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观藏经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华观藏经楼
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重庆市市中区凯旋路
时代
编号21
登录1983年12月1日
东华观藏经楼
第一批重庆市(直辖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渝中区凯旋路
时代明代
编号47
登录2000年9月7日

东华观,位于今重庆市渝中区凯旋路73号(原东华巷7号)。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巴县志》记载:“东华观,在东华巷,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明天顺七年(146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俱重修。有唐宋御制碑赞,按《蜀中名胜记》引旧《志》云:城中有东华观。观后有东华十八洞,皆相通。今士人呼其为神仙口,相传东华真君于此得道。观之后殿,民国毁于火”。后殿遗址已改建为凯旋路的公路,前殿即为现存之藏经楼(一说为玉皇殿或黄经楼)。

1983年12月1日列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000年9月7日列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

建筑布局

清末以来此庙产地基共300余方丈,公共慈善机构、团防、小学及山货帮同业工会均使用租佃过。东华观是历史上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的一组宏大的古建筑群。

  • 1926年10月,因东华观内佃户德盛衣庄不慎失火,烧毁后殿及两廊房达200余方丈面积,火后还存藏经邱祖灵官三殿。当时东华观的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而过火面积竟达600余平方米[3]
  • 1939年,日机又炸毁了邱祖殿,此时,观内仅存藏经、灵官殿了。
  • 1942年市长吴国桢主持修筑凯旋路时,东华观被公路所贯穿,公路上是藏经楼,公路下是灵官殿,而灵官殿已被警察所占用,观内实际使用藏经楼一殿。
  • 1948年7月10日,住持吴理端在《重庆寺庙登记表》中谈到当时观内共有:“土地贰亩陆分陆厘玖毫,不动产总市值1.5万元”。另据同时的《法器登记表》载,当时存偶像11尊(一般为圆雕像)、画像2尊、礼器1堂、法器1堂(法器:大铁钟1口、铁磬5个、木鱼2个、经典30册,价2000元)。
  • 1949年后,藏经楼的使用权一直在道教,但作为宗教活动场地的时间不长,多用作生产车间。

民国十五年被大火烧后,余下的庙宇和住房仅有原面积的三分之一。原下殿庙大门口两边石柱刻对联为:“看涂山云影飞来无限天光供一府,问字水梅花开放几分春色到三巴”。(三巴重镇摩崖石刻至今在较场口红岩幼儿园后面的岩壁上,字径均约一米左右,完好可识,但刻年无考)规模宏大,巍峨壮观[4]

藏经楼[5]

坐北向南偏西40度,面阔5间14.86米,进深4间9.3米,檐柱高7.15米,建筑通高9.2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盖黄色琉璃瓦,安绿色琉璃正脊和垂脊。下层檐施斗栱22攒,斗栱为出两跳五踩计心造。上层檐施斗栱18攒。斗栱为出三跳七踩计心造。斗棋足材为0.07×0.21米,斗栱通高0.56米,殿的后部建柱,石坎的平面延长线与前檐柱离地高3.8米的部位平,就在这道延长线上铺楼板。楼上原供有泥塑金身玉皇像,楼下有明代铜铸像,均已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楼下现已废为地下室,不能进入,其基座、踏道等均因建设而湮没。

东华观藏经楼为古建筑经典之作,其梁柱、斗棋作工考究,脊饰、门窗、瓦当等雕造精美,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重庆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现东华观产权归道教,使用单位为印制十一厂。根据政策规定现已停止用于厂房库房使用。而紧靠东华观的印制十一厂公房开辟为火锅店。在1994年城乡建委开发此片区时,将东华观纳入整体规划,安置于凯旋大厦,后因道教与印制十一厂房屋面积的争议,至今未能迁出。

参考文献

  1.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重府发〔1983〕208号,1983年12月1日
  2.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00]83号,2000年9月7日
  3. ^ 民国十六年(1927年)编的《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月刊》第5期
  4. ^ “明代道教建筑——东华观藏经楼”,达应建,重庆市渝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重庆市渝中区文史资料》第十二辑,2002.10.第223-224页
  5. ^ 吴涛.《巴渝文物古迹》.重庆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28-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