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曹丕伐吴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 三国时期,因吴王孙权宣布独立,魏帝曹丕对东吴发起了哪些进攻
    曹丕伐吴条目由作者自荐,其作者为HenryXVII讨论 | 贡献),属于“历史事件”类型,提名于2014年8月5日 12:47 (UTC)。
    • (-)反对。注释未译、完全依靠单一来源。作为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为方便查证,同等质量的参考资料理应优先选用中文--综合征与一万年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02:34 (UTC)[回复]
      • (!)意见:这好像是翻译条目?!不过唯一来源的各连结我好像点不开,看不到内文,我始终认为这类条目应以中国历史典籍所载为主,中外史学著作为辅,不宜如此。另查《三国志》,222年乃魏军同时兵分三路攻洞口江陵濡须(《三国志·吴主传》:“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虽可分为三场局部战争,但文中写三次入侵则有问题,内文亦明显表达三场战事是协同进行。“吴将贺齐领导攻晋宗,但因天气极热,他的军队决定撤退。贺齐还是成功俘获了晋宗。”这句我不知谁退兵了,且史传看不到退兵这记载,连结点不开又不知作者如何推论;且此战只为支线,并非魏军攻伐吴国,可略。“但吴已经做好了路障,冬季天气严酷,因此曹丕迎战孙权取胜的希望渺茫。他叹气,下令撤军。”路障--这好像是隔江对峙,路障以应为疑城?(《三国志·徐盛传》:“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吴主传》:“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乃还。”同文注引干宝《晋纪》曰:“魏文帝之在广陵,吴人大骇,乃临江为疑城,自石头至于江乘,车以木桢,衣以苇席,加采饰焉,一夕而成。魏人自江西望,甚惮之,遂退军。”)然而据《通鉴》此在224年冬,相反遇大寒无法进军的却是225年冬(《三国志·文帝纪》五年(224年):“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六年(225年):“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吴主传》注《吴录》曰:“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馀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孙韶又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于径路夜要之,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也在黄武四年(225年))那这儿说战于225年,又好像不是....。而既为断续进攻,那就不应作222年9月 - 225 而是 222年九月至223年二月,224年八月至十月,225年八月至十月

最后,“宣告独立”或许意义上符合,因孙权自建年号了,但这个用词在此真的不怎么适合。好像后来304年刘渊建年号国号称汉王,虽的确自晋脱离,但一般不会说刘渊于304年宣告独立,而是刘渊于304年建汉国自立。原因可能是独立这词出现得较晚,较具西方思想。在其他语言没问题,回来中文就怪了。--Eartheater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04:23 (UTC)[回复]

江夏太守孙奂

如果能够明确在孙奂管辖的地方发生了战斗,那么即使因为史书缺乏记载无法在条目中明言,我也希望读者心知肚明此战孙奂有份。——左手捏萝莉、右手揍教皇的巴伐利亚的亨利十七世留言2021年3月27日 (六) 03:2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