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部 (佛经)
律藏 | ||||||||||||||||||||||||||||||||||||||||||||||
|
||||||||||||||||||||||||||||||||||||||||||||||
经藏 | ||||||||||||||||||||||||||||||||||||||||||||||
|
||||||||||||||||||||||||||||||||||||||||||||||
|
||||||||||||||||||||||||||||||||||||||||||||||
论藏 | ||||||||||||||||||||||||||||||||||||||||||||||
|
||||||||||||||||||||||||||||||||||||||||||||||
《小部》(巴利语:Khuddakanikāya),又称《小尼迦耶》,为《巴利三藏》中收录偈颂等杂类的经藏,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对应北传佛教的杂藏。《小部》编订的完成通常认定在比四尼迦耶(或称四阿含)要更晚的时期,具有经藏补遗的性质[1][2]。不过,小部包含贴近佛世时的古老经文,例如:《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六部,属于比较古老的偈颂。其他的经文成立较为后期,接近各部派论藏成立的时期[3]。
斯里兰卡及泰国巴利经藏的小部有十五部经,而缅甸小部是十八部经。虽称为小部,事实上在五尼迦耶中部帙最为庞大。据元亨寺的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3册、中部4册、相应部6册、增支部7册、小部22册(其中本生因包含注释,占了12册,若略去经注不计,假定本生是在1-2册间,则小部约为11-12册左右)[4]。
定义
巴利语Khuddaka(梵语: kṣudraka)的意思为“小”或“杂”。尼迦耶、尼柯耶(nikaya)是南传上座部对“阿含”(āgama)的称呼。因此,小部、小尼柯耶(Khuddaka nikaya),又称作小阿含(kṣudraka āgama,古汉语译为少分阿含、杂类阿笈摩)[5][6],即是指杂藏。
范围
斯里兰卡及泰国巴利经藏《小部》由十五部经组成,缅甸《小部》由十八部经组成:
- 小诵(Khuddakapāṭha):从其它经律中选录,供初学者诵习的9部短小经文。
- 法句(Dhammapada):佛法之要偈,教义之名句,共26品,423偈。
- 自说(Udāna):佛陀无问自发感兴之偈,多处与律藏的“犍度”相同。
- 如是语(Itivuttaka):以增一法集成的重颂,表示辗转传来听闻的话语,以“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起头。
- 经集(Suttanipāta):为赤铜鍱部所选录的经文集成,主要由偈颂所组成,包含了许多初期佛教的经文。
- 天宫事(Vimānavatthu):讲述行善上生天界的种种乐事。
- 饿鬼事(Petavatthu):讲述遭恶报堕为饿鬼的悲惨故事。
- 长老偈(Theragāthā):佛陀的大弟子比丘所说,以1279偈讲述264位长老的事迹。
- 长老尼偈(Therīgāthā):佛的大弟子比丘尼所说,以522首偈颂讲述73位长老尼的事迹。
- 本生(Jātaka):俗称“五百五十本生”,收录本生故事547个,但重复颇多。巴利本生是偈颂体,长行部分来自注释。
- 义释(Niddesa):对《经集》中的〈义品〉、〈彼岸品〉,以及〈犀角经〉的义疏,传说为舍利弗所作。
- 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论述止观为主的论书,体裁近于部派的阿毗达摩,传说为舍利弗所作。
- 本行(Apadāna):讲述佛陀、辟支佛、长老、长老尼的前世传略和生平事迹及业报因缘。
- 佛种姓(Buddhavaṃsa):讲述佛传故事的专品,风格与《长部·大本经》相类 。
- 行藏(Cariyāpiṭaka):用偈颂讲述了35个本生故事。特别著重在十波罗蜜多,讲释迦佛前生的大行。
- 导论(Nettippakaraṇa): (缅甸版有,泰国版没有),传说为迦旃延所作,用十六种璎珞(hāra,用来解释经文的模式,如同串起珠宝那样贯串经文)、五种意趣(naya,理趣、方法)以及十八种根本句(mūlapada)作为解释的导引。
- 藏释(Peṭakopadesa): (缅甸版有,泰国版没有),传说为迦旃延所作,和导论编排不同但为同一种类型与相同主题的作品,成立年代比导论要早。
- 弥兰王问(Milindapañha): (缅甸版有,泰国版没有),弥兰王(即米南德一世)向比丘那先(又译龙军)问道的集录。
- 经摄(Suttasaṃgaha): (缅甸藏经目录有),从巴利三藏及其注释中选录出的重要经文。
按《善见律毘婆沙》记载,《屈陀迦》(Khuddaka的音译)分为“十四部”,当中不包含小诵[7][8]。
又据巴利圣典协会本的长部义注《吉祥悦意》记载,长部师(Digha-bhāṇakā)将称为“小典”(Khuddaka-gantha)的本生、长老尼偈等十一种佛典(未提小诵、佛种姓、行藏及本行)置于《阿毘达磨藏》。不过,中部师(Majjhima-bhāṇakā)将这些佛典含佛种姓、行藏及本行在内等十四种(未提小诵)归于经藏中的小部[9][10]。
无畏山寺派的《解脱道论》,同样把《义释》和《无碍解道》归入阿毘达磨。
《小部》开合和归属的分歧,反映出《杂藏》的特性。不过15部经是一般认定的通说[9][11]。18部经则是缅甸第五次结集时刻于石上,而在第六次结集成印刷及网上版[12][13]。在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城编辑的《经摄》(Sutta-saṃgaha),收于1888年缅甸藏经目录《Piṭakat samuiṅ》,但不包含在1956年的缅甸三藏《Chaṭṭasaṅgāyana》中[14]。
译本
全本
- 吴老择、慧岳译,汉译南传大藏经[失效链接]·小部(26-47册),1995-1996,元亨寺妙林出版社(巴利本生原来只有偈颂,长行散文是随日文版从注解中译出。弥兰王问于1997年由郭哲彰译出,当作三藏外文献而位于63-64册。)[15]
单行本
〔小诵〕
- 黄谨良译,小诵(泰国版)
- 邓殿臣译,小诵(僧伽罗版)
- 庄春江译,小诵,2023
〔法句〕
- 了参译,南传法句,1953
- 黄谨良译,法句经(泰国版),1969/1993
- 净海译,真理的语言,1973
- 周金言译,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编),1996
- 谢友利、林佳颖译,真理的宝藏,1997
- 敬法译,法句经,2000/2015
- 法增译,南传法句经,2001
- 黄宝生译,巴汉对勘法句经,2005
- 苏锦坤译,法句经白话文版,2021
- 庄春江译,法句,2024
〔自说〕
- 黄谨良译,自说经(泰国版)
- 邓殿臣译,即兴自说(僧伽罗版)
- 庄春江译,优陀那
- 陈琦燕译,自说经 (僧伽罗版),见巴利文翻译组学报第三期至第十期
〔如是语〕
- 黄谨良译,如是语经(泰国版)
- 庄春江译,如是语
- 陈琦燕译,如是语(僧伽罗版),见巴利文翻译组学报第十一期至第十六期
〔经集〕
〔长老、长老尼偈〕
- 邓殿臣、威马莱拉担尼(Vimalaratana)合译,长老偈‧长老尼偈(僧伽罗版),1997
〔本生〕
〔义释〕
- 庄春江译,义释,2020
〔无碍解道〕
- 庄春江译,无碍解道,2019
〔行藏〕
〔弥兰王问〕
- 巴宙译,南传弥兰王问经,1997
- 庄春江译,弥兰王问经,2021-2022
英译
- T. W. Rhys Davids译,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1890-1894,Clarendon Press, SuttaCentral 网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弥兰王问)
- E. B. Cowell等译,The Ja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六册,1895,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SuttaCentral 网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本生)
- Caroline Rhys Davids译,Psalms of the Early Buddhists,1909, 1913,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 (长老尼偈、长老偈)
- Isaline Blew Horner & H S. Gehman译,Minor Anthologies of the Pali Canon,1931–75,四册,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 (法句、小诵、自说、如是语、佛种姓、行藏、天宫事、饿鬼事)
- Bhikkhu Nanamoli译,The Guide,1962,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导论)
- Bhikkhu Nanamoli译,Pitaka-Disclosure,1964,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藏释)
- Bhikkhu Nanamoli译,The Path of Discrimination,1982,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无碍解道)
- John D. Ireland译,The Udana and the Itivuttaka,1997,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自说、如是语)
- Bhikkhu Bodhi译,The Suttanipata: An Ancient Collection of the Buddha's Discourses and Its Canonical Commentaries,2017, Somerville, MA: Wisdom Publications(经集)
- Jonathan S. Walters译,Legends of the Buddhist Saints,2017,Whitman College,SuttaCentral 网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本行)
- Bhante Sujato译,Minor Discourses,2014-2021,SuttaCentral 网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长老偈、长老尼偈)
- zacanger(网路ID)译,Niddesa,2021,网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义释)
对应
巴利小部典籍,在汉传大藏经中的对应传本或相关文献[16][9][17]:
巴利三藏小部 | 汉传大藏经 | 附注 |
---|---|---|
《法句》 | 维祇难等人译:《法句经》 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 |
另有《法句喻经》和《出曜经》,为穿插故事、解释,非纯偈颂的译本 |
《自说》 | 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 | 说一切有部《自说品》对应部份《自说经》偈颂。自说品的汉译本为《法集要颂经》和《出曜经》 |
《如是语》 | 玄奘译:《本事经》 | |
《经集》 | 经集各品的偈颂亦见于《阿含经》、《法句经》、《佛本行集经》、《四分律》、《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等等 | |
《经集·义品》 | 支谦译:《义足经》 | |
《经集·犀角经》 | 《辟支佛因缘论》是和《犀角经》有关的注释 | |
《饿鬼事》 | 法显和佛驮跋陀译: 《杂藏经》 失译:《鬼问目连经》 失译:《饿鬼报应经》 |
|
《长老偈》 《长老尼偈》 |
部分偈颂亦见于《杂阿含经》、《中阿含经》、《法句经》等[18] | |
《本生》 《行藏》 |
竺法护译:《生经》 | 参见《六度集经》、《撰集百缘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生鬘论》、《贤愚经》和《杂宝藏经》等本缘部经 |
《本行·长老本行》 | 竺法护译:《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失译:《兴起行经》 |
〈长老本行〉可参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十六到十八。又〈长老本行〉中佛陀自说宿业馀报的章节可参见《兴起行经》 |
《藏释·第六章》 | 安世高译:《阴持入经》[19] | 婆薮跋摩《四谛论》中引有《藏释》部份文句,称出自于《藏论》,可能和《大智度论》所说之《𮔢勒》(或写作毗勒)一书有关[20][21][22][23] |
《弥兰王问》 | 失译:《那先比丘经》 | 可参见《杂宝藏经》卷九〈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 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8–10页. ISBN 7500421907 (中文(简体)).
- ^ 长老偈长老尼偈 (PDF).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1).
最初集成的巴利三藏中,是没有《小部》的。《岛史》论述第一次结集时,只提到“品、五十集、相应、集”这中部分,这便是经藏四部的刍型...关于《小部》的集成。前面已经谈到,《小部》的集成晚于其它四部。其中大部分经文没有经过三藏结集,是在其它四部成立之后,将尚未编入者汇集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小部》才汇成一部,与其他四部并列,组成经藏的“五部”。但是,《小部》中的某些经文,却是相当古老的。
- ^ A textu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Khuddaka Nikaya – Oliver Abeynayake Ph. D. , Colombo, First Edition – 1984, p. 113.
- ^ 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收錄清單.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 ^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 破說我品第九.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kṣudrake' pi câgame daridrabrāhmaṇam adhikṛtyôktam—【真】于少分阿含中。为波遮利婆罗门。说此偈言 【玄】世尊于杂[类?]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拕梨说
- ^ 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有五阿笈摩。谓长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应阿笈摩。杂类阿笈摩。”
- ^ 《善见律毘婆沙》:“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
- ^ 据善见律毘婆沙卷一载,有:法句(巴 Dhammapada)、喻(巴 Apadāna)、妪陀那(巴 Udāna)、伊谛佛多伽(巴 Itivuttaka)、尼波多(巴 Sutta-nipāta)、毘摩那(巴 Vimāna-vatthu)、卑多(巴 Peta-vatthu)、涕罗(巴 Thera-gāthā)、涕利伽陀(巴 Therī-gāthā)、本生(巴 Jātaka)、尼涕娑(巴 Niddesa)、波致参毘陀(巴 Paṭisambhidā)、佛种姓(巴 Buddhavaṃsa)、用藏(巴 Cariyā-pitaka)十四部
- ^ 9.0 9.1 9.2 长老偈长老尼偈 (PDF).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1).
- ^ 問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書中引用出處.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 印顺.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 ^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 [201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0).
- ^ 马哈希长老《内观要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缅甸政府决定举办一场空前的“第六次佛典结集”(Chaṭṭha Saṅgāyanā),旨在将2500年前的佛陀教法更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项历时两年(1954-56年),获得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主要南传佛教国家支持,超过2500名僧侣出席参与的活动,在仰光盛大地展开。
- ^ Hinüber, Oskar von (2000).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3-4 §4, 76 §157.
- ^ 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譯經紀錄.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 ^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 庄崑木译, 商周出版
- ^ 巴利《經集》(Sutta-nipāta)簡介. [201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 ^ 印顺.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四節 長老偈‧長老尼偈‧譬喻.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 ^ Stefano Zacchetti. An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 Corresponding to Chapter 6 of the Peṭakopadesa: An Shigao's "Yin chi ru jing" Ṫ 603 and Its Indian Original: A Preliminary Survey.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2, 65 (1): 74-98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 ^ 水野弘元. 巴利論書硏究.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 ^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蜫勒(上音毗,正作蜌也。梵言毗勒,秦言箧藏也。……又古魂反虫名也,非。呼传写久,悮也)。”
- ^ 吉藏《三论玄义检幽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引《大智度论》:“何等是三门?一者毘勒门,二者阿毘昙门,三者空门,乃至𮔢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𮔢勒门论义则无穷。又第二卷曰: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𮔢勒。𮔢勒秦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三者𮔢勒,略说三十二万言,𮔢勒法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毘昙也。”,又称“毘字论作𮔢,即同音也。均师章言:亦云鞞勒者,鞞音卑也,又歩迷反。”
- ^ 吕澂.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我国《智论》开始流传的写刻本误作“蜫勒”。何以知道“蜫”是“𮔢”之误呢?因为译者在此词下注云:“秦言箧藏”,亦即三藏之藏。近代日人获原云来作了考证,说藏字在巴利文是“𮔢勒” Pela,等于梵文的 Peṭa,因而“蜫”应是“𮔢”之误才能对音。
外部链接
- Khuddaka Nikaya in Pali and English at "MettaNet - Lanka"
- Khuddaka Nikaya in English at "Access to Insi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Pali Tipitak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ipitaka.org --- 第6结集本のパーリ语原文を、様々な文字で読める
(Tipiṭaka (Roman) > Tipiṭaka (Mūla) > Suttapiṭaka > Khuddakanikāya) - Suttacentr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ttacentral 様々な言语訳が読める総合的な三蔵に関するサ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