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醫傳統上所指的三寶之一,儲存於臟腑裏的腎臟之內,所謂「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1]。是人體所需能量來源,也就是「」。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強力,腎氣乃傷。」,古人認為恣情妄泄、縱欲過度,會損害腎所藏精氣,影響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性交泄出的精液,只是少量蛋白質、果糖之類的物質。但亦有學者從兔子交配時發現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的染色有所改變。此外在古代中醫理論中,精與遺傳有關,可製造男性的精液與女性的經血

基本概念

精的哲學含義

中醫學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的概念,濫觴於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中的「精氣說」。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在氣的概念的演變過程中,以《管子》為代表將氣範疇規定為精、精氣,提出了精氣說,認為精氣是最細微而能變化的氣,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來源。

《管子》精氣說中的精、精氣與氣一元論的氣範疇的含義同義。精、精氣即是氣,是形成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精微物質,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精氣說是一種接近原子論的唯物主義思想。

精的醫學含義

精(精氣)在中醫學上,其義有五:

  1. 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夫精者,身之本也」(《素問·金匱真言論》)。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充實於水谷之精,而歸藏於腎者,謂之先天之精;由飲食物化生的精,稱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輸布到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便稱為五臟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稱為廣義之精。
  2. 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為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生殖之精又稱為狹義之精。
  3. 精指臟腑之精,即後天之精。臟腑之精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及臟腑的生理活動,化為精微,並轉輸到五臟六腑,故稱為五臟六腑之精。
  4. 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統稱,「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實為生命物質氣、血、精、津、液的概稱。
  5. 精指人體正氣。「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有微甚,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類經·疾病類》)。

總之,在中醫學的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或稱精氣是一種有形的,多是液態的精微物質。其基本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包括精、血、津、液在內。狹義的精,指腎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質。

參考資料

  1. ^ 《素問·六節藏象論》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