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洪奔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奔龙属
化石时期:阿尔比阶113–112 Ma
骨骼示意图,展示了洪奔龙的已知残骸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演化支 薄板类 Elasmaria
属: 洪奔龙属 Diluvicursor
Herne et al., 2018
模式种
皮氏洪奔龙
Diluvicursor pickeringi

Herne et al., 2018

洪奔龙属属名Diluvicursor,意为“洪水奔跑者”)是澳洲早白垩世(下阿尔比阶)一属小型鸟臀目恐龙。其属下仅有一个种,模式种皮氏洪奔龙D. pickeringi)。两件己知标本,即一块椎骨和一具亚成体颅后骨骼英语postcranium皆在2005年发现于意莫瑞拉组英语Eumeralla Formation,并于2018年上半年进行命名。[1]

发现与命名

地图展示了意莫瑞拉组的位置(C中的EF)与地层中化石发现地的位置(B)

2005年,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奥特韦角海滩,人们在海岸上发现一具被海浪侵蚀的残骸。此地位于意莫瑞拉组英语Eumeralla Formation,而该地层又位于著名的恐龙湾英语Dinosaur Cove附近,可追溯到阿尔比阶早期,在这一地区,人们先前已发现了其他几种鸟臀目化石以及其他物种的残骸。当时的新地点被命名为“埃里克西部红砂岩”(Eric the Red West Sandstone,简称ETRW)。这一发现在科学文献中由托马斯·里克(Thomas Rich)等人在2009年一项关于ETRW化石的研究报告中提到,文献上亦提到了哺乳动物的一新属、新种,称为毕氏兽英语Bishops (mammal)。作者尝试性地将其归类于鸟脚类。此地还发现了一种棘龙科的脊椎,NMV英语National Museum of Victoria P221081。在2013年,对维多利亚州鸟脚类进行的一次审查中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别和描述。[1][2][3]

正模标本,保存了部分尾巴和前肢

2018年1月通过ZooBank注册,Matthew C. Herne、Alan M. Tait、Vera Weisbecker、Michael Hall、Jay P. Nair、Michael Cleeland和Steven W. Salisbury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在线叙述和命名,研究中,叙述者还调查了现场的沉积学地质学古生态学地层学。该分类单元的属名来源于拉丁语diluvi~,意为“洪水”,此名称是依据模式标本沉积于高能量河流中,而此物种可能生活在史前漫滩的事实而选择的;而拉丁语单词cursor则意为“奔跑者”,指其是一种小型两足动物。种名pickeringi纪念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经理大卫·A·皮克林,他对澳大利亚的古生物学研究做出了卓著贡献,曾参与该物种的研究与准备工作,但在完成之前便于2016年12月的一场交通事故中丧生。[1][4]

NMV P229456

正模标本NMV P221080由一条几乎完全连接在一起的尾巴组成,只缺少第一、第二和第十二节尾椎以及部分右下肢:胫骨和腓骨的下端、完整的踝骨、跖骨、第一趾和第二、第三和第四趾的第一趾骨。这件标本保存于一块石板中,分成五块。它可能沉积在了一条深而高能量的河流中,尸体被认为是被一个直立树桩上的植物残骸所挂住,因此形成了化石。它代表一个未成年个体。标本NMV P229456足一具较大个体的部分尾椎,在同一沉积层附近发现,也归类于该分类单元。[1]

该属可能与阿特拉斯科普柯龙相同,在同一类岩层构造中发现,但一个偏离的尾椎(编号NMV P228342)表明该地点至少有两只鸟臀目。[1]

当地的砂岩可能是由一条相当大的河流沉积的,这条蜿蜒的河宽1公里,深25米。动植物尸体会被水流带走,且很快沉积在一层厚厚的泥里。这具骨架一开始可能相当完整,只是在侵蚀作用下才缩小到现在的大小。[1]

叙述

洪奔龙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生命复原

正模标本个体被认为是一只年龄较大的亚成年恐龙,利用棱齿龙的比例填充未知区域,其长度估计为1.2米(3.9英尺);因此其大小与现代野火鸡相当。然而,有人指出,由于难以测量椎间隙,以卷曲方式保存的尾巴使其确切长度不确定;因此上述尺寸估计不确定。根据一个孤立的尾椎,即NMV P229456,是正模标本尾椎长度的两倍,估计成年恐龙至少长达2.3米(7.5英尺),接近于美洲鸵的尺寸,但对于鸟脚类动物来说仍然很小。[1]在Herne的博士论文中指出,此分类单元明显比该地区其他假定的亲缘动物更健壮。[3]根据正模标本,叙述者确定了其10个独有衍征,即独特的衍化特征。[1]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Herne, M.C.; Tait, A.M; Weisbecker, V.; Hall, M.; Nair, J.P; Cleeland, M.; Salisbury, S.W. A new small-bodied ornithopod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a deep, high-energy Early Cretaceous river of the Australian–Antarctic rift system. PeerJ. 2018, 5: e4113. PMC 5767335可免费查阅. PMID 29340228. doi:10.7717/peerj.4113. 
  2. ^ Rich T.H., Vickers-Rich P., Flannery T.F., Pickering D., Kool L., Tait A.M., Fitzgerald E.M.G. 2009. "A fourth Australian Mesozoic mammal locality". 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 Bulletin 65: 677–681
  3. ^ 3.0 3.1 Herne, M. (2013). "Anatomy,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ornithopod dinosaurs of the Australian-Antarctic rift syst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D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4. ^ Kool, Lesley. Farewell David Pickering. Dinosaur Dreaming.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