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毛南族
ʔai˦˨naːn˧˩˨
maːu˨˦naːn˧˩˨
總人口
107,184 [1]
分佈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平塘縣
語言
毛南語
宗教信仰
道教萬物有靈論[2]
相關族群
侗族, 壯族

毛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為生,主要聚居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南丹金城江都安等地,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有集中分佈。這個地區緊靠雲貴高原東麓,中部是茅南山,東北部是九萬大山,西北部是鳳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區,屬亞熱帶氣候,適合於農耕畜牧。

語言

毛南族使用毛南語,屬侗台語族侗水語支(一說為南島語系泰-卡岱語系)。2010年前該語言沒有書寫系統,曾用漢字音義拼記或以漢字為基礎創造新字來記錄毛南語的民歌和宗教誦本等,稱「土俗字」。2010年後才出現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毛南語拼音方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語言特點粗略來說句法屬SVO類型(即主語+動詞+賓語),如 Maenz(他/她)bai(去)her(集市)「他/她去趕集/趕墟」;中心語位於修飾語之前,如 mus(豬)naem(黑)「黑色的豬」。現代政治經濟詞彙多為漢語西南官話借詞,舊的漢語借詞多為廣西平話借詞。語音方面,一般認為有8個能區別意義的聲調;毛南語的聲母系統(80多個聲母)比漢語(約20個聲母)、壯語(約30個聲母)等複雜。毛南人多通壯語漢語,通用漢語文。小學、中學採用漢語課本,用漢語教授,但小學老師討論教案多使用毛南語[3]。毛南族主要聚居於廣西環江縣下南鄉,日常語言一般是毛南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官方語言是漢語西南官話。毛南族的另外一個分支(約佔人口1/3)聚居於貴州南部,通用「揚黃話」,所以也叫「揚黃人」[4]

歷史

毛南族自稱「阿南」/ʔai˦˨naːn˧˩˨/,或者「毛南」/maːu˨˦naːn˧˩˨/,意為「當地人」。唐代以前的「」,宋、元、明 時代的「伶」,與毛南人的先祖有淵源關係。史籍中曾先後出現過「茅灘」、「茆灘」、「茅難」、「冒南」 、「毛難」、「毛南」等名稱。

1986年以前稱毛難族

毛南族人口分佈

文化習俗

毛南族人擅長竹編工藝。編制的竹帽做為當地男女訂情之物。細密的竹帽代表兩人的情意綿綿。

毛南族多信仰道教,也有少數信仰佛教

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製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肴。

毛南族的「南瓜節」為農曆九月九日。各家把收穫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 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 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再把南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裏,以文火煨燉到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然後眾人共餐同享。

「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在陰曆的「分龍」日前兩天開始舉行,主要是祭祀神靈與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

外部連結

來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