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東寧·德沃夏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東寧·德沃夏克
Antonín Dvořák
1882年的德沃夏克
出生(1841-09-08)1841年9月8日
 奧地利帝國波希米亞布拉格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英語Nelahozeves(今屬 捷克
逝世1904年5月1日(1904歲—05—01)(62歲)
 奧匈帝國波希米亞布拉格
死因中風
國籍 奧匈帝國
知名作品九部交響曲(包括第九號「新世界」)、狂歡節序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美國」四重奏英語String Quartet No. 12 (Dvořák)斯拉夫舞曲英語Slavonic Dances、歌劇《水仙女》、幽默曲第7號
所屬時期/樂派浪漫主義國民樂派
擅長類型交響曲管弦樂協奏曲室內樂歌劇、宗教音樂

安東寧·利奧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語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捷克語:[ˈantoɲiːn ˈlɛopold ˈdvor̝aːk] 聆聽;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

追隨着浪漫主義時期民族主義者的典範貝多伊齊·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捷克)的民謠音樂的旋律及其他方面。德沃夏克自己的風格經常被描述為「吸收了民歌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們,用交響樂的傳統最完滿的再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1]其代表作有第9號交響曲《新世界》、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英語Slavonic Dances》、歌劇露莎卡》。他被認為「可能是他那個時代創作最為全面的作曲家」。[2]

生平

出生和年輕時代

德沃夏克出生地

德沃夏克出生在布拉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於捷克)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英語Nelahozeves鎮上一處位於伏爾塔瓦河岸旁的磨房內,他的父親František Dvořák經營祖傳的客棧和肉店。他的母親Anna Zdeňková是一名貨物看守的女兒。安東尼是他們第一個兒子,安東尼總共有八個弟弟。

他6歲的時候在內拉霍奇夫斯上小學,在那裏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課。1853年他遷往茲洛尼采學習德語,這個時候他已經受過基礎的音樂訓練[註 1]。當時德語是波希米亞的生存之本。在那裏他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安東寧·李曼(Antonín Liehmann)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此期間,他有時演奏管風琴補貼家計。他還在他老師的樂隊中演奏,並且開始作曲。這個時期的德沃夏克還學習了屠宰技術,在1856年11月取得了屠夫學徒的能力證書[3]:13f.

任職茲洛尼采鎮屠夫理事工會(文末署名),茲證明生於1841年9月8日,信奉羅馬天主教,來自內拉霍奇夫斯鎮之安東寧·德沃夏克,於1854年始習學徒之職,5個月後,即該年11月1日起,領工會基金為期兩年。⋯⋯工會理事長代表諸理事頒發結業證明一紙。該學徒結業書證明安東寧·德沃夏克君有資格從事屠夫一行⋯⋯

1856年秋德沃夏克去了捷克卡梅尼采,據推測他是為了進修德語,並且準備到德語教學的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上課。1857年10月他上了兩年的管風琴學校,也在一所普通學校上過學,還作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兩次的Cäcilien協會樂隊中演出。

職業生涯

職業音樂家的第一步

德沃夏克本想謀一個管風琴師的職位,但失敗了。1859年夏天開始,他離開了管風琴學校,在卡爾·科姆札克英語Karel Komzák I的樂團裏面當中提琴手,在咖啡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奏樂曲集錦,序曲和舞曲。德沃夏克這樣過了十一年,其間沒有發表作品。從這段時間流傳下來的作品判斷,他是自學的作曲,而且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從開始的莫扎特,經門德爾松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瓦格納。剛開始他的重點是弦樂四重奏,留有一首A大調弦樂四重奏(1862年)[3]:18

1862年起,科姆札克的樂隊在新開的布拉格臨時劇院(Prozatímní divadlo)登台,約在1865年升級為歌劇樂團,每週約有二至三場演出[註 2][3]:18。1864年是他第3次,也是最後一次被軍隊拒絕入伍。1865年起,德沃夏克除在樂隊的工作外,還開始在劇院教授鋼琴。他的女學生有潔瑪科娃(Čermáková)姊妹。當時,德沃夏克愛上了17歲的約瑟芬捷克語Josefína Čermáková,甚至為她作了歌曲集《絲柏樹》(Cypresses),可惜兩人未成眷屬[註 3]。當時11歲的妹妹安娜捷克語Anna Dvořáková (1854),卻在8年後即1873年11月17日與德沃夏克成婚[註 4]。此外,這年他還完成了第1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1 (Dvořák)《茲洛尼采之鐘》(Zlonické zvony),德弗札克在2月至3月間完成了作品,這是一首同時具備作曲家自身特色,又顯露出瓦格納影響的早期交響曲。

成名
1868年的德弗札克

1870年5月至10月之間,德沃夏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Alfred),德國詩人卡爾·庫那英語Theodor Körner (author)著劇本,講述撒克遜人和丹麥的戰爭,但《阿爾弗雷德》在德沃夏克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另外,這一年他還完成了三首弦樂四重奏(B大調,D大調,E小調),但都沒有對外發表。第一部為觀眾所真正接受的作品是歌劇《國王與燒炭工》(Král a uhlíř),Bernhard J. Lobeský寫的捷克語劇本。1873年臨時劇院已經開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斷,據稱原因是這部歌劇太難而不可能演唱。德沃夏克再次重新審視其曲風,並且拋棄了新德國學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結果是大獲成功。

1871年7月時他辭去了樂隊工作,只為了多點時間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發表了歌劇,室內樂和為合唱和樂隊而寫的讚美詩《白色山的遺產》(Hymnus z dědicové Bílé hory),這些作品得到了熱情的讚美與肯定[註 5]。1873年的4月至7月間,完成了第3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3 (Dvořák),翌年3月30日首演。

1874年開始他開始到私立音樂學校授課,2月他得到了聖亞德伯(St. Adalbert)教堂的管風琴職位,年薪是126[3]:31。在此位置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同時,開始創作第4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4 (Dvořák),在3月時完成。

蜚聲國際

1874年到1877年間他都得到國家獎學金(1875的獎金是400盾)。為此,他提出了這樣的證明[3]:31

布拉格皇家首府市政廳茲證明,官方調查驗證安東寧·德弗札克君,生於1841年,已婚,育有一子,不具資產,除聖亞德伯教堂風琴師年薪126盾,以及私人音樂教師一職年薪60盾外,並無其他收入。—布拉格 1874年6月24日

愛德華·漢斯力克是這個獎學金評委會的成員,後來還有勃拉姆斯,後者成就了德沃夏克的決定性突破——通過與之友好的出版商西姆羅克,德沃夏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得以出版。同時,這也標誌着兩位大作曲家終身友誼的開始。1876年勃拉姆斯在信中這樣推薦德弗札克[3]:35

親愛的S:
過去數年擔任國家音樂基金會委員的機會中,我有幸接觸到布拉格的安東寧·德弗札克(Dworschak)之作品。今年他送審的作品中有一組給兩個女高音和鋼琴伴的二重唱,很適合出版。⋯⋯毫無疑問地,他才華橫溢,但是也近乎赤貧。我請求您考慮我以上的建議,這些二重奏的出版不會給您帶來太多麻煩,而且必定暢銷。順祝 大安
—J.Br.

1875年是豐收的一年,德弗札克完成了給弦樂團的《夜曲》(Nocturne)以及E大調小夜曲(作品22),室內樂方面有B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21)、G大調弦樂五重奏、D大調鋼琴四重奏(作品23),另外還有第5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5 (Dvořák)。女兒約瑟法(Josefa)在9月21日去世,德弗札克甚是哀痛,作了一首G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26)寄情此事。

1877年2月,德弗札克離開了教堂管風琴師的工作,專注於作曲。8月13日,十月齡的女兒如珍納(Růžena)夭折,三歲的小兒子奧塔卡(Otakar)也在9月8日殞命。1878年5月14日,結識了約瑟夫·約阿希姆,大約在一年後開始寫作小提琴協奏曲英語Violin Concerto (Dvořák),也尋求了這位著名小提琴家的建議[3]:43。期間,與出版商西姆羅克產生嫌隙,德弗札克因此將自己的一些大型作品交由倫敦的諾維羅(Novello)出版。

1882年母親逝世於克拉德諾,作F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65)誌念。

出國旅遊

1884年3月,德沃夏克接受愛樂協會的邀請第一次前往倫敦。秋季他第二次訪問倫敦,9月11日傍晚指揮了第6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6 (Dvořák)的演出,年輕的愛德華·埃爾加是樂團的第1小提琴演奏員之一[3]:59。《鬼新娘》(露莎卡,根據捷克詩人卡雷爾·愛爾本的敘事詩寫成,作於1884年)和《聖潔的魯米那》(1885–6年)都是英國之行的委託之作(委託分別來自伯明翰利茲)。

第一次倫敦之行後,德沃夏克到普日布拉姆旁的維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裏他可以充分遠離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眾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託,修改舊作,寫作歌劇《雅各賓派人》。1888年2月14日,在布拉格初識柴可夫斯基[3]:78,兩位作曲家相處融洽。

1889年,獲得帝國政府頒發的鐵十字勳章,受邀在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御前演奏[3]:81。1890年3月,德沃夏克應俄羅斯皇家音樂協會之邀到訪莫斯科聖彼得堡。在當地的演出非常成功,德弗札克在3月23日的信中提到:

我昨天在彼得格勒的音樂會,大獲成功。聽眾和樂團給予我非常熱誠的接待,交響曲(編按:第7號)每一個樂章後都報以熱烈的掌聲。《詼諧綺想曲》的演出之後,我必須不斷地出場鞠躬謝幕。俄國音樂協會主席安東·魯賓斯坦在歐洲旅館為我舉行慶功宴。它很簡單但熱情。魯賓斯坦和萊奧波德·奧爾向我這個新科音樂博士舉杯致意⋯⋯赫爾曼·拉若契英語Herman Laroche優雅地向我舉杯,並說捷克雖是蕞爾小國,但在藝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並希望年輕的俄國音樂家效法我的榜樣。

在再一次的倫敦之旅後他回到布拉格,在那裏他則是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1890年10月他成為布拉格音樂學院英語Prague Conservatory教授[註 6]。他的學生包括蘇克尼德拔英語Oskar Nedbal諾瓦克弗利摩英語Rudolf Friml卡爾英語Rudolf Karel等人。憶及德弗札克的教學風格時,一位學生這樣說[3]:88

他會喜愛我們作品中的某一部分,初次看到它們時,他可能有正面的評語。但是不久之後,他會對同樣的段落產生不滿,要求我們作改變、改進或甚至重寫更好的段落代替。結果,許多原先認為已經完成的作品必須要重新來過,有時根本是另起爐灶。很可以想像,這種工作很辛苦,尤其是老師通常不會指出要怎樣改進,更少親自動手示範。這就是他最典型的教育方式:如果他發現(這經常會發生)有某一點他不同意,希望有不同或更好的寫法,他會強迫我們回頭思考,在我們找到更加的代替方式之前,他是不會放棄的。

1891年,完成了三首音樂會序曲作品:《在自然的國度》、《狂歡節》、《奧泰羅》。這三首序曲被合稱為「自然、生命、愛」,其中的主題及材料相同,但是以各自的形式發展。其中《奧泰羅》特別具有標題音樂的特性。同年春天,他收到來自維也納的電報,邀請他擔任美國國家音樂學院英語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的院長職務。聘任建議是由慈善家珍妮特·瑟伯英語Jeanette Thurber夫人提出的,她想把美國從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來,並且樹立美國自己的藝術偶像。在書信來往幾次後,德弗札克接受了為期兩年的邀請。

在新世界
1893年德沃夏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從左到右是:他的妻子安娜,兒子安東寧,莎蒂·西伯特,約瑟夫·科瓦里克,莎蒂·西伯特的母親,女兒奧提莉,安東寧·德沃夏克[4]

1892年9月26日,德沃夏克抵達紐約市履新,他的年薪為當時的15,000美元,這對德沃夏克的財政狀況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5]。他一天上課三小時,且每週與樂團排練兩次[3]:100。10月21日,在卡內基大廳舉行抵美之後的首次演出,演出的是波士頓交響樂團。他也考慮了家庭團聚的問題,他的妻子,女兒Otilie和兒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個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來美國。那時一家在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村斯畢維里英語Spillville, Iowa歡度美好時光。

瑟伯建議作曲家從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沙之歌英語The Song of Hiawatha》選取題材,寫一部美國歌劇[5]。這是一部描寫印第安人的偉大詩篇。德沃夏克深深認同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應該是美國音樂的發展基石,認為通過它們將會找到美國音樂自己的風格。[6]德沃夏克在紐約遇到了他後來的學生哈里·布雷英語Harry Burleigh——最早的美國黑人作曲家之一。他向德沃夏克介紹了美國黑人的傳統靈歌[7]

德沃夏克在音樂學院的主要工作是作曲課,他的學生有魯賓·高德馬克。不過他漸漸發現,忙於教學行程之餘,自己的作曲時間愈來愈少。1893年5月,德沃夏克從《海華沙》中找到靈感,再結合自己對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研究,最終為紐約愛樂樂團完成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大陸》[註 7]。這個標題反映出作曲家對於故鄉的回顧。1893年12月16日,德沃夏克的朋友安東·塞德爾英語Anton Seidl指揮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了這部交響曲,獲得熱烈歡迎。[5]他在紐約期間還寫有《感恩贊》和第12號弦樂四重奏《美國》英語String Quartet No. 12 (Dvořák)。從中可看到美國的音樂元素的滲入,例如五聲音階,一個降低的導音切分音的應用等。1894年1月1日,《美國》四重奏在波士頓首演[3]:118

從美國歸來

本來他的任期為兩年,後來延長兩年,可是1895年4月德沃夏克就回國了,原因可能是贊助人瑟伯經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導致德沃夏克被多次拖欠薪水。德弗札克一家在4月16日程船離開紐約[3]:121

德沃夏克在維索卡山平靜地度過了幾個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樂學院上任。他曾打算過搬到維也納,在那得到一個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現實。不過,在1896年2月16日,他和勃拉姆斯一起觀賞了由漢斯·里希特指揮的《新世界》交響曲維也納首演。之後,誕生了他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作品106英語String Quartet No. 13 (Dvořák))。

交響詩

1896年德沃夏克與絕對音樂劃清界限。雖然他之前寫過一些被稱之為標題音樂的作品,如1889年的為鋼琴而作的《詩意聲樂畫》,他稱之為「標題音樂,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鋼琴三重奏)。但現在他直接轉向交響詩的創作。這是一種音樂體裁,在李斯特瓦格納的新德國學派裏,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這一年之內他寫了《露莎卡》、《午時女巫》和《金紡車》。這些作品都是根據愛爾本的敘事詩集《民謠故事花束》(Kytice)創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樂告訴聽眾這些故事的情節。上述作品都在倫敦完成了首演。交響詩《野鴿》也是根據另一個愛爾本的民謠創作所寫的。下一年他還寫了《英雄之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其大綱,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卻對之作了解釋。

晚年

布拉格德沃夏克像

1897年4月2日,勃拉姆斯去世。德弗札克來到維也納,擔任葬禮的持火炬者[3]:128。這之後,他遞補了勃拉姆斯在國家獎學金委員會的席位。這個安排使作曲家備感欣慰,他可以藉此協助年輕的作曲新秀,一如自己當年受到的幫助。1901年3月14日,獲選成為參議員,不過他在宣誓就職後卻從未參與會議[3]:132

此時的德沃夏克已經完成了其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在他最後的歲月裏他只寫歌劇:1898年《魔鬼與凱特》、1900年《露莎卡》和1902/3年的《阿米達》等。對此,在接受維也納《保皇報》(Die Reichwehr)的訪問時,他這樣詮釋自己的看法[3]:135

我視歌劇為國家最適合的音樂形式。這種音樂的聽眾群廣大;而當我寫作交響曲時,經常等待經年才得以首演。⋯⋯他們(編按:指出版商)連番問我為什麼不寫這個或那個作品,這些樂種(指室內樂)都不再吸引我了。

在《阿米達》於1904年3月25日首演的時候,德沃夏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後因為觀賞火車而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這時醫生診斷他患有動脈硬化症[3]:137。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中風,享壽62。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為他舉行國葬。葬禮彌撒在布拉格聖薩爾瓦多教堂舉行,儀式中演奏了他的《安魂曲》當中的〈進堂詠〉,之後遺體安葬在弗塞瑟拉德公墓英語Vyšehrad Cemetery

作品

德沃夏克的音樂是古典音樂浪漫音樂結合民歌元素寫成的。他的主要作品有九首交響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第9號「新世界」交響曲,以及第8號「英吉利」交響曲),大提琴協奏曲,也有清唱劇,如《聖母悼歌》和《安魂曲》,大量室內樂,16首斯拉夫舞曲和歌劇《水仙女》。他的管弦樂作品以民族色彩強烈、音色燦爛多變著稱。

德沃夏克的作品有很多,無不呈現出捷克民族音樂特性。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將自己國家的民族面貌和民歌引入捷克音樂創作,如他的歌劇和《我的祖國》。德沃夏克將此傳統發揚光大,帶到高峰。他讚美當時乃是音樂界主流的華格納布拉姆斯的音樂,但卻不為其意識所影響。

軼事與其他

註釋

  1. ^ 不過,這些孩童時期的求學紀錄,隨著一場大火付之一炬,現在已不可考[3]:11
  2. ^ 在國家劇院落成之前,臨時劇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劇戲劇的用武之地。其中斯美塔那貢獻良多,他的《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和《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3. ^ 這裏指的是布氏編號第11號的十八首歌曲集(1865年)。其中的四首在1882年單獨出版(作品2),剩餘十二首則在之後被改編為弦樂四重奏的形式(布氏號第152號,1887年)。
  4. ^ 婚後冠夫姓的安娜,恰好與作曲家的母親安娜捷克語Anna Dvořáková (1820)同名。
  5. ^ 《白色山的遺產》於1873年3月9日在布拉格新城劇院首演。
  6. ^ 其實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議,但由於他當時事務繁忙不得不推掉。
  7. ^ 至為著名的第2樂章英國管獨奏旋律,就來自《海華沙》書中明妮哈哈(Minnehaha)之死。除此之外,整首交響曲似乎沒有特別易於辨識的「美國」特性。

參考資料

  1. ^ Clapham (1995), 765
  2. ^ Taruskin 2010,第754頁.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Neil Butterworth. 張己任 , 編. 偉大作曲家羣像:德弗札克. 由郭思蔚翻譯. 臺北市: 智庫出版. 1995年. ISBN 957-8829-55-8. (繁體中文)
  4. ^ Burghauser (2006), p. 82 ("Dvořákova rodina s přáteli na dvoře domu v New Yorku v roce 1893 [zleva manželka Anna, syn Antonín, Sadie Siebertová, Josef Jan Kovařík, matka Sadie Siebertové, dcera Otilie, Antonín Dvořák].")
  5. ^ 5.0 5.1 5.2 安东宁·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95号,《来自新世界》. CCTV. 2007-07-16 [2013-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6. ^ Beckerman, Michael. Henry Krehbiel, Antonín Dvořák, and the Symphony "From the New World". 
  7. ^ De Lerma, Dominique-Rene. "African Heritage Symphonic Ser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ner note essay. Cedille Records CDR055.
  8. ^ Koncert na konci léta (1979). Czech and Slovak Film Database.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捷克語). 
  9. ^ Americké dopisy (TV film) (2015). Czech and Slovak Film Database.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捷克語). 
  10. ^ (2055) Dvořák. (2055) Dvořák In: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Springer. 2003: 166. ISBN 978-3-540-29925-7. doi:10.1007/978-3-540-29925-7_2056. 
  11. ^ Největší Čech. Wikipedia.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書籍

延伸閱讀

傳記

  • O. Šourek: Antonín Dvořák, Prag 1922
  • V. Kafková – M. Příhod: Antonín Dvořák, Prag 1961
  • J. Burghauser: Antonín Dvořák, Prag 1986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