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君士坦丁摘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君士坦丁摘錄(拉丁語:Excerpta Constantiniana)或簡稱摘錄(拉丁語:Excerpta,希臘語:᾽Εκλογαί)是拜占庭帝國時期的一部希臘文文獻,其中包含了至少25位史家的作品摘錄[1]。這部作品是由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913-959年在位,其中945-959年單獨掌權)組織編寫的,但在他死時可能尚未編成[2]。全書共有53卷,但只有兩卷完整保存下來,另外三卷有部分章節存世,還有二十一卷的題目保存下來[1]。學界一般使用翻譯成拉丁文的各卷題目[2],也常用拉丁文「Excerpta」指稱整部書[3][4]

原本的作品可能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摘錄,而是把前代史家的完整文本按內容主題重新排列而成。作品的前言宣稱,編纂的體例是將史家的文本段落按主題而非時間順序排列,使得「文本中的任何部分都會歸入某個主題,而且在這種根據內容的排列方法中,敘述的任何部分都不會被省略,而是會被完整保留下來」[2]。但實際上,書中存在刪節的證據[1],也加入了一些評論[4]。 每一卷都專注於歷史的某一個方面,如宮廷政治、皇帝傳記、軍事、外國風土人情等等。

《摘錄》中收錄的時代最早的史家是希羅多德(公元前5世紀),最晚的則是9世紀的僧侶喬治英語George Hamartolos[1]。《摘錄》保存了波利比阿大馬士革的尼古拉斯英語Nicolaus of Damascus德克西皮烏斯英語Dexippus尤納皮烏斯英語Eunapius普利斯庫斯貴族彼得英語Peter the Patrician衛兵米南德安條克的約翰英語John of Antioch (historian)等史家的僅見於此的段落,因為《摘錄》傾向於精準地複製原文,在輯佚上較有價值[1][4]。其他被收進《摘錄》的史家還有修昔底德色諾芬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哈利卡納蘇斯的狄奧尼索斯約瑟夫斯阿里安亞姆比利庫斯英語Iamblichus (novelist)阿庇安卡西烏斯·狄奧索克拉蒂斯狄奧多勒索佐門菲羅斯托爾吉烏斯英語Philostorgius佐西穆斯普羅柯比阿加西阿斯英語Agathias狄奧菲拉克特·西莫卡塔約翰·馬拉拉斯英語John Malalas馬爾枯斯英語Malchus (historian)[5]。在一卷之內,各史家作品的排序並沒有明顯的規則[1],但在一卷之中來自同一作者的內容摘錄不會亂了順序[6]

《摘錄》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部分的題目是Excerpta de legationibus(關於使節的摘錄),它分為兩卷:Excerpta de legationibus gentium ad Romanos(關於派往羅馬的使節的摘錄)與Excerpta de legationibus Romanorum ad gentes (關於羅馬派出的使節的摘錄)[7],其原本藏於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但1671年被大火燒毀,不過在此之前已製作了幾份複製品。Excerpta de insidiis (關於陰謀的摘錄)一卷有兩份16世紀的複製品,一份同樣藏於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書架號 Ω.I.11),另一份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Graecus 1666)。另有兩卷有部分章節存世:Excerpta de virtutibus et vitiis(關於美德與罪行的摘錄),作為《佩雷斯基安努斯手抄本》(Codex Peirescianus)的一部分藏於圖爾圖書館,Excerpta de sententiis(精煉宣言摘錄)以重寫本英語Palimpsest的形式倖存,藏於梵蒂岡圖書館(編號Graecus 73)[2]。1582年,人文主義者富爾維奧·奧爾西尼將《摘錄》整理出版,1582年在安特衛普印刷[8]

編寫《摘錄》的原始目的是「以史為鑑」,如果統治者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有益的經驗,那麼將歷史按主題排列將有助於君主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用學者萊昂諾拉·內維勒的話說,「如果君主面臨着某件事務,(有了這本書)他就可以一次遍覽羅馬歷史上所有的類似例子」[2]。稍後編成的《蘇達詞典》引用《摘錄》多過引用其摘引的原始文獻[1]

校勘本

  • Excerpta Historica iussu imperatoris Constantini Porphyrogeniti Confecta, ed. Ursul Boissevain, Carl de Boor, Theodor Büttner-Wobst, and Anton Roos, 4 vols. Berlin: Weidmann, 1903–1910.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Banchich 2012.
  2. ^ 2.0 2.1 2.2 2.3 2.4 Neville 2018,第110–113頁.
  3. ^ Humphreys 2018.
  4. ^ 4.0 4.1 4.2 Kazhdan 1991.
  5. ^ Németh 2018,第5–11頁.
  6. ^ Németh 2018,第4頁.
  7. ^ Banchich 2015,第3頁.
  8. ^ Németh 2018,第5頁.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