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瑞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瑞华(1891年—1960年),字频臣辽宁省锦西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为奉系军阀张学良亲信之军事干部,九一八事变后曾指挥部队抵抗,但不敌日军战败。满州国成立后加入该国成为行政官员,日本投降后曾一度遭逮捕,后被释放。

生平

王瑞华其父王子雅义和团运动时为辽西一带的义和团领袖,并指挥义和团团民杀死连山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由于犯下此罪,清朝官府通缉王子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10月23日遭处死,王瑞华因受母系族氏庇护未被逮捕,但家道此后衰败。

逃脱追捕后,王瑞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随其兄王瑞双迁至宁远州(今兴城市)落户,在清朝统治期间低调度日。王瑞华在年轻时代以不明方式进入陆军小学堂就读,因此在民国三年(1914)后取得进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入学资格,为该校第二期生。民国六年(1917)3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第五期步兵科。民国八年(1919)毕业。

毕业后,王瑞华分发到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队服役,后辞职回到东北加入张作霖,成为奉系军阀之一员。

民国十二年(1923),被张学良委派进入第六混成旅(旅长郭松龄)25团,担任中校团副。后张学良调其担任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上校队副[1],协助张学良主政该军校之教育事务。民国十四年(1925),晋升教导队队附。在反奉战争期间郭松龄叛变时,张作霖命令将军士教导队改编为混成旅,王瑞华担任该旅少将旅长,部队随即授命开拔至兴隆店、巨流河一带阻击郭松龄部向东进攻,该战役因混成旅守御有功,部队被改编为补充第四旅,后更名为第二十七补充旅,王瑞华在部队改编其兼担任该旅旅长。

民国十六年(1927),回任军士教导队担任中将队附。同年5月,升任东北军陆军第八军副军长兼暂编第二十四师师长。

民国十九年(1930),调任东北讲武堂教导队中将教育长。

1931年4月,调至哈尔滨,任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处长。1932年1月14日辞职,不久又复任警察管理处处长。1月25日,李杜在哈尔滨成立吉林自卫军,他任第二十九旅旅长,九一八事变指挥部队参加哈尔滨保卫战[2]但作战中弃职逃跑,导致哈尔滨失守。日军占领哈尔滨后,为逃避日本人监视,潜住哈尔滨极乐寺为居士[3]

1935年,出任日军占领的满洲国满盖县县长。1937年调满洲国锦州省任民生厅长,后任锦州省省长,组建“锦州地方治安维持会”并任会长[4];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5]。日本投降后,王瑞华遭到东北民主联军逮捕,中国共产党任命之锦州市长张士毅原意用汉奸罪名将其枪毙,但最后未被定罪,并遭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瑞华未被任命任何职务,仅长居于故乡锦州。1960年4月,病逝于锦州[4]

参考

  1. ^ 王鸿宾. 沈阳史话.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114. 
  2. ^ 潘喜廷. 东北近代史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90. 
  3. ^ 潘喜廷. 东北近代史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350. 
  4. ^ 4.0 4.1 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 锦州市志: 综合卷. 中国统计出版社. : 62. 
  5. ^ 曾克林. 戎马生涯的回忆. 解放军出版社. 1992: 224. ISBN 978-7-5065-1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