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濟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濟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任期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任期
1949年10月至1959年10月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任期
1954年9月27日至1959年10月9日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
任期
1948年1月1日至1956年2月
中華共和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兼軍委主席
任期
1933年11月22日至1934年1月13日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85年
 大清廣西省蒼梧縣
逝世1959年10月9日(1959歲—10—09)(74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籍貫江蘇武進
政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致公黨
其他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47年5月遭開除)
生產人民黨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

李濟深(1885年—1959年10月9日),廣西蒼梧人,原名濟琛任潮[1]:3319原籍江蘇中國國民黨軍人,政治家,中華民國陸軍上將。曾於黃埔軍校任教,北伐期間支持蔣中正四一二事件,之後又多次反蔣,曾於福建事變時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之號召,反對國民政府之反共政策[1]:3319抗戰勝利後脫離蔣中正之中國國民黨。1948年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主席[1]:33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3319

生平

教育至黃埔

廣州孫中山先生紀念碑奠基,由李濟深所撰寫。

李濟深曾在梧州市中學堂(現梧州市第一中學)讀書,是胡漢民的學生。後轉學廣東黃埔兩廣將弁學堂(與廣東陸軍中學堂合併,後更名為廣東陸軍速成學校),與鄧鏗為同學。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前身)。1912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北伐軍第二十二師參謀長。北京陸軍大學畢業[1]:3319,後留校任教。1920年應鄧鏗之邀,任陳炯明建國粵軍第一師參謀長。鄧鏗被殺後,梁鴻楷繼任。不久,李任粵軍第一師代理師長[1]:3319。1922年冬參與策動粵軍反戈驅逐陳炯明。1923年任梧州西江善後處長,曾動員李宗仁黃紹竑加入國民黨;有「半個桂系」之稱。1924年黃埔軍校建校,李濟深任教練部少將主任。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建國粵軍第一師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第四軍軍長[1]:3319。第四軍之下轄兩個師及一個獨立旅。

時任黃埔副校長的李濟深
時任黃埔副校長的李濟深

北伐至四一二事件

1926年,北伐開始,李濟深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3319黃埔軍校副校長[1]:3319,總司令部留守主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等職。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李濟深到上海參加蔣中正在上海召開的會議,返回廣州後展開反共,參加「廣州四一五事變[1]:3319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李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第八路軍總指揮(由第四軍擴充)。同年8月共產黨在南昌發動南昌起義,李派部到潮州梅州一帶鎮壓。年中,隨着編遣裁兵運動之進行,李對蔣的態度也由親轉疏。1928年10月,蔣與李濟深會談,商議廣東和中央財政統一之事,未果。

閩變至抗戰

1929年3月蔣中正和桂系爆發蔣桂戰爭。李濟深當時執掌廣東軍政大權,3月12日去南京斡旋蔣桂戰爭,3月21日蔣介石請他去赴宴,被扣留在湯山俱樂部,並被永遠開除黨籍,監禁兩年直至九一八事變後獲釋並恢復黨籍;監禁期間一直有吳稚暉陪同。30日,陳銘樞、陳濟棠等發表聯名通電,聲明粵省軍隊所據。為黨國所有不供一派一系之指揮驅策,至此李濟深失去了廣東的支持。

1933年與方鼎英、第十九路軍陳銘樞等組成「革命軍事委員會」,提出擁反蔣、抗共抗日,再被南京永遠開除黨籍。同年11月,閩變爆發,李濟深與陳銘樞等人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3319,任主席兼軍委主席[1]:3319,提出與中共合作。事敗後,李出走香港。1935年7月25日,李濟深與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原十九路軍將領在香港建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簡稱「大同盟」,李濟深為主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撤銷對李濟深的通緝,任李為軍事委員會委員,桂林行營主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1938年4月9日,恢復國民黨籍[2]。1944年8月,乘湖南戰局危急,暗通美國顧問史迪威,密謀另立政府,迫蔣下野[3][4]。1945年,李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內戰至民革

晚年李濟深(攝於1949年)
晚年李濟深(攝於1949年)

在國共內戰時期,1947年2月,李濟深前往香港,公開反蔣。3月9日,李濟深在香港發表《對時局意見》,號召中國國民黨內人士「站出來改正反動派錯誤」,再被中國國民黨開除黨籍,5月份被永遠開除出國民黨。

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宋慶齡為榮譽主席,李濟深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何香凝馮玉祥等原中國國民黨黨員被推為委員。同年5月,接任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赴東北解放區。1949年1月22日,發表「時局聲明」,響應中國共產黨1948年5月1日提出召開「新政協」,「解決國是之主張」[5]:140。9月,到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之後在1954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54年9月,他出席第一次會議討論憲法草案,期間並發言[6]。1959年10月9日因胃癌北京病逝,終年74歲。

子女後代

李濟深有子女多人,當中李沛文為民盟中央委員、第二至六屆政協委員,李沛瑤曾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兒子李沛文、李沛金、李沛鈺、李沛瓊、李沛瑤、李沛鈐
  • 女兒李筱薇、李筱蓮、李筱桐、李筱菊、李筱松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2. ^ 李濟琛陳銘樞等准恢復黨籍. 武漢日報 (武漢). 1938-04-10. 中央監察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九日下午三時開會……卽席通過李濟琛、陳銘樞、方振武、譚平山、陳啓修、徐謙、劉震寰七人黨籍 
  3.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ISBN 978-962-201-352-0. 
  4. ^ 姜平; 羅克祥. 《李济深年谱》. 《李济深传》. 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叢書. 北京: 檔案出版社. 1993: 354–355頁. 1944年8月,在衡陽淪陷前後,李濟深鑑於抗戰形勢十分嚴重,曾聯絡龍雲余漢謀張發奎薛岳等將領,並爭取史迪威將軍給予美國軍事物資的援助,準備在西南地區獨立堅持抗戰。後因史迪威被美國總統召回美國,國內形勢也發生了變化,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5. ^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6. ^ 張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外部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職務
新頭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與朱德劉少奇宋慶齡張瀾高崗同時在任)
1949年-1954年
繼任:
朱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職務
新頭銜 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主席
1935年7月-1937年10月
機構解散
中國國民黨黨徽 中國國民黨職務
新頭銜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主席
1946年4月-1949年11月
機構合併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黨派職務
新頭銜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
1948年-1959年
繼任:
何香凝
前任:
陳炯明
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1947年5月-1950年4月
繼任:
陳其尤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前任:
孫科
廣東省政府主席
1926年12月-1928年7月
繼任:
馮祝萬
 中華共和國政府職務
新頭銜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1933年11月-1934年1月
機構撤銷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3年11月-193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