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遼瀋戰役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遼瀋戰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戰役的一部分

黑山阻擊戰中的東北野戰軍
日期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性勝利
中國共產黨控制東北全境
參戰方

 中華民國政府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民國 衛立煌(總司令)
中華民國 范漢傑 (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被俘)
中華民國 鄭洞國 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  投降
中華民國 杜聿明(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
中華民國 廖耀湘 第九兵團司令 (被俘)
盧浚泉 第六兵團司令 (被俘)

周福成 第八兵團司令 (被俘)
中華民國 侯鏡如 (第十七兵團司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 林彪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羅榮桓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亞樓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 蕭勁光第一兵團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程子華第二兵團司令員
兵力
約550,000人 約700,000人
傷亡與損失
約472,000人(包括投降及被俘者) 約69,000人

遼西會戰(中國大陸作遼瀋戰役,台灣作遼西會戰),又作遼瀋會戰[1]錦沈會戰。遼瀋戰役發生在遼寧省西部(以錦州為中心)和瀋陽長春地區,是中國近代史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之一,自1948年9月12日開始,至11月2日結束,歷時52天。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向被分割於瀋陽、長春、錦州等地的中華民國國軍發起進攻,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收編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率領的1個剿匪總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計47.2萬人,俘國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東北人民解放軍控制了東北全境[2]

遼瀋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中華民國國軍。

背景

抗日戰爭結束後,東北被蘇聯紅軍佔領,蘇聯在東北繳獲日軍各種火炮1836門。時局此時非常複雜,國共雙方都急欲在蘇聯撤軍後佔領東北[3]

由於國民革命軍主力集中在中國西部地區,無法在短時間內到達東北,而中共在河北建有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因此捷足先登。1945年9月2日,日本與同盟國各國於停靠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簽署日本《降伏文書》,9月5日中午,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即率首批八路軍約2,000人乘專列抵達瀋陽火車站,事先沒有接到任何照會的蘇軍感到非常突然和不安,面對曾克林要求進駐瀋陽的要求,蘇聯駐瀋陽城防司令部卡夫通少將堅決反對,並調動部隊將八路軍所乘坐的火車包圍起來,不准任何人下車,堅稱要把瀋陽等大中城市交給國民政府。經一晝夜多方交涉,9月6日蘇方決定:八路軍可以下車,但需要駐在城南30里的蘇家屯,部隊遂下車,以四列縱隊徙步穿過瀋陽市區前往蘇家屯方向,途中受到瀋陽市民的夾道歡迎,隨行的卡夫通少將當即改變決定,讓曾克林部隊駐在「小河沿」一帶。隨後曾克林於此成立了「瀋陽衛戍司令部」[4]

此後,中共中央又從全國各戰略區調集11萬部隊和2萬幹部進入東北加入東北民主聯軍,並由林彪指揮前線[5]。11月,國軍新一軍新六軍於山海關以南的秦皇島登陸,突破偽滿州國邊界山海關並佔領葫蘆島錦州等地,蘇聯未有異議;東北共軍按照中共中央「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指示,在背靠朝鮮蒙古、蘇聯的地區建立中共根據地[6]。1月10日,由周恩來、張群在喬治·卡特里克·馬歇爾調停下於陪都重慶簽訂一月停戰令,蔣介石對國軍下達「第一次停戰令」。

自曾克林部9月從瀋陽城外「蘇家屯軍火庫」收繳了首批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起,至同年底,東北民主聯軍又從各地投降的日偽軍手中,和長春、錦州及遼陽的日軍軍火庫收繳了大批日本關東軍武器,蘇軍並未干涉;至1946年3月,蘇軍才開始從朝鮮轉交中共部隊各種日軍槍3萬餘支,至6月中共在東北共獲得各種日式火炮約700門;未幾,1947年6至7月,駐朝蘇軍又與「東北炮校校長」朱瑞於平壤達成協議,改以貨易貨方式,以日軍武器(含火炮、日式坦克)與中共交換農產品、廢金屬,10月,朱瑞出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員,建立了中共第一支獨立建制的炮兵部隊。後亦在朱瑞領導下,以俘獲和修理的日式95輕型和97中型坦克為主建立了中共的第一支裝甲部隊。由是,在東北,蘇聯自日本關東軍手中接收轉交給中國共產黨武器裝備[7]:91-92

日本投降至1946年3月初蘇軍撤離前夕,東北主要城市仍在蘇軍佔領之下,中共與國民政府被允許在部分蘇占城市活動。國民政府被允許將部分民間武裝改編為保安團,在蘇占城市以維持治安名義存在。由此蘇軍限制其武器裝備,並任由八路軍接收部分蘇聯不需要的日本關東軍武器裝備。同時雙方主力,東北民主聯軍以農村為根據地,國軍五大主力中的新1軍、新6軍美械軍,及第13軍、第52軍、第60軍半美械軍,共5個軍由美國海軍海運到秦皇島登陸,並推進至錦州伺機而動;另有2個軍尚在路上。

1946年3月中旬蘇聯開始撤軍,因2月反蘇運動,蘇軍未舉辦交接儀式,低調一走了之。東北民主聯軍在蘇軍自3月8日於撫順吉林撤軍後佔領了部分城市,在某些地區與當地保安團發生小規模軍事摩擦。國軍亦於3月12日蘇軍自瀋陽撤軍後,在次日由新1軍佔領瀋陽,並以此為前進基地進一步深入東三省。新1軍佔領瀋陽受周恩來認同,周恩來希望東北問題和平解決,指示中共軍隊不要佔領瀋陽,承認國軍隊有權進佔蘇軍撤離區,但也要國民政府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隨後東北民主聯軍撤出撫順,3月21日國軍52軍進佔撫順。3月27日,由周恩來、張治中、吉倫軍事三人組,進一步簽訂了東北停戰協議

1946年4月1日蔣介石在重慶國民參政會上作了蓄謀已久的政治報告,宣佈政協會議《五項決議》和剛剛簽字的《東北停戰協議》無效。前1天,1946年3月31日,國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鄭洞國梁華盛,率先違反東北停戰協議,集中5個軍所轄的11個師的兵力由瀋陽沿安沈路向南滿、沿中長路向北滿大舉進攻,意圖攻佔本溪四平東北民主聯軍佔領的城市。東北民主聯軍被迫反擊,東北地區由於防地遼闊兵力不足,乃形成被動之形勢,迫於情形,自4月1日起,集中兵力在本溪、四平兩處展開保衛戰。 4月1日,國軍第52軍第25師、新6軍第14師分別從撫順遼陽出發向本溪發起進攻未果;4月7日,國軍第52軍第25師、新6軍第14師和新增調的1個團,兵分3路向本溪發起第2次進攻,再次失利;4月16日,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病癒由美國返瀋陽,親自部署進攻本溪,並參與部署進攻四平;4月20日,東北民主聯軍因兵力不足,從本溪調第3縱隊主力北上參加保衛四平作戰,4月28日國軍以新6軍、第52軍、第71軍下屬的5個師共5萬餘人分3路第3次進攻本溪,終於5月7日完全佔領本溪。隨即新6軍轉向北上,協助攻打四平。 4月18日,杜聿明撤作戰不力的梁華盛,換鄭洞國指揮國軍新1軍第30師,開始攻打四平;至5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守城部隊全部撤離四平,5月19日四平被國軍完全佔領。

在戰況不利下,中國共產黨請求蘇聯給予援助[8]:703。4月14日蘇聯於長春撤軍後一個半小時,解放軍對長春發動攻勢,並在4月18日攻克長春[9]:202-203,國民政府宣稱此舉率先違反1月停戰令[10]。 4月22日蘇軍撤出齊齊哈爾,解放軍24日佔領齊齊哈爾。 4月25日蘇軍撤出哈爾濱,解放軍28日佔領哈爾濱。

同時中國共產黨實行總動員,加緊破壞北寧路[11]:49。中國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發動攻勢」,林彪羅榮桓部隊兵力「佔據優勢」,且裝備精良,故一直以「攻勢」為主。同年夏,關內各地國軍雖迭獲勝利,東北地區由於防地遼闊,兵力不足;加以交通被解放軍所破壞,乃形成被動之形勢[12]:162。4月,國軍本溪四平與當地東北民主聯軍展開激戰。稍後,東北民主聯軍於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擊敗當地保安團佔領這幾市。林彪部主力30餘萬,集中於四平街附近,企圖阻止國軍前進[12]:154。國軍杜聿明部迫於情形,自5月起在東北發動反攻[12]:154。 5月3日,國軍克復本溪,激戰於四平街一帶,5月19日克復四平街[12]:154四平戰役後,東北民主聯軍主動撤往松花江以北,與國軍隔江對峙[13]。5月23日,國軍克復長春,5月28日克復吉林,6月5日直逼哈爾濱[12]:154。6月6日,蔣頒發第二次停戰令[11]:48。在馬歇爾壓力下,蔣介石對國軍下達暫時的第二次停戰令,同意休戰15天;後來又延長8天,於關內在華中、華北集結軍隊。7月,蔣徇調人之請,兩次頒令停止衝突,並主張召開五人小組,商談政治問題,與三人軍事小組同時進行,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11]:48

1946年7月,鑑於國軍攻勢,中共中央東北局擴大會議在哈爾濱召開,通過《七七決議》,號召幹部下鄉,鞏固農村根據地[14]

1946年8月1日的形勢,紅色區域為共產黨軍隊控制區

1946年10月,國軍通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派遣十萬部隊進攻南滿。至11月下旬,中共南滿根據地僅剩下臨江縣長白縣撫松縣濛江縣輯安縣五座小縣,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派遣陳雲、蕭勁光、蕭華成立南滿分局,陳雲任分局書記[15]:471-476。11月,蔣頒佈第三次全面停戰令[11]:49。12月17日,國軍集中第52軍第195師、第2師,第71軍第91師,新一軍新30師,第60軍182師及暫編21師6個師下屬的共10個團,對東北民主聯軍堅守的南滿根據地臨江地區發動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勝利進行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最終東北民主聯軍成功守衛了臨江地區,此戰役的結束標誌着國共雙方在東北戰場上攻守局面徹底改變[16]:166-182,隨後中共在東北轉入反攻。

1947年2月底,林彪部南渡松花江,5月初大舉發動猛攻,5月17日攻佔懷德,5月21日攻佔公主屯,永吉、長春、四平街乃陷於孤立[12]:162。形成「關內小打、關外大打」局面。6月6日,解放軍攻陷熱河赤峰[12]:162。6月16日,國軍被迫放棄安東省會[12]:162。解放軍開始進攻遼寧瀋陽[12]:162。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街,國軍守軍陳明仁部堅守月餘,殲敵甚眾,蔣特電嘉勉[11]:51

1947年1月31日,解放軍延安總部公佈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全國範圍內戰爭幾項重要統計:七個月中,共殲滅國軍56個整旅(師)、其中1月份殲國軍12個旅;斃、俘其將級軍官103名,其中俘獲87名,俘獲後逃跑4名,擊傷12名[17]:8276。國軍攻佔解放區城市199座,解放軍攻佔國統區城市100座[17]:8276。國軍戰績未知。

備戰

遼瀋戰役雙方指揮官
衛立煌為國民革命軍東北剿匪總司令;林彪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原聯軍總部機關改為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軍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呂正操周保中蕭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18]

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1947年底到1948年3月)之後,為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需要進行整編。至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編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約70萬人,加上地方軍區武裝,合計103萬餘人[16]:295。已控制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當時東北是全國唯一一個人民解放軍兵力超過國軍的地區,因此中共中央軍委把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場選在東北[19]

1948年春,東北人民解放軍林彪部連續在東北發動七次攻勢,2月7日攻佔遼陽,2月26日攻佔營口,3月14日攻佔四平街,3月19日攻佔永吉,國軍集中兵力堅守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補給全賴空運接濟,因運輸量有限,三地食糧燃料奇缺,長春每日餓斃者不下百人[12]:162

國軍在冬季攻勢中戰事陷入不利,蔣介石衛立煌替代陳誠指揮東北地區國軍戰事。1948年1月1日,參謀總長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主任陳誠在瀋陽發表元旦《告東北軍民書》,宣佈危機已過,戰備完成,即將由鐵嶺、瀋陽、新民三路(以新六軍、新三軍為右路,新編第七十一軍、新編第一軍為中路,新五軍為左路)出兵,向瀋陽西北扇形推進,與東北人民解放軍決戰[17]:8479。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轄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總司令衛立煌駐瀋陽,有周福成第八兵團、廖耀湘第九兵團等共8個軍(第五十三軍新編第一軍新編第三軍新編第六軍第四十九軍第五十二軍第七十一軍以及青年軍第二〇七師[註 1]);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駐長春指揮第1兵團(轄新編第七軍第六十軍);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駐錦州,有盧浚泉第六兵團等共4個軍(第九十三軍新編第五軍新編第八軍第五十四軍),防守義縣秦皇島一線,防守重點為錦州、錦西[16]:296。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瀋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已被切斷。

衛立煌接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後,專注於部隊整訓,充實兵員,補充裝備,構築工事,把主力集中於瀋陽,任解放軍打到什麼地方、守軍如何告急都不為所動,衛立煌認為可以長期固守瀋陽,亦認為長春是個包袱「是着死棋」。由於錦瀋間交通被解放軍截斷,為減輕運輸壓力,部隊缺額多的師重建以及新建接受兵員的需運到山海關、錦州等地就近關內與港口整補[註 2]。而蔣介石因為對東北國軍僅靠空運補給不能負擔,力主留第八兵團守瀋陽,打通錦瀋線交通,將主力調往錦州,必要時放棄補給不易的長春,防止東北共軍進入山海關,安定關內局勢,伺機轉攻收復關外。衛立煌認為瀋陽主力單獨出遼西背水側敵行動會被消滅,與蔣意見相左,焦點在於是否「將主力撤至錦州的問題」[20]:47-59。1948年8月3日,蔣在南京國防部召集軍事檢討會議,參加者80餘人,由何應欽主持;會議檢討兩年來作戰方針、作戰指揮、編制裝備、新兵補充、後勤供應、士氣、情報等方面問題,並作出如下軍事決策:「東北力求穩定,華北力求鞏固、西北阻匪擴張,華東、華中則加強進剿,一面阻匪南進,一面攻打匪之主力。」[17]:8653-8654同日,行政院會議通通委任馬占山羅卓英萬福麟鄭洞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17]:8654。8月20日,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由南京飛返錦州[17]:8662

1948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致電東北野戰軍提出「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21]。1948年3月冬季攻勢結束後,4月18日東北野戰軍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先打長春」[16]:300。5月發起長春外圍作戰同時準備打擊由瀋陽出援的國軍,但是戰鬥中發現部隊對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攻堅存在問題[16]:301,而且衛立煌以是「圍城打援」圈套為由在瀋陽按兵不動。於是中央軍委與東北野戰軍在「打長春」與「南下北寧線作戰」多次反覆[22],側敵南進作戰還有後勤補給的擔憂[16]:303

1948年8月3日,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參加會議的住要將領和高級幕僚有120多人,包括何應欽、顧祝同、白崇禧、林蔚、劉斐蕭毅肅關麟徵周至柔、王叔銘、桂永清、湯恩伯、范漢傑、杜聿明、宋希濂、黃維、李默庵、霍揆彰、孫立人、黃百韜以及劉峙的代表李樹正、胡宗南的代表沈策等。會議開始蔣介石作了《改造官兵心理加強精神武裝》的精神訓話,承認「就整個局勢 而言,則我們無可諱言的是處處受制、著著失敗!到今天不僅使得全國人民的心理動搖、軍隊將領信心喪失,士氣低落,而且中外人士對我們國軍譏刺誣衊,令人實難忍受。」軍事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一般高級將領自己的精神墮落,生活腐化,以致部隊情感隔閡,士氣消沉,戰力消失」;提出「起死回生」,改造精神,改革生活,明廉知恥;表示:「繼續領導一般同志,艱苦奮鬥來完成戡亂建國的使命。」何應欽在會議的第三天作了全盤軍事形勢報告,公開了兩年來作戰消耗的數字,兵員的死傷、被俘、失蹤總數為300多萬人;步槍100萬支,輕重機槍7萬挺、山炮野炮重炮1,000多門、追擊炮小炮1.5萬多門,以及戰車、裝甲車、汽車、大批通訊器材和大量的各種彈藥等。次日蔣介石講話,要止住失敗的氣氛:「我自黃埔建軍20多年以來,經過許多艱難險阻,總是抱着大無畏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決心,堅持奮鬥,終能 化險為夷,度過種種難關。自對共匪作戰兩年來,軍事上遭受了挫折,這是不容諱言的事實。但今天最重要的是我們大家同心同德,共濟時艱,抱定『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決心,激勵士氣,來挽救危機,爭取勝利,而不是要互相埋怨,互相傾軋。尤其我們這些高級負責人,更應堅定信心,處在危疑震撼之際,更宜力持鎮靜,絕不可有絲毫悲觀失敗的情緒和論調,以致影響士氣,影響全面。……現在我們在軍事上,海軍、空軍占絕對優勢,陸軍還有幾百萬人,在經濟上,有9億美元的基金,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物產豐富,糧食絕無問題;國民政府仍然統治著廣大地區,有眾多的人力可以徵調,就總的力量對比來說,我們要比共產黨大過許多倍,沒有任何悲觀失敗的理由。『破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現在最要緊的就是要打破大家害怕共匪的心理。」會議的最後一天,顧祝同提出戰略「為鞏固長江以南地區,防止共軍渡江起見,應暫時停止戰略性的進攻,將現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的部隊,編組成為幾個較強大的機動兵團,將原有的小兵團概行歸併。這幾個兵團應位置於徐蚌地區,信陽地區、襄樊地區,其主要任務是防止共軍渡江,並相機打擊共軍,在長江以南地區速編練第二線兵團。」會後,蔣偕同宋美齡宴請參加會議的人,散發了《為什麼要剿共》的宣言,又分別召見杜聿明、宋希濂、黃維等親信將領,佈署新任務。要杜聿明去徐州剿總任副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蔣對杜說:「徐蚌為首都門戶,關係甚大,我們有強大的兵力在這個地區,共軍是不敢轉舉渡江的。」具體部署是:東北剿總佈防4個兵團約55萬人。總司令衛立煌率30萬人防守瀋陽,副司令鄭洞國率10萬人防守長春,副司令范漢傑率15萬人防守錦州,並以保持與華北的聯繫。華北剿總佈防4個兵團,約55萬人,分佈於北甯路和平綏路沿線的山海關至歸綏一帶,總司令傅作義坐鎮北平。

1948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軍委批准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領導機關正式分開,林彪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羅榮桓任東北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17]:8659。至8月中央軍委對東北野戰軍南下作戰的顧慮提出批評,隨後東北野戰軍作出南下切斷錦州、山海關守線,截斷北寧鐵路,封閉、殲滅國軍的戰役決心。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九月會議」),確定在大約五年內「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為此,要求各戰略區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第三年準備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23]。9月中央軍委批准東北野戰軍的計劃,在《關於遼瀋戰役作戰方針》中提出「要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將主力使用於錦州—唐山一線……」「確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時敢於同他作戰。」[24]:1336以求全殲衛立煌集團,完全獲得東北地區這一戰略資源重地[25]

過程

第一階段

錦州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南下,向北寧鐵路錦州昌黎段進攻[16]:307,遼瀋戰役開始[17]:8674。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部隊包圍綏中興城等地國軍,國軍第五十四軍緊急向南增援,在興城以北遭到解放軍獨立第6師阻擊[16]:307-308。隨後,各獨立師主動撤興城之圍,集中力量進攻綏中。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也於此時出擊山海關至昌黎各點,於14日攻佔昌黎縣城;緊接着又攻佔北戴河等地,並擊退六十二軍對昌黎的反撲[16]:308。28日,解放軍攻佔綏中,切斷錦州至秦皇島間北寧線,關閉國軍由關內至關外的陸上通道[16]:308

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向錦州攻擊

9月15日,錦西國軍再次增援興城,被解放軍頑強擊退[17]:8676。與此同時,東北野戰軍第4、第9縱隊在9月16日突然包圍義縣,使駐防國軍無法向錦州收縮。9月17日,解放軍冀熱遼獨立第八師打響了沙後所戰鬥,僅用幾個小時就攻佔沙後所。20日前後,東北野戰軍3縱、2縱5師、炮縱到達義縣,接替執行包圍。此後,4縱繞過錦州南下,9縱繼續向錦州進攻,與第8縱隊向國軍攻擊[16]:308。9月23日,錦州第九十三軍第二十二師北援義縣,進至七里河附近,遭解放軍阻擊,被消滅一部,其餘退回葛文碑薛家屯一帶防守[17]:86780。9月中旬,衛立煌貽誤戎機,大為解放軍所乘[12]:162。9月24日,蔣電召衛立煌到南京,命令衛組織西進兵團,由瀋陽馳援錦州;衛則主張應由關內出兵解錦州之圍後,瀋陽主力方可西進;蔣允由關內增兵3個軍,由錦西東進,並以海空軍增援之,惟瀋陽主力必須立即西進[17]:8681。衛決定空運第四十九軍增援錦州[17]:8681。錦州外圍激戰,北二郎洞、舊飛機場、薛家屯、葛文碑等地均受到解放軍攻擊;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殲滅興城東北地區守敵第五十四軍1個團,切斷錦州、錦西、興城間之聯繫;第3縱隊切入錦州以北,攻克達子營、五姓屯、白老虎屯[17]:8682。經過激烈交戰,至25日,解放軍攻佔葛文碑、薛家屯、帽兒山等地,封閉義縣、錦州間國軍聯繫[16]:309。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殲敵5,000餘人,佔領錦州東北和北部外圍陣地,並封鎖錦州機場,完全切斷錦州至義縣交通[17]:8682。國軍增援錦州的陸上通道被切斷。9月26日,衛立煌自南京返瀋陽,奉命西援錦州,參謀總長顧祝同同行,監督西援執行情況,顧、衛飛錦州上空時,電告范漢傑:立即實施空運第四十九軍援錦計劃;空軍運輸機50架,由瀋陽向錦州空運第四十九軍,至9月28日僅運到第九十七師(欠1個團),解放軍以炮火控制機場,當即擊毀飛機5架,至9月29日空運被迫停止[17]:8682。9月28日,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附炮兵縱隊抵近錦州機場並發動炮擊,致使國軍僅運了第七十九師2個團就因機場被炮火封鎖而停止[26]:274

塔山英雄團錦旗,遼瀋戰役紀念館展出

同時,9月26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就先打山海關或先打錦州問題電中央軍委請示;9月27日,毛澤東覆電:如不能同時打兩處,則應先集中兵力打錦州[17]:8683。9月27日,東北野戰軍第4、第7縱隊攻佔高橋塔山﹐殲滅國軍暫編第六十二師和第五十四軍第一九八師各一部,截斷錦西第五十四軍與錦州之聯繫;至此,解放軍完全包圍錦州,北寧鐵路山海關以東至義縣間,除錦州、錦西兩孤立據點外,都為解放軍所控制[17]:8683

9月28日,衛立煌、廖耀湘再晤顧祝同,廖等提出「進軍營口,再折向錦州解圍」之方案,為顧祝同所拒絕,堅持必須先新民集中,不容再貽誤戰機;衛、廖請顧返南京向蔣陳述東北將領意見,同時表示準備向新民集結部隊[17]:8684。 9月28日拂曉,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程子華指揮冀察熱遼獨4、獨6、獨8師在冀察熱遼軍區炮兵旅的支持下向綏中城發起總攻,戰鬥至中午12時,全殲守軍新五軍暫60師副師長兼二團團長師臨先的1個團及綏保大隊2,600餘人。

9月29日第四縱隊第10師,經過2小時戰鬥,於9時05分攻克興城,殲滅國軍第五十四軍直屬工兵團、暫編第57師一個營、保安隊、騎兵2個連,俘團長卜昌圻以下,共殲滅3254人[16]:309。衛立煌派剿總副總司令陳鐵、副參謀長彭傑如去葫蘆島籌組指揮所。

10月1日,3縱司令員韓先楚統一指揮第3縱隊、炮兵縱隊、第2縱隊第5師攻克義縣,殲滅暫編第二十師,俘虜師長王世高[16]:310[27]:563,副師長少將韓潤珍,1團團長上校趙振華,2團團長上校王燦荊,3團團長上校陳敬熙。師直屬部隊有山炮營、工兵營、輜重營、通信連、特務連、野戰醫院等共計7,000人。除正規軍外尚有地方武裝「紅眼隊」和地方團隊,總計兵力1.2萬餘人。戰鬥結束之後,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員朱瑞入城時犧牲,這是東北野戰軍在戰役中損失的官階最高者[28][29]:263。義縣之戰解放軍傷亡3,000餘人。10月1日,佔據前所城新五軍第26師第78團被殲。至此,東北野戰軍經過20天連續作戰,殲滅國軍20,000餘人[26]:274,完成對錦州的包圍[16]:310

9月30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北平巡視,陸軍大學校長徐永昌、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聯勤總司令郭懺、總統府參軍羅澤闓、青年部長陳雪屏以及俞濟時等隨行[17]:8686。10月1日,蔣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援錦方案,決定從華北抽調第六十二、獨立第九十五師、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及山東煙臺第三十九軍兩個師,海運葫蘆島,會同錦西第五十四軍及暫編第六十二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從錦西北上,增援錦州[17]:8687。蔣10月2日親赴瀋陽[30]:190,令以瀋陽國軍主力由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西進,企圖東西對進解錦州之圍,並與東北野戰軍進行決戰[16]:311。而衛立煌對由瀋陽派出主力兵團解錦州之圍持有異議[27]:560

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城垣發起進攻

9月30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政治部組成前線指揮所,由林彪、羅榮桓率領,乘火車從雙城出發,南下赴遼瀋前線[16]:312。10月2日,林彪在列車上收到國軍增援的消息後,一度產生猶豫,提出回師進攻長春[31]:207[27]:565,受到毛澤東批評[32]:476-478。林彪在羅榮桓勸說下[26]:276,很快又打消回師的想法[33]:19。東北野戰軍隨後調整部署,以第2、3、7、8、9縱隊以及6縱第17師(該師擅長攻堅戰)附炮兵縱隊攻打錦州,以第2兵團指揮第4、11縱隊以及冀察熱遼獨立第4、6師防守塔山,第1縱隊兩個師置於塔山與錦州之間的高橋為預備隊,第5、6、10縱隊以及1縱3師、內蒙古騎兵第1師置於新民附近,第12縱隊和長春外圍12個獨立師繼續圍困長春[2][26]:281。攻打錦州的同時,以阻擊國軍西由錦西以及東由瀋陽來的援軍,令攻城軍不會陷入反包圍之險[26]:281。10月9日開始,東北野戰軍集結25萬人掃清錦州所有外圍據點包圍錦州城,至13日,全部奪取錦州外圍陣地[27]:597[16]:317。范漢傑指揮的國軍第六兵團陷入包圍[20]:63-78

在蔣介石親自督促下[16]:320,錦西、葫蘆島守軍第五十四軍、海運增援的第六十二軍及獨立第九十五師,在指揮官侯鏡如到達前,暫由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指揮[16]:321,於10月10日發動攻勢,在解放軍第4、11縱隊阻擊下,攻擊受挫[16]:322。11日,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到達接替指揮,因第九十二軍防務無法交接仍留原地僅運到第二十一師[16]:322。侯鏡如已經秘密與中共聯絡,宣稱援救錦州打進去也出不來,故意放慢動作,推遲11天才率領部隊達到[27]:580[34]。13日,國軍調整部署再次進攻,並動用海軍重慶號巡洋艦火炮支援。至15日解放軍攻下錦州時始終被阻於塔山[20]:241-253。而由山東海運增援的第39軍拖延到16日才到達。整個塔山阻擊戰中,國軍傷亡6千餘人;東北野戰軍傷亡人數在致中央軍委電報中提到「第4、11縱隊在守備戰及小戰鬥中各傷亡五六千人」。[35] 作戰結束後,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12師34團獲得「塔山英雄團」稱號[16]:323。國軍由瀋陽西進的廖耀湘第九兵團被東北野戰軍第5、6、10縱隊牽制,也畏懼被解放軍包圍,希望向營口撤退,於10月11日出兵攻佔東北野戰軍補給線上的彰武後,在彰武、新立屯地區徘徊[36]:473,等待錦西的第十七兵團東進與錦州國軍會師而遲延出擊[20]:152-188。對於彰武被占,東野和中共東北局的反應是從內蒙古進入遼寧直到阜新火速動員修成兩條新的補給通道[37]:87,動員了上萬群眾與大批畜力,在甘旗卡哈爾套務歡池清河門義縣的新補給線的油料、物資、被服、醫藥、械彈、軍糧、肉菜、馬料、燒柴的沿途裝卸、倒運、道路搶修保障、橋樑渡口維護等戰勤工作。[38]阜新作為錦州戰役的總後方基地受到新立屯地域的廖兵團的直接軍事威脅,遼西五地委副書記曾志率領地方幹部動員阜新煤礦2萬餘工人把阜新礦區、舊廟福興地務歡池的野戰後方醫院的5000多傷員轉移,囤積在阜新南倉庫的650萬斤軍糧疏散到煤礦工人家中保存;後來戰局好轉重新集中的軍糧只損失了5%。[39]阜新煤礦總機廠為前線搶修了八二炮16門、六零炮95門、汽車53台及大量戰損的物資器械。阜新五專區向錦州、遼西前線派出了6547副擔架、52655名擔架支前民工。[40]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向錦州發起總攻,15日晚佔領錦州,此戰東北野戰軍傷亡24,548人;殲滅守軍國軍第六兵團及所屬第九十三軍、新編第八軍共10萬餘人,其中死傷1.9萬人、被俘虜約8萬人[27]:604,俘虜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封閉國軍從陸上撤回關內的唯一通道[16]:319。10月15日,蔣介石派遣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事實上剝奪衛立煌的戰場指揮權,而令其僅能統領在瀋陽的國軍[41]

長春

解放軍圍城部隊向長春國軍部隊進行政治宣傳的傳單,遼瀋戰役紀念館展出

與此同時,東北野戰軍圍困長春5個多月,城內缺糧嚴重,國軍軍隊士氣低落,百姓餓死者數以萬計,長春景象十分悲慘[42][43]:70。與原來駐長春市西半部的新編第七軍相比,從吉林撤下來駐守長春市東半部的國軍第六十軍糧食供應更加困難,引起第六十軍官兵的頗有意見,士兵雖無餓斃但亦謀兵變[44]。遼瀋戰役開始後,蔣要求長春守軍突圍[45]:159[27]:611。由於糧食斷絕官兵體力甚弱已無力突圍,加上在錦州城破的壓力下,10月17日,第一兵團副司令兼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與下屬第一八二師師長白肇學、暫編第二十一師師長隴耀經過密謀,率部起義[註 3][20]:306-319,19日,新編第七軍與解放軍接洽放下武器投降。10月23日,解放軍攻陷長春,東北剿匪副總司令(兼國軍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被俘[12]:162。東北野戰軍佔領長春,全殲國軍守軍第一兵團及所屬新編第七軍、第六十軍等共10萬餘人[46]

第二階段

駐防錦州和長春的國軍被東北野戰軍消滅後,東北局勢對國軍已經極為不利。但蔣仍堅持分別由錦西和瀋陽,東西對進收復錦州[47]:246[16]:329。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認為不應再繼續向錦州前進,亦不願意退回瀋陽。10月16日,廖耀湘與來視察的杜聿明達成共識,計劃先佔領黑山大虎山,再立即向南撤往營口,或依託營口向北進攻錦州或海運回關內,衛立煌也同意第九兵團撤往營口[27]:629。10月18日蔣飛臨瀋陽,指示東北作戰計劃,仍未能迅速挽回頹勢[12]:162。在說服蔣改變決策後,第九兵團於21日向黑山發起進攻以掩護兵團向營口撤退,並令第五十二軍於23日由遼陽先行進佔營口[27]:631。東北野戰軍佔領錦州以後,改變原來攻擊錦西、葫蘆島的國軍的計劃[16]:331。10月20日令第1、3、8縱隊及6縱17師為第一梯隊急行軍東進;以第2、7、9縱隊及炮兵縱隊為第二梯隊隨後跟進,兩翼包抄圍殲廖耀湘第九兵團。並以第5縱隊,第6縱隊兩個師南下截斷第九兵團往瀋陽的退路,令第10縱隊和1縱3師在黑山、大虎山阻擊第九兵團[16]:332

10月17日,廖耀湘令第七十一軍軍長向鳳武擔任向黑山攻擊的前線指揮官,並將青年軍第二〇七師第三旅以及兵團直屬炮兵配屬給第七十一軍加強攻擊力量,以掩護兵團主力由新立屯通過黑山以東的走廊向營口撤退。完成部署後,在爭取蔣中正改變決策過程中又遲誤了4天,至21日才下達命令開始發起進攻黑山的戰鬥[16]:333。21日中午,東北野戰軍電令第10縱隊在黑山、大虎山一線死守,阻擊國軍,掩護主力到達[27]:635。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以所屬第28、第29、第30師展開防禦,其中第28師防守的黑山正面高家屯、101高地、92高地和石頭山一線為雙方攻防的重點[16]:334。由於是短時間倉促建立防禦陣地,前沿陣地先修成地面火力點,然後再加強陣地的副防禦,只作好表面簡陋的防禦工事[48]。23日,國軍第七十一軍及第二〇七師第三旅對黑山發起攻擊,但無法突破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和1縱3師[26]:286的防守,攻擊受挫[16]:334。廖耀湘令新編第一軍軍長潘裕昆接替向鳳武擔任指揮,23日,新編第一軍投入戰鬥,加強對黑山的攻擊,雙方在前沿陣地反覆拉鋸,陣地多次易手,第10縱隊不斷發動反擊,國軍攻勢毫無進展,無法進佔黑山[16]:334

由於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死守黑山、大虎山一線,廖耀湘第九兵團被拖住,無法佔據黑山、大虎山掩護向營口撤退的通道,喪失大量時間[16]:335。東北野戰軍主力趕到,對第九兵團展開穿插、合圍、分割,25日,向營口撤退的道路以及向瀋陽的退路被切斷[16]:336。26日,東北野戰軍開始圍攻第九兵團[16]:338,林彪命令各部隊以快制快、以亂制亂[49]:372。在一次突然襲擊中,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7師21團3營以無畏的勇氣打掉了廖耀湘位於胡家窩棚的兵團指揮部[50]:249,同時新編第三軍、新編第一軍、新編第六軍的軍部也被打掉,造成整個兵團指揮中樞系統全部混亂,部隊陷入癱瘓和崩潰的狀態[16]:339。至10月28日,東北野戰軍在黑山、大虎山以東,繞陽河以西範圍內殲滅意圖逃往營口的國軍第九兵團及所屬新編第一、新編第三、新編第六、第四十九、第七十一軍5個軍12個師共約12萬人,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被俘虜[16]:339。新一軍、新六軍美式軍械裝備完全落入解放軍手中[51]:366。10月26日,蔣介石日記中寫道:「東北全軍,似將陷於盡墨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52]:603

第三階段

東北野戰軍九七式中戰車的掩護下向瀋陽沿線進攻

遼西作戰結束後,東北野戰軍決定以第1、2、7、8、12縱隊包圍瀋陽;以第9縱隊進攻營口,攻擊駐紮營口的第52軍,並命令遼寧軍區組織部隊在遼河上架橋[16]:341。圍困長春的6個獨立師由蕭勁光第一兵團率領從10月23日日夜兼程南下,經四平、開原、鐵嶺,直奔瀋陽、本溪、營口。東北解放軍攻克撫順,殲滅國軍第二〇七師一部;並在東陵水泉等地殲滅第五十三軍暫編第三十師一部,逼近瀋陽;第一縱隊攻克新民,追殲騎兵第二旅一部[17]:8711

1948年10月25日入夜後,東北剿總命令瀋陽守備第一總隊立即改編為新八軍23師,並提前發薪一個月;師部及直屬隊、第一團、第二團立即由瀋陽北站上車,開赴撫順接替青年軍第207師第1旅防務,第3團由瀋陽南站上車開赴本溪接替青年軍第207師第6團防務;各火車站備足車輛,分別接洽,星夜出發,不得延誤。10月26日瀋陽守備第一總隊副總隊長梁仲宇率第3團入駐本溪的平頂山、石灰山一帶,團指揮所駐平頂山麓南宮;各據點工事完備,糧秣充足,地勢險要。

10月27日,新一軍暫53師將突入防線的解放軍李紅光支隊一部擊退。暫53師師長許賡揚回憶,該師第2團對面是李紅光支隊全是朝鮮族不通漢語,以致時有小衝突發生,曾被解放軍奪去機槍一挺,後來又退還回來。之後許賡揚命令前方官兵只守陣地,不准開槍,自此再無戰鬥發生。

10月27日,安東軍區電令獨立第一支隊(後為獨立第14師)「立即向本溪開進,相機收複本溪」,本溪保安團配合作戰。守軍為瀋陽守備第一總隊第3團、保安團、還鄉團、清剿隊等 。

10月29日,遼瀋戰役後,瀋陽守軍失措;東北剿匪總司令部開始撤退,衛立煌偕高級官員赴錦西,瀋陽守軍交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指揮[17]:8710-8711。第五十三軍的王理寰第130師從新民收縮回瀋陽。

《戡亂戰史》記載:「10月29日,共匪第十二縱隊陷鐵嶺,近迫文官屯(瀋陽以北約5公里)、圓山子,開始傾力猛犯。我瀋陽國軍,在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之指揮下,奮起迎戰。」第十二縱隊第34師師長溫玉成率部在瀋陽北新城堡一帶截殲從鐵嶺逃出的第116師師部率兩個團及東北守備第一總隊共4,000餘人,俘東北守備第一總隊少將司令彭定一。第五十三軍第116師向瀋陽撤退時掩護全師撤退的丁贊堯團被解放軍包圍在鐵嶺,在團長帶領下全部投降。接着,溫玉成率部插到瀋陽以南的鞍山一帶,截擊從瀋陽出逃的青年軍二〇七師。

10月29日,在得到西進兵團全軍覆沒的消息,以及收聽到哈爾濱新華廣播電台播出的原東北軍將領高崇民、張學思、呂正操、車向忱、閻寶航等勸告第五十三軍起義,保全家鄉的廣播後,第130師師長王理寰召開會議研究起義事宜。參會的人有國防部東北軍法執行分監部主任趙毅、新一軍暫53師師長許賡揚、第130師師長王理寰、瀋陽第2守備總隊總隊長秦祥征、副總隊長王鳳起、瀋陽商會副會長盧光績。與會人員一致同意聯絡各部努力進行起義,並派出代表與解放軍聯繫。會前,王理寰爭取到了第116師師長劉德裕、暫30師(師長張儒彬)副師長王冠英、東北守備第2總隊總隊長毛芝荃、第130師副師長夏時(周福成連襟)等人的同意。

10月29日黃昏後,安東軍區獨立第一支隊開始解放本溪的戰鬥行動:[53]

  • 第一團由橋頭繞道北上,於10月30日晨5時搶佔火連寨車站,據守制高點,堵截可能從本溪北逃的敵人。爾後,奪取後湖北山、佔領溪湖大堡、攻下月牙嶺、彩屯,與二團配合殲滅太子河南岸的敵人。一團作戰參謀吳偉受命前往火連寨梨樹溝接受400多敵人的投降
  • 第二團為主攻部隊,於10月26日經牛心台,向西推進佔領臥龍村。30日晨攻下大峪堡,爾後向宮原(本溪)火車站平頂山方向發展進攻,配合一團殲滅太子河南岸的全部敵人。
  • 第三團(欠第三營)於29日經太子河北岸自東向西推進,經三家子、老官砬子、牛心台、梁家屯、威寧營等村前進到明山嶺、駱駝嶺,控制615高地,進而向本溪湖街里發展,殲滅太子河北岸敵人。
  • 本溪保安團配合第三團奪取本溪湖。爾後,歸本溪縣委指揮,搜剿潛伏於市內的敵人。
  • 第三團第三營、支隊警衛營為支隊預備隊,隨第二團部隊後部跟進。
  • 支隊第一指揮所在第二團前衛營後部跟進;第二指揮所在預備隊前部行進。
解放軍在遼瀋戰役中使用的武器裝備,遼瀋戰役紀念館展出

10月31日黎明,本溪的平頂山的四周全是解放軍(安東軍區獨立第一支隊),瀋陽守備第一總隊第3團接洽投降,由於下級官兵大都是本地人,全團集中後約剩三分之一,其餘都各自逃散回家了。在本溪住了兩天,向安東方向步行一天,乘火車到達了安東。身強力壯、技術優良的炮手和通訊兵,選送補充到解放軍前線部隊去了。

10月30日上午,杜聿明奉蔣命令飛瀋陽調整該市防務,因機場混亂不能降落,遂直飛北平向蔣請示錦葫部隊行止;蔣命杜回葫蘆島待命,並命衛立煌到葫蘆島指揮,蔣旋返南京[17]:8711。杜飛返葫蘆島,計劃撤退營口和葫蘆島之部隊[17]:8711;衛立煌偕趙家驤、董文琦等由瀋陽飛抵錦西,一週後衛立煌奉蔣令飛北平[17]:8712。東北野戰軍攻克本溪、遼陽、鞍山;第12縱隊在瀋陽西吳家荒、大幸屯等地殲滅由新民撤退之第五十三軍第一三〇團,逼近瀋陽西南,於瀋陽市及其近郊包圍瀋陽守軍[17]:8712。10月30日早晨,第116師師長劉德裕率部到達瀋陽東北二台子,見到了暫30師師長張儒彬。張說:「王理寰已和解放軍聯繫了。算了吧,還打什麼!」劉表示同意。

10月30日9時,王理寰派去與解放軍聯繫的人回來,帶回了一封信,信中表示讓王部仍暫駐飛機場,決不發生誤會。

10月30日上午,杜聿明奉蔣命令飛瀋陽調整該市防務,因機場混亂不能降落,遂直飛北平向蔣請示錦葫部隊行止;蔣命杜回葫蘆島待命,並命衛立煌到葫蘆島指揮,蔣旋返南京[17]:8711。杜飛返葫蘆島,計劃撤退營口和葫蘆島之部隊[17]:8711。10月30日,衛立煌接到了蔣介石要他到葫蘆島「指揮作戰」的命令,即偕高級官員趙家驤、董文琦、王鐵漢、潘裕昆、龍天武與東北各省主席等到渾河民用機場,當日16時乘坐飛機赴葫蘆島。臨走前未與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聯繫。一週後衛立煌奉蔣令飛北平[17]:8712。隨後,許賡揚的暫53師第3團就將機場嚴密控制起來,以至於後來企圖降落的飛機未敢降落就飛走了。機場上剩下的國軍大員們只得回到家中,等待做俘虜。

10月30日20時,周福成在兵團部召開緊急會議,宣讀了蔣介石要周福成全權指揮、固守待援的命令,並在會上獲知各師、各總隊都已經在與解放軍聯繫起義或投誠。周福成和東北剿總總參議化裝逃到世合公銀號內。當夜,第116師參謀長馬佩生(黃埔出身)聽聞部隊放棄抵抗後痛哭,半夜時分不辭而別。

由於渾河撫順以東地域沒有橋,騾馬炮兵無法過河直撲本溪。為奪取撫順市區的渾河永安橋,[54]10月30日午夜24時,獨立十師(師長趙東寰,副政委蔡明,副師長鄧忠仁,參謀長王玉峰)28團(團長段志清和政委杜西書)從撫順市的河北接敵後,分兵3路發起總攻。20分鐘襲佔了老城南門,並迅速佔領河北的各機關和電報局。第28團一營強攻高爾山守軍。第28團二營消滅橋頭南北之守軍,佔領河南的第一個小山頭(東側的琥珀泉山,現撫順友誼賓館、勞動公園)的地下指揮所,俘虜守軍師長和政治部主任。第28團三營攻佔撫順老城,消滅城外地堡群及城西的監獄和倉庫守軍。守軍師部撤至永安橋南。10月31日晨5時獨立十師29團(團長趙炳安、政委汪礪鋒)投入戰鬥,同28團並肩沖入河南市區,很快佔領撫順市政府、市公安局,解除了警察武裝,又佔領了市電話局、礦務局、發電廠、西制油廠。撫順礦警隊800多人起義。在市區西部方曉屯一帶發現並繳獲一個大型彈藥庫。至1948年10月31日晨7時,獨立十師歷時7個小時完成撫順戰鬥,全殲「瀋陽守備第一總隊」,共斃傷敵500餘人,俘總隊長周仲達、參謀長黃普隆、政治部主任以下3,000餘人,繳獲各種炮32門,輕重機槍237挺,長短槍3,000餘枝,汽車14輛,彈藥倉庫1座。第28團陣亡23人、傷第三營營長董振林以下73人。[55]

1948年10月31日上午7時,解放軍獨立十三師(師長王兆相,政委劉萊夫)在撫順與瀋陽間南渡渾河,前衛第37團的一個連進抵李石寨東北的李石寨河河套鐵路橋邊傅家墳附近的瀋撫公路上攔截了兩輛由撫順城向瀋陽的國軍軍車,從俘虜處獲悉撫順市區已經被攻下,其後還有棄城步行逃往瀋陽的青年軍207師一部約一個團兵力及地方土雜清剿隊等共千餘人外加部分家眷。師長王兆相獲悉後,決定全師立即脫掉衣褲涉水南渡渾河,以最快速度在瀋撫公路上截住並全殲這股逃敵。上午8時許,王兆相命令:第37團一個連為前衛、第38團(團長宋俊,政委張健,由遼吉五分區路西支隊沿革為遼吉軍區25團)由劉爾屯沿渾河南岸河套迂迴至李石寨北,第一營的2個連及第二營第5連主攻;第39團一各營另3個連由四方台跑步趕往李石寨增援。上午9時許37團前衛連堵截沿瀋撫鐵路逃亡的一股國軍,38團也從李石寨北側趕到,該股國軍轉頭逃向瀋撫鐵路以南制高點,依託山上碉堡抗擊第38團的進攻,1小時戰鬥後,第38團第一營攻下制高點,斃一百餘人,俘一個連,餘下國軍向撫順方向逃走。第38團第一營分兵向通往演武的小南溝、拉古、大四家子、小四家子方向追擊,僅少量國軍僥倖逃回撫順。當日上午9時許,第38團2營5連在李石寨村口遭遇沿鐵道北而來的一股攜帶家眷的約二、三百名國軍,該部國軍上了東山(今化工廠山上)後居高臨下據山抗擊,第5連犧牲3人,迫使東山守軍繳械投降。李石寨追殲戰共計殲約600人,俘160人,繳步槍424支、衝鋒鎗20支、自動步槍10支、輕機槍24挺、重機槍3挺、手槍19支、各種子彈72560發、美式手榴彈1935枚、八二炮1門、馬8匹、汽車2輛、通訊器材1部,另收繳李石寨村公所槍35支。解放軍犧牲4人(全部屬第38團)、傷15人。[56]

10月31日,周福成電蔣:「衛立煌棄職逃走,職正調整部署,竭力奮戰,孤守瀋陽待援。」[17]:8713東北野戰軍分路向瀋陽攻擊,各路均逼近城郊[17]:8713。第12縱隊攻克瀋陽南蘇家屯車站,殲滅第二〇七師暫編第十團;第2縱隊在三間房殲滅第二〇七師第二旅第四團一部,並突入瀋陽市鐵西區,瀋陽以西國軍3個騎兵旅投降[17]:8713。同時,東北野戰軍第7、8、9縱隊對營口實行合圍,以切斷瀋陽守軍南撤路線[17]:8713

10月31日晚8時,新一軍暫56師師長許賡揚召集各團長、直屬部隊的營連長和駐守瀋陽東北的第207師的團長陶毅及特種兵的營、隊長開會,宣佈已與解放軍達成協議並宣佈起義。在場的人當時都表示同意。但陶毅回到團部後,就打電話罵許賡揚,說要和第207師部隊抵抗到底。暫53師第3團團長劉基也反對起義,隨後隻身化裝逃走。

瀋陽守備第2總隊總隊長秦祥征和副總隊長王鳳起也在戰役開始前就與中共方面開始了聯絡,等待時機發動起義。

11月1日,解放軍攻克瀋陽[17]:8713。東北野戰軍第1、2、12縱隊以及8個獨立師向瀋陽市區發起總攻[57][16]:342。是日凌晨,東北野戰軍發起總攻,第1、2縱隊為主攻,由西部和西北部突破;第12縱隊由南部突破;獨立第1、3、4師由東部和北部突破[17]:8713-8714。10時,第1、2縱隊攻佔鐵西全區,殲滅國軍第二〇七師2個旅大部;第12縱隊攻佔城南飛機場,殲滅守軍1個團[17]:8714。下午,瀋陽守軍投降,在大東營繼續抵抗之第二〇七師第一旅第二團被消滅[17]:8714。國軍第五十三軍與解放軍接洽放下武器投降,僅青年軍第二〇七師做局部抵抗也繳械投降,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被俘虜[58]。「市區戰鬥,迄11月1日晚,始全部終止,瀋陽遂為匪所陷」。是役殲滅東北剿匪總司令部所屬1個兵團部、2個軍部、6個師、3個騎兵旅,及守備、直屬部隊等[16]:343,共13.45萬餘人,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以下將官106名被俘[17]:8714

11月1日夜,營口國軍第五十二軍開始登船南撤,至次日,僅撤走該軍軍部及第五十二師[17]:8714

11月2日,東北野戰軍攻佔營口[17]:8715。是日上午,第7、8、9縱隊及遼南獨立第二師從三路發起攻擊,戰至10時,殲滅國軍第五十二軍第二師全部,第二十五師1個團及軍部運輸團,共1.48萬餘人[17]:8715。第五十二軍撤退時損失三分之一,第五十二軍殘部從海上撤往葫蘆島[11]:56。11月2日,解放軍攻陷瀋陽,衛立煌先期飛北平,部分國軍突圍撤至營口,經海運南下,東北盡失,國軍先後喪失精銳達30萬人[12]:162。國軍自瀋陽、營口撤出東北[11]:56

《國民革命軍青年軍軍史》記載:11月2日午後,第207師戴朴師長召集主要幹部計議,決定突圍。11月2日子夜,第207師官兵突圍行動開始,第2旅副旅長周中鋒率第5團何福祥部,在攻擊掩護下突圍。另一方面,戴朴師長則親率第2旅主力向瀋陽東南前進,沿途頻遭共軍襲擊,終能排除障礙,突過奉集堡。迄11月18日,抵山海關之第207師官兵被安置收容者有3,000餘人。《戡亂簡史》中的記載則為:「我第207師主力堅守渾河一帶,浴血反覆搏鬥,戰至17時20分,電訊中斷,紛向營口方面突圍。」在葫蘆島指揮部隊撤離的杜聿明也回憶:207師在11月2日被殲滅,戴朴化裝隻身逃走。207師旅長王啟瑞後來對郭汝瑰說,突圍到達北平時只帶着六七十人,而且在向西逃跑時也沒有遇到有力的阻擊。

遼瀋戰役至此結束[12]:162

在瀋陽被攻佔後,錦西、葫蘆島地區的援錦作戰的國軍第十七兵團在杜聿明的指揮下,於11月9日經海上撤向關內,次日東北野戰軍佔領錦西、葫蘆島,東北全境解放[16]:345

11月10日,蔣介石下令將衛立煌撤職查辦,命令中說:「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失軍機,致失重鎮,着撤職查辦。」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則這樣說:「蔣先生反將全部戰敗責任委諸衛立煌一人。立煌不但被拘禁,幾遭槍決。直至蔣先生下野後,我才下令將衛立煌釋放。」

據中共官方記錄,國軍損失4個兵團、11個軍部、32個整師、3個騎兵旅、4個守備總隊(相當於師),其他獨立團及特種部隊、直屬部隊、地方部隊,共47.2萬人,其中斃、傷5.68萬人,俘32.433萬人(一說是30.62萬人),放下武器投誠(中共方面認定與被俘性質不同)6.49萬人(一說是8.3萬人),倒戈(中共方面稱為起義,國軍方面當認為是叛變)2.6萬人[17]:8715;解放軍傷亡6.9213萬人[17]:8715,其中陣亡14,009人,負傷53,328人,失蹤1,874人[27]:674。據中共方面統計:空軍各型飛機143架、海軍艦艇26艘。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建制的部隊僅有駐山海關的新編第五軍撤退到天津,第五十二、第五十四軍由葫蘆島撤退到上海

兵力架構

攻方:中國人民解放軍

東北野戰軍
司令員:林彪 政委:羅榮桓 政治部主任:譚政 參謀長:劉亞樓
副司令員: 副政委: 政治部副主任: 副參謀長:曹祥仁
第一兵團部 (進行圍困長春)
第六縱隊 司令員洪學智黃永勝(代);參謀長黃一平
副司令員楊國夫李作鵬;政委賴傳珠
第十二縱隊 司令員鍾偉;參謀長王亢
副司令員熊伯濤;政委袁昇平
獨立師
第16師(師長李作鵬,副師長王東保,政委張池明,參謀長馮精華 第34師(師長溫玉成,政委譚友林 獨立第6師(師長鄧克明,副師長金宇馬逸飛,政委鍾人仿,參謀長劉甦
第17師(師長龍書金,副師長李培功,政委徐斌洲,參謀長陳毅齋 第35師(師長王奎先,副師長李光漢,政委栗在山 獨立第7師(師長羅華生,副師長程啟文、余勛光,政委邱子明,參謀長劉可天)
第18師(長閻捷三,副師長黃榮海,政委袁克服,參謀長周明國 第36師(師長沈啟賢,副師長鄭貴卿,政委王建中,參謀長席庶民 獨立第8師(師長王人貴,副師長蔡久,政委鄒衍
獨立師
獨立第9師(師長廖仲符,副師長羅文華,政委鍾民,參謀長冉澤)
獨立第10師(師長趙東寰,副師長鄧忠仁,政委崔國輝,參謀長王玉峰)
獨立第11師(師長王效明,副師長李德山,政委宋景華,參謀長康干生)
第二兵團部 (進行塔山阻擊戰)
第四縱隊 司令員吳克華、副司令員胡奇才
政委莫文驊、參謀長李福澤
第十一縱隊 司令員賀晉年、副司令員周仁傑
政委陳仁麒、參謀長舒行
冀察熱遼獨立師
第10師(師長蔡正國、政委李丙令、參謀長張捷勛) 第31師(師長歐致富、政委謝鏜中、參謀長宋映 熱河獨立4師 (師長李道之、政委王曉生、參謀長杜敏)
第11師(師長田維揚、副政委吳寶山、副師長劉善福、參謀長郭家洛) 第32師(師長李光輝、政委劉祿常、副師長曾威、參謀長潘峰 熱河獨立6師(師長韓梅村、政委鍾輝、副參謀長張榮森)
第12師(師長江燮元、政委潘壽才、副師長盧燕秋、參謀長李洪茂) 第33師(師長周仁傑(兼)、政委鍾文法、參謀長夏新民) 臨時炮兵團(團長王一平、政委鄭戈令、政治部主任原世德)
野戰軍直屬
第一縱隊 司令員李天佑、政委梁必業
副司令員曹里懷、參謀長楊尚儒
第二縱隊 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吳信泉
第三縱隊 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
副司令員沙克、副參謀長何振亞
第1師(師長江擁輝、政委黃玉昆) 第4師(師長胡繼成、政委李世安 第7師 (師長鄧岳、政委李伯秋)
第2師(師長賀東生、代政委王樹君) 第5師(師長吳國璋、政委石瑛 第8師(師長寧賢文、政委劉光濤)
第3師(師長劉賢權、政委方國南) 第6師(師長張竭誠、政委李少元) 第9師(師長鄭大林、政委李改)
第五縱隊 司令員萬毅、政委劉興元
副司令員吳瑞林、副參謀長羅文
第七縱隊 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
副司令員曾克林、參謀長高體乾
第八縱隊 司令員段蘇權、政委邱會作
副司令員張天雲、參謀長黃鵠顯
第13師(師長徐國夫、政委李輝) 第19師(師長徐紹華、政委鄧東哲 第22師 (師長吳烈、政委鮑啟祥)
第14師(師長彭龍飛、政委丁國鈺) 第20師(師長劉述剛、政委劉永源 第23師(師長鍾明彪、政委謝家祥)
第15師(師長王振祥,政委何善遠) 第21師(師長李化民、政委朱民親) 第24師(師長丁盛、政委韋祖珍)
第九縱隊 司令員詹才芳
政委兼主任李中權、參謀長袁淵
第十縱隊 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
副司令員方強、參謀長黃煒華
冀察熱遼獨立師
第25師(師長曾雍雅、政委徐光華) 第28師(師長賀慶積、政委晏福生 熱河獨立7師 (師長陳宗坤、政委謝明)
第26師(師長肖全夫、政委李振聲) 第29師(師長劉轉連、政委陳發洪 熱河獨立8師(師長朱軍、政委陳志彬)
第27師(師長任昌輝、政委王文) 第30師(師長葉建民、政委張百春) 熱河獨立騎兵師
(師長何能彬、政委林茂源)
獨立師 獨立師 特殊縱隊
獨立第1師(師長管松濤) 獨立第4師(師長王子仁、政委方虎山 炮兵縱隊(司令員朱瑞(陣亡)→蘇進、政委邱創成、副司令員匡裕民)
獨立第2師(師長左葉、政委曹傳贊 ) 獨立第5師(師長王家善、政委謝甫生 鐵道縱隊(局長黃逸峰、副局長李壽軒何偉武可久)
獨立第3師(師長陳金鈺 )
遼瀋戰役中,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在指揮作戰

守方:中華民國國軍

東北剿匪總司令部

冀熱遼邊區

第八兵團
司令:周福成 參謀長蔣希斌
副司令:覃異之 副參謀長:
兵團直轄 (駐瀋陽)
第五十三軍 軍長周福成 第207師 師長戴朴 留守兵團直屬部隊
第116師(師長劉德裕 第1旅(旅長李定一) 東北守備第二總隊(總隊長毛芝荃
第130師 (師長王理寰) 第2旅 (旅長王啟瑞) 暫53師(師長許賡揚):新一軍編制
暫編第30師 (師長張儒彬)

留守瀋陽各獨立部隊,大都編入「留守兵團」:

第九兵團
司令:廖耀湘[註 4] 參謀長:楊焜
副司令:潘裕昆 副參謀長:
兵團直轄 (駐瀋陽)
新編第一軍 軍長潘裕昆 新編第三軍 軍長龍天武 新編第六軍 軍長李濤
新編第30師 (師長文小山) 第14師(師長許穎) 新編第22師(師長羅英)
第50師(師長楊溫) 第54師(師長宋邦緯) 第169師(師長張羽仙)
暫編第53師(師長許賡揚) 暫編第59師(師長梁鐵豹)
第四十九軍 軍長鄭庭笈 第七十一軍 軍長向鳳武 第五十二軍 軍長劉玉章
第105師:師長鄒玉楨 第87師:師長黃炎 第2師:師長平爾鳴
第195師:師長羅莘莍 第91師:師長戴海容 第25師:師長李運成
第79師236團
兵團直屬 東北剿總新編騎兵司令部 司令徐梁,副司令王昭堃,參謀長關邦傑
第207師第3旅:旅長許萬壽 新編騎兵第1旅:旅長關邦傑
暫編第62師第3團 新編騎兵第2旅:旅長張志恆(留守瀋陽)
憲榮支隊:支隊長劉士傑(第九兵團直屬獨立第1師) 新編騎兵第3旅:旅長李容春
獨立重炮兵第12團
(欠第3營):團長杜顯信
獨立炮兵第16團
(欠第3營):團長高德昌
獨立裝甲汽車團
(欠第3營):團長鮑熏南
通訊兵第6團第4營
第一兵團
司令:鄭洞國 參謀長:楊友梅 代理
副司令:曾澤生 副參謀長:楊友梅
兵團直轄 (駐長春)
新編第七軍 軍長李鴻 第六十軍 軍長曾澤生 吉林保安司令部 司令鄭洞國
新編第38師:師長陳鳴人 暫編第21師:師長隴耀 保安騎兵第1旅:旅長韓雲五
暫編第56師:師長張炳言 暫編第52師:師長李嵩 保安騎兵第2旅:旅長楊友梅
暫編第61師:師長鄧士富 第182師:師長白肇學 吉林保安旅:旅長何文剛
兵團直屬 第二十五兵站分監部 分監樊光普 吉林師管區 司令李寓春
憲兵第6團第2營 第十六兵站支部 永吉團管區:司令周振聲
通信第6團第2營(欠第4連) 第五十一兵站支部 長春團管區:司令李樹桂
獨立重迫擊炮第11團第1營(欠1個連) 第六補給區通信大隊
特務團:團長龔次言
輜重團

東北剿匪總司令部錦州指揮所

第六兵團
司令:盧浚泉 參謀長:董漢山
副司令:楊宏光 副參謀長:
兵團直轄 (駐錦州)
第九十三軍 軍長盛家興 新編第八軍 軍長沈向奎
暫編第18師:師長景陽 第88師:師長黃文徽
暫編第20師:師長王世高(駐義縣 暫編第54師:師長黃建鏞
暫編第22師:師長李長雄 暫編第55師:師長安守仁
兵團直屬 兵團司令盧浚泉 保安部隊
第184師:師長楊朝綸 保安第10團
第79師:師長陳衡第四十九軍建制,暫歸錦州指揮所指揮) 蒙旗指揮部:司令烏古廷
暫編第62師:師長劉梓皋(新六軍建制,暫歸錦州指揮所指揮。後調歸第五十二軍撤上海) 交通警察第2總隊:總隊長余越
(駐錦州至山海關鐵路沿線)
錦州指揮所直屬部隊
新編第五軍 軍長劉雲瀚 第五十四軍 軍長闕漢騫[註 5]
第26師:師長張越群(駐山海關) 第8師:師長周文韜
暫編第50師:師長羅先之(駐北戴河) 第198師:師長張純
暫編第60師:師長陳膺華(駐綏中) 暫編第57師:師長朱茂榛

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葫蘆島指揮所

  • 主任:陳鐵
  • 副主任:彭傑如
  • 參謀長:彭傑如 兼任
第十七兵團
司令:侯鏡如 參謀長:張伯權
副司令:劉春嶺、林偉儔 副參謀長:
兵團直轄 (駐葫蘆島)
第六十二軍 軍長林偉儔 第九十二軍 軍長黃翔 第三十九軍 軍長王伯勛
第67師:師長李學正 第21師:師長李荻秋 第103師:師長曾元三
第151師:師長陳植 第147師:師長張家寶
第157師:師長何寶松
司令部軍 司令 侯鏡如
獨立第95師:師長朱致一

影響、紀念與評價

遼瀋戰役的失敗使得國民政府喪失了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資源豐富的東北地區以及大量精銳部隊,士氣遭到重挫[27]:674。此戰以後,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總兵力對比發生逆轉。中共在遼瀋戰役的勝利使當時國共內戰的軍事形勢出現重大轉折,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戰略機動力量很快被投入關內戰場參與平津戰役,對關內戰場產生決定性影響[16]:353。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起草《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表示:「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24]:1361

1948年11月1日,蔣在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説明東北戰局及其失敗原因,並謂東北戰事雖然失利,但解放軍主力尚難即予華北局勢以直接威脅,整個戰局必無可虞,應堅定信心,補救缺陷[17]:8714。11月3日,杜聿明電蔣請示錦葫守軍撤退事宜;蔣復電:第六十二軍、第九十二軍、獨立第九十五師仍歸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建制,其他各軍撤往上海、南京[17]:8716。杜聿明即按蔣電示部署撤退[17]:8716

遼瀋戰役在國際上也取得了相當反響。法國共產黨人道報》評論稱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勝利「乃是為獨立而鬥爭的一切人民的勝利」。美國美聯社報道稱:「國民黨在滿洲的敗北,已使南京突呈緊張,人們已在公開談論着政府遷移的可能性。」[60]1948年11月6日[16]:354,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報告國務院,謂中國局勢惡化,任何軍事援助亦於事無補,「因此,我們非常不願意地得到這樣的結論:國民黨現政府之早日崩潰是不可避免的了」[17]:8720-8721

1948年11月30日,蔣以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誤戎機,致失重鎮」,明令着即撤職查辦[17]:8740

戰後,1948年11月16日東北野戰軍召開政治工作會議,對參戰部隊的紀律做了講評[61]

  • 「總起來說,紀律問題,經過整黨整紀,有了進步,但是進步是不牢固的,前一時期比較嚴格,後一時期就鬆懈下來了。」「不守紀律的是幹部,是機關人員。有的部隊紀律不好,幹部不是袒護,就是幹部下命令搞的,幹部不發命令,部隊是不敢搬倉庫的,戰士頂多拿些小東西,大批大批的搬,戰士沒有這膽子,也無此需要。爭繳獲也是幹部。」「整紀重點,仍然在幹部,在幹部中給以明確的紀律觀念。」
  • 「在遼西:十縱二十八師和三師爭繳獲的炮,還打死了人。三縱報告,三師一個連在厲家窩棚為物資和二十四團吵了一場。」「三師在瀋陽城外和二縱搶俘虜。」(一縱的第一、第二師一直作為東野總預備隊沒有參戰)
  • 「對友鄰態度上,二縱五師比較好,錦州匯報時幾個部分都提到他。八縱匯報很稱讚這個部隊,在彰武,房子讓八縱住,做好飯讓八縱吃,能主動照顧團結友軍,給八縱很大感動。邱會作同志(八縱政委)匯報時還提到,八縱一個部隊和二縱一個部隊在錦州並肩作戰,打完仗戰利品堆在那裏,八縱一個指導員心裏躍躍欲試很想要,二縱未等他說就自動提出讓八縱部隊挑着要,八縱指導員心裏很不好意思,就一點沒有要,帶起部隊走了。還有五師和四師在錦州爭炮,五師拉走了炮,四師有些不滿,說炮是他們繳的,被五師拉走了,五師聽到馬上把炮送回。」
  • 「三縱八、九師和二縱五師打義縣,打開後,遵守政策,各方評論都很好。」
  • 「四縱在興城也搞得好,打開後部隊很快撤出。」「四縱在塔山做工事,砍樹少,他們用的是鐵路枕木」
  • 「二十三師告十七師,說十七師一個營長帶部隊在中央銀行和他們爭汽車,營長還要綁二十三師的團長。」
  • 「七縱在錦州給人家的影響較深,是壞的影響,不是好的影響,幾個部隊都有意見,三、二、九縱,也包括八縱在裏面,都有意見,後來四縱、十一縱也有意見。輿論不大好,一句話是本位,手長了一些,不大照顧友軍,不太照顧紀律。打舊城是包着打的,總部命令幾個部隊一起打,七縱拒絕他們。把倉庫據為己有,大概好的都歸了自己,不大照顧別人。據我們所得材料,七縱是發了財的,美國大衣發到排,襯衣每個戰士一件,大象牌香煙每人分了五盒」「他們早上是餃子,中午吃油餅,晚上吃麵條」「撥給十一縱一個團俘虜,只有八百人,結果,有用的僅有二百多,據說是老弱殘廢楊梅瘡都去了。也有好多部分報告來了。我(譚政)和譚甫仁同志(七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說過,譚甫仁同志說有些誤會。可能有些誤會,但要檢討一下,這是不守紀律,本位比較突出的例子」「二縱六師和七縱的二十一師爭紙煙倉庫。」
遼瀋戰役紀念館內的題字
  • 「在錦州:八縱和九縱的二十六師在六兵團司令部爭繳獲,最後九縱讓步,把隊伍撤走。」
  • 「在錦州,九縱隊是比較令人滿意的。沒有和人家爭倉庫,別人爭時能讓步,別人搞倉庫,他們發動部隊到戰場上撿子彈,一個團號召每人撿五百發,兩天中,就撿了六十萬發,第三天就撿到一百萬發。那時我們號召戰鬥當先,不爭繳獲,九縱隊是實行了這個號召的」「九縱沒有房子住,和他們(七縱)部隊住在一起,刺激比較大......九縱部隊高粱米都吃不上。因而部隊裏議論老實不得」「有些同志說守紀律是好的,就是吃虧。不去向老實的守紀律的人看齊,卻向不守紀律的人羨慕。七縱在錦州是起了這個作用的,九縱下面就有此反映」「野政彭科長寫來一個材料,他跟九縱走,部隊從錦州營口,紀律就壞了,幹部戰士對老百姓態度不和氣,打罵嚮導的事時有發生。有一個排長打嚮導,老鄉問他『八路軍興打人嗎?』排長說『就是要打人』,兩個戰士在旁邊幫腔說『現在不是講民主的時候』」「九縱在錦州把敵人軍官及六兵團私人存在永益公銀號的五十多兩黃金都搞走了,銀行應該歸公,應該歸管制委員會處理。我們接到錦州市委報告後,到處打電報詢問,九縱才承認,事前沒有請示,事後也沒有報告,追問了才承認的。」
  • 「十縱在大虎山要做工事,打電報來請示砍樹,我們回了電報,可先砍公樹、地主富農的樹,不要砍老百姓門前的,不要砍果木,不要砍墳地上的,此外還可給一些錢,就是半價也好一些。」
  • 「十一縱在昌黎紀律好,二兵團表揚了的。」「十一縱在錦西做工事,把老百姓的門板、高粱杆拉光,把果木樹砍掉。」
  • 「和二縱李雪三同志(二縱政治部主任)談,二縱匯報對十二縱兩個師關係問題的例子,他承認對三十四師未照顧,對三十六師都主動照顧了,因為三十六師首長是二縱出去的老關係。」「十二縱及從長春南下的幾個獨立師到鐵嶺以南地區,糧草工作做得差,私抓亂要,有的到一處吃一處,到一家吃一家,有的連白條子都沒有開,和去年冬季攻勢情況差不多。他們的說法是需要很急搞不過來,事實上不會是完全如此的。」
  • 熱河兩個獨立師在綏中也搞得好,二兵團也予表揚。
  • 「在瀋陽:十二縱報告,獨十四師隊伍插過他們防線去受降,把敵人派來接洽投降代表的鋼筆、手錶沒收了,敵人代表不滿意,回去給十四師一個反擊,傷亡了不少。獨三師報告,遼北趙副司令(遼北軍區副司令員趙傑)帶領獨十二、十三師,向已接洽投降之二○七師二團進攻,敵人守工事打起來,遭受傷亡。二縱隊報告,四師和獨四師爭五十三軍軍部受降。」
  • 「攻錦州部隊做工事,把錦州外圍幾十里路的門板都搬光了,埋死人把櫃箱也要光。」
  • 譚政代表東北野戰軍政治部做了自我批評:「在錦州沒有搞好,我們要負一些責任。開始有些部分沒有飯吃,要動些白面,還打電話來問,後來亂了。是我們發電報動員各部分拿三分之一的力量搶運物資搬東西,先補充自己做到一人一件,剩下的分給友軍。這種情況是在廖耀湘兵團南下,錦西增敵,形勢很緊急,錦州可能很快要撤出,錦州那麼多東西,與其好了敵人不如好了自己。後來又立即補發電報,要各部慰勞阻援部隊。但前一電報都立即執行了,後一電報根本未起作用。現在要說明,錦州當時情況不同,以後就沒有這種情況了,以後不能以錦州為例,重新宣佈繳獲歸公原則要堅持。只有做到繳獲歸公,才能做到統一分配,所以在這次休整中要重新整頓紀律。」

1983年8月9日,陳雲總結解放軍遼瀋戰役勝利的原因有六點:[62]

  1. 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打敗日本關東軍,為解放軍能搶在國軍前面接收,改善解放軍的裝備創造有利條件。
  2. 全國各個根據地部隊支援東北
  3. 用正規部隊打擊國民黨,鞏固後方。
  4. 在東北進行土地改革,爭取農民支持。
  5. 東北革命根據地經濟基礎雄厚,解放軍可以不斷擴充,而且交通方便,部隊機動性強。
  6. 黨中央正確的作戰方針。
位於錦州的遼瀋戰役紀念館

1991年,中國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電影《大決戰之遼瀋戰役》,是電影「大決戰」三部曲(另外兩部是《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及《大決戰之平津戰役》)系列之一[63]

註釋

  1. ^ 中國青年軍第二〇七師為3旅3團制,實力接近於軍,隸屬第六軍,第六軍另轄第一九五師,已歸屬第四十九軍,第六軍實際是空番號,遼瀋戰役被俘國軍將領回憶,多直接稱為第二〇七師。
  2. ^ 范漢傑回憶,瀋陽運來錦州、山海關重建的師有:新編第六軍之暫編第六十二師(錦西)、第四十九軍之第二十六師(山海關)、第五十二軍之暫編第五十四師(塔山)、第七十一軍之第八十八師(錦州),此外還有冬季攻勢中被殲滅的新編第五軍軍部。另有新建的暫編第五十五、暫編第五十七師等。
  3. ^ 起義的中華民國國軍第六十軍在1949年元旦後,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佈命令,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曾澤生仍擔任軍長,下轄第148、第149、第150師。另外,隸屬第六十軍的原來還有第一八四師,1946年5月守海城被包圍後起義,重建後1947年又被殲滅一次,再次重建後隸屬第六兵團在錦州被殲滅。
  4. ^ 據當時第9兵團中將司令官廖耀湘後來回憶記載,第9兵團原下轄新編第3軍、新編第6軍,遼瀋戰役前重新編組機動兵團時,第9兵團又編入新編第1軍、第49軍、第71軍、第52軍,遼瀋戰役中錦州被圍後,增援錦州西進作戰時,增加第207師第3旅(編制3個團,相當於師),減少被派出佔領營口的第52軍。
  5. ^ 據當時第54軍第8師參謀長施有仁後來回憶記載,第54軍以及到錦西重建的新編第6軍之暫編第62師駐守錦西、葫蘆島,隸屬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指揮。遼瀋戰役中錦州被圍後,增援錦州東進作戰時歸第17兵團侯鏡如指揮,在侯鏡如未到以前由第54軍軍長闕漢騫負責指揮。遼瀋戰役結束,錦西、葫蘆島地區的國軍於11月9日經海上撤走,第54軍以及歸第52軍建制的暫編第62師撤往上海。

參考文獻

  1. ^ 行政院退輔會榮民文化網--遼瀋會戰. 榮民文化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中文(臺灣)). 
  2. ^ 2.0 2.1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 2001年修訂版. 解放軍出版社. 2002. ISBN 978-7-5065-0029-6. 
  3. ^ 張文杰、郭輝.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抗日战争·八路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782–783. ISBN 978-7-01-005024-9. 
  4. ^ 高巍. 抗战胜利日的沈阳记忆. 華商晨報. 2014-08-30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5). 
  5. ^ 鍾占興、沈兆璜. 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组织沿革. 《軍事歷史》. 1994, (2): 47–51. 
  6. ^ 中央文獻研究室. 《刘少奇年谱(上)》.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6: 531. ISBN 9787507302967. 
  7. ^ 何應欽. 《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 「前年(1970年)蘇聯塔斯社發表的數字,當屬正確。計有:步槍六八五、八九七枝;輕重機槍二九、八二二挺;手槍六〇、三七七枝;火炮一二、四四六門;步機彈一八〇、九九〇、〇〇〇發;手槍彈二、〇三五、〇〇〇發;砲彈二、〇七〇、〇〇〇發;戰車三八三輛;裝甲車一五一輛;卡車一五、七八五輛;飛機一、〇六八架;飛機油一〇、〇〇〇噸;炸彈六、〇〇〇噸;艦艇一、四〇〇艘(計五四、六〇〇噸)」 
  8. ^ 張玉法. 《中國現代史》. 台北: 東華書局. 1977. 
  9. ^ 梁敬錞譯註:《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簽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0. ^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三)》,台北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13. ^ 翁衍慶. 林彪的忠與逆:9/13事件重探. 新銳文創. 2012-07-01: 111–112 [2015-06-23]. ISBN 978-986-6094-9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14. ^ 东北局扩大会议(1946年7月3-11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15. ^ 朱佳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陈云年谱(上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7307870.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16.26 16.27 16.28 16.29 16.30 16.31 16.32 16.33 16.34 16.35 16.36 16.37 16.38 16.39 16.40 16.4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編輯委員會 (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978-7-5065-5401-5.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17.39 17.40 17.41 17.42 17.43 17.44 17.45 17.46 17.47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18.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 343–344. ISBN 978-7-5033-2252-5. 
  19. ^ 陳榮華. 中国革命史手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6: 227.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 1992年版.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2年4月. ISBN 978-7-5034-0559-4. 
  21. ^ 毛澤東.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 編. 毛泽东军事文集 第四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391. ISBN 9787800217388. 
  22. ^ 胡繩主編.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 221. ISBN 7-8013-6339-6. 
  23. ^ 中共党史导读.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1: 966. 
  24. ^ 24.0 24.1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ISBN 978-7-01-000925-4. 
  25. ^ 黃干周 (編). 中国革命史(修订本).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 327.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羅榮桓傳》編寫組. 罗荣桓传. 北京市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0920516. 
  27.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劉統.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东北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7. ISBN 978-7-01-004261-9. 
  28. ^ 朱瑞:人民炮兵奠基人. 新華網. 2011-05-17 [2015-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29.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37-381-5. 
  30. ^ 郭清樹 (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简编.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5. 
  31. ^ 劉鳳舞. 世纪风云:中国共产党史话.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7-215-04140-9. 中冊. 
  32. ^ 毛澤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 編. 毛泽东军事文选 內部本.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 1981. 
  33.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編). 辽沈战役.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3. ISBN 7-5065-2163-6. 
  34. ^ 陳曉燕、劉暢. 国民党中将侯镜如之子揭秘:父亲不算真正的“卧底”. 環球人物. 2013-02-04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7). 
  35. ^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擬令第四、第十一縱隊入關致中央軍委電》,1948-10-29
  36. ^ 郭緒印 (編).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19.5-1949.10)》.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08-02451-0. 
  37. ^ 王樹增. 《解放战争》下.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02-007373-3. 
  38. ^ 《烽火三年》,瀋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9. ^ 管廷輝:「後方的前線前線的後方——論阜新在遼瀋戰役中的地位與作用」,《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第11-13頁。
  40. ^ 《阜新黨史通訊》1986年第6期,第31頁。
  41. ^ 鄭洞國等. 《杜聿明将军》.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6: 79. 
  42. ^ Frank Dikötter.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5-1957.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3-09-24 [2015-06-22]. ISBN 978-1-62040-34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43. ^ 龍應台.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天下雜誌. 2009 [2015-06-13]. ISBN 978-986-241-04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7). 
  44. ^ 曾澤生. 《起义纪实》. 人物. 1986, (1). 
  45. ^ 《蕭勁光傳》編寫組. 《萧劲光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17-0995-0. 
  46. ^ 鄭洞國. 放下武器. 人物. 1986, (1). 
  47. ^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东北近百年史讲话.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4. 
  48. ^ 梁興初. 黑山阻击战. 红旗飘飘 13.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5: 189–219 [2015-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7). 
  49. ^ 歐陽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長城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83-0058-8. 
  50. ^ 王樹和. 四十军征战纪实. 白山出版社. 1997. ISBN 7-80566-542-7. 
  51. ^ 程思遠. 〈拒蔣調兵與逼蔣求和〉.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ISBN 9576450462. 
  52. ^ 《蒋介石秘录》.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 ISBN 7-219-01035-4. 
  53. ^ 吳偉:「解放本溪」,《黨史縱橫》,1989年02期,第16-18頁。
  54. ^ 几经沧桑永安桥【下】,搜狐新闻. [2022-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30). 
  55. ^ 郭平:「東北解放軍血戰7小時解放撫順」,《遼寧日報》,2018年11月07日第13版。
  56. ^ 劉暢:「李石寨追殲記」,《黨史縱橫》,1990年04期,第34頁。
  57. ^ 劉震. 刘震回忆录. 解放軍出版社. 1990: 285. ISBN 7-5065-0434-0. 
  58. ^ 江深,陳道闊. 大決戰(上):驚濤.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317. ISBN 9576450454. 
  59. ^ 姜克夫. 《民国军事史:第四卷》. 重慶出版社. 2009: 462–465. ISBN 978-7-2290-0841-3. 
  60. ^ 新華社電訊:《東北勝利震動中外》,1948年11月5日
  61. ^ 譚政:《在東北野戰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來源《譚政軍事文選》第328-343頁。
  62. ^ 陳雲. 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 1983-08-09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63. ^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 騰訊. 2011-05-20 [2015-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