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
系列條目 |
中醫學 |
---|
《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難經》書名的含義,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後世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作者
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及《漢書·藝文志》均未載本書。《傷寒雜病論》及《隋書·經籍志》雖提及本書,但未言作者姓名,直至唐楊玄操《難經注》和《舊唐書·經籍志》才提出本書作者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 因《傷寒雜病論》及《隋書·經籍志》有提及本書,因此成書年代應比以上二書早,但應比《靈樞》晚。[1] 從書的內容看,成書當在東漢以前,大約撰於西漢時。[2] 另據學者依據劉基《郁離子》關於戰國時人言論的記載,推算「《素問》、《難經》成於楚懷王以前」。[3]
內容概要
本經以分篇方式共計八十一篇,即八十一難,約一萬二千字。以闡述中國醫藥基礎理論為主。可分為六大主議題依序為:
- 脈學:一至二十二難
- 經絡:二十三至二十九難
- 臟腑:三十至四十七難
- 疾病:四十八至六十一難
- 腧穴:六十二至六十八難
- 針法:六十九至八十一難
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尤其是「獨取寸口」的脈診法、對經絡和臟腑中命門、三焦、腎間動氣、奇經八脈等的論述對後世影響極大。
「五邪相干」理論
「五邪相干」理論起源於早期扁鵲學派的「王相囚死」理論,後經不斷地完善與演變形成了《難經》的「十變」理論,將五臟依次相傳發展為髒與髒的「柔傳」以及腑與腑的「剛傳」兩大相傳路徑。《難經》「五邪相干」理論通過「五邪」與「五臟」對應,並藉助五臟之間的生克關係,搭建起一個「五邪」侵入人體後的五臟傳變體系,最終形成自然界邪氣與人體內在臟腑相結合,並按照五行生剋傳變規律不斷演化的中醫理論框架。[4]
成就
《難經》是中醫經典著作,其突出特點是以五行立論,體現於概念、理法等方面的觀點獨樹一幟,深刻影響着中醫基本概念理論及診治方法原則的形成與發展。[5]全書貫以提出問題、解析釋難的形式,將《黃帝內經》為主的中醫醫理進一步解釋、闡發和系統化,對中醫、針灸理論和運用影響深遠。[6]其中論述針灸的多方面重要內容,涉及現今使用的主要理論範疇,包括經脈、腧穴、刺法、治則和選穴等,均屬經典針灸理論的核心組分。
參考文獻
- ^ 針灸,歷史與理論,魯桂珍、李約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106頁
- ^ 中國醫學史,甄志亞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6月第2版
- ^ 朔雪寒. 關於劉基《郁離子》以及東周時代的重新認識. 朔雪寒隨筆.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 ^ 王, 超. 《难经》“五邪相干”理论溯源. 環球中醫藥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經典與學術流派研究室). 2022-10-06, 15 (10): 1598-1603.
- ^ 趙, 京生. 《难经》子母补泻针刺理论评析. 中醫典籍與文化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2021-12-31, (02): 21-35+298-299.
- ^ 趙, 京生. 《难经》“五输主病”及其五行观念分析. 中國針灸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2022-06-13, 42 (08): 935-941.
延伸閱讀
- 清·丁錦 著《難經經釋》
- 清·葉霖 著《難經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