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現實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典現實主義(英語:Classical Realism)是國際關係理論的一種思想流派。它假設主權國家是國際關係體系的主要參與者,沒有超國家的國際權威,所有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行事,國家渴望權力進行自保。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對人性持悲觀態度,認為人性本惡,本質上不是仁慈的,而是自私自利的。因此,古典現實主義特別強調人性和國內政治是解釋國家行為和國家間衝突的原因的關鍵因素。它強調,由於國際的無政府狀態,且國家是人的集合體,所以這種人性的惡反映在國際政治中。

現代的古典現實主義出現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1939年),它深受傳統的現實政治(Realpolitik)思想的影響。現代的古典現實主義的誕生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伍德羅·威爾遜為代表的理想主義和烏托邦理論在國際關係中的突出地位的回應。古典現實主義作家借鑑了早期政治思想家的想法。雖然修昔底德馬基雅維利托馬斯·霍布斯俾斯麥的思想不是現代古典現實主義的一部分,但他們的著作被認為對該理論的發展很重要,這些思想家有時被用來證明現實主義思想的「永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古典現實主義在學術和外交政策領域越來越受歡迎。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喬治·凱南漢斯·摩根索雷蒙·阿隆羅伯特·吉爾平等人是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貢獻者。

在1960至1970年代,強調通過客觀、定量的方式解釋和預測政治行為的行為主義政治學興起,因此發生了國際關係學的第二次「大辯論」,結構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開始崛起,該理論反對古典現實主義將人性作為分析基礎,而是提出通過國際權力體系的無政府結構來解釋國家間衝突。新現實主義學者批評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缺乏科學性。古典現實主義者強調人性是解釋國際體系的主要形式,而新現實主義者則強調國際權力結構。肯尼斯·沃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是這場大辯論中的關鍵文本,此書認為國際無政府狀態是國際政治的核心要素。在此之後,古典現實主義開始衰落。

冷戰後,由於其理論沒有預測到蘇聯解體,結構現實主義的解釋力遭遇到巨大質疑,現實主義學派遭到來自新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的挑戰,於是,融合了古典現實主義和結構現實主義思想的新古典現實主義在1990年代興起。至此,古典現實主義思想藉助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興起而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