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長尾雉
白冠長尾雉 | |
---|---|
雄鳥 | |
雌鳥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雞形目 Galliformes |
科: | 雉科 Phasianidae |
屬: | 長尾雉屬 Syrmaticus |
種: | 白冠長尾雉 S. reevesii
|
二名法 | |
Syrmaticus reevesii (J. E. Gray, 1829)
| |
白冠長尾雉的分佈範圍 |
白冠長尾雉(學名:Syrmaticus reevesii)又名長尾雉、鸐、山雉、鸐雉、鸐雞、山雞。是雉科長尾雉屬的一種,與同屬物種白頸長尾雉同為中國的特有種。其雄鳥尾巴的長度也是所有鳥類中最長的一種。
生態環境
本物種常活動於中低山地區,最高的記錄不超過海拔2000米,最低亦不低於海拔300米,它們活動的區域常在峭壁附近,活動於針葉林中,善走能飛,常以旱地拔蔥從平地陡然起飛,越過樹梢後發出怪叫即轉為極快速的水平飛行,其飛行速度極快,甚至敢於在獵狗面前橫穿。
分佈地域
白冠長尾雉為中國特有鳥種,分佈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湖南、貴州、安徽等省份,河南省信陽市的董寨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就是以本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
特徵
白冠長尾雉體形大小比環頸雉略大,體長不計尾羽約60-70厘米,若計入尾羽則雄性體長可達1.5米左右。本物種雄雌異形異色。雄性頭頂、頜部、頸及頸後均為潔白色;面部為一帶狀黑色區域,且延伸至腦後形成一道環繞頭部的黑色環帶;眼周一圈較窄的區域不被羽,裸露的皮膚呈鮮紅色;雙眼的側後下方有一塊明顯的白斑,整個頭部白-黑-白間隔分佈,頗似古代日本人的髮型;在頸部的白色區域與胸部銜接的邊界上有一條較窄的黑色環帶胸部、肩部、背部金黃色,具粗大的黑色魚鱗斑,係由各羽黑色羽端形成;20枚尾羽極長,一對中央尤其長,中央尾羽銀白色,具黑色和栗色並排的寬大橫紋;翅上覆羽白色羽緣極寬呈褐色,形成類似山斑鳩的大塊具緣色塊;下體栗褐色,胸部的兩脅具粗大的白色斑塊。
雌鳥遠沒有雄性漂亮,尾羽雖亦很長,甚至長過不少其他種雉科鳥類的雄鳥,但若與雄性白冠長尾雉相比,則遠遠不及,頭頂及枕部黑褐色,面頰和頸部為淡淡的褐色,眼後具大塊的黑色斑塊;上背及肩部為黑色和褐色間雜的斑駁顏色,腰部逐漸轉向灰色,下體淡色,兩脅栗褐色,具白色魚鱗斑,翅褐色隱約可見數條淺色翅斑;尾羽基色接近腰部,具淡淡窄窄的淺色白斑。
食物
本種以雜食性鳥類,據中國鳥類學者鄭作新先生9月在秦嶺的調查,其胃容物中60%為昆蟲碎片,此外則為豆類、橡子、柿子、蘿蔔等植物型食物。
繁殖與保護
本物種鳥巢及其簡單,僅為草地上的一個坑,甚至沒有任何的覆蓋物,卵顏色甚雜。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2019年
- IUCN瀕危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 IUCN瀕危等級: VU A1cd+2cd,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年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2021年
- 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被限制出口及貿易。
參考文獻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yrmaticus reevesi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7 August 2018]. 資料庫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易危級別的原因
外部連結
- Syrmaticus reevesii. ITIS.
- 白冠長尾雉觀測記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白冠長尾雉的圖片及影片 - ARK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