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滴實驗
油滴實驗(Oil-drop experiment),是羅拔·密立坎(Robert Millikan)與哈維·福萊柴爾(Harvey Fletcher)在1909年所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實驗地點位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瑞爾森物理實驗室(Ryerson Physical Laboratory)。[1][2][3]羅拔·密立坎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實驗的目的是要測量單一電子的電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與電力,使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並根據已知的電場強度,計算出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重複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之後,密立坎發現所有油滴的總電荷值皆為同一數字的倍數,因此認定此數值為單一電子的負電荷e:
到2006年為止,已知基本電荷值為1.60217653(14) x 10−19庫侖[4]。密立坎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表示他的計算值為4.774(5) x 10−10靜庫侖[5](等於1.5924(17) x 10−19庫侖)。現在已知的數值與密立坎的結果差異小於百分之一,但仍比密立坎測量結果的標準誤差(standard error)大了5倍,因此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實驗裝置
密立坎設置了一個均勻電場,方法是將兩塊金屬板以水平方式平行排列,作為兩極,兩極之間可產生相當大的電勢差。金屬板上有四個小洞,其中三個是用來將光線射入裝置中,另外一個則設有一部顯微鏡,用以觀測實驗。噴入平板中的油滴可經由控制電場來改變位置。
為了避免油滴因為光線照射蒸發而使誤差增加,此實驗使用蒸氣壓較低的油。其中少數的油滴在噴入平板之前,因為與噴嘴摩擦而獲得電荷,成為實驗對象。
實驗與原理
在此實驗中,油滴的運動方向共受四個力量影響:
- 空氣阻力(向上)
- 重力(向下)
- 浮力(向上)
- 電場力(向上)
首先噴入的油滴會因為電場尚未開啟而下墜(以重力加速度),並很快的因為與空氣的摩擦而到達終端速度(等速下墜)。接着開啟電場,假如此電場強度夠強(或稱電場力,FE),那麼將會使部分具有電荷的油滴開始上升。之後選出一個容易觀察的油滴,利用電壓的調整使油滴固定於電場中央,並使其他油滴墜落。接下來的實驗將只針對此一油滴進行。
然後關閉電場使油滴下降,並計算油滴在下墜時終端速度v1,再根據史托克定律(Stokes' Law)算出油滴所受的空氣阻力:
- (空氣阻力,方向向上)
- v1 為油滴的終端速度;η 為空氣的黏滯系數;r 為油滴半徑。
重量W(重力)等於體積V乘上密度ρ,且由於使油滴下降的力量為重力,因此下墜加速度為g。假設油滴為完美球型,則重力W可寫成
- (重力,方向向下)
- ρ為油滴密度
不過若要獲得較為精確的數值,則重量必須減去空氣對油滴造成的浮力(等於和油滴相等體積的空氣重量)。假設油滴為完美球型,則浮力B可寫成
- (浮力,方向向上)
- ρair為空氣密度。
上兩式合併如下:
- (重力 - 浮力)
到達終端速度時加速度為零(等速下降),此時作用於油滴的淨力為零,使F與W-B互相抵銷,也就是,由此可得:
一旦求得r(太小以致無法直接測量),則W也可算出。
再來將電場重新開啟,此時作用於油滴的電場力為
- (電場力,方向向上)
- q為油滴電荷;E為電極板之間的電場。
平行板狀電極產生的電場則可以下式求得:
- V為電勢差;d為平板之間的距離。
若以較為直截了當的方法,q可經由調整V使油滴固定,再由FE = W - B算出:
不過這種方法實際上難以實行。因此也可使用較容易操作的方式:稍微再將電壓V向上調升,讓油滴上升並得到一個新的終端速度v2,再從下式中得到q:
- (電場力 - 重力 + 浮力 = 油滴向上爬升到達終端速度時所受的空氣阻力)
黏滯系數的修正
密立坎當時的實驗所算出的q與油滴大小有關[6],這是因為若是油滴太小,以致於和空氣粒子的大小差距不大時,斯托克斯定律將不適用。因此此實驗更精確的黏滯系數η' 應該修正為下式:
實驗的瑕疵
理查·費曼曾經在1974年,於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場畢業典禮演說中敘述「草包族科學」(Cargo cult science)時提到[7]:
從過往的經驗,我們學到了如何應付一些自我欺騙的情況。舉個例子,密立坎做了個油滴實驗,量出了電子的帶電量,得到一個今天我們知道是不大對的答案。他的資料有點偏差,因爲他用了個不準確的空氣粘滯系數數值。於是,如果你把在密立坎之後、進行測量電子帶電量所得到的資料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把這些資料跟時間畫成坐標圖,你會發現這個人得到的數值比密立坎的數值大一點點,下一個人得到的資料又再大一點點,下一個又再大上一點點,最後,到了一個更大的數值才穩定下來。
為什麼他們沒有在一開始就發現新數值應該較高?——這件事令許多相關的科學家慚愧臉紅——因爲顯然很多人的做事方式是:當他們獲得一個比密立坎數值更高的結果時,他們以爲一定哪裏出了錯,他們會拼命尋找,並且找到了實驗有錯誤的原因。另一方面,當他們獲得的結果跟密立坎的相仿時,便不會那麼用心去檢討。因此,他們排除了所謂相差太大的資料,不予考慮。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那些伎倆了,因此再也不會犯同樣的毛病。[8]
密立坎油滴實驗60年後,史學家發現,密立坎一共向外公佈了58次觀測數據,而他本人一共做過140次觀測。他在實驗中通過預先估測,去掉了那些他認為有偏差,誤差大的數據[9]。
參考來源與註解
-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to commemorat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s historic physics site in honor of Nobel laureate Robert Millikan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www-news.uchicago.edu.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5).
- ^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Us, Illinois 60637773 702 1234 Contact. UChicago Breakthroughs: 1910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0) (英語).
- ^ Work of physicist Millikan continues to receive accolades. chronicle.uchicago.edu.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2).
- ^ NIST Reference on Constants, Units and Uncertainty. [2007-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4).
- ^ Millikan, Robert A. The electron and the light-quant from the experimental point of view (演講). Stockholm. May 23, 1924 [2007-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 ^ Millikan油滴實驗. [2007-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Richard Feynman. Cargo Cult Science. [2007-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3).
- ^ 中文翻譯來自:《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繁體中文版)。天下文化,2005年。吳程遠譯。ISBN:9864171151
- ^ 《假象:震驚世界的20大科學欺騙》 ISBN:7806468838
延伸閱讀
- Seyway, Raymond A.; Faughn, Jerry S. Holt: Physic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006. ISBN 978-0-03-073548-6.
- Thornton, Stephen T.; Rex, Andrew. Modern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3rd ed.). Brooks/Cole. 2006. ISBN 978-0-495-12514-3.
- Serway, Raymond A.; Jewett, John W.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6th ed.). Brooks/Cole. 2004. ISBN 978-0-534-40842-8.
外部連結
- (中文) 模擬實驗動畫 - 密立坎油滴實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 Karlsson, Magnus, "Millikan's oildrop experiment". Simplified Java applet simulation of the experiment.
- (英文) Thomsen, Marshall, "Good to the Last Drop". Millikan Stories as "Canned" Pedagogy. 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 (英文) CSR/TSGC Team, "Quark search experi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英文) The oil-drop experiment appears in a list of Science's 10 Most Beautiful Experiment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 (英文) Delpierre, G.R. and B.T. Sewell, "Millikan's Oil Drop Experi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5 April 2005
- (英文) Engeness, T.E., "The Millikan Oil Drop Experi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5 April 2005
- (英文) Millikan R. A. On the elementary electrical charge and the Avogadro constant (PDF). The Physical Review, Series II. 1913, 2: 109–143 [2007-07-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