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包豪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Dessau and Bernau(英文)
Bauhaus et ses sites à Weimar, Dessau et Bernau(法文)
位置 德国欧洲和北美地区
标准文化:(ii)(iv)(vi)
参考编码729
登录年份1996年(第20届会议
面积8.1614
包豪斯在德国的位置
魏玛
魏玛
德绍
德绍
贝尔瑙
贝尔瑙
包豪斯的标志
包豪斯新校舍,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
包豪斯博物馆 - 特拉维夫

国立包豪斯学校(德语:Staatliches Bauhaus德语发音:[ˈʃtaːtlɪçəs ˈbaʊˌhaʊs] ),通常简称包豪斯Bauhaus),是一所位于德国魏玛艺术建筑学校,讲授并发展设计教育。“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组成(“Bau”为“建筑”,动词“bauen”为建造之意,“Haus”为名词,“房屋”之意),由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1919年时创立于魏玛。学校经历了三个时期:1919年至1925年魏玛时期、1925年至1932年德绍时期和1932年至1933年柏林时期,以及三任校长:1919年至1925年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925年至1930年的汉斯·迈耶以及1930至1933年的密斯·凡德罗,1933年在纳粹政权的压迫下,包豪斯宣布关闭,同年也是魏玛共和的结束。

由于包豪斯学校对于现代建筑学的深远影响,今日的包豪斯早已不单是指学校,而是其倡导的建筑流派或风格的统称,注重建筑造型与实用机能合而为一。而除了建筑领域之外,包豪斯在艺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等领域上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历史

1919-1925年魏玛时期

背景

包豪斯的创办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1883 – 196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掀起“十一月革命”改制魏玛共和,知识分子们面对战败的屈辱,怀抱狂热的社会改革理想,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这股思想潮的建筑与设计学校,以实现他对团队合作精神、发扬手工艺传统训练及乌托邦式的理想。

1915年,位于魏玛的魏玛市立工艺美术学校(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由威廉·恩斯特创办)校长亨利·范德费尔德退休,推荐格罗皮乌斯为继任人选。之后学校被强制解散,此举受到魏玛部分官员反对,并在魏玛艺术学院德语Kunstgewerbeschule Weimar院长弗里茨·马肯森英语Fritz Mackensen的支持协商下,将工艺学校缩小为艺术学院的一个科系,同时自行开办建筑学校,格罗皮乌斯则担任这所拟议中的建筑与工艺联合学校的主管,然而计划细节模糊,格氏也不满职位权责不明确,加上正处于战时,此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战后经过格罗皮乌斯多次与魏玛官员商谈与阐扬目的,1919年3月16日,格罗皮乌斯正式被委任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的校长,3月20日,格罗皮乌斯正式建议并获准将这所合并的学校更名为“国立建筑学院(即包豪斯)”(des Staatliches Bauhaus),并于4月1日正式开学。

1919年3月20日,发表了由格罗皮乌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部分宣言“…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将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刻、绘画结合而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1],展现了包豪斯教育的崇高理想与目标。包豪斯宣言的木刻版画封面是由德裔美籍表现主义画家莱昂内尔·费宁格创作的“大教堂”[2]

起初格罗皮乌斯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分别是莱昂内尔·费宁格瑞士画家约翰内斯·伊顿以及德国雕刻家格哈德·马克斯英语Gerhard Marcks,和格罗皮乌斯本身共四人组成教职员阵容,直到后来才陆续有瑞士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自1920年起),奥斯卡·施莱默(自1921年起),俄国表现主义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自1922年起)与匈牙利构成主义艺术家莫霍利-纳吉·拉斯洛(自1923年起)的加入。

1923年,包豪斯成立后第四年,德国图林根政府正式要求包豪斯举办一次综合展览,事实证明在短短4年间,包豪斯在设计上的探索与尝试所建立的自信与风格,可以说非常成功,包豪斯第一次展览会共吸引了一万五千多名观众,受到整个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地评论家的热烈赞扬。在德国本身,赞成派与反对派时常在报章上发表评论,争执十分激烈。1924年,包豪斯参加德国莱比锡展览会(Leipzig Exhibition),其参展作品获得极高评价,有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五十余家厂商向包豪斯订购设计作品,但由于当时学校设备与资金有限,以致全体师生忙碌五个月也未能完成全部订单。

由于魏玛时期的任教教师与魏玛共和有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包豪斯表示赞扬的人,往往被视为是左派国际主义人士,也因此刚开始时右派政府一直抱持着反对包豪斯的态度。在1924年2月图林根议会选举后政治形势转变,左派的执政党相较于里夏德·洛伊特霍伊塞尔德语Richard Leutheußer所领导的右派DVP党,少了百分之五十的席位,政治局势丕变。在这种局势下,其他城市建议包豪斯的老师及学生们换一个新的地方让学校继续运作,再加上图林根政府亦感受到财政与政治上的现实压力,最后魏玛的包豪斯终于在1925年时结束运作,并搬到德绍继续教学。

教学

包豪斯的目的是成为结合建筑、工艺、与艺术的学校,按照格罗皮乌斯的理想,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结合艺术与技术,将艺术家、工匠与工业之间的界线抹除,方能提升德国的工业水准。使得包豪斯的教学在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同样重视,基本上是以艺术家、工艺家为中心所建构的工作坊(Werkstätten)形式教学,教师学生之间以“师傅”(master)、“技工”(journeyman)与“学徒”(apprentice)的中世纪行会(Medieval Guilds)用语互相称呼,倡导中世纪建造大教堂般,建筑师、工匠与艺术家集体协调工作的精神。

在当时并没有一位艺术家或工匠是理论与技术兼具的,因此包豪斯在前几年都采双轨教学制,由教导艺术形式、色彩、绘画的“形态教师”(Form meister)与传授技术、手工艺、材料的“技术教师”(Handwerks meister)共同教授。然而看似有道理的制度实际执行上却是困难重重,形态教师的教学影响力常大于技术教师,两种教师所受教育的不同、教学方向我行我素与薪资待遇差别等问题,使得包豪斯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两派教职员分裂的情况。一直要到1925年,包豪斯有了第一届理论技术兼备的毕业生留下担任教师,才结束了双轨教学。

新生在进入包豪斯必需接受6个月的基础课程预备教育,以解决初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来自各国的菁英留学生与战后德国涌现的新劳动阶层,年龄遍布19岁至40岁),通过训练后依据所长被分配到不同的实习工厂中,接受3年的工作坊专业教育,结业合格者授以“技工证书”(journey diploma),可选择就职或继续攻读建筑师专业教育,参与不设年限的实习与高等养成训练,经考查成绩满意后才能授以“包豪斯文凭”,一般需时4至5年。

约翰内斯·伊顿(1887-1944)在基础课程训练的教学上,摆脱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强调对材料的观察、研究与实际运用,使学生从经验中获得工艺技术上的启发,然而比起理论,他偏好应用直觉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脱离现实,去追求“未知”与“内在的和谐”,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对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的立场带来强烈的矛盾。

风格

在前工业时期产品的引导下,开始尝试将罗马式设计风格转化并结合现代组构方式操作。[来源请求]

包豪斯风格起初为表现主义,尤其受到约翰内斯·伊顿的个人直觉式、神秘主义的教学影响很大,与格罗皮乌斯理想中的“集体创作”大相径庭,也偏离了包豪斯与工业生产结合的宗旨,学生在伊顿神秘、权威的偶像式教育下,所展现出的自然崇拜与自我表现的神秘主义,已经与当时工业设计训练的理性立场违背。

1921年,在柏林郊区,由木材商人阿道夫·佐默费尔德德语Adolf Sommerfeld (Bauunternehmer)委托包豪斯木工工厂的私人住宅建筑案,是表现主义时期的揭幕作品夏日屋(Haus Sommerfeld),室内所有设计皆为包豪斯木工部门学生作品。

1921年,荷兰风格派运动精神领袖特奥·范杜斯堡造访魏玛,对于同样追求知性与秩序、工业发展导向的包豪斯,被伊顿的神秘主义风格所垄断感到震惊,并提出严厉批评,1922年杜斯堡在魏玛举办“风格派新艺术演讲”,主要批判表现主义的弊病,以及阐述构成主义的理论,规律富有秩序、非个人的、理性化的设计风格,与包豪斯的工业生产、面向实际的宗旨相吻合。风格派开始影响包豪斯,同时也让格罗皮乌斯慎重地考虑往后的走向,他开始放弃战后初期的乌托邦理想与手工艺倾向,提出应该从工业化倾向来发展设计教育的理念。

为了挽救包豪斯的方向与误解,1922年6月,格罗皮乌斯聘请了瓦西里·康定斯基,借由他理性的科学理论课程让教学重新走上轨道。1922年10月,格罗皮乌斯公开劝退伊顿辞职,并在1923年由莫霍利-纳吉·拉斯洛取代他的职务,在保罗·克利、康定斯基与纳吉的教学努力下,包豪斯风格逐渐走向理性主义构成主义

1923年,在包豪斯第一次展览会上展出的模型屋非洲号角格奥尔格·穆赫英语Georg Muche设计,简单的立方体外观,利用钢筋与混凝土结构建成,每个房间都有明确不可取代的功能,室内灯光由纳吉设计,家具皆为马塞尔·布劳耶的作品,具新即物主义的组成与荷兰风格派运动的特色,有着“冷,极简,机械”的意象。

1925年德绍时期

1925年包豪斯迁校至德绍。此时期可谓包豪斯发展重要的转捩点。为了建立起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与介绍现代美学思想与成就,格罗皮乌斯与纳吉担任编辑,聘请包豪斯教授与具领导地位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撰写,出版了一套规模宏大的设计理论丛书“包豪斯丛书”(Bauhaus Books)。

1926年12月4日,由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的包豪斯德绍校舍全面落成,延续法古斯工厂的设计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采光面积,各种构造的灵活运用,各立面皆有独自造形特色的律动感,校舍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表现了崭新的建筑空间观念,成为格罗皮乌斯不朽的“建筑宣言”。较特别的是全体师生皆参与建筑过程,集会厅、金属管家具、室内装饰均由师生设计。同时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教员宿舍(Meisterhäuser),以住宅手法操作,将包豪斯建筑示范性地结合,表达了住宅创作发展意向。第一批以新钢管材料设计的家具在此设置,这些家具由马塞尔·布劳耶马特·斯塔姆英语Mart Stam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第一个悬臂椅(Freischwinger)。并开始以工厂实习作团体操作。

1927年,在教学基础成熟、新校舍的建筑参与经验,以及德绍市议会委托的建筑案等背景,格罗皮乌斯顺水推舟成立了建筑系,并聘请瑞士建筑师汉斯·迈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完成了格罗皮乌斯成立包豪斯的原始目标。

1928年4月1日,格罗皮乌斯在为包豪斯校务奋斗了9年之后,辞去了领导人职务,并推荐迈耶成为新的领导人。迈耶对包豪斯的期望不只是以全民需求取代奢华需求(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而且是密集地结合工厂一起操作。在迈耶的领导下,包豪斯终于有了第一笔的盈收,然而迈耶的极左派、泛政治化与反艺术立场,使他与教职员、德绍政府的关系开始恶化,布劳耶、拜尔英语Herbert Bayer、纳吉相继辞职。他更积极鼓吹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宣扬共产主义思想。这种将政治带进教学的举动,特别是与德绍政府相左的政治立场,终使包豪斯的社会地位岌岌可危,1930年6月,在政府与学校的舆论压力下,格罗皮乌斯逼迫迈耶辞去校长职务。

格罗皮乌斯期待能有一位公正客观、立场中立的人物来挽救包豪斯的声誉,便邀请密斯·凡德罗接手领导包豪斯。密斯·凡德罗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终止学校内所有政治运动,并积极推动建筑教育研究,才使教学逐渐上轨道,然其方向已转变为机能主义,课程也与原先的包豪斯大不相同。

1931年纳粹党在德绍大选获胜,包豪斯在纳粹主义下被认定为“非德国的”事物(包括共产主义的政治纪录、被冠上“犹太式”的现代主义建筑),而下令关闭学校,密斯·凡德罗于1932年10月关闭德绍包豪斯,带领包豪斯师生前往柏林。

1932年柏林时期

1932年,包豪斯迁至柏林施泰格利茨一处废弃电话工厂继续教学,此时基本上算是苟延残喘,经济已陷入困境,仅由包豪斯本身的设计专利费用、魏玛政府答应支付至1935年的经费,和师生们的作品收入来支持教职员的薪资。

1933年1月,纳粹政府取得国家政权,4月德国文化部下令关闭包豪斯,4月11日师生被盖世太保强制驱离并占领学校,密斯·凡德罗多方奔走交涉,仍不敌纳粹的全面封杀。8月10日,密斯·凡德罗以经济困难为由,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

包豪斯的主角,如约瑟夫·艾伯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莫霍利-纳吉·拉斯洛及密斯·凡德罗之后流亡至美国,在美国黑山学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有着重要的转折点,让这些包豪斯的教师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与设计理念。尤其在建筑领域,与产品-平面沟通设计,快速地建立包豪斯的方法与理论。

格罗皮乌斯于1934年前往英国短暂居住,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马塞尔·布劳耶也跟随格罗皮乌斯前往美国。

密斯·凡德罗于1937年赴美,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莫霍利-纳吉1937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创立新包豪斯(New Bauhaus),即芝加哥设计学院英语IIT Institute of Design前身。

约瑟夫·艾伯斯被聘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黑山学院讲授艺术及耶鲁大学教育平面设计。

1945年以后

位于柏林的包豪斯博物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包豪斯校友马克斯·比尔英语Max Bill领导,以包豪斯为典范,设立乌尔姆造型学院

1970年初,一组已认证修订之家具与现成物上市,这些包豪斯风格规格化的意向到今日还是深具影响。

1996年在德绍与魏玛的包豪斯建筑物,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7年该世界遗产扩展增加位于贝尔瑙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的包豪斯建筑,合称为:“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

两德统一后的1995-1996年间,德国政府重新复名魏玛包豪斯大学,使得该校转变为公立综合大学性质的设计学术机构。

教授/学程

创校时期,总共有十三个不同的工作坊,列如下:

包豪斯工作坊

负责人
印刷工艺 莱昂内尔·费宁格
玻璃绘画 约瑟夫·艾伯斯约翰内斯·伊顿
金属工艺 约翰内斯·伊顿莫霍利-纳吉·拉斯洛
家具细木工艺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织造工艺 格奥尔格·穆赫英语Georg Muche
摄影 瓦尔特·彼特汉斯英语Walter Peterhans
壁画工艺 奥斯卡·施莱默瓦西里·康定斯基
舞台 洛塔尔·施赖尔英语Lothar Schreyer奥斯卡·施莱默
书本装订工艺 保罗·克利
陶艺 格哈德·马克斯英语Gerhard Marcks
建筑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展示规划 约斯特·施密特英语Joost Schmidt
和谐指导教师 格特鲁德·格鲁诺英语Gertrud Grunow

包豪斯历代校长

包豪斯艺术家

纪念

2019年4月12日,Google推出了Google doodle[3],以纪念包豪斯100周年。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王建柱. 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 台北市: 艺风堂出版社. 2003-05: 46. ISBN 957-8494-49-1. 
  2. ^ 存档副本. [201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31). 
  3. ^ 100th Anniversary of Bauhaus. www.google.com.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英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