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行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行之(?—?),字義通,小字師子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北齊、北周、隋朝時期的官員。

生平

李行之和兄弟們都有才具與名望,他簡約沉靜,善於保持家門相傳的學業,博學廣記指前代聖賢的言行,而不以文學自我揚名。李行之在北齊出仕為官,歷任都水使者齊郡太守,兼青州長史,任城王高湝敬畏李行之,青州百姓稱他是李御史。北齊被北周滅亡後,李行之任冬官府司寺下大夫,隋朝開皇初年,被封為固始縣男,任命為唐州下溠郡太守,李行之稱病沒有前往,不久便去世。李行之與兄弟們深切友愛,風采素養平易坦率,為士大夫中的朋友所稱道。李行之二舅的兒子范陽盧思道十分喜愛他,曾贈詩說:「水衡稱逸人,潘、楊有世親,形骸預冠蓋,心思出囂塵。」盧思道以西晉滎陽潘氏和滎陽楊氏世代通婚自比范陽盧氏隴西李氏的世親,又說李行之是遁世隱居的人,形體安於官職,心思出離紛擾的塵世,當時的人都認為盧思道的詩是符合實際的記載。李行之生病後,尊卑長幼都為他請醫生看病,李行之說:「遵循常道等待壽終,是士大夫的道。貧窮就是更加富裕,怎麼知道死不如生呢?」一律全部謝絕了求醫。臨終前,李行之要求家人舉辦節儉的喪事,口授墓誌以記錄自己的志向,說:「隴西李行之,在某年某月於某地去世。年齡將近七十二,做官經歷四個朝代,道義和諧清靜無為,對事情不置可否。雖然大德之人風操高尚,卻有偏於前人的建樹;為人處世,無愧於平素的心願。認為元氣變化則生,生息化育稱之為死,大概是生者有物體之用,死者是人的終結,在其中有什麼憂患喜悅呢!於是為之銘記說:人生猶如暫時寄寓世間,把死看作如同歸家。模糊不清的死亡前夜,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說完後,李行之就去世了。有二子李夷道李玄道[1][2]

家族

父母

兄弟姐妹

參考資料

  1. ^ 《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瑾六子,彥之、倩之、壽之、禮之、行之、凝之,並有器望。行之與兄弟深相友愛,又風素夷簡,為士友所稱。范陽盧思道是其舅子,嘗贈詩云:「水衡稱逸人,潘、楊有世親,形骸預冠蓋,心思出風塵。」時人以為實錄。
  2. ^ 《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禮之弟行之,字義通,小字師子。簡靜,善守門業,多識前言往行,而不以文學自名。居喪盡禮,與兄弟深相友愛。仕齊,歷位都水使者、齊郡太守,帶青州長史。任城王敬憚之,州人號曰李御史。仕周,為冬官府司寺下大夫。隋開皇初,封固始縣男,除唐州下溠郡太守,稱疾不行,卒。行之風素夷坦,為士友所稱。其舅子盧思道深所愛好,常贈詩云:「水衡稱逸人,潘、楊有世親,形骸預冠蓋,心思出囂塵。」時人以為實錄。及疾,內外多為求醫,行之曰:「居常待終,士之道也。貧既愈富,何知死不如生?」一皆抑絕。臨終,命家人薄葬,口授墓誌以紀其志曰:「隴西李行之,以某年某月終於某所。年將六紀,官曆四朝,道協希夷,事忘可否。雖碩德高風,有傾先構;而立身行己,無愧夙心。以為氣變則生,生化曰死,蓋生者物之用,死者人之終,有何憂喜於其間哉!乃為銘曰:人生若寄,視死如歸。茫茫大夜,何是何非。」言終而絕。二子,夷、道。
  3. ^ 《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其舅盧道將稱之曰:「此兒風調,足為李公家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