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7月10日) |
電子掃描電視機(英語:Electronic scanning television set),也簡單地稱為掃描電視機(英語:scanning television set),電子電視機(英語:electronic television set),掃描電視(英語:scanning television),電子電視(英語:electronic television),電視機(英語:television set)或電視(英語:television,TV),是指可以接收並還原電子訊號為動態影像和聲音的裝置,即可以播放電視的裝置,它是家用電器的一種。早期的電視機以晶體管電視機為主,現已被液晶電視所替代。
歷史
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1]。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裡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可夫圓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畫面愛光柵(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可是直到1907年,放大管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2]。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屏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螢幕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映像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3]。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電視系統。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誌中也被報道,描述了如何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傳輸電視信號的細節。在演講中,他還補充了在1908年撰寫的雜誌文章自然雜誌中第一次描述的電子電視傳送方法,這種傳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當時也完成了使用陰極射線管作為接收機的實驗,但是使用另外一個陰極射線管作為發送端的概念尚屬首創[4]。在19世紀20年代末,當機械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菲爾·法恩斯沃斯和弗拉迪米爾·斯福羅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開闢了電子電視的時代。弗拉基米爾·佐利金(茲沃雷金)原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2]。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經過研究,成功在電視機上顯示影像[2]。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過程中,圖像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圖像是靜止的[5]。之後在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攝像機顯像管,成功使電視攝像與顯像方式電子化[2]。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採用。後在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終止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在那時電子式電視系統更受歡迎[2]。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的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周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6]。
在1927年12月7日,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圖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圖像影片。而後來此系統也被優化。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展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信號的距離和範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機械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被淘汰[2]。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着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電視系統[7]。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隨後電視技術進步,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2]。
1939年,英國大約有 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和發展起來。
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畫面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2]。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遜設計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視技術前進了一大步。這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而且它還能重放。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大的盒式磁帶,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索使用的盒式磁帶[2]。
2020年末,香港中止模擬電視廣播。全部轉用數碼電視廣播。[8]
電視機的劃分
顯示技術劃分:
顯示器內形劃分:
「註:電視機的尺寸大小是以螢幕或映像管的可視範圍的對角線長度來表示的。」
相關
參考文獻
- ^ Shiers, George and May (1997), Early Television: A Bibliographic Guide to 1940. Taylor & Francis, pp. 13, 22. ISBN 9780824077822.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电视机的发展史. 泉州教育科研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 ^ "Télévision au moyen de l'électricit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Électricité (Paris, 18-25 août 1900), Gauthier-Villars, 1901, p. 54–56.
- ^ Albert Abrahamson, Zworykin, Pioneer of Television, p. 16
- ^ Albert Abramson, Zworykin, Pioneer of Televis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p. 51. ISBN 0-252-02104-5.
- ^ Hungary - Kalman Tihanyi’s 1926 Patent Application "Radioskop". Memory of the World. UNESCO.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 ^ Manfred von Ardenne demonstrated an all-electronic television system using cathode ray tubes at the Berlin Radio Show in August 1931, but as he never built a camera tube, his system was limited to using the CRT as a flying spot scanner to transmit motion picture films and slides.
- ^ 模擬電視廣播將於60日後停止. hk.news.yahoo.com. [2021-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