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敏
陳少敏(1902年—1977年12月14日),原名孫肇修,山東壽光人,中國政治人物,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曾擔任中國工會組織領導人,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國紡織工會第一任主席等職。1927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生平
早年經歷
孫肇修出生於中國山東省壽光縣范於村。早年曾在青島日本商人的紡紗廠做工。1927年2月,考入了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女子學校濰縣文美中學。在學校,她積極參加中共領導的學生運動,初顯了自己的組織領導才能。
1930年3月,孫肇修改名陳少敏,是中共青島市委職工運動委員會的委員。她以女工身份,掩護和配合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任國楨的革命活動。倆人於當年6月結婚。婚後一年多,因遭人舉報,任國楨在山西被捕,後被處決。一年後,他們的女兒又因患麻疹在老家夭折。[1]
軍中女將
在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陳少敏一直衝鋒陷陣,成為中共軍隊當中少有的女將領,也是曾長期負責一個地區全面工作的中共女性領導幹部之一。曾歷任中共天津市委秘書長、婦女部長,中共唐山市委宣傳部長,冀魯豫特委副書記,中共江西省委婦女部長,洛陽特委書記、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長等職。
1939年6月,陳少敏擔任新成立的中共鄂中區黨委書記。之後,她又和李先念一起主持了鄂中和豫南地區抗日武裝的整編,建立了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出任政治委員。而後,她還曾擔任鄂豫邊區黨委書記,新四軍五師副政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組織部部長等職。1945年,陳少敏當選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是當時,整個中共中央委員會裡,僅有的三位女委員之一;另外兩位分別是鄧穎超和蔡暢。1948年初,陳少敏因心臟病突發,被迫到華北後方醫院治療。
工會領袖
1948年秋,陳少敏奉令調華東局,中央決定準備由她擔任中共山東省委的領導工作。但陳少敏自知個人身體狀況以及性格特點等原因,向中央寫信,請求從事工會的工作。在信中,她是這樣寫的:
我的工作在哪個地方,和誰在一起,都無意見。我本着不講個人得失的原則,和誰一起工作都可以。……我沒有耐性,作不了專門的婦女工作……,我粗心,對幹部的方法太簡單、太直爽,對落後的一點也不能讓步,對人的歪風愛批評,所以,我作不了組織工作……我的毛病你們是知道的,最好分配我去作工人工作或農民工作,從一個工廠或一個生產合作社做起,一氣兒做上三年、五年,搞出一套群眾工作經驗出來……[2]
周恩來最終親筆回信,同意了陳少敏的請求。建國後,她出任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併兼任中國紡織工會第一任主席。此後,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在任工會領導期間,她深入調查研究,總結推廣了在紡織工業上的「郝建秀工作法」,提高了紡織工業水平。也正是有了陳少敏的培養與幫助,郝建秀日後成為了中國的紡織工業部部長[3]。
正直良心
1968年10月,在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已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的陳少敏,以66歲的高齡抱病參加會議。會上在表決「永遠開除」劉少奇出黨的決議時,陳少敏伏在桌上拒絕舉手[4]:407。散會後,康生曾質問陳少敏,但陳少敏的回答是:「這是我的權利!」。儘管當時發表的會議公報稱,大會「一致通過」開除劉少奇出黨的決定;但隨着「文革」的歷史漸漸恢復真相,陳少敏也就成為劉少奇冤假錯案中唯一的良心[5]。
而正因為如此,康生、江青等人加緊了對陳少敏的迫害;給她扣上了許多「罪名」,例如「劉少奇在全國總工會的代理人」,「中原突圍時的叛徒頭子」等等;在全國總工會機關挨批鬥,還被拉到中山公園音樂堂去坐「噴氣式」。1969年10月,林彪藉口「戰備疏散」,將陳少敏遣送到河南省羅山農場勞動改造;後舊病復發,導致半身不遂。直到九一三事件發生後,才得以回北京治療[6]。
1977年12月14日,陳少敏病逝於北京。在談論起劉少奇時,胡耀邦曾激動地在中共黨內會議上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大家都犯過錯誤,都舉了手。就是陳大姐沒有舉手,沒有犯錯誤……」。[7]
參考文獻
- ^ 巾帼英雄陈少敏. [200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30).
- ^ 周恩來寫給陳少敏的一封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楊金寶 苗俊千(口述) 桑樂泉(整理)光明網
- ^ 陈少敏. [200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6).
- ^ 張黎群、張定、嚴如平、李公天、唐非. 《胡耀邦傳第一卷(1915~1976)》 初版. 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5年12月. ISBN 9787010052878 (中文(簡體)).
- ^ 陳少敏,劉少奇事件中的正直者良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價值中國網 作者:金久皓
- ^ 陳少敏簡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 ^ 劉少奇被開除出黨誰沒舉手贊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