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
瓦(或稱屋瓦、瓦片)是屋頂上加蓋片狀物的建築風格,通常搭配尖斜式屋頂,常見於亞洲和歐洲。
歷史
- 從現已發掘的資料及實物來看,瓦在中國的龍山文化時期的石峁遺址和陶寺遺址以及齊家文化中就已有出現。[1][2][3][4][5]《世本•作篇》:「桀作瓦屋。」商代的二里頭遺址第四期晚段和鄭州商城均出土有陶質板瓦[6][7][8],安陽殷墟雖至今未確認發現瓦,但在同為商代後期的湯陰縣南的故城遺址也出土過青灰色粗繩紋筒瓦[9]。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宮殿區也出土了一批陶瓦,包括板瓦和筒瓦,形制多樣,基本為夾砂灰黑陶,泥條盤築,素面,多在靠邊處有圓形穿孔。[10]但一直到西周前期,瓦仍然很不普及,西周后期磚瓦有所增加,到了春秋時期磚瓦房逐漸普及。[11][12][13]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的瓦於西元588年與佛教同時由百濟傳入日本。[14]
- 早在公元前640年在希臘奧林匹亞興建的赫拉神廟,是有屋瓦的西方建築物中最古老的,瓦用黏土燒成。燒瓦技術很快傳遍歐亞。
- 羅馬人率先使用砂岩和石灰岩混合製瓦,12世紀才普遍使用黏板岩。
用途
- 防止雨水滲漏至屋內。
- 隔熱,防止白天的太陽輻射熱直接傳至屋內。當瓦片交疊鋪設於尖斜式屋頂時,可產生一個用於隔熱的空氣間距。
參考資料
- ^ 趙東《陝西蘆山峁和石峁遺址出土陶瓦的意義》,《磚瓦》2019年
- ^ 何駑. 陶寺遺址出土陶瓦略論[N]. 中國文物報,2006-6-30(7).
- ^ 陳亮《寶雞橋鎮出土龍山時期筒瓦略談》,《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
- ^ 唐光明.3900年前甘肅已有「混泥」瓦房中國「第一瓦」現平涼.蘭州晚報[失效連結]
- ^ 彭小軍《史前陶瓦與窯洞式建築的關聯性蠡探》,《文物春秋》2020年第六期
- ^ 何駑《二里頭2005VT111出土的陶水管「筒瓦」解》,《黃河.黃土.黃種人》2019年
- ^ 曾曉敏;韓朝會;宋國定;李文健;張清池;王蔚波《鄭州商城宮殿區商代板瓦發掘簡報》,《華夏考古》1986年
- ^ 李乃勝;李清臨;曾曉敏;宋國定《鄭州商城遺址出土商代陶板瓦的工藝研究》,《建築材料學報》2012年
- ^ 任固鎮政府《打開塵封記憶,湯陰3000年古文化村落演繹傳奇》:「任固鎮故城文物館館長說:『1984年7、8月的時候,考古隊在南故城村東南土坑壁上發現了古城牆痕跡。這段古城牆呈梯形,高5米多,長約1000米,城牆斷面有層次分明的夯土層,夯窩圓形。當時從城牆內採集的標本里有粗繩紋筒瓦及一些碎陶文片,可以判定是商代遺物。』」
-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三星堆研究院. 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記錄——陶器·金器[M]. 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2009(318、452、453).
- ^ 許曉麗《河南博物院藏瓦當試析》,《中原文物》2004年
- ^ 付海龍《我國早期陶瓦發現概述》,《磚瓦》2017年
- ^ 湛軒業《關於<對我國古代磚瓦起源問題的探討>一文的商榷》,《論壇》2016, (11)
- ^ 清水,昭博《古代日本と百済の造瓦技術交流》,帝塚山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研究報告,2011年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