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戲院
簡介
中和戲院,舊稱「中和園」,創建於清朝。中和園是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其中戲台坐西朝東,高15米,寬13米,深9米,台口高1米,寬6米,台唇為半圓形。上場門、下場門分別懸掛着「出將」、「入相」匾額。中和園內有1000餘個座位。該戲院與長安大戲院、吉祥戲院、廣和樓等都是京城知名的戲院。當年,譚鑫培、楊小樓、余叔岩、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等藝術家都曾在中和戲院演出。[1]
據說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首先在中和園、正乙祠戲樓、廣德樓戲園演出。[1]另有說法稱,中和園創建於清朝道光年間。[2]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名家譚鑫培、王瑤卿、王長林曾在中和園合演《打漁殺家》,時人稱為「珠聯璧合之絕唱」。中華民國初年,坤伶劉喜奎、金鋼鑽、小香水在這裡演出河北梆子。梅蘭芳新排演的《鳳還巢》於1928年在中和園首演。中和園曾經是程硯秋、俞振飛、王少樓、哈寶山等人的固定演出場所。1938年尚小雲創建「榮春社」以後,也長期在此演出。[1]
據傳說,1931年9月18日晚,梅蘭芳在此演出《宇宙鋒》,張學良出席觀看,戲演到半截,副官來到張學良耳邊低語,張學良神色緊張,隨即匆忙退席。當時梅蘭芳察覺到台下觀眾忽然走掉一片,不明其原因,次日看報紙才得知是因為9月18日夜裡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發生九一八事變。[1]
1940年代,中和園除了演出,曾放映過電影。[2]1949年,中和園更名為「中和戲院」。戲曲團體大多以中和戲院作為演出場所。1951年,新戲曲研究會成立,會址也設在中和戲院。京劇演員譚富英、楊寶森、李萬春,河北梆子演員李桂雲,評劇演員小白玉霜等人都定期在中和戲院演出。[1]李萬春的首都實驗京劇團長期在此演出。當時除了演戲,附近街道還常借該戲院搞各種活動,從戲院中經常傳出革命歌曲。[2]1951年,中和戲院改為國營,1961年因故停業。[3]後來,該戲院變成了劇團倉庫。[2]
1979年中和戲院重修改建之後,改歸北京京劇院。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等人曾在這裡演出《群英會》、《十老安劉》、《趙氏孤兒》等京劇劇目。中和戲院原來隸屬於北京京劇院,後來歸北京市文化局直接領導,但人事、勞資等關係仍然均在北京京劇院。[1]
中和戲院恢復演出後,經營每況愈下。後來,中和戲院改放錄像,開辦電子遊戲及檯球廳。[2]
2009年,中和戲院啟動前期修繕設計工作,計劃2010年左右可對外開放演出。修繕後的中和戲院初步規劃有兩個小劇場,將演出京劇、曲藝等傳統藝術。 [4]但是,修繕工程遲遲未能啟動。2012年時,中和戲院外已搭起了腳手架,準備重修。[2]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盘点京城知名戏院 周末戏楼里看大戏,华夏经纬网,2011-07-19.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 ^ 2.0 2.1 2.2 2.3 2.4 2.5 寻访大栅栏街里的老戏园,东方网,2012-07-25.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 ^ 老北京的影剧院,网易,2010-03-07.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5).
- ^ 北京天桥规划4大演艺区 中和戏院明年开放,新华网,2009-01-08.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