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秃鹫
白头秃鹫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
科: | 鹰科 Accipitridae |
属: | 白头鹫属 Trigonoceps Lesson, 1842 |
种: | 白头秃鹫 T. occipitalis
|
双名法 | |
Trigonoceps occipitalis | |
分布范围 留鸟 可能存在的留鸟 非繁殖区 可能灭绝 已灭绝
| |
异名 | |
|
白头秃鹫(台湾作白头鹫,学名:Trigonoceps occipitalis)是鹰科白头秃鹫属下的中型秃鹫。[3]它们居住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热带地区各地,栖息在混合型的落叶林地、稀树草原中。[4][5]白头秃鹫的羽毛颜色相间,呈白色的头、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腹部及腿。[4][5]鸟喙呈橘色、眼周蓝色,而面部则呈裸露的粉红色皮肤。[4][5]两性异形,主要差别在翅膀内侧的羽毛颜色不同。[4][5]
它们是旧大陆秃鹫的其中一员,但除了吃腐肉跟骨头碎屑之外,它们也会猎食活物,其较接近捕食性猛禽的视觉有助于其捕猎一些小型动物或抢夺其他鸟类的食物来吃。[4][6]:129[7]而白头秃鹫之间有时也会有协同狩猎的行为。[4][5]它们的繁殖地点通常位于树上高处,巢由树枝、草及毛发组成,每次产1颗卵,51—56天孵化,110—120天离巢,并在6—7年后性成熟。[4][5][8]
然而白头秃鹫面临栖息地破坏、人为破坏和中毒的威胁,使其数量正不停地逐步下降,2016年的最新估计仅约5500只。[9]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危物种,急需保护。[1][9]
物种发现与命名
白头秃鹫第一个的确切的纪录是在英国自然学家Burchell在他1824年所出版的游记《南部非洲内陆之旅》(Travels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ern Africa)里,描述了他1812年在南非北开普省马特洛温河(Matlowing River)的旅途上,队伍中的一只狗因意外死亡而引来乌鸦及秃鹰自附近过来取食,伯谢尔与他的伙伴随即射杀了其中一只秃鹰作为标本,并在书中描述及命名为Vultur occipitalis。[10][4]1842年,勒内-普里梅韦勒·莱松将其独立一属Trigonoceps;1951年,英国鸟类学家查尔斯·马修·牛顿·怀特认为其外观相似而将其重新分类进秃鹫属Aegypius内。[4]自2003年起,白头秃鹫又被移回莱松所建立的Trigonoceps内。[3]但现今仍有时候会跟黑兀鹫、皱脸秃鹫一同被归类进秃鹫属内。[4][8]
属名Trigonoceps是拉丁文的合成词,由具“三角形”含意的trigonum(源自古希腊语τρίγωνος)及-ceps(源自caput,有“头部”之意)组成,莱松用以描述其略呈三角形的头骨。[11]:390[4]种加词occipitalis来自晚期拉丁语,是“头后面的”的意思。[11]:278
目前无亚种,是白头秃鹫属下唯一的单型种。[3]有纪录显示从西部非洲到东南侧高地,其体型呈渐大的连续性变化。[5]
形态描述
体长72—85厘米,体重3.3—5.3千克(平均4.26千克);翼展207—230厘米,翼长61—66厘米;尾长26.5—29.5厘米,跗骨长95—110毫米。[5][8]鸟喙平均宽23.8毫米、深33.5毫米。[12]属中等体型的秃鹰。[4]其寿命未知,但据2020年的一份研究预测其寿命约有24年左右。[13]
成鸟头部覆有白色的绒毛;喙呈红色或橙红色;眼睛虹膜黄色,周围则是蓝色;脸及喉部皮肤裸露且呈粉红色,在兴奋时会变红。[4][5]上半身主要为黑色,具有明显的带有浅黄色边缘的中翼覆羽;嗉囊、下腹部和大腿部为白色,脚为亮粉红色。[4][5]这种颜色与较具攻击性的皱脸秃鹫有几分接近,可能因此有利于抢食。[14]其翅膀长而宽阔,尾巴偏短而成楔形,但可能因磨损变成其他形状。[5]与其他秃鹰较为不同的是,它们的视野宽度较宽而靠前,比兀鹫属鸟类多了10度,而接近捕食性的猛禽。[7]
雄雌异形,雌性体型大雄性2%、体重重17%,且雌性的二级飞羽内侧呈白色,而雄性则为灰色。[4][5]
亚成鸟主要呈深棕色,眼睛黑褐色,翼上覆羽上有淡黄色鳞片状斑纹,脚粉褐色,头部的颜色会由刚出生时的白色逐渐转为较成鸟黯淡的褐色。[4]幼鸟在12—13个月开始逐步换羽成成鸟的羽毛,这过程会一直到六至七岁时性成熟为止。[5]在飞行时从下方观察可见尾部可能会有相当不明显的白色边线。[5]
成鸟的明显特征不容易与其他物种搞混,但亚成鸟有可能会与皱脸秃鹫亚成鸟及西域兀鹫相似,但在飞行时观察可见三者腿部颜色不同:皱脸秃鹫亚成鸟是全黑、西域兀鹫是深灰色、而白头秃鹫亚成鸟是白色的。[5]
分布与栖息地
白头秃鹫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分散区域,介于北纬17度至南纬29度的地带,约21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3][4][5]包含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马利南部、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苏丹南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西部、厄立特里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南部、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南非东部和斯威士兰。[5][8]
它们居于混合型的落叶林地、稀树草原、荆棘灌木丛或有少量草原的环境中,并可能跟猴面包树的分布有所相关。[4][5]但觅食时可以到完全开阔的地区、亚沙漠地区或者有密集树木的森林内找寻食物。[5]自海平面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都有机会可见它们。[5]
习性
成鸟几乎不太有迁徙行为,可能是非洲秃鹰内最为定居的鸟类。[5][8]但亚成鸟个体会迁徙,并有追踪到其移动了117公里远的纪录。在西部非洲或查德的白头秃鹫亚成鸟有追着雨区移动的迹象。[5]通常独居,仅有时可见以一只成鸟跟一只亚成鸟一同行动。[5]配对成功的白头秃鹫会一起在繁殖区域上升和盘旋,并在产卵前在或靠近巢树附近一起栖息。[5]其在地面的走路姿势特殊,曾被形容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傲慢姿态”。[14]
食性
白头秃鹫主要是以动物尸体或骨头碎片为食的腐食性,通常在群体的边缘觅食。[4][5][6]:129曾有纪录的食物包括小岩羚、白颈鼬、野兔、陆龟、巨蜥、白蚁、蝗虫、干涸水池里的鱼或两栖动物,也包含大红鹳和小红鹳的蛋、雏鸟或成鸟本身。[4][5]它们通常是最早抵达动物尸体附近的食腐动物之一,并先抢下一块肉之后在一旁安静觅食,否则会被其他更为大型的秃鹫驱赶。[5][6]:129
它们除了腐食,也会掠食或劫掠活体动物,并会协同狩猎。[4][8]捕食的对象包含瘦猫鼬、珠鸡、树松鼠、小型哺乳动物、蜥蜴、巨蜥甚至是毒蛇。[4][8]非洲秃鹳或是其他体型大如非洲海雕的猛禽都曾经被白头秃鹫抢过食物。[5]
繁殖
繁殖季依区域有所不同:在西非的是10—5月;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是10—6月;在东非则整年都有可能,取决于当地雨季时间;南非约5—1月。[5][8]较没有明显的空中展示行为,但有观察到雄性会在雌性待在巢中时,飞高、向下俯冲、折叠翅膀再飞高的行为,这种动作类似于同科真雕属鸟类的产卵前及求偶行为。[8][15]鸟巢选定后具有一定的领域,两个巢之间约会距离1公里远。[4]在南非的观察中发现它们会在巢穴上交配,每次发费约15—20秒,并会发出不寻常的叫声,交配完后可能会双双飞离巢穴。[15]
通常在距地面5—21米以上高处的金合欢树、猴面包树或其他榄仁属或南洋参属平顶树的树冠或上层分岔处,以树枝、草和毛发为材料筑大而扁平的巢,巢约80—170厘米宽、20—60厘米深。[5][8]巢穴可能隔年会重复利用。[8][15]每次产下一颗白色卵,常带有红褐色和淡紫色的斑点,长86毫米、宽66毫米。[4][8]若繁殖季早期时繁殖就失败,则有机会再产第二颗卵。[8]
卵由双亲共同孵化,约51—56天后破壳而出。[5][8]刚出生的雏鸟全身为白色羽毛,由父母亲反刍喂食或将食物放置在巢穴内喂食。[4]幼鸟约在110—120日龄时可离巢,双亲会继续喂养它们约5个月的时间。[4]在6—7年后性成熟。[5]
通常每年的繁殖成功率为65—75%之间,但繁殖后的隔年有61%的配对不会再度尝试繁殖,若当年年均雨量较低,则可能不繁殖的比例会更高。[5][8]曾有观察到皱脸秃鹫会孵化和喂养白头秃鹫幼鸟长大的纪录。[5]
叫声
白头秃鹫是几乎完全沉默的鸟类,但有可能会为了与其他鸟类抢食而发出一些吱吱嘎嘎的声音。[5]
威胁
其主要威胁是中毒、人类迫害和生态系统变化。[4]
食物中毒
人类用以毒杀那些危害小型牲畜的胡狼所使用的毒药、在东非用以毒害鬣狗或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的毒饵或加保扶,使白头秃鹫食用其尸体时遭间接毒害而死亡。[9]
在2012和2013年,包含各种秃鹰在内800只鸟类在纳米比亚尚比西河附近误食含有毒药的大象而死。[16]在2019年,在博茨瓦纳也发生了一次盗猎者毒杀三只大象后引发的大规模毒害事件,导致537只秃鹰死亡,而其中包括了17只白头秃鹫,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是盗猎者为了避免在空中的鸟类泄露其位置所致。[17]
用于家畜的双氯芬酸已被指出对兀鹫属的鸟类是会致命的药剂,可能会对关系相近的白头秃鹫造成同样的危害。但目前仍无证据显示它们有食用家畜尸体的情况。[9]
人类迫害
国际间的猛禽贸易也对该物种构成威胁,西部及中部非洲曾有相关贸易纪录。[9]2005年,意大利政府就曾没收了30只白头秃鹫。[9]
传统文化的作法也导致部分白头秃鹫受害,在南非,白头秃鹫会被捕捉用以传统医药。而在赞比亚,白头秃鹫会被故意杀死用于巫术。[9]
环境变化
在其栖地,中型哺乳动物和有蹄类的数量正逐渐减少,并同时受到农业开发而导致其栖息地变化。[9]在人为干扰严重的区域,因为白头秃鹫对环境的变化相当敏感,可能会因此放弃它们的巢穴而导致育幼失败,并让它们高栋集中于特定区域。[9]
物种数量与保护状况
在较旧的调查内估计其总体数量约有10500—18750只白头秃鹫;但在2016年的近一次调查中,其整体数量估计仅余5500只。[9]且整体种群的数量趋势仍然是在快速的下降中,2016年的调查中估计其每年总体的数量下降率介于2.8—8.8%之间,相当于每三代总体数量就会下降约59—94%,并在西部及南部非洲的地区调查中都录得类似的数据。[9]在1992年的调查中,每100公里平均有0.25—1.2只白头秃鹫,而最高密度的地方是乌干达和喀麦隆,可达每100公里9.3只。[5]
自1940年代以来,西部非洲的数量就开始急遽下降,在2016年的调查中,非洲东部有721个巢穴、中部548个、南部468个和西非156个。2008年在博茨瓦纳的三个保护区仅发现了4个巢穴,而在尼日尔1995年以来仅有4笔的纪录。2013年,在南非最大的保护区内约有50个巢穴,但威胁持续存在则可能导致未来在南非国境内消失。[9]
由于其数量下降的情况仍持续存在,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它们的受威胁等级逐年不断被提升:2004年时是无危,2007年时是易危,到了2015年被调整成极危。[1][9]
白头秃鹫是《欧亚非迁徙猛禽保护备忘录》附录一的物种,同时在《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是附录二的列表物种,以利国际间的合作保育及规范其国际贸易行为。[18][2]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BirdLife International. Trigonoceps occipita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e.T22695250A205380033. [2023-06-25]. doi:10.2305/IUCN.UK.2021-3.RLTS.T22695250A205380033.en .
- ^ 2.0 2.1 CITES. Appendices (PDF). cites.org.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2) (英语).
- ^ 3.0 3.1 3.2 3.3 3.4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IOC World Bird List 13.1. [2023-05-12]. doi:10.14344/IOC.ML.13.1 (英语).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Keith, L. Bildstein. Vultures of the World: Essenti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501765032 (英语).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Ferguson-Lees, James; Christie, David A. Raptors of the world.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2001: 442—443. ISBN 978-0-6181-2762-7 (英语).
- ^ 6.0 6.1 6.2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2.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2: 195 [2023-06-26]. ISBN 84-87334-15-6 (英语).
- ^ 7.0 7.1 Portugal, Steven J.; Murn, Campbell P.; Martin, Graham R. White-headed Vulture Trigonoceps occipitalis shows visual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hunting raptors. Ibis. 2017-04, 159 (2): 463–466 [2023-06-28]. doi:10.1111/ibi.12448 (英语).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Kemp, Alan C.; Kirwan, Guy M.; Christie, David; Sharpe, Christopher J. White-headed Vulture (Trigonoceps occipitalis), version 1.0.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06-26]. doi:10.2173/bow.whhvul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英语).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Haskell, L.; Baker, N.; Barlow, C.; Bowden, C.; Brown, C.J.; et al. White-headed Vulture (Trigonoceps occipitalis)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 BirdLife Data Zone.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6) (英语).
- ^ Burchell, William J. Travels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ern Africa 2. London: Longman, Hurst, Rees, Orme, and Brown. 1824: 329 [202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英语及拉丁语).
- ^ 11.0 11.1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语).
- ^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6-13].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英语).
- ^ Bird, Jeremy P.; Martin, Robert; Akçakaya, H. Reşit; Gilroy, James; Burfield, Ian J.; Garnett, Stephen T.; Symes, Andy; Taylor, Joseph; Şekercioğlu, Çağan H.; Butchart, Stuart H. M. Generation lengths of the world's bir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xtinction risk.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0-10, 34 (5): 1252–1261 [2023-06-28]. ISSN 0888-8892. doi:10.1111/cobi.134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英语).
- ^ 14.0 14.1 Londei, Tiziano. The colourful White-headed Vulture Aegypius occipitalis : enhancement of threatening signals for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Ostrich. 2010-07-13, 81 (2): 159–162 [2023-06-28]. ISSN 0030-6525. doi:10.2989/00306525.2010.488382 (英语).
- ^ 15.0 15.1 15.2 Murn, Campbell; Holloway, Graham J. Breeding biology of the White-headed Vulture Trigonoceps occipitalis in Kruger National Park, South Africa. Ostrich. 2014-05-04, 85 (2): 125–130 [2023-06-28]. doi:10.2989/00306525.2014.9245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 ^ Hartman, Adam. 500 birds poisoned. The Namibian. 2013-08-09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英语).
- ^ Hurworth, Ella. More than 500 endangered vultures die after eating poisoned elephant carcasses. CNN. 2019-06-21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英语).
- ^ Birds of Prey (Raptors) | Raptors. CMS.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