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葛利斯876d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格利澤876d
Gliese 876 d
格利澤876d想象圖
格利澤876d想象圖
發現
發現者Rivera 等人
發現日期2005年
視向速度法
軌道參數
半長軸0.0208 ± 0.0012 AU
離心率0
軌道週期1.937760 ± 0.000070 d
物理特徵
質量>5.88 ± 0.99倍地球質量

格利澤876dGliese 876 d)是圍繞着紅矮星格利澤876公轉的太陽系外行星。當它在2005年被發現時,它是除圍繞PSR B1257+12公轉的脈衝星行星之外的已知質量最小的太陽系外行星。格利澤876d在它的行星系統中位置最靠內,它和母星格利澤876之間的距離只有地球太陽之間距離的五十分之一。因此格利澤876d只用不到兩的時間就完成一次公轉。由於低質量的緣故,格利澤876d可以被歸類為超級地球

發現

像絕大多數已知的太陽系外行星一樣,格利澤876d是根據分析因其重力引起母星視向速度的變化而被發現的。視向速度可以用觀察恆星光譜線多普勒效應來衡量。在它被發現時,人們已知格利澤876有兩顆行星,分別是格利澤876b和格利澤876c,成2:1軌道共振。當兩顆行星的因素都被考慮在內時,視向速度依然顯示出多餘的大約是兩天的周期。這可以解釋為還有一顆其它的質量至少為地球的5.9倍的行星存在。這顆被指定為格利澤876d的行星,於2005年由尤金尼亞·里維拉(Eugenio Rivera)帶領的科學小組宣告發現。[1]

軌道和質量

格利澤876d位於半長軸只有0.0208個天文單位(311萬公里)的軌道中。[2] 用視向速度法發現格利澤876d的局限性在於只有它質量的下限是可獲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它質量的下限是地球的5.88倍。它真實的質量與軌道的傾角相關,可傾角卻是未知的。但是格利澤876d的兩顆共振的外行星的相互重力作用顯示兩顆外行星相對於天空平面的傾角大約是50°。假設格利澤876d的軌道面和兩顆外行星相同,那麼它的真實質量為地球的7.5倍。另一方面,對外行星格利澤876b的天體測量結果顯示其傾角為84°左右(假設行星系統具有共面性),這意味着它的真實質量只是稍微大於質量下限。[3]

特徵

既然格利澤876d是根據其對母星的重力影響而間接發現的,它的一些參數諸如半徑構成溫度是未知的。不過由於其太接近母星這一點可以推測出格利澤876d的表面溫度很可能非常之高。由它的低質量則可斷定其可能是類地行星。假設它的密度為8,000 kg/m3,質量為地球7.5倍的類地行星的半徑則應該比地球半徑長出73%。[1] 這種類型的巨型類地行星可能由向內遷移氣體行星推向母星的物質所構成。[4]

另一種解釋是格利澤876d可能進一步組成擴大。這樣會造成行星構成中擁有豐富的揮發性物質比如。在這個模型中,格利澤876d上有一個水(以超臨界流體的形式存在)的海洋並由行星內部的壓力造成的冰層把其與硅酸鹽地核隔離開。這樣的一顆行星會有含水蒸氣和自由氧氣成分(由紫外線輻射下水分分解產生)的大氣層[5]

區分這兩個模型需要獲得更多有關行星半徑和構成的信息。不巧的是看上去格利澤876d目前沒有行經其母星前方 (星凌),使得獲取以上信息超出我們當前的觀察能力。

參考

  1. ^ 1.0 1.1 Rivera, E.; et al. A ~7.5 M Planet Orbiting the Nearby Star, GJ 876. 天文物理期刊. 2005, 634 (1): 625–640 [200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9). 
  2. ^ Butler, R.; et al. Catalog of Nearby Exoplanets. 天文物理期刊. 2006, 646: 505–522.  (web ver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Rivera, E., Lissauer, J. Dynamical Models of the Resonant Pair of Planets Orbiting the Star GJ 876. 天文物理期刊. 2001, 558 (1): 392–402 [200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4. ^ Fogg, M., Nelson, R. Oligarchic and giant impact growth of terrestrial planets in the presence of gas giant planet migration. 天文與天文物理. 2005, 441 (2): 791–806. 
  5. ^ Zhou, J.-L.; et al. Origin and Ubiquity of Short-Period Earth-like Planets: Evidence for the Sequential Accretion Theory of Planet Formation. 天文物理期刊. 2005, 631 (1): L85–L8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