,這些足可以證明當時的邯鄲雄厚的經濟實力,特別是發達的冶鐵、制陶、鑄銅等手工藝行業[參34]

原位於邯鄲市火車站廣場的胡服騎射塑像,後搬到趙苑公園

恢宏的城邑,繁榮的經濟,也為邯鄲的文化藝術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邯鄲出現了學術活動頻繁活躍的局面,文化藝術活動興盛,是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中心,學術爭鳴的空氣也十分濃厚。例如:平原君門下就有食客三千;大儒孔穿在邯鄲與邏輯學始祖公孫龍展開「白馬非馬」的辯論;毛遂為「三寸不爛之舌」的代表;還有荀況、趙相虞卿李牧趙奢等各派學者都在邯鄲辨章學術、著書立說。文化的繁榮,促進了此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大量和邯鄲有關的成語也發生在戰國時期,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價值連城」、「負荊請罪」、「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紙上談兵」等[參35]。中原地區的農業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在邯鄲相互交流和影響,形成了獨具風韻的趙文化,也鑄就了河北大地「燕趙文化」慷慨悲歌的精神[參36]

由於濃烈的文化氛圍薰陶,此時的邯鄲人還擅長音樂演奏和歌舞。史書記載趙國男子「悲歌慷慨」[參37],可以看出當時的男子聲樂特點是悲壯激昂,極具感染力。漢代李奇是趙國名;《北方有佳人》就出自趙人李延年之口。趙國女子「鼓鳴琴」、「彈弦跕躧」[參38],彰顯趙女擅長彈奏,能歌善舞。羅敷陌上桑》和漢文帝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參39]流傳數千年[參35]

邯鄲之難

趙、韓、魏三家分晉後,關係由同盟變為對手,三方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加劇。特別是魏國通過改革後實力大增,在軍事上連連得手,佔據了中原大分佈地區,這就無法避免和趙國之間的土地爭奪。前354年,趙國與魏國爆發戰爭,魏國十萬大軍包圍趙國國都邯鄲,頓時邯鄲處於危機一下,趙國面對這種局面拼死抵抗,同時也向楚國和齊國求援,兩國應趙國求助,答應出兵解圍。齊國孫臏用「圍魏救趙」之法來給邯鄲解圍,他認為,魏國長驅直入趙國,其國都必然空虛,此時應當率軍包圍魏國國都大梁,是其大軍回軍救援,自然邯鄲之圍必解。但是此時魏軍攻克邯鄲城,趙國君臣遷到外地,繼續率領軍民抵抗。在齊國大軍猛烈攻勢下,魏軍不得不回師馳援大梁,田忌在桂陵設伏,大敗魏軍,此時,楚國也加緊對魏國的合圍,佔領了「雎、涔之間」[參40],魏國無力抵禦周邊各國的軍事行動,只好和趙講和[參41]

秦趙爭霸

前280年戰國形勢圖,可以看得出來趙國周圍地區強國林立。

前334年蘇秦為趙國宰相,在洹水主持洹水之盟,遊說東方六國「合縱」抗秦,趙國為抗秦領袖[參42]。經過幾代帝王勵精圖治,趙國蒸蒸日上,特別是趙武靈王在邯鄲修建叢台插箭嶺等訓練地,厲兵秣馬,加強軍事訓練和大力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一躍為戰國七雄之一,前270年,趙國在閼與之戰大敗秦軍,成為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東方大國[參6][參43]

可惜,好景不長,秦國為報仇雪恨在前260年攻打趙國,秦趙爆發「長平之戰」,雙方出動了各自傾國之兵。戰爭歷經三年,雙方相持下去,秦國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佈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參44]。趙國輕信謠言,將趙軍主帥由廉頗更換為趙括,趙括輕易出兵被秦兵包圍在長平關,趙括率軍強行突圍四五次始終未能衝出重圍。最後趙括欲率精銳親自突圍,但結果被秦兵射殺,身上中數十箭。最終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將白起把二百四十名年幼的俘虜放回趙國以散佈恐慌,震懾山東六國。剩下的四十多萬人全部被坑殺,史書記載當時「四十萬趙軍,一夜俱盡」[參45][參46],「流血成川,沸聲若雷」[參47];「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參48]。長平戰敗消息傳入趙國,舉國皆驚,特別是四十萬人被坑殺,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參49]。此戰趙國由盛入衰,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就此確立了秦對趙的戰略優勢[參50]

前259年,秦國再次攻打邯鄲,派王陵率大軍三十萬攻打邯鄲,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全部主力十萬頑強抵抗,邯鄲保衛戰開始。秦不能勝,合圍邯鄲,城中盼望救兵,皆未至,邯鄲百姓寧可炊骨易子而食,也未有一人投降秦國[參51]。後來平原君竊符救趙,勸說楚、魏兩國聯合救趙,趙國在楚國和魏國幫助下取得勝利,三國破秦,遏制了秦國進軍中原的勢頭,但是趙國元氣大傷,資財耗盡[參52]

前231年,趙國發生地震,軍民死傷無數,次年趙國出現了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隨之而來的就是前229年的大饑荒,趙國上下人心惶惶,餓殍遍地。前228年,秦國憑藉趙國饑荒之際,秦趙爆發決戰,秦將王翦兵分兩路攻打邯鄲,趙軍因饑荒再加上連年天災,國內幾乎為空,邯鄲城破,趙王遷被迫投降。但是邯鄲城內以及不全屈服秦國的趙國百姓跟隨着公子嘉還有趙國宗族數百人退受到代地,公子嘉自稱代王,繼續率領殘餘力量抗秦[參53]。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前222年,王賁滅掉代,公子嘉被俘,趙國徹底滅亡[參54]

秦西漢時期—持續與穩定

秦始皇與邯鄲

秦始皇的父親是秦莊襄王,名子楚,子楚的父親秦孝文王因為在兄弟當中沒有顯露過什麼過人的才能,因此,長期充當人質,留居在諸侯之間。秦昭王后期在趙國做人質,居留在邯鄲城內,後生下子楚。在邯鄲經商的呂不韋見到了子楚,認為子楚奇貨可居,利用他做政治投機。呂不韋在邯鄲娶有一豪門出生的女子,後來介紹給子楚,這就是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秦始皇生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因是正月所生,取名為政,可能隨母姓,為趙氏,因此秦始皇除了叫嬴政外,還叫趙政。秦始皇的幼年就是在邯鄲度過的。但是因為父親的地位遭人歧視,孤兒寡母生活十分不易[參55]

出生於邯鄲,並最終統一中國的秦始皇。(現代想像圖,實際上秦朝不執行周禮,皇帝並不穿冕服

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子楚回到秦國,即位為太子,趙國為了結好秦國,將年僅八歲的嬴政送回到了秦國。嬴政回到秦國不久,祖父秦孝文王去世,父親子楚即位,在位僅三年也去世了,十三歲的嬴政登上親王寶座。親政後的秦始皇,處理專權的呂不韋和嫪毐的叛亂,便着手六國的統一戰爭。前228年,在滅掉韓國後,秦軍便大舉進攻趙國,而此次滅趙,秦始皇還隨大軍前往,也是唯一的一次殲滅六國戰爭中的一次隨軍活動。秦軍攻下邯鄲後,秦始皇馬上去了邯鄲,故地重遊,想起了小時候在這裏的困苦生活,下令將與其生母家有過間隙的,全部活埋了[參56]。充分了反映了他「天性剛戾自用」[參57],「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食人」[參57]的性格。這也是秦始皇最後一次回邯鄲。

秦攻取邯鄲之後,一統海內,經歷了秦滅趙之戰破壞的邯鄲受到打擊,政治採取了兩大措施,一是平毀邯鄲城;二是設置邯鄲郡。秦統一之後,各個國家的城郭和郡縣都遭到了平毀,邯鄲不單單是趙國都城,又是天下名都,自然也逃脫不了被毀的命運[參58][參59][參60]。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設置邯鄲郡,邯鄲城為邯鄲郡首府,管轄原趙國東部的巨鹿郡常山郡周邊地區[參61],還有其他六個縣[參62]。從此邯鄲由諸侯都城變成了秦朝中央政權隸屬下的郡級地方政權中心。平毀邯鄲城具有防止趙國遺族憑藉舊地復辟的政治意義,但是也是邯鄲政治地位降低的具體表現。而邯鄲郡為秦郡三十六之一,可見邯鄲的地位大不如前[參55]

而秦代邯鄲的經濟地位和文化氛圍也遭到破壞。邯鄲城破後,秦始皇將邯鄲地區的大批手工業和商業的人戶,還有貴族官僚世家的「豪」和巨商大賈的「富」被遷往外地[參63],充實其國都咸陽。趙國著名大將趙奢的孫子馬興,就被強制遷到秦地[參64]。在遷過去的富商大賈中多是依靠手工業和商業、高利貸起家的,他們離開邯鄲自然要影響邯鄲的經濟生活和經濟地位。除了遷到咸陽的,還有遷往其他地方的,例如蜀卓氏,就是滅趙後被遷往蜀地的一個代表。這種遷移富豪的政策,嚴重導致邯鄲地方經濟和抑制和摧殘,秦代邯鄲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地位,同戰國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參55]

隨着政治經濟地位的下降,文化也受到了影響。戰國時期在邯鄲形成的文化氛圍瞬間被打破,有關諸子百家的學說和藏書也因遭到焚書令而銷毀,各種學術人才四散逃去。同時大批的能工巧匠和在繪畫、音樂、舞蹈、書法等各種藝術人才都被強迫遷往咸陽,特別是趙國王宮裏的那些和音樂舞蹈有關的宮女。由於遷來人數眾多,秦始皇只能在在咸陽建造北阪來安置他們[參65]

楚漢之爭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頓時天下大變,六國貴族紛紛復國。此時張耳陳余隨農民軍將領武臣來到邯鄲[參66],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以圖大業。武臣聽後自立為趙王,封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余為大將軍[參67][參68]。後武臣被部下殺死,趙國遺族趙王歇張耳陳余以及未遭劫難的幕僚等人支持下稱趙王,成功復國,與其他復國遺族一起加入反秦聯軍中。但是後來,局面不斷惡化。前207年,秦將章邯率軍攻下邯鄲,將邯鄲城郭和富麗堂皇的趙王城,宮殿徹底拆掉,趙王城成為廢墟,把城裏的百姓都遷到河內[參69]。此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項羽首先率軍北上救趙,在巨鹿和章邯決戰,章邯兵敗投降。秦滅之後,項羽分割趙國的土地給張耳,封常山王,建立襄國。又把趙地北部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分給張耳,封侯爵,其他土地分給趙王歇,為代王[參70]。陳余不服項羽,擅立趙王歇為趙王,自為代王,並以太傅的身份在邯鄲輔佐趙王歇,不去代地。楚漢戰爭爆發後,邯鄲又是雙方前線爭奪的重要堡壘,前204年韓信率領漢軍出井陘擊趙,井陘之戰中趙軍被漢軍所敗,陳余因劉邦不殺張耳,叛變劉邦,繼而劉邦也率領靳歙周緤等漢軍主力從邯鄲北上攻打襄國,南北夾擊,攻破襄國,趙王歇被殺,後陳余也被殺[參71]。邯鄲在秦末農民戰爭中遭受四方戰火洗劫,城邑被毀,百姓流離失所,這是邯鄲建城以來第一次遭受最大的摧毀[參72]

西漢時期的邯鄲城

西漢時期,邯鄲屬於趙國或邯鄲縣,王莽時候一度改為桓亭郡。邯鄲郡的設置時間較短,大部分時期為趙國時期,邯鄲一直是趙國國都和邯鄲郡郡治所在。西漢趙國始為張氏趙國和呂氏趙國,其餘絕大部分時間是劉氏趙國。

西漢初年,劉邦重新建立趙國,於漢高祖五年(前200年)封張耳為趙王,定都邯鄲,重建邯鄲城。半年後張耳死,其子張敖即位。後劉邦借張敖手下大臣有不臣之事,廢除張敖爵位。前198年,劉邦封自己心愛的兒子劉如意為趙王,至此張氏趙國被廢,劉氏趙國開始[參73],邯鄲仍是劉氏趙國治所,屬當時冀州。趙王劉如意初期是趙國疆域最為強盛的時期。漢景帝在位時期,即前154年爆發七國之亂,當時的趙王劉遂因不滿朝廷的削藩,在邯鄲舉兵反叛[參74]。漢景帝派曲周侯酈寄圍攻趙國,劉遂只好據守邯鄲,欒布率漢軍增援酈寄。此時正值雨季,酈寄和欒布改變戰術,利用洪水灌城[參75],邯鄲城遭到了嚴重破壞,殘破不堪。平叛結束後漢景帝廢趙國,設置邯鄲郡[參76],後又設置趙國,但是其疆域大大所小,而邯鄲東南地區的郡縣規劃到了魏郡[參77]

西漢時期的邯鄲憑藉地理位置和原有的城市基礎優勢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與發展,到西漢後期便躋身當時全國「五大都城」之列,僅次於長安洛陽的中國第三位經濟中心[參36]。漢代邯鄲城,主城區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有四五十萬人,比戰國時期還多。宏達的規模是在戰國時期邯鄲「大北城」基礎上發展而來,並存在舊城區和新城區。舊城區是漢代通過在戰國時期修建的「大北城」基礎上,經過整修繼續沿用的舊城。新城區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後在原城址嚴重縮小的背景下另築的新城。以今邯鄲市人民路為界,路以北為兩漢趙王宮殿區,路以南為居民生活區以及工商業區。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漢代邯鄲城城區內道路縱橫交錯、交通發達,有較為完善的排水設施。也有了鵝卵石鋪路,道路面分為上下兩層,而且路基堆積很厚,可以推斷道路沿用時間很久。鵝卵石路面的發現,不僅流展示出漢代城市道路設施基本面貌,也填補了漢代城市道路修築結構考古的空白[參78]。同時邯鄲的手工業、商業和冶鐵鑄造發達,有「冶鐵都」、「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而趙地邯鄲也逐漸形成獨具風韻的民俗和文化藝術特色[參79]。西漢末年,赤眉綠林農民起義爆發,王郎在邯鄲地區發起義,響應農民軍[參80]

衰落和停滯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破壞與動盪

東漢時期的衰落

邯鄲在戰國秦朝以及西漢持續了百年興盛之後,便開始走向衰落,主要原因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王郎的「邯鄲之戰」。劉秀在河北起兵後,攻佔邯鄲,「因攻城邑,遂屠邯鄲」[參81],對邯鄲城內進行報復性地屠殺和洗劫,使這座百年名都毀於兵燹。此戰為劉秀後來建立東漢奠定基礎,但是使邯鄲的人力、物力遭受前所未有的損耗。這次戰爭是古邯鄲由盛到衰的重要轉折點,213年,甚至改為邯鄲縣,屬魏郡,邯鄲第一次由王國之都改為縣治,邯鄲逐漸從「五大都城」之一變為一個普通的縣城,從此一蹶不振,邯鄲開始衰落。東漢初期,邯鄲由於長期戰亂和災難,元氣並未恢復。到了東漢末年袁紹佔據河北建立鄴城,取代邯鄲,鄴城逐漸興盛,遂成為冀州[參4]

魏晉時期的破壞

曹魏時期

東漢王朝經過黃巾起義的打擊後,名存實亡,政府的統治也基本瓦解,在鎮壓各地起義軍過程中膨脹起來的軍閥,紛紛割據稱雄[參82]。到了東漢建安初年,全國形成了幾個較大的軍閥集團,擁有河北山東山西大部分地區的袁紹集團,他的統治中心是鄴城。邯鄲就處於袁紹割據北方的勢力範圍之內。

東漢末年,曹操乘勢崛起,佔領鄴城後,為曹魏建國奠定了基礎。

建安九年(204年),據有中原之地的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擊敗袁紹,又一次進軍冀州。袁紹死後,他的兒子們又開始相互攻伐,曹軍乘虛而入,直搗袁氏的老巢—鄴城(今臨漳縣)。鄴城依賴的軍事補給線是連結鄴城、武安涉縣直至今長治的上黨通道。是年四月,曹操安排曹洪留守鄴城,親自率大軍出擊尹楷。得手後,又率軍攻打邯鄲,擊敗袁尚守將沮鵠,佔領邯鄲。從此,邯鄲歸曹魏控制[參83]

曹操佔領鄴城之後,開始治理鄴城,鄴城開始崛起。又經過數年的征伐統一中國北方,成為實際的最高統治者。雖然建安時期的東漢王朝早就名存實亡,但是東漢漢獻帝還在,所以,東漢時期建置的趙國在頻繁易手袁尚和曹操之後,也保留了一段時間。隨着鄴城成為曹魏集團的政治中心,也為了消弱東漢劉姓諸侯王國的勢力,曹操於建安十七年(212年)正式廢除趙國,遷趙王劉珪為博陵王[參84]。「割河內之湯陰、朝歌、林慮、東郡之為國、頓球,東武陽、發於、巨鹿之嬰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參85]。邯鄲失去了昔日幾百年趙都的地位,成為魏郡管轄的普通一縣。

213年曹操為魏公,定魏國之都於此。曹操因舊城增築鄴北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銅爵、金虎三台(即銅雀台),遺址位於今臨漳縣三台村。曹魏建立後,把鄴城作為魏國的北都,並以「王業之本基」為曹魏五都之一。從此鄴城為北方的政治中心。並且魏都的營建開創了古代城市建築中「中軸對稱,分區明顯,棋盤式格局」的先河,並修建了銅雀台金鳳冰井三台。據史料記載,東吳孫權曾向曹操進貢一頭大象,就飼養在鄴郡的漳河岸邊用於飼養動物的大型園囿之一的毛象坡,曹沖稱象地點就在這一帶[參86][參83]

220年,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繼承王位,並於同年廢掉漢獻帝,登基稱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權。221年,「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西部為廣平郡」[參87]225年,邯鄲又改封王國,以陳王曹邕為邯鄲王。曹邕於229年去世後,231年又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溫繼封邯鄲王,這是史書上記載最後一個在邯鄲封王的。第二年,又改封魯陽王[參88]。這次邯鄲作為王國的時間只有六七年,同以往的趙國不能相提並論。曹操之前先後封過兩種王國,先是以縣,後是以郡為王國。邯鄲只是個「縣王」,比東漢郡級的趙國低一等級。而且時間又短,在歷史上並無多大影響[參83]

總之,曹魏時期邯鄲已經淪落為普通的縣城,在東漢、曹魏200多年的時間內,走完了它自西漢「五都」之一的名邑大城到曹魏時期蕞爾小縣的衰落過程。從此以後直到清末,雖然邯鄲的隸屬關係屢有變動,而其普通縣城的地位從未改變[參83]

西晉時期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宮廷政變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權,為司馬氏建立政權奠定了基礎。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後來司馬炎統一中國。司馬氏是通過宮廷政變得到的政權,所以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戰亂和社會動亂。邯鄲在此期間,同曹魏時期一樣,行政隸屬關係上仍屬於廣平郡。廣平郡屬司州,西晉沿襲魏制,又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臨漳縣。曹魏期間,邯鄲的人口根據《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最多也不超過一萬五千人。邯鄲的畏縮和衰退之勢可見一斑。西晉時期邯鄲的衰落,固然是實事,但是在西晉後期也是舉足輕重,邯鄲縣令的官員委任必須是司馬氏親故舊僚,因為邯鄲靠近鄴城,也是司馬氏家族統治中心,所以也反映出邯鄲的地位,一段時間內相當重要。西晉末年戰亂不斷,五胡亂華,中國北方陷入戰亂,邯鄲曾被鮮卑等少數民族佔領,邯鄲殘破不堪,尤其是邯鄲一帶居民出現了繼秦末之後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史書稱為「衣冠南渡」。西晉後期爆發了「八王之亂」,全國北方陷於戰亂之中。前後持續十六年之久,遍及黃河南北和關中地區,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亂和生產力的破壞,還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為了能夠找到一個比較穩定的和平環境,大量北方人紛紛離開故土,南遷到江南一帶,一時間「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參89]。這是歷史上黃河流域人口第一次大遷徙。邯鄲及周圍一帶南遷的人口也不少[參90]

北方南遷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地區的荊州和下游的揚州地區。這些南遷的人口被人稱為僑人,而僑人絕大多數是按照宗族、鄉里相聚而居的,士族和地主往往是僑人的自然首領或主任,他們以擁有僑人作為自己的勢力。東晉統治者為了控制僑人,就在僑人比較集中的地區設置與僑人的籍貫同名的州郡縣及行政機構,叫做僑置州郡縣[參91]。根據《城固縣誌》鄉村條記載,該縣在清初就有「邯鄲村」。這個村名可能就是西晉末年邯鄲南遷移民留下的地名。城固縣屬於陝西漢中,由此可見,邯鄲一帶南遷的人數不咋少數。冀州的南遷人口主要集中在金南京一帶,一少部前往雍州的襄陽。西晉末年南遷襄陽的邯鄲軍民是繼親末章邯遷邯鄲軍民與河內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這個事件本身也說明了西晉末年邯鄲遭受的戰亂破壞[參90]

東晉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參90]

十六國時期

西晉滅亡之後,中國北方進入了大動亂的十六國時期,與南方的東晉時期相對應。這一時期,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成為進入中原的北方各族爭奪統治權的戰場。參與其中鬥爭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鮮卑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共有十六個,史稱五胡十六國。十六國時期,邯鄲的魏都臨漳、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北朝東魏北齊都在此建都,前後歷時三百六十四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大約在四世紀末才歸入北魏版圖,進入北魏時期[參6][參92]

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分佈,可以看到邯鄲一帶也有少數民族的活動跡象。

前趙政權最早始於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漢國。劉淵的父親劉豹,曾任左部帥,曹魏時期到過邯鄲,讓張囧的母親司徒氏相過面,司徒氏說他是「當有鬼子孫,三世必大昌」[參93]。後來建立漢國和前趙政權的劉淵、劉耀等就是劉豹的所謂的「貴子孫」。劉淵於西晉末年起兵,建都平陽,國號漢,劉淵死後,劉聰奪取帝位,在316年滅掉西晉。劉聰死,匈奴貴族內部再次發生爭奪帝位的內訌,後來劉耀奪取政權,以長安為都城,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參92]

劉聰時期,名義據有中原大部,實際上地方割據勢力已經形成。部將羌人石勒素有「跨距趙、魏之志」[參94]。謀臣張賓勸說石勒北據襄國,認為「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參95]。這個建議被石勒採納,於是進據襄國,開始有計劃地建立後趙政權[參92]

經過多年征戰,石勒勢力大為發展,後擊敗晉朝將領劉琨,滅掉前趙,據有中原大部。他於319年稱帝,以襄國為都,國號趙,史稱後趙石勒於建都襄國的同時,又命侄子石虎為魏郡太守,營造鄴城。石勒死後,石虎通過政變,奪取帝位,進而遷都鄴城。之後,魏郡可能同曹魏時期一樣,又充實擴大,邯鄲再度歸屬魏郡。魏郡仍屬司州[註10]

石虎統治期間,大興土木,廣建宮室。在鄴城大造宮殿,台觀四十餘所,築造華林苑和數十里長牆,為運石土,徵發近郡男女十六萬口,車十萬乘;而且慾壑難填,暴斂無度,甚至挖掘古墓以取寶藏,邯鄲一帶的古墓葬也成為他的獵取目標。趙簡子的陵墓就遭到他的盜掘,雖然最後因挖到地下水而停止挖掘,其他古墓的破壞程度可想而知。戰國到秦漢時期的邯鄲民間盜墓成風,石虎盜墓確實官方有組織的集體盜掘。經過戰亂的邯鄲,就是連地下的死人也未能倖免於難。這次大規模的盜墓對於邯鄲地下文物是一次巨大的破壞,這也是近代以來邯鄲沒有重大考古發現的原因之一[參92]

石虎死後,他的兒子為了爭奪皇位而相互殘殺,最後漢人冉閔奪取帝位,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冉閔在位期間,為了拯救漢民族,發佈《殺胡令》,鼓勵漢民族拿起武器同其他民族作鬥爭,最後演變成民族仇殺,在他即位之初,一天被殺的羯人就有數萬之眾。這種仇殺造成了更嚴重的社會動亂和軍閥混戰,邯鄲也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350年。冉閔在鄴城稱帝的同時,石虎的兒子石袛也在襄國稱帝,兩個政權形成對峙局面。當時的邯鄲就出在兩個政權的中間地段,是雙方必爭之地,冉閔派遣部將王泰鎮守邯鄲。六月,石袛分兵兩路進攻冉魏,一路自北向南,「遣其襄國石琨率眾十萬伐鄴,進鄴邯鄲」[參96]。一路命鎮南將軍劉國自繁陽北攻,配合石琨,結果,冉閔一舉「大破石琨於邯鄲」,死者萬餘」[參97],這是冉魏時邯鄲發生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352年,前燕國君慕容俊率軍圍攻鄴城,滅掉冉魏,慕容俊自立為帝,仍以鄴為都城,國號燕,史稱前燕。370年,前秦苻堅派遣大獎王猛滅前燕,獲得前燕「郡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人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口」[參98]。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前燕時期的邯鄲屬於普通縣,人口也大概如此。

苻堅統一北方後,又想乘機滅掉江南的東晉,卻在383年的淝水之戰遭到慘敗。接着,原來北方各國的貴族紛紛起兵,鮮卑貴族的慕容垂也號稱燕王,相繼攻佔河北大部地區,並於386年稱帝,都中山,史稱後燕,這時邯鄲屬於後燕時期[參92]

慕容垂在383年起兵之處,圍攻前秦苻丕據守的鄴城時,曾和翟真率領的丁零族軍隊在邯鄲一帶打過仗。慕容垂本同翟真叔父翟濱聯軍反對前秦,慕容垂稱王之後,任翟濱為建義大將軍,封河南王。後來,翟濱想當尚書令,遭到慕容垂群臣反對,未能得逞。翟濱於是大怒,決意秘密結識苻丕夾擊慕容垂。沒想到事情敗露,翟濱被殺,他的侄子翟真「隧率眾人北走邯鄲,引兵想鄴,欲與丕為內外之勢。垂令其太子寶,冠軍慕容隆擊破之。真自邯鄲北走」[參99]。這是邯鄲發生的又一次大規模戰爭。

邯鄲在後燕統治期間也只是有幾十年時間,387年北魏功課後燕國都中山,邯鄲隨即納入北魏版圖。叢316年西晉滅亡,到397年北魏攻克中山,八十餘年的時間裏,邯鄲長期處於殘酷的戰爭和無休止的動亂之中,遭到嚴重的破壞。冉魏時期「賊盜蜂起,司、冀大飢,人相食。自季虎末年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諸夏紛擾,無復農者」[參100]。慕容垂圍攻鄴城,「燕,秦相持經年,幽,冀大飢,人相食,邑落蕭條」[參101]。這是對整個河北地區境況的描述,邯鄲更是不例外,長期處於戰亂和饑饉之中,其破壞程度可想而知。

北朝時期

北齊時期的石刻佛像,坐落於邯鄲西部響堂山石窟內,由石灰石製成,呈現色彩痕跡,代表了北朝時期先進的佛像雕刻技術。

北朝時期,邯鄲歷經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諸朝,《魏書·地形志》司州廣平郡條稱,邯鄲於兩漢時屬趙國,晉屬廣平,後屬魏郡(指十六國時期),北魏太武帝真君六年(445年)還屬廣平郡。可以看得出邯鄲自397年屬北魏後到445年之前仍屬魏郡,445年之後才屬廣平郡,一直到北魏末年[參102]

東魏建立伊始,就遷都於鄴城,置司州,改魏郡為魏尹,並於古漳水南岸營建鄴南城,東西六里、南北八里,規模大於鄴北城,現其城遺址因漳水改道已在北岸。東魏天平初年,把盪陰縣安陽縣劃入鄴縣。自此安陽縣併入鄴縣直到590年(重置安陽縣)共56年時間。北齊代魏後,仍以此為都,改魏尹為清都尹,倚郭鄴、臨漳成安三縣。鄴城之盛,至此為最。同時北齊在涉縣唐王山修建女媧廟北齊摩崖刻經群是媧皇古蹟的精髓,共有6部,刻經面積165平方米,分5處刻於崖壁之上,共刻經文13.7萬字,為中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摩崖刻經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更是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參103]

東魏和北齊時期的邯鄲,仍然設置邯鄲縣。《魏書·地形志》記載廣平郡屬縣有六,其中之一就是邯鄲,但是沒說邯鄲於哪年設置,《地形志》所記載的地理沿革時間下限就是東魏末年武定年間。所謂「今錄武定之世以為志焉」[參104]。這說明北魏真君六年(445年)起到東天平年間(534-537年)知道東魏末武定年間(543-549年)一直有邯鄲縣[註11]。東魏武定年間的一一系列史書記載也可以證實邯鄲仍有縣制。[參105]。《北齊書·卷八·後主紀》和《隋書·卷二十二·五行之》也有記載說,北齊武平年間在邯鄲建立行宮,說明一直到北齊時期也有設置邯鄲縣。

邯鄲北朝時期的佛像。

北周滅齊,改司州為相州,清都尹為魏郡,臨漳、成安二縣從鄴城遷出,鄴仍為相州州治、魏郡郡治[參102]

東魏時期的邯鄲經濟除農業外,就是製鹽業了,製鹽業在這時期佔有一定的經濟地位。北魏時期的食鹽主要取自河東郡池鹽,並且加強了池鹽的管理[參106]。其後便更罷更立,以至於永熙。整個北魏,鹽業或者官營或私營,廢罷不常。北魏分裂後,西魏和北周控制了河東郡的鹽池,東魏斷絕了池鹽的來源,只好獨自開辦煮鹽業[參107]。設置煮鹽業是東魏乃至北齊食鹽的唯一來源,雖然在邯鄲井內只有四個,卻是內地唯一的煮鹽產地,並且靠近京師。邯鄲製鹽業的原料來源和生產情況可能是利用鹽鹼土煮鹽,總之,北魏時期的煮鹽業曾是邯鄲的一項重要手工業[參102]

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後,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社會動盪,廣大的老百姓希望在困苦的環境中精神有所寄託,因此就造就了佛教流傳的社會基礎。十六國時期的石勒和石虎就崇信佛教,利用西域僧人圖澄在邯鄲周圍的襄國和鄴城地區進行傳教。其門徒有近萬人,興建佛教八百多所。史書記載:有一年大旱,佛教徒在滏陽河源頭黑龍洞地區進行求雨活動,可見,邯鄲也是佛教的主要活動區[參108]。邯鄲當地的佛教業極盛一時,僧人昊無最於邯鄲講授佛學時,常伴隨他的弟子千餘人都是來自鼓山,占邯鄲籍人口的十分之一[參109]

北齊末年,邯鄲一帶還流行過一種傀儡的遊戲方式,當時傀儡是一種「木偶戲」,時稱「郭公」。郭公既冠以邯鄲之名,當以邯鄲最為流行或具有特色。北齊滅亡之際,還曾在邯鄲與北周軍隊作戰[參102]

隋唐五代時期—停滯與蕭條

隋朝對鄴城的毀滅

581年隋朝建立,北周鎮鄴大將尉遲恭起兵反抗,隋文帝隨即率軍攻入鄴城,將鄴城自曹魏至北朝時期所修建的城垣、宮殿、房舍、民房放火焚燒,月余未盡,從此古鄴城被焚毀。又強制把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及鄴民遷至安陽古城,鄴城被毀棄。596年復置邯鄲縣,屬武安郡[參110][參111]

隋朝建立之初,仍沿襲北周的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制度。邯鄲屬於武安郡的洺州。從東魏到隋朝大業年間,除了北周滅北齊之際在邯鄲有過大規模戰爭外,這一帶沒有其他戰亂,社會經濟得到快速復甦,人口也大幅度增加,而隋朝政府也加強對戶口和人數的統計,從東魏武定年間(543-549年)的一萬七千多人,到隋朝大業五年(609年)的七萬人,五六十年的時間,人口呈幾倍增長[參111]

隋煬帝在位期間,大興土木,濫用民力,最終爆發隋末起義。邯鄲成為河北義軍竇建德的活動中心,竇建德廣府作為的都城,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農民起義軍政權建立的都城之一[註12]。從大業七年(611年)到唐朝武德七年(624年)的期間內,邯鄲一直處於義軍的活動範圍之內。面對國內風起雲湧的反隋浪潮,隋煬帝還發動了第三次東征高句麗的戰爭,最終高句麗求和,隋煬帝也自遼東返回東都洛陽,在大業十年(614年)八月路過邯鄲,遭到邯鄲義軍將領楊公卿率領的八千人的襲擊[參112]楊公卿的八千義軍,敢於襲擊隋煬帝的步輦,可見楊公卿軍隊是邯鄲地區義軍中擁有較強戰鬥力的一支。在隋末起義中,除了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軍三大武裝之外,各地的小股武裝多如牛毛。在襲擊隋煬帝的楊公卿之後,還有一個并州人王君廓領導的武裝。這股武裝對邯鄲地區破壞很大,他在邯鄲期間「恣行殘忍,所過攘奪」。後來由於一個叫王君愕的邯鄲人對他進行勸導,他才離開邯鄲[參113]

經過隋末戰亂,邯鄲和全國城市一樣,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參114]、「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參114]、「自燕、趙跨於齊、韓,......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參115]。史書中記載的一片荒涼景象,全都包括邯鄲在內。而《法苑珠林》記載的邯鄲「本縣為賊所陷,死亡略盡」,則更是兵禍戰亂中邯鄲殘破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期的短暫復興

618年李淵正式建立唐王朝,但是實際統治區只限於關中地區,而關東地區在竇建德李密的控制下[參116]。同年九月,李密被王世充打敗,他的殘部投降李淵,包括邯鄲在內的關東地區始置於唐朝通知下[參117]619年,竇建德攻佔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遷都洺州,邯鄲處在竇建德建立的大夏政權控制下[參118]。武德四年,竇建德兵敗汜水,唐王朝重新據有山東之地。竇建德統治期間,可能撤銷紫州建置。他既以洺州為都,邯鄲處於京畿之地,大概又歸屬洺州。所以唐朝重新佔領山東之地,又「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鄉」[參119]而置磁州。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唐軍擊敗竇建德,是時「河北悉平」[參120]。為時不久,七月「建德部將劉黑闥又舉兵反抗,半歲悉復建德故地」[參121]唐朝又派李世民率軍鎮壓,劉黑闥兵敗,後其又借兵突厥,「旬日間悉復故稱,復都洺州」[參122]。這次李淵又派李建成領兵鎮壓,同時兼用政治瓦解策略,在武德六年(623年),最終平定河北局勢。唐朝為了加強對河北地區的統治,「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相、衛六州。其年,廢總管府。以臨洺、武安、肥鄉三縣屬洺州。磁州轄滏陽、成安、邯鄲三縣。貞觀元年,廢磁州、滏陽、成安屬相州,以邯鄲屬洺州」[參123]

武德六年(623年)以前,由於戰亂頻繁,河北地區屢次易手,所以造成了邯鄲隸屬關係的紛變。武德七年(624年)全國重歸一統,至貞觀元年(627年)唐朝才大規模調整全國行政區劃後,邯鄲隸屬洺州的關係才基本固定下來,一直持續到永泰元年(765年)不變[參5]

唐朝前期,社會穩定,政治清明,這一時期被人稱為封建社會的盛世。邯鄲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戰亂後,也得到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和安定。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呈現出繁榮的局面。邯鄲地區農業和採桑葉絲織業空前繁榮,桑麻種植的普遍和農田開墾是歷史新高,磁州地區的貢賦中海油來自武安、昭義的磁石,紗、絹、棉來自滏陽河邯鄲。而邯鄲城內還出現了草市夜市,並且設立管理機構和官員,根據規定:諸州上縣市令一人,佐一人,史一人,帥二人,倉督二人[參124]。而茶樓、酒家更是遍地。邯鄲因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官驛道來往的行人車輛如流水,邯鄲的驛道向北可以通達幽州,向西可以通到關中長安地區,往東北還可以通到廣平。同時,滏陽河的航運也在唐朝開始,滏障合流的漳水流經邯鄲東部,商業活動十分繁忙[參125]。而且邯鄲在驛道設有邸舍,負責供客商居住和存放貨物的場所,更具有旅店和貨棧兩作用[參126]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唐朝歷代詩人的詩詞中都能反應出邯鄲人的任俠尚氣、豪放粗狂、一擲千金、雄放不羈、善於馳騁騎射、報仇而不懼死的氣概[參127]。而邯鄲當地的文人也具備那種剛正不阿、寧折不彎而絕少曲意逢迎的品格[參128]。此時的邯鄲出現了著名詩人—劉言史皮日休在《唐劉言史碑》說他與李賀齊名,「歌詩千首,其美麗恢贍自賀外莫得比」。可惜,劉言史最終因貧困飢餓而逝世,他的命運終如曾經的邯鄲城,短暫綻放後歸於沉寂[參5]

但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沒有解決,而且更加發展,到了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而河北大部分又是叛軍的主要根據地[註13]。經過七八年的戰亂,邯鄲一帶白骨累累,軍民死傷無數[參129],終於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叛軍的殘部只是表面上歸順朝廷,實際上仍擁兵自重,據有河北大部。唐代宗鑑於朝廷財政力竭,只好妥協,承認現狀,任命降將薛嵩為相衛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張忠志為恆州節度使。從此,河北處於藩鎮割據的控制下,對唐朝形成了一中半獨立狀態。而地方軍閥更是對邯鄲地區實行殘暴的統治,在繁重的徭役、兵役壓榨下,廣大勞動人民苦不堪言,男子被虜去打仗,婦女也被州縣強迫去服徭役([參130]

薛嵩控制的相衛鎮起初有相、衛、形、洺等州[註14],邯鄲即處於其統治之下。永泰元年(765年),薛嵩又請復置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邯鄲又自洺州割屬磁州。大曆七年(772年)薛嵩死,魏博鎮的田承嗣乘機兼併,先後攫取相、衛、洺、磁州等州。不久,唐朝派兵討伐魏博鎮,取磁州等,又將磁、形等州規劃澤璐鎮[註15]直至唐末邯鄲隸屬磁州、澤璐鎮的關係未再有改變[參131]

磁州、邢州規劃澤璐鎮後,使形、磁州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邢磁二州本屬於河北道,澤璐二州本屬河東道,邢磁二州劃入後,澤璐鎮便跨有二道之地。澤璐鎮初期屬於服從中央的藩鎮,河北三鎮(魏博、成德、盧龍)則從一開始就屬於對抗中央的藩鎮割據,因此,澤璐鎮的邢磁二州就成為唐朝遏制河北藩鎮割據勢力的前哨陣地,成為伸向河北藩鎮割據地區腹地的一把剪刀。邢磁二州由此就成為河北藩鎮所必攻。澤璐鎮所必守的戰略要地。正是由於邢磁二州的這種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又誘導發生在邯鄲境內的一場唐朝中央軍和河北藩鎮軍的激戰—雙岡之戰[註16]

五代時期的兵禍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中國歷史上又一次陷入了長期紛亂割據的大動亂局面。此期間兵連禍結,戰爭不斷,政權更替頻繁,社會更是動盪不安,地方官基本上是軍官擔任,他們在經濟上實行竭澤而漁的掠奪,政治上濫施殘酷的刑罰。這時的邯鄲農業和人民生活無法正常進行,社會凋敝,生產萎縮。邯鄲無人治理,當地百姓流離失所,加上天災、水患等,邯鄲已接近滅亡[參132]

五代十國時期,邯鄲屬河北西路磁州。磁州一名曾有更改,後梁時期改為惠州,後唐又重新改回磁州[參133]。由於邯鄲地理位置的重要,當時各地的軍閥也看重邯鄲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參134]。後唐時期司徒羽在邯鄲任職地方官,由於史料匱乏,他任職的官號如何不詳,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把邯鄲治理的不錯,故有「能名」之稱[參135]

923年李存勖大名登基稱帝,史稱後唐莊宗,建立後唐政權,邯鄲破敗的情況得以改觀[參132]。但是到了後晉末期又遭到契丹嚴重的破壞。晉出帝時期(943—946年),契丹屢屢南侵中原。開運元年(944年)十二月,契丹耶律德光再一次率軍南侵,沿太行山東麓先後攻去沿線各縣。此年正月,契丹軍至邢、洺、磁等州,並佔領邯鄲,在河南安陽河與後晉軍隊對峙。兩軍先頭部隊在鄴縣榆林店遭遇,後晉將領皇甫遏與慕容彥超率軍死戰,力挫契丹大軍。後晉援軍及時趕到,契丹只好退兵[參136]。這次契丹雖然戰敗,但是在撤退的過程中對包括邯鄲在內的河北大部城邑劫掠一空,史稱「千里之內,焚剽殆盡」[參137]。這是邯鄲衰敗以後又一次遭到蹂躪,其破壞程度是相當嚴重。

宋金元時期—徘徊與變亂

磁州地區的磁州窯

北宋時期

960年北宋建立,當時全國並未完全統一,宋朝只是控制了黃河流域而已,為了結束五代十國的紛爭,開始了二十多年的統一戰爭。在北方,宋朝和北漢就時有摩擦發生,宋軍多次攻入北漢境內,掠奪人口、糧食來達到削弱其經濟的目的。有相當數量的百姓難逃到河北等地求生,宋朝對於這些難民,多次將他們安置在邢州(今邢臺)、洺州(今永年縣東部)、磁州等邯鄲的周圍一帶[參138]

宋朝統一天下後將河北路分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磁州隸屬河北西路,邯鄲仍為磁州所管轄的三上縣之一。歷經戰爭的破壞仍然使邯鄲呈現出經濟蕭條、人口流遷、田園荒蕪的景況。宋太祖治理天下,重視農業發展。邯鄲得到迅速發展,糧食產量為北方首位,《宋史》記載:天下一統地理,獨一肥鄉首例。而邯鄲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為拒入侵,晉升大名為都城東京汴梁(今開封)的陪都,稱「北京大名府」。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萬,經商的西域商人絡繹不絕,商品經濟也得到一定的發展,特別是磁州地區生產的磁州窯,是宋元時期中國北方代表性民間窯廠。磁州窯的白底黑花瓷器在宋代流行,上好的磁州窯瓷和定窯瓷同價,而素瓷價值比定窯瓷器還高[參139]

北宋末年,金國入侵中原,邯鄲地區遭受金兵的劫掠,當地人民紛紛參加王彥的太行山「八字軍」堅持抗金鬥爭,長達數十年。1125年十月,宋金之間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爆發了。金兵兩路南下,勢如破竹。完顏宗望率領大軍從平州進入燕山,直搗河東和河北地區,同年十二月攻佔信德府(治今邢臺)進入河北南部地區,十二月二十九日,金軍到達邯鄲城下,隨即佔領邯鄲。在邯鄲城內,金軍遇到了宋朝使節李鄴一行,並接受了他們奉命遞交的《三省樞密院所奉聖旨文牒》,企圖以此來平息戰火。然而金軍斷然拒絕,派輕騎繞開磁、相二州,避城壘而不攻,突然出現在黃河北岸的要塞—濬州。金軍此舉出乎宋朝的意料,宋朝以為金軍攻下邯鄲後,應該以此攻佔磁州、相州等地,才可能繼續南下渡河。面臨來勢洶洶的金軍,宋軍頓時大亂,望風而逃,金軍輕而易舉的渡過黃河,兵臨汴京。南下進展的速度也讓金軍感到意外,再加上準備不足,後方各地的抗金勢力風起雲湧,金軍逼迫讓宋割讓三鎮後,才撤師北返,沿途所過州縣無不遭受金兵的蹂躪[參139]

1126年秋,金國以宋朝暗中策反降金的遼朝官員叛金,還以不割讓三鎮違約為由,再度分兵兩路南下攻宋。十月,金軍連戰連捷,先後攻克汾州平陽府澤州等河東各州縣。而東路軍在統帥完顏宗望的指揮下,沒有沿着上次南下的路線,而是由真定直撲大名府(今大名縣)。大名府佔領後,金軍合兵一處,合力圍攻汴京,城破,北宋滅亡。在汴京城破之前,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奉旨北上出使金營路過磁州時,收到當地軍民的阻攔和知磁州宗澤的挽留,終止了北行,藉助磁州,相州、信德府等地兵力,豎立了「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大旗,隨後建立南宋政權[參139]

邯鄲各地陷入金人之手,民眾仍不服金人的統治,直到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的時候,還有抗金活動。但是,這些抗金活動缺乏組織領導,難以形成大氣候,因此金國的統治並未受到影響和威脅。隨着時間的推移,宋朝的旗號逐步失去了號召力。邯鄲地區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後來被洪水淹沒,現在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的宋城仍然完整地保留。大名為金國扶持的大齊大楚的都城[參139]

金元時期

金國的統治逐步穩定後,隨即將河北路一分為二,磁州屬於河北西路,所管轄的縣城有滏陽武安邯鄲。1130年,金國策立劉豫為「大齊皇帝」,建都大名府,管轄所取的北宋舊地,其只不過是金國的傀儡罷了。1137年,金國廢掉劉豫,直接管轄中原地區。金代的邯鄲全境面積比北宋時期有明顯的擴大,轄下有大趙、北陽、邑城三鎮[參140]。經過一段恢復時期後,社會生活自然又趨於正常。

宋金《紹興和議》和《隆興和約》簽訂後,雙方劃淮河自守,逐步化干戈為玉帛,南北使節往來不斷。也逐步確定了幾條南北交通大道,邯鄲則就在宋金交通要道上[參141],於是,許多南宋使節路過邯鄲時,便記下了他們的所見所聞,為了解金代的邯鄲歷史留下來大量珍貴史料[參142]。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看得出,金代的邯鄲城格局大致與宋朝相同,城樓等高大建築仍是北宋的「舊物」。其社會經濟情況也並不比北宋時期低。在文化上,儘管金代邯鄲受女真風俗侵染,文化狀況仍落後,但是某些方面與北宋比,卻有一定改觀。例如科舉考試,查遍北宋時期的歷史,邯鄲是為「天荒」之區,無一人能登科舉第。可金代則不然,在金章宗時期,有為邯鄲籍人士高應,首次登科舉第[參143]

金國建國不及百年,便迅速衰落了。這時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如日中天,1211年,蒙古人首領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南下,游騎劫掠河北大部。1213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掃到金國故地,在此次軍事行動中,邯鄲也成為兵鋒所掠。金國無法抵禦蒙古鐵騎的進攻,還不斷派兵南下攻宋,希望從南宋那裏得到自己在蒙古丟失的土地,以求補償。南宋王朝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一方面全力應戰,頂住金軍的壓力,另一方面,遠交蒙古,並且聯合金國井內的親宋反金勢力的李全,出兵經略山東河北,力求在北方混亂的局面中,在中原楔入自己的力量[參144]

1218年,山東忠義軍李全正式歸附南宋,被任命為京東路總管,並且遙冊委任北方官吏,同時邯鄲本地的張志翰郭文祚等人,也積極組織抗蒙鬥爭,一時間中原局面的附宋請願一浪高過一浪[參145]。但是,由於抗金和抗蒙的勢力過於弱小,再加上南宋對這些勢力難以直接提供援助,鞭長莫及,逐一被蒙古人一一消滅。1221年,邯鄲劃入到了蒙古政權的版圖之內。

入元以後,整個中國的社會經濟都發生了較大的衰退,邯鄲也不例外。元朝統治下磁州的隸屬關係前後較為頻繁,而邯鄲作為廣平路磁州屬縣則是始終如一,直接歸中書省統轄,為「腹里」地區大都京畿之地。元代的邯鄲也給歷史留下了寺觀建築和水利設施。蒙古人接觸藏傳佛教後,集體皈依其衣缽下,從上到下侫佛十分厲害。邯鄲井內建於元代的寺觀主要有兩個,一是爆台寺,建於元文宗時期,坐落於在邯鄲城東北十五里處。另一座是東明觀,建於元惠宗年間,坐落於邯鄲城西南二里處[參146]

元代時期邯鄲本地的水利建設得到發展。1262年,郭守敬接受忽必烈召見,面陳水利工程建設的「水利六事」。其中之一的內容就是關於邯鄲地區的滏陽河漳河的水利灌溉工程[參147]。這項關乎民生的「漳滏工程」,在元世祖年間竣工,自此,古滏水改道開始流經邯鄲城,也就是現在滏陽河的水流流向。這項水利設施,不僅僅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同時也加強了滏水的航運發展。元朝後期,邯鄲一代漕運疏於管理,河道年久失修,河水泛濫,蝗蟲成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參144]

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元朝氣數將盡,天下大亂。當南方紅巾軍系統的各路豪強如朱元璋,明玉珍,陳友諒以及張士誠等割據一方,相互鬥爭之時,北方紅巾軍卻遭遇到了元軍的瘋狂反撲。由於山東紅巾軍的內亂,元將察罕帖木兒抓住時機,自陝抵洛,大會諸將,部署進攻。其年六月,進攻山東[參148],取得大勝利。紅巾軍將領田豐、王士誠等人被迫降元,除益都孤城堅守未下,山東大部都被元軍佔領。

當察罕帖木兒和北方紅巾軍打得熱火朝天時候,江南的朱元璋乘機統一江南各地,為北伐中原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期—間歇與復甦

明朝時期

明清時期的邯鄲老城區,城區的南北大街即邯鄲道,在今邯鄲市城內中街。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徐達、常遇春為帥,出師北伐殘元。其年閏七月初三,明軍攻佔衛輝路;初五,佔領彰德路;初九,攻佔廣平路[參149]。八月初,明軍攻入元大都,元朝滅亡。明軍為了肅清和鞏固後方,徐達特派韓政駐守廣平[參150]。韓政不久便諭降了在廣平境內堅守的白土諸寨,徹底肅清了殘元勢力。自此,邯鄲和廣平府的其他州縣一樣,被納入了大明王朝的統治之下。持續一千多年蕭條的邯鄲,明清時期才得以恢復[參151]

明代以後,將故元的中書省地區,重新進行區域劃分,此時的邯鄲不歸磁州管轄,而隸屬廣平府,廣平府即為京師所管轄的八府之一,下轄九縣[參152]。其所領的九縣即為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成安、威、邯鄲、清河。由此可見,明代的廣平府已不同於元代的廣平路。邯鄲在明以前,一直隸屬磁州。而磁州自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復置,隸屬廣平府半年不到就劃歸河南彰德府。同時進行移民政策[參153],加強對邯鄲的管理,注重邯鄲在黃河流域的重要性,邯鄲開始改變五代十國時期衰落的面貌。永樂帝時期,邯鄲是北方比較富裕的地方之一。

明代縣以下基本單位有里,廣平府所轄共有175里,其中邯鄲有30里,在明初的廣平府九縣裏,邯鄲所轄的里數最多[參154]。邯鄲所轄的里數較多,與其轄境較大有關。明代邯鄲的縣境,根據《明史·卷四十·地理一》所稱,西北有洺河,東有滏陽河。可以看到當時的邯鄲所轄的西北部地區,已包含了今天武安縣的相當部分地區。明代邯鄲的縣境面積大致於金代相同[參151]

穩定的環境,為邯鄲人口和城建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成化年間,邯鄲儘管在明朝統治下,已經過了近百年的平靜發展,但其人口與金代相比,可以說沒有什麼較大增長,此間邯鄲共有4287戶,27297口。嘉靖時期,邯鄲人口增長許多,明顯超越金代,戶數5304,30255口。明後期,邯鄲人口始終較無再大的增長,且由於明末戰亂,人口還出現下降。到清初統計人口時才有25331人。明代的邯鄲城在成化年間也開始大規模建設,擴大了城牆的規模,加深了護城河的深度,隆慶年間,邯鄲知縣張第有對邯鄲城進行了一定的修繕,基本上圈定了明代邯鄲城的規模,從此以後,邯鄲城再也沒有進行較大規模的興建[參151]

明朝嘉靖時期的邯鄲縣城區圖

明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邯鄲城市經濟發展比金元統治下有了明顯的起色。尤其是,滏陽河的水運發展,促進沿岸地區市鎮的興起和繁榮。邯鄲境內滏陽河沿岸的張莊橋柳林橋蘇曹等村落,自明代以來就已經發展成為繁忙的水運碼頭。滏陽河水量充沛,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也是邯鄲境內的煤炭、陶瓷及各種土特產下運東北沿河各縣以及天津等地碼頭的重要水路。明朝是邯鄲歷史上進士及第人數最多的一個朝代,前後一共出了15位進士和67名舉人。最有名的是賈銓,他在雲南任職期間「政績卓異」,被薦任戶部尚書。卻因相貌醜陋遭到皇帝嫌惡,改為右副都御史。後病死於任上,明朝遣官諭祭,諡號「恭靖」[參155]張國彥家族,是邯鄲明代時期最大的名門望族,特別是「一門兩尚書」(張國彥、張我續父子)在邯鄲歷史上絕無僅有。張國彥歷任萬曆朝兵部、刑部尚書,官居一品,功高位顯,加封太子少保,在1980年邯鄲市西郊蓮花崗出土的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銘,完整地記載了他的生平,同時也修正了《邯鄲縣誌》一些記載錯誤[參24]

明末清初,邯鄲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經歷了一場政權更替的大劫難。連年的天災再加上無休止的兵禍,使邯鄲備受苦難。崇禎十四年(1641年),邯鄲瘟疫橫行,糧食欠收,出現了大饑荒,各縣百姓接連外出討飯求活命,以至於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其年冬,滿清起兵又越過長城,南下劫掠,游騎騷擾邯鄲諸縣[參156]。崇禎十六年(1643年),邯鄲又出現了「大風沙,室內積數寸」,又有「總兵白廣恩屯掠邯鄲」[參157]。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從山西直攻北京,另部偏師由河南進入河北。大順軍偏師,一路攻城略地,在同年二月就佔領彰德府,並在月底佔領邯鄲[參158]。僅在北京一百多天的李自成就敗於滿清和明朝降將的合力進攻,隨即退出北京。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佔領北京,與大順軍在真定開展激戰,李自成的不對隨即從河北退往山西,河北大部為清軍所佔[參151]

滿清時期

1644年,清人入關進入中原,一方面派兵南下消滅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另一方面穩定所佔領的各個地方。強迫漢人剃髮易服,邯鄲人民在張治邦的領導下進行反抗鬥爭,但是遭到清軍的屠殺。順治一朝,邯鄲雖無兵禍,但是自然災害不斷。據史料記載,順治三年(1646年)邯鄲大水,漳河泛濫,淹沒良田無數,軍民死傷慘重。洪災之後,蝗災又起,蝗蟲所過,遮天蔽日,綠色皆為一空等等。到了康熙帝時期,全國反清勢力逐一滅亡,政局趨於穩定,社會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參159]

清朝襲明制仍稱直隸大名府為直隸總督所在地。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此時的邯鄲同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成安、威縣、清河各縣一樣仍屬廣平府,雍正時期,磁州自河南彰德府劃為廣平府。邯鄲編戶為三十里,縣屬七鄉,三社,四輔,三堡,二鎮,十集[參160]

清清乾隆中後期,邯鄲農業連年豐收,富商無數,人口增長迅速。明清時期邯鄲廣平府城是冀南、豫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清代後期,由於海運的興起和京漢鐵路的開通,嚴重消弱了大運河的交通地位,邯鄲東部的大名府也走向衰落[參159]

清代是古代邯鄲歷史人口暴漲的一個時代,從康熙十年(1671年)以前的25331,到康熙十年(1671年)的25627,再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為26740.到了同治時期,人口達60763人,比康熙五十年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到了清末的光緒十九年(1893年),全縣人口上升到77673人。由此可見,光緒後期是清代邯鄲人口增長的第二個高峰期[參159]

明清兩代這時的教育,主要由縣學書院義學等組成,到清末實施「新政」,「新式」教育才逐步確立。邯鄲最早開辦新式教育於光緒二十八年(1904年),在邯山書院舊址創辦了邯鄲第一完全小學校,這是河北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光緒二十九年(1905年)創辦了邯鄲初級小學。清末,雖然邯鄲經濟整體下滑,「地瘠民貧」,但其城鄉範圍之內仍然建立起75所初級小學[參24]

走向復興

清末和民國時期—轉機與開端

清末直隸地區發生多次民變。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經過邯鄲,一些當地民眾參加北伐軍和捻軍1861年,邯鄲爆發孫繼善宋景詩為首白蓮教起義。1900年義和團進入邯鄲地區,一些當地民眾加入義和團。義和團被鎮壓之後,1901年廣宗縣景挺實暴亂,提出「掃清滅洋,官逼民反」的口號。

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邯鄲站開始運營,邯鄲才開始跨入近代城市的門檻,重新崛起為冀南地區的中心城市。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邯鄲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直歸省轄。北洋軍閥時期,邯鄲成為直系軍閥皖系軍閥的爭奪焦點。民國年間邯大公路邯武公路的修築以及工礦業的開採(峰峰煤礦),一批近代機器工業例如:麵粉廠、鐵工廠、織布廠等在邯鄲興辦,商業日漸興旺,邯鄲成為冀南的物資集散地,邯鄲再度崛起,並逐步取代大名而成為冀南的中心城市。

1927年,共產黨開始滲透邯鄲地區,大名第七師範學校的共產黨支部在邯鄲建立。同年中原大戰爆發,邯鄲又一次陷入戰火。

日偽統治時期—淪陷與劫掠

1937年10月,邯鄲淪陷,圖為日軍駐紮在邯鄲縣北蘇曹鎮第一小隊全體合影。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0月日軍飛機不斷地轟炸邯鄲火車站和通往周邊各個城邑的公路交通要線,國民黨駐邯鄲軍政人員無力抵抗,棄城南逃,日軍的片桐旅團迅速佔領邯鄲。不久日軍便成立「城防司令部」和「邯鄲縣治安維持會」等殖民政權和傀儡政權,實行血腥統治。1938年4月又成立偽政權「邯鄲縣公署」。1940年4月,將偽政權「冀南道尹公署」遷駐邯鄲,邯鄲成為日本侵略者統治晉冀魯豫四省交界的政治、軍事中心。邯鄲淪陷後,日軍燒殺搶掠,製造了許多慘案,給邯鄲地區的各界人民製造了巨大的災難[參161][參162]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屠殺和殖民統治,邯鄲地區的民眾紛紛拿起武器和日本侵略者作鬥爭。當時在華北第一戰區一路退敗的國民黨軍隊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組織三個軍的力量,在邯鄲地區同日軍兩個師團進行反攻。但因補給不足,力量懸殊,全面潰敗,只能撤出邯鄲,退往河南地界。國共合作後的1937年11月,八路軍129師先遣支隊第三游擊支隊,翻越太行山脈,從山西遼縣進入太行山東麓的武安縣開赴抗日戰場。12月初,三支隊與中共冀魯豫邊區特委共同組建了第四游擊支隊,開展游擊戰。八路軍在邯鄲人民的支持下,多次粉碎了日偽軍對根據地的圍攻,建立了許多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確立了以邯鄲為中心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四區、100多個縣,擁有2550多萬人口,全國最大的的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與此同時,還開展政治、經濟、文化等建設,使邯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戰的重要戰略基地[參161]

邯鄲市各縣城光復時間表

1938年,同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一專署。 1939年,國民革命軍和日軍在武安,發生了冊井渡口戰鬥1940年百團大戰爆發,邯鄲人民踴躍參戰配合八路軍作戰。 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在邯鄲涉縣成立。 1940年代,侵華日軍為了解決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騷擾,實行「囚籠」政策、「三光」政策和「治安強化運動」,加強了對根據地和周圍的地區、村鎮的洗劫,邯鄲淪為建築面積不過1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人的商業集鎮。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4日邯鄲光復,邯鄲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在邯鄲設市,邯鄲市人民政府成立,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隨即,在涉縣的晉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文機關遷駐邯鄲市,大力發展城市工商業,興辦公營實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抗戰期間,邯鄲各地區民眾配合129師與侵華日軍做鬥爭,各個抗日武裝,利用游擊戰伏擊戰麻雀戰地道戰等作戰方式,打擊日軍,破壞日軍交通要線,共殲滅日、偽軍42萬餘人。邯鄲民眾配合八路軍進行大小戰鬥共有3500多次,擊斃日軍5700餘人,偽軍12000餘人。邯鄲老區作為八路軍的根據地和大後方,為前線作戰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據統計,邯鄲地區有4.6萬人參加了八路軍,13.9萬人支前參戰,救護傷病員達9.37萬人,運送軍糧1.6億斤,做軍鞋106.1萬雙。在邯鄲戰場上犧牲的烈士達10485人(其中邯鄲籍有7660人),負傷14848人,地方幹部群眾一共傷亡57068人[參161]

國共內戰—光復後的兵禍

1945年10月,國共重慶談判期間,國民革命軍沿鐵路北上,途徑共產黨控制區,雙方發生武裝衝突,「邯鄲戰役「爆發,到了11月共產黨軍隊大獲全勝,將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1947年5月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地區作戰,將戰爭引向國統區,揭開了解放軍轉入進攻序幕,晉冀魯豫中央局邊區政府遷往邯鄲。

1946年3月,隨着晉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重要革命機關遷駐,邯鄲市成為邊區的首府。這一年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動工,同時《人民日報》在邯鄲創刊。邯鄲新華廣播電台成立,邯鄲新華廣播電台是解放區建立最早的三大電台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文革時期

1949年,邯鄲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 1952年,復升為市,被國務院設為市一級地方行政單位。 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併入邯鄲市。 1958年,邯鄲、邢臺兩專區合併。同年武安縣東部5個公社劃入邯鄲市,建立武安礦區,1961年又回歸武安縣。 1960年,邯鄲、邢臺地、市合併統稱邯鄲市。 1961年,邯鄲、邢臺分置專署,邯鄲市仍屬邯鄲專區1974年6月21日,永年肥鄉兩縣部分社隊遭受嚴重風雹災害,伴9級大風,冰雹大如核桃,小如杏,受災公社22個,大隊141個。糧棉作物受災面積達12萬多畝(其中損失8成以上的萬餘畝)。打毀瓜菜2510畝,打傷240人。大風颳毀房屋907間,颳倒、刮折樹木2901棵,刮折電線杆288根,颳走麥粒18萬多斤。

改革開放以後

1983年邯鄲縣併入邯鄲市。 1984年,邯鄲改為省轄市1986年四月,武安縣劃歸邯鄲市。 1988年十月,武安縣改武安市。 1992年,邯鄲市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2016年,《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邯鄲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肥鄉縣永年縣邯鄲縣,成立肥鄉區永年區,原邯鄲縣屬地劃分邯山區[參7]

註釋

    註:

  1. ^ 包括:魏國首都洹水(今魏縣舊魏縣村)、趙國首都邯鄲(今趙王城遺址)、曹魏北都鄴城(今鄴城遺址)、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均建都鄴城(今鄴城遺址)、竇建德建立政權都城洺州(廣府古城)、後唐國都魏州(大名府故城)和偽齊的都城大名府(大名府故城)。
  2. ^ 趙都和鄴城六朝故都。
  3. ^ 天水黃帝故里、涉縣媧皇宮、涿鹿黃帝城洪洞大槐樹、媚洲媽祖廟
  4. ^ 管子
  5. ^ 邯鄲市西北15公里,洺河北岸,面積10平方公里趙國的信宮所在地。
  6. ^ 固鎮城,市西北45公里,早期的武安城。
  7. ^ 邯鄲市西30公里,即「五氏城」
  8. ^ 午汲東3公里處,城邊長500米。
  9. ^ 趙王城南8里。
  10. ^ 民國本《邯鄲縣誌·疆域去》稱,邯鄲東晉屬魏郡,按東晉王朝疆域不到河北,這裏所謂的東晉應該是正統而言,實際是後趙,前燕,前秦,後燕時期。《趙都邯鄲故稱調查報告》有墓磚記「魏郡邯鄲李進實之孫」,認為是東晉,實際是後趙前燕前秦後燕,他們既然建都鄴城,魏郡自然較大,包括邯鄲在內是所必然。
  11. ^ 《魏書》作者一致認為東魏是北魏的正統和繼續,所以記事均至東魏末。
  12. ^ 第二個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立的政權
  13. ^ 唐太宗貞觀年間,分天下為十道,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析為十五道是其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
  14.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四·薛嵩傳》只列舉此四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列出四州外,又有貝、磁二州,按《通鑑》有誤,據《新唐書·藩鎮·魏博》。田承嗣有貝州,而磁州置於此後的永泰元年(765年)。
  15. ^ 澤璐鎮管轄澤、璐、邢、洺、磁五州,治璐州,又稱昭義鎮。
  16. ^ 雙岡之戰詳見:《新唐書·卷二百一·藩鎮·魏博》、《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八·李抱真傳》,《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二·李抱真傳》、《舊唐書·卷一四一·田承嗣傳》,《舊唐書·卷十三·李晟傳》、《舊唐書·卷一三四·馬燧傳》,《新唐書·卷一五五·馬燧傳》,《通鑑·卷二二七》建中二年條。

參考資料

    參:

  1. ^ 齊燕銘; 杜獻寧 , 齊俊橋. ,邯郸历史文化资源的经营探索. 《經濟視角旬刊》. 2001, (第八期): 195–196. 
  2. ^ 盧倩儀. 古城邯郸: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 鳳凰網.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9). 
  3. ^ 霍文龍. 娲皇宫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历史文化遗存”. 鳳凰網.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4. ^ 4.0 4.1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29—138頁. ISBN 7507404676. 
  5. ^ 5.0 5.1 5.2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63—177頁. ISBN 7507404676. 
  6. ^ 6.0 6.1 6.2 6.3 6.4 邯郸综合概况. 邯鄲政府網. 邯鄲市人民政府. [201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3). 
  7. ^ 7.0 7.1 邯郸市历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8. ^ 郗增福; 張運坤. 《邯郸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刍议》.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 27–28. 
  9. ^ 文化底蕴深厚 盘点河北省邯郸市的十大特色文化. 長城網.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10. ^ 10.0 10.1 10.2 10.3 宋雪. 河北邯郸市:一座盛产成语典故的千年古都.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河北日報.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11. ^ 胡士濤; 范少鵬. 《邯郸市城市发展历史研究》.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6. 
  12. ^ 涉县娲皇宫景区五一小长假客流量突破4万. 華龍網.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13. ^ 王艷榮. 女娲公祭大典在涉县举行. 河北新聞網.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3). 
  14. ^ 薛洪震. 全国五大祭祖圣地涉县举办癸巳(2013)年公祭女娲大典. 河北日報.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15.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6—19頁. ISBN 7507404676. 
  16. ^ 翟相哲.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揭牌. 邯鄲日報.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17. ^ 林振軒 韋鵬 王海波. 磁山文化将中华文明上溯8000年 建议写入教材. 長城網.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18. ^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北京:三聯出版社,第309-311頁。
  19. ^ 錢伯文. 《蚩尤,与黄帝、炎帝并为中华三大始祖》. 《群文天地》. 2011年: 46–47. 
  20. ^ 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出版
  21. ^ 郝良真. 《邯郸史话》 第一版.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7-09: 第4頁. ISBN 9787202124758. 
  22.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20—24頁. ISBN 7507404676. 
  23. ^ 《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據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
  24. ^ 24.0 24.1 24.2 郭曉月. 一部城史讲述邯郸三千年风云. 邯鄲新聞網. [2017-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2). 
  25. ^ 百家好. 邯郸历史上最早的驿站. [2017-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1). 
  26. ^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27. ^ 《元和郡縣誌》。
  28. ^ 28.0 28.1 28.2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26—34頁. ISBN 7507404676. 
  29. ^ 29.0 29.1 燕趙都市報. 魏县因何得名. 新浪網.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30. ^ 《北堂書鈔·歲時部四·豐稔》:「魏襄王使史起為邦今,引漳水灌田。」
  31. ^ 《資亂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年夜年日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32. ^ 32.0 32.1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38—46頁. ISBN 7507404676. 
  33. ^ 劉邵,《趙都賦》:「爾乃都城萬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靈州之敞宇而天下之雄國也。」
  34.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46—54頁. 
  35. ^ 35.0 35.1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83—86頁. ISBN 7507404676. 
  36. ^ 36.0 36.1 赵文化陈列. 邯鄲市博物館. [201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4). 
  37. ^ 《史記·貨殖列傳》: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
  38. ^ 《漢書·地理志下》:「女子彈弦跕躧,游媚富貴,徧諸侯之後宮。」
  39. ^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
  40. ^ 《戰國策·卷十四·邯鄲之難》。
  41.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57—60頁. ISBN 7507404676. 
  42. ^ 清代雍正本《魏縣誌》:蘇秦佩六國(魏、韓、趙、楚、燕、齊)相印,令天下之將相會於洹水之上,從此天下莫不知「魏」名。
  43.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60—63頁. ISBN 7507404676. 
  44.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45. ^ 《史記·秦本紀》:「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46. ^ 《史記·趙世家》:「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47. ^ 《戰國策·秦策》云:「白起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48. ^ 《東周列國志》
  49. ^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
  50.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66—71頁. ISBN 7507404676. 
  51.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
  52. ^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
  53. ^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始皇帝母太后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大飢。
  54.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71—77頁. ISBN 7507404676. 
  55. ^ 55.0 55.1 55.2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88—92頁. ISBN 7507404676. 
  56. ^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王之邯鄲,諸嘗與生趙母時家有仇怨,皆坑之。
  57. ^ 57.0 57.1 《史記·秦始皇本紀》
  58. ^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皇帝奮威,德兼諸侯,墮毀城郭。
  59. ^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竟並天下,以斯為為丞相,夷郡縣城,銷其兵刃,示不復用。
  60. ^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主父列傳》: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
  61. ^ 馬非白,《秦始皇帝傳》。
  62. ^ 《史記·卷九十八·靳歙傳》:從攻朝歌、邯鄲、及別擊破趙軍,降邯鄲縣六縣。
  63. ^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徒天下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
  64.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廣韻·上聲·馬》和《通志氏族略》同,趙奢因封馬服君,後世子孫遂以為姓。
  65. ^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山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66. ^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乃復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桀及地形,願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67. ^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說其豪桀曰:「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鬬,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
  68. ^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至邯鄲,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閒不容息。」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69. ^ 《史記》: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
  70. ^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
  71. ^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72.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92—96頁. ISBN 7507404676. 
  73. ^ 《漢書·高帝紀下》:廢趙王敖為宣平侯,徒代王如意為趙王,王趙國。
  74. ^ 《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發兵屯其西界,欲待吳與俱西,北使匈奴,與連和攻漢。
  75. ^ 《水經注·卷十》:引牛首、拘水灌城,城破,王自殺。
  76. ^ 《漢書·地理志》:景第三年,復為邯鄲郡。
  77. ^ 《西漢政區地理》,第79頁。
  78.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96—105頁. ISBN 7507404676. 
  79.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05—120頁. 
  80. ^ 王思達. 《邯郸:一座盛产成语典故的千年古都》. 河北日報. 2017年. 
  81. ^ 《後漢書·任李萬邳劉耿列傳》:旬日之閒,兵眾大盛,因攻城邑,遂屠邯鄲,乃遣光歸郡。
  82. ^ 《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
  83. ^ 83.0 83.1 83.2 83.3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38—141頁. ISBN 7507404676. 
  84. ^ 《後漢書·卷十四·趙孝王劉良傳》稱,十八年徒封博陵王,是指此年稱號博陵王。
  85. ^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三國志·魏文帝紀》
  86. ^ 黨培. 专家考证曹冲称象地点在邯郸. 河北新聞網. [2017-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87. ^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三國志·魏文帝紀》
  88. ^ 《三國志·卷二十·魏書·武文王公轉》
  89. ^ 《晉書·王導傳》
  90. ^ 90.0 90.1 90.2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41—145頁. ISBN 7507404676. 
  91. ^ 《晉書·地理志》:自中原離亂,遺黎南渡,咸康四年,僑置魏郡、廣川、高陽、堂陽等諸郡,並所統縣並寄居京邑。
  92. ^ 92.0 92.1 92.2 92.3 92.4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45—149頁. ISBN 7507404676. 
  93. ^ 《晉書·卷一零一·劉元海載記》
  94. ^ 《晉書·卷一零二·劉聰載記住》
  95. ^ 《晉書·石勒·卷一零四·石勒載記》
  96. ^ 《晉書·卷八·穆帝紀·》和《冉閔紀》
  97. ^ 《晉書·卷八·穆帝紀·》和《冉閔紀》
  98. ^ 《晉書·卷一百一十三·苻堅紀》
  99. ^ 《晉書·卷一二三·慕容垂紀》
  100. ^ 《晉書·卷一零七·石季虎載記冉魏》
  101. ^ 《資治通鑑·卷一零六·晉孝武帝太元十年》
  102. ^ 102.0 102.1 102.2 102.3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49—153頁. ISBN 7507404676. 
  103. ^ 柴永強. 邯郸涉县娲皇宫. 中國經濟網.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9). 
  104. ^ 《地形志·序》
  105. ^ 《魏書·卷十二·孝靜紀》記載武定元年正月「己已,車駕鬼於邯鄲之西山;揆酉,還宮」。
  106. ^ 《魏書·食貨志》:舊立官司以收稅利,是時罷之,而民有富強者專擅其用,貧弱者不得盜益。延興末,復立監司......,復置監官營或私營。
  107. ^ 《魏書·食貨志》:自遷鄴後,於滄、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鹽......軍國所資,得以周瞻矣。
  108. ^ 《晉書·卷九十五·佛圖澄轉》:於臨漳西滏口祈雨,久而不降,乃令澄自行,即有白龍兩頭降於祠所,其日大雨方數千里。
  109. ^ 《續高僧傳·釋昊無最傳》
  110. ^ 楊偉廣. 邯郸有500多年的都城史. 新浪網.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111. ^ 111.0 111.1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55—163頁. ISBN 7507404676. 
  1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抄駕後第八隊,得飛黃上廄馬四十二匹去。
  113. ^ 《舊唐書·卷九十·王及善傳》
  114. ^ 114.0 114.1 《隋數·卷七十·楊玄感轉》
  115. ^ 《隋書·食貨志》
  116. ^ 《舊唐書·卷五十四·竇建德轉》
  117. ^ 《新唐書·地理志》洺州稱:武德元年,以臨洺,武安,肥鄉,邯鄲置紫州。
  118. ^ 《舊唐書·卷五十四·竇建德轉》:武德二年,攻陷洺州,虜刺史袁子干。
  119. ^ 《舊唐書·地理志》磁州條。
  120. ^ 《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121. ^ 《舊唐書·卷五十五·劉黑達傳》。
  122. ^ 《舊唐書·卷五十五·劉黑闥傳》。
  123. ^ 《舊唐書·地理志》磁州條。
  124. ^ 《唐六典·卷三十·卷二十》京都諸市令條。
  125. ^ 岑參,《邯鄲客舍姬》「客舍門臨漳水便,垂楊下系垂釣魚船」。
  126. ^ 《唐律疏議·卷四·平贓者》。
  127. ^ 高適,《樂府·邯鄲少年行》。
  128. ^ 李白,《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129. ^ 馬戴,《邯鄲驛樓作》。
  130. ^ 儲光羲,《效六》。
  131. ^ 《新唐書·地理志》,唐元祐三年(906年),改磁州為惠州。
  132. ^ 132.0 132.1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77—179頁. ISBN 7507404676. 
  133. ^ 根據《新五代史·職方考》記載:磁州,梁改曰惠州,唐復曰磁州。
  134. ^ 《新唐書·卷四十七·李周轉》:李周,字通理,邢州任丘人,唐昭義軍李抱真之後也,父鉅,遭亂世不付,常謂周曰『邯鄲用武之地,今世道未平,汝當從軍旅以興吾門』」。
  135.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唐明宗紀》、《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司徒羽傳》
  136. ^ 《資治通鑑·卷二八四》後晉齊王開運二年(945年),時契丹主(耶律德光)在邯鄲,聞之。即時北遁。
  137. ^ 《契丹國志·卷三·太宗皇帝下》
  138. ^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建隆三年(962年)三月丁亥,徒北漢降民於邢、洺州計口賦以粟。
  139. ^ 139.0 139.1 139.2 139.3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79—192頁. ISBN 7507404676. 
  140. ^ 《金史·卷二十五·地理》
  141. ^ 《雲麓漫抄·卷二》自東京至女真,所謂御寨行程:東京四十五里至封丘縣,皆望北行。......三十五里至相州安陽館。六十里至磁州滏陽驛腰頓。七十里至邯鄲縣館。四十里之臨洺鎮。七十里至信德府邢臺驛。
  142. ^ 詳見:范成,《攬簪錄》、樓鑰,《北行日錄》、周輝,《北轅錄》等
  143. ^ 《莊靖集·卷八·題登科記後》
  144. ^ 144.0 144.1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92—198頁. ISBN 7507404676. 
  145. ^ 《嘉靖廣平府志·卷十二·賢行志》
  146. ^ 《明一統志·卷四·廣平府》
  147. ^ 《元史·郭守敬傳》:「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灌田三千餘頃」。
  148. ^ 《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發并州軍出井陘,遼、沁軍出邯鄲,澤、路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及汴、洛軍水路俱下,分道並進。
  149. ^ 《元史·卷四十七·順帝十》。
  150. ^ 《明史·卷一百三·韓政傳》
  151. ^ 151.0 151.1 151.2 151.3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203—223頁. ISBN 7507404676. 
  152. ^ 《明史·卷四十·地理一》:廣平府,元廣平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
  153. ^ 《明大祖實錄》卷197載: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後軍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徒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154. ^ 《明一統志·卷四·廣平府》
  155. ^ 《明史·卷159》:「天順四年與梁楘等舉政績卓異。戶部初闕尚書,王翺欲擢銓。帝問李賢,賢曰:「聞其名,未見其人也。」及是來覲,帝命賢視之,還奏貌寢。乃以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尋兼撫河南。山東歲侵,請召還清軍御史。河南饑,請停徵課馬。皆許之。成化初,左都御史李秉督師遼東,召銓署院事。中官唐慎等從征荊、襄還,杖死淮安知事谷淵,自奏丐免。銓請罪之。乃付慎等司禮監,命法司罪其從人。未幾,卒官。謚恭靖。銓在雲南,治行為一時冠。比為巡撫,清靜不自表暴,吏民亦安之。
  156. ^ 《香祖筆記》
  157. ^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一三二·廣平府部記事》
  158. ^ 《重修廣平府志·卷二十三·兵紀下》
  159. ^ 159.0 159.1 159.2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223—233頁. ISBN 7507404676. 
  160. ^ 《重修廣平府志·卷一·疆域圖說邯鄲縣》
  161. ^ 161.0 161.1 161.2 冀南大地上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 (2015年9月2日). 邯鄲日報社. [2017-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9月12日). 
  162. ^ 李莎. 历史上邯郸人的抗日战争. 河北新聞. 邯鄲日報社.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5). 

參考圖書

  • 張建華、左金濤,《邯鄲歷史大事編年》,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
  • 陳光唐,《邯鄲歷史與考古》,文津出版社,1991年。
  • 郝良真、孫繼民,《邯鄲簡史》,1990年。
  • 郝良真、孫繼民,《邯鄲古代城市史》,2017年。
  • 郝良真,《邯鄲近代城市史》,1992年。
  • 郝良真,《邯鄲史話》,2017年。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