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河湟事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三次河湟事變、乙未河湟事變、河湟起義
日期1895–1896
地點
結果 清朝勝
參戰方
清帝國甘軍、忠於清朝的虎非耶教派蘇菲主義者 穆斯林叛軍、依赫瓦尼和叛亂的虎非耶教派蘇菲主義者
指揮官與領導者
陝甘總督楊昌濬(因平叛不力被革職)
河州鎮總兵湯彥和(因平叛不力被褫奪總兵頭銜)
喀什噶爾提督→甘肅提督董福祥及麾下甘軍馬安良[1][2]
何得彪
張銘新
馬國良
馬福祿
馬福祥
馬海晏
魏光燾
固原提督雷正綰
甘肅中衛縣知縣楊增新[3]
馬永琳 
馬大漢 
馬萬福
兵力
忠君的數千回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漢族、藏族軍隊[4] 數千叛亂的穆斯林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軍隊
傷亡與損失
除馬萬福外,亂軍都被殺

第三次河湟事變或稱乙未河湟事變河湟起義是青海、甘肅穆斯林民族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即乙未年)發動的反清起義,源於同一教派的兩大蘇菲門派之間的暴力爭端。瓦哈比派激勵依赫瓦尼派組織並加入其中鼓勵起義,結果被清軍甘肅提督董福祥甘軍所部的漢、回等族士兵殘酷鎮壓。

事變

第三次河湟事變在1781年的哲合忍耶舉事的相同地點因兩個蘇非主義傳承派之間的宗派暴力這一相同原因而爆發。[5]在敵對的蘇菲主義納克什班迪教團門宦制度互相爭鬥和彈劾彼此有各種罪後,各派決定用清政府的法制解決爭端,而非繼續爭鬥。他們通過西寧縣衙門簽署了反訴訟文件,法官因而決定不做出哪個族群在伊斯蘭事務中高於其他族群的裁決,而是勸他們自律。結果兩大族群都尋求暴力。清政府派一位道台去鎮壓暴力行兇者,造成了一些死亡。這導致參與其中爭執的派系反清。[6]

清真寺領導人馬永琳鼓舞下,在青海循化,大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人反清。河州鎮總兵湯彥和奉令平叛。[7]馬大漢與同為東鄉族的馬萬福在反清期間達成協議。他們在河州、狄道、循化引領追隨者加入亂軍。三月至九月間,狄道馬維翰、海原李昌發、西寧韓文秀、化隆馬成林、樂都冶主麻、哆吧馬大頭三三、大通劉四伏、北大通(今門源)劉輔等先後奮起響應,起義群眾達10多萬人。廣河縣、三甲集、洮河堰成為守軍的據點且守軍發誓不投降。[8]

馬萬福的受到瓦哈比派激勵的依赫瓦尼派被認為是新的教派。[9]依赫瓦尼派鼓勵此次叛亂。

陝甘總督楊昌濬派軍平亂,[10]因鎮壓不力,朝廷將他「革職留任」,繼而令其回籍,調喀什噶爾提督董福祥督辦甘肅軍務。

董福祥收到電報命他和將軍馬心勝強行軍援救叛亂地區。[11]忠於他的中國穆斯林軍隊在穆斯林軍官馬安良、馬國良、馬福祥和馬福祿率領下平亂,報稱割下了叛軍的頭顱和耳朵。董福祥被授大元帥[12][13]董福祥軍裝備了剛從北京取來的當時歐洲的槍支毛瑟槍和雷明頓槍,於十月中旬抵達河州。這些武器在戰鬥中遠勝於叛亂穆斯林的刀刃武器和前裝槍。[14][15]

馬安良的穆斯林騎兵在牛心山敗穆斯林亂軍,12月4日解河州之圍。他率回族騎兵軍在宴會上屠殺了答應談判的撒拉族戰士,因功在亂平後被提拔為新疆將軍和河州上校。[16][17]忠於朝廷的穆斯林將領們率軍對叛亂穆斯林發起大屠殺。他們梟叛首的頭顱,割下其耳朵。「穆斯林的血染紅了馬安良的紅頂子,穆斯林們的首級建成了馬福祥和馬福祿的官邸」。[18][19]

1895年,馬安良以四個營解西寧之圍。[20][21]

隨着馬安良和董福祥來到鎮壓叛亂穆斯林,馬萬福投降,馬大漢在戰鬥中被殺。[22]

馬永琳、其子、周七十、馬顯文、閔伏英其他一百多名穆斯林叛首及600餘人被董福祥俘虜斬首。[23]董福祥令其部將何得彪張銘新率部於十二月間襲擊西寧府,南川、北川、哆吧、北大通、米拉溝、巴暖營等處起義軍據點相繼失守。

1896年8月2日,據報清軍諸將大範圍屠戮亂軍,有的地區被殺8,000人,女子被賣為奴。[24]董福祥命令馬福祿處理「河湟善後」,馬福祿率所部「安寧軍」大肆屠殺起義群眾近3萬人,韓文秀、馬大頭三三、馬成林、冶主麻等重要首領均遭誅殺。

哆吧的大約400穆斯林沒有參加叛亂,宣稱效忠中國。一個漢族人和他的穆斯林妻子爭吵,後者恫嚇稱多巴的穆斯林將攻打丹噶爾,焚燒山頂的寺廟作為示意同教信徒起事和開門的信號。丈夫報官,次日這些穆斯林除一小部分嫁給漢人的穆斯林女孩外都被屠戮。[25][26][27]

蘇茜·卡森·林哈特記錄道:「我們的病人中最有趣的是一位老人,他是天生的中國人,但具有藏族人的勇氣和膽量,他曾被任命為當地五十多支軍隊的首領,一天早上出發去一座毗鄰的村莊幫助一些中國人抵抗叛軍的一次進攻。他手下的一個木匠叛變了,刺傷了他的胳膊肘,有人說叛徒被回教收買了,回教急於擺脫像這位叫鄒老爺(Cheo Lao-yeh)的老人這樣能幹的對手。他們記得他曾在前次叛亂中卓有成效的表現,期間他雖然受了七次傷,卻造成了他們的多次慘敗。叛徒那一刺在他的胳膊上造成了一個難看的傷口,但是他的家裡人很富有,因此隨後能夠給予他一切關注,而我不遺餘力地幫助他康復,每天他的情況都有明顯的改善。他的妻子是蒙古人。他唯一的孩子是一個穿着對她來說非常合適的蒙古族服裝的20歲的年輕有魅力的已婚女子,而她可愛的小嬰兒則讓這個家庭完整,為老人在炕上度過的孤獨時光增添了許多快樂。這個男人送給我們的禮物和無法估量的仁慈很多,後來,當我們不在家時,他去世了,他要求他的女兒送給我們每個人一串他戴的念珠,我們非常珍惜這些禮物,因為我們知道這些禮物是真誠的感激和愛情的象徵。」[28][29]

西藏人在1896年幫助鎮壓了穆斯林叛軍,就像他們在1781年所做的那樣。洮州的穆斯林也與叛軍作戰,叛軍領導人馬永琳全家被處決。[30][31]

將領董福祥、馬安良、馬海晏原本在1894年因中日甲午戰爭被召回北京,但此亂爆發後他們即被派往平亂。

因此亂,陝北靖邊縣寧條梁鎮天主教小橋畔由主事的比利時神父們着手修建了防禦工事[32]

漢族哥老會在叛亂期間滲透到新疆的清軍中,據稱其計劃在回族叛軍被鎮壓之前幫助回族叛軍。[33]

大約100,000人在此亂中死亡。[34]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陰曆二月,起義軍餘部轉戰於青海柴達木和河西等地,劉四伏帶領的萬餘起義軍退往河西後,又轉移到新疆羅布泊。在甘州南山活動的起義者堅持到九月才最終失敗。

1909年,在一個新伊斯蘭教派的六名領導人從麥加返回後,馬安良下令逮捕並立即槍決他們,因為他是舊教派的一員,並希望阻止1895年穆斯林叛亂以來不同伊斯蘭教派之間的戰鬥導致的另一次教派暴力事件。[35][36]

清朝末年,正規的行政單位開始取代土司,1895年,穆斯林叛軍領導人馬永林和馬大漢被馬安良和董福祥手下的親政府穆斯林擊敗。馬元章和馬福祥等穆斯林領袖也宣布效忠中華民國,即使在1916年後中國陷入軍閥統治之後。[37]

參考文獻

引用

  1. ^ Baptist missionary magazine. 1871: 109. 在西北部。這些我是中國人。它始於去年5月的一場118人的爭吵。(這次不是傳教士。)這些西北中國人是兩種血統的後裔:(1)土耳其人。(2)波斯人。後者分為舊的和撒拉族。這些新舊學派圍繞一個儀式問題,然後互相殘殺。這是在洮州,一個距離甘肅省三丘以西五天的城市。官員們進行了干預以阻止戰鬥,但在這樣做時使用了許多殘忍的手段。這激怒了團結起來對抗共同敵人的穆罕默德。一位率領五千人的將軍被派去對付他們,結果損失了一半的兵力。騎兵將軍馬安良率領從日本戰爭中歸來的騎兵,儘管他自己是「撒拉族」,但他還是遇到了叛軍並將他們趕了回來。穆夫提和其他領導人都反對叛軍。在一頁紙上找到你的投稿。另一方面是帝國主義者的仁慈。如果這些忠告占上風,麻煩很快就會過去。如果爆發了一場外部戰爭。那麼整個中國都將熊熊燃燒。在甘肅,幾乎沒有任何城鎮是叛軍的地盤。新月和龍在整個帝國都非常相配。目擊者講述的希伊姆努被屠殺的故事。他已經殺死了成千上萬的人;被長矛刺死。年齡和體重都不例外。在Iheae的少數傳教士,地區是安全的。他們全力照顧傷員。雙方都把他們當作朋友。我們曾經為那些受苦受難的中國窮人祈禱。 
  2. ^ Lipman, Jonathan Neama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8: 207 [24 April 2014]. ISBN 0295800550. 
  3. ^ Ralph L. Powell. Ris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Pow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 December 2015: 83–. ISBN 978-1-4008-7884-0. 
  4. ^ Jonathan Neaman Lipman; Stevan Harrell. Violence in China: Essays in Culture and Counterculture. SUNY Press. 5 April 1990: 76– [2017-03-09]. ISBN 978-0-7914-011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5). 
  5. ^ Lipman, Jonathan N. 「Ethnicity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The Ma Family Warlords of Gansu.」 Modern China, vol. 10, no. 3, 1984, p. 298. JSTOR, JSTOR, https://www.jstor.org/stable/189017?seq=14#page_scan_tab_conten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Lipman, Jonathan N. Ethnicity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The Ma Family Warlords of Gansu. Modern China (Sage Publications, Inc.). Jul 1984, 10 (3): 299. JSTOR 189017. S2CID 143843569. doi:10.1177/009770048401000302. 
  7. ^ Michael Dillon. 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Richmond: Curzon Press. 1999: 136 [2010-06-28]. ISBN 0-7007-1026-4. 
  8. ^ Michael Dillon. 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Routledge. 16 December 2013: 102–. ISBN 978-1-136-80933-0. 
  9. ^ Papers from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anff, August 20–24, 1987, Volume 3. 1987: 29 [2010-06-28]. 
  10. ^ Jonathan Neaman Lipma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4: 142 [2010-06-28]. ISBN 0-295-97644-6. 
  11. ^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ume 26.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5: 452 [2010-06-28]. 
  12. ^ James Hastings; John Alexander Selbie; Louis Herbert Gray. Encyclopæ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Volume 8. Edinburgh: T. & T. Clark. 1916: 893 [2010-06-28]. ISBN 9780567065094. 
  13. ^ M. Th. Houtsma; A. J. Wensinck. E.J. Brill's first encyclopaedia of Islam 1913-1936. Stanford BRILL. 1993: 850 [2010-06-28]. ISBN 90-04-09796-1. 
  14. ^ Lipman, Jonathan Neama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8: 157 [24 April 2014]. ISBN 02958005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15. ^ Lipman, Jonathan Neaman. The border world of Gansu, 1895-1935. Stanford University. 1980: 81 [24 April 2014]. 
  16. ^ Michael Dillon. 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Psychology Press. 1999: 72–. ISBN 978-0-7007-1026-3. 
  17. ^ Papers from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anff, August 20–24, 1987, Volume 3 Papers from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anff, August 20–24, 1987, Joint Committee on Chinese Studies (U.S.). Ann Arbor. 1987: 29. 
  18. ^ Jonathan Neaman Lipma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4: 168 [2010-06-28]. ISBN 0-295-97644-6. 
  19. ^ Ma Tong, Zhongguo Yisilan... shilue, p 245
  20.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Chinese Republican studies newsletter, Volumes 5-7. 1979: 35 [2011-06-06].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1. ^ Chinese Republican Studies Newsletter, Volumes 1-7. Contributor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Dept. of History, Denison University. Dep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75: 171 [24 April 2014]. 
  22. ^ Michael Dillon. 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Richmond: Curzon Press. 1999: 102 [2010-06-28]. ISBN 0-7007-1026-4. 
  23. ^ TRANSLATION OF THE PEKING GAZETTE for 1896 (PDF). Shanghai: REPRINTED FROM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1897: 6 [24 April 2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9 May 2014). 
  24. ^ SLAUGHTER OF MOHAMMEDANS.; The Chinese Commander Showing No Mercy to Insurrectionists. (PDF). THE NEW YORK TIMES. 1896-08-14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16). 
  25. ^ Rijnhart, M.D. (1868-1908), Susie Carson. CHAPTER VIII OUR REMOVAL TO TANKAR. With the Tibetans in Tent and Temple Third. Chicago, New York & Toronto: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1 [24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26. ^ Susie Carson Rijnhart. With the Tibetans in Tent and Temple: Narrative of Four Years' Residence on the Tibetan Borders and of a Journey Into the Far Interior.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9: 135. ISBN 978-81-206-1302-7. 
  27. ^ Mrs. Susie Carson Rijnhart. With the Tibetans in Tent and Temple: Narrative of Four Years' Residence on the Tibetan Border, and of a Journey Into the Far Interior.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01: 135. During the recent rebellion, as already stat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Mohammedan population left their homes and joined the rebel forces, while th. 
  28. ^ Susie Carson Rijnhart. With the Tibetans in Tent and Temple: Narrative of Four Years' Residence on the Tibetan Borders and of a Journey Into the Far Interior.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9: 71. ISBN 978-81-206-1302-7. 
  29. ^ Mrs. Susie Carson Rijnhart. With the Tibetans in Tent and Temple: Narrative of Four Years' Residence on the Tibetan Border, and of a Journey Into the Far Interior.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01: 72. 他唯一的孩子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漂亮的已婚婦女,穿着蒙古服裝,這對她來說很有吸引力,而她還有一個漂亮的小嬰兒。 
  30. ^ LIPMAN, JONATHAN N. 4 /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 Integration by Violence. Familiar Strangers :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2023-05-27]. ISBN 0-295-9764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2). 
  31. ^ Oidtmann, Max. History, Hide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a Town on the Gansu Frontier: 1–32. 2005 [202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2). 
  32. ^ Bickers, Robert A.; Tiedemann, R. G. (編). The Boxers, China, and the World illustrate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30 [2010-06-28]. ISBN 978-0742553958. 
  33. ^ Nightingale, Pamela; Skrine, C.P. Macartney at Kashgar: New Light on British, Chinese and Russian Activities in Sinkiang, 1890-1918. 27 of China, History, Philosophy, Economics reprint. Routledge. 2013: 87. ISBN 978-1136576096. 
  34. ^ Biography – CARSON, SUSANNA – Volume XIII (1901-1910) –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www.biographi.ca. [2016-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35. ^ https://archive.org/details/crescentinnorthw00andr/page/n71/mode/2up?view=theater. : 50, 51, 52, 53, 54. 很難找到這些教派分歧的真正根源。一種說法是,在撒拉族到來之前,回回中只有一個教派,但這個教派由於與中國人的不斷交往而變得腐敗。薩拉爾人一到,就注意到他們的同宗主義者已經陷入了普遍的冷漠狀態,並決心復興。因此,他們組成了新教,另一個則被稱為老教。這兩個教派至今仍是主要教派。然而,新教派包含了許多其他小教派和分支。一些從麥加回來的狂熱朝聖者引入一些新的精神教學或宗教實踐路線,幾乎總是會導致另一種分裂。來自西方的穆斯林通常更喜歡和辛喬交往,那些去麥加朝聖的毛拉也是如此。他們比老焦更狂熱,他們經常與老焦發生激烈的爭吵,最終往往以危險的打鬥告終。導致這些小教派形成的原因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以至於它們現在已經默默無聞地消失了,只有這個教派才能見證其創始人的愚蠢。1862年和1895年的兩次偉大的赫維運動被載入史冊,稱為穆罕默德復辟。第一個起源於中國人在一次魏爭中的交往。其次是干涉新舊教派之間的爭端。當第三次叛亂爆發時,很有可能是出於類似的原因。在1909年,又有人努力創建另一個教派,這是對新教的明顯改進。兩個剛從麥加回來的阿洪,懷着宗教的熱情,是最初的創造者。他們提出的原則和做法從未廣為人知,但在一種新時尚之後留鬍子是新教學的顯著特徵之一。他們設法獲得了相當多的追隨者,並開始了一場充滿活力和侵略性的凸輪運動。新教和舊教都激起了如此多的怨恨,以至於甘肅總督不得不干涉普通民眾的利益,並以中國政府的名義發布公告,禁止傳播這種新的教義。然而,現代教派在距離四寧府約十二英里的地方獲得了一個穆斯林據點,並在那裡造成了如此大的騷亂,以至於不得不派出一支騎兵。他們成功地逮捕了直接被監禁的運動領導人。這使得最瘋狂的謠言在整個地區流傳開來。回回即將作亂,實際的作亂日期已經確定。這些持續不斷的謠言使湖南陷入了和中國人一樣的恐慌狀態。後一批人先是數百人,後來又有數千人遷入四寧府。所有的住宅都被填滿了,糧食和燃料的價格達到了饑荒的程度。就在這時,漢魏的統治者、舊派的支持者馬安良派士兵包圍了霍城的一所房子,在那裡他們逮捕了六名現代派的首領。這六人立即被子彈送往天堂,據報道,該教派的兩位創始人也在其中。現代教派隨即瓦解,此後再也沒有恢復為一個教派,儘管它的一些追隨者仍然相當活躍。這樣,中國和朝鮮之間的嚴重麻煩,如前幾年一樣,由於朝鮮內部的分歧,得以勉強避免。上面關於現代教派興衰的簡短描述,是許多其他小教派歷史的一個很好的樣本,這些小教派一直發展壯大,直到他們的活動引起了舊教派的注意,在舊教派的主導力量最終崩潰之前。舊教派始終占據上風,並在今天掌握着公民權力,儘管宗教熱情和熱情仍然伴隨着新教派。老喬知道如何有效地行使他們手中的權力嗎。教派鬥爭如此激烈和激烈,由此產生的仇恨如此之深,以至於在某些情況下,新舊教派的成員是否不像「不信者」那樣被彼此深深憎恨,這是一個問題。許多新教派的成員被流放,因為他們不得不忍受另一個教派的同宗徒的痛苦。數字幾乎沒有逃過一劫。在該省的西部,從西藏邊界一直延伸到霍紹市正北的黃河以北和以南,分布着五個與蒙古赫維族相同種族的氏族。他們的身體特徵完全相同,說的是相同的蒙古方言。他們採用了藏族的服飾、風俗習慣。此外,他們信奉藏人的宗教,有些人甚至信奉古老的苯教,成為火和魔鬼的崇拜者。雖然分散在藏族部落中,但它們都分布在各自的村莊裡。據說,這五個部族最初與蒙古赫維維是一體的,但由於一些教派的爭吵,他們集體投靠了藏族,放棄了他們祖先的宗教,信奉佛教。這些爭吵的痛苦,有時是由最微不足道的原因引起的,幾乎無法形容。一位老教派的信徒,居住在該省南部的一個回回社區,是一位富有和有影響力的人,他最直言不諱地譴責當時在該地區取得長足進步的一個新教派的教義和做法。有一天,一些被唾罵的教派成員來到他的家中,向他發泄他們的憤怒。在毀壞了他的家,打碎了所有的家具後,他們對他的人進行了猛烈的毆打,讓他死了。該地區的基督教傳教士居民被邀請去看望他,抵達後,他發現他的病人肋骨骨折,其他骨折。他的生命有一段時間懸而未決,但最終經過精心護理和良好的醫療護理,他度過了難關。康復後,他被迫離開該社區,最終找到了前往該省首府的路,在那裡他被任命為一所公立學校的藏語教師。他的傳教士護士的耳朵和注意力並沒有被忘記,儘管他仍然反對福音書,但他對居住在那裡的傳教士表現出了友好的態度。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6. ^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0: 153. 在四寧府、河州、洮州、欽州、景陽府、寧西府等地,都有大量的分布。在廣場上,他們占人口的大部分。在一些地方,他們中沒有中國人,每個村莊都有清真寺,而在其他地方,穆罕默德教徒也很少。這裡有許多穆罕默德官員,主要是軍事官員,以著名的馬安良為首,他住在河州,這裡可能被稱為甘肅穆罕默德的麥加。這是牧師培訓學校。這裡可以聽到清真寺塔樓上守望者的呼喚,召喚信徒祈禱。有三個教派,舊的,新的,和最新的。三年前,最後一次叛亂幾乎結束,馬安良下令處決其領導人,並判定他們犯有密謀叛亂罪。 
  37. ^ Lipman, Jonathan 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tudies on Ethnic Group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186 [2023-05-27]. ISBN 978-02958005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7). 

來源

  • 本作品在其來源國以及其他著作權期限是作者逝世後{{{X}}}年或以下的國家與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 本作品在其來源國以及其他著作權期限是作者逝世後{{{X}}}年或以下的國家與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