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马桥文化
馬橋文化
地理範圍扬州
時期中國新石器时代
時間前1900年 – 前1200年
主要遺址上海市馬橋遺址
先前文化廣富林文化

吴越地区历史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崧澤文化
良渚文化
钱山漾文化
馬橋文化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于越
约前1100﹣前306
東甌
前472﹣前138

前306﹣前222

前222﹣前209
西楚
前209﹣前201

前202﹣196
劉濞
前202﹣前153
孫吳
196﹣280

280﹣420
南朝
420
|
58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589﹣618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624﹣907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吴越
907﹣978
杨吴
902﹣937
南唐
937﹣975

978﹣1276
方腊

1276﹣1355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張士誠
1355﹣1367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叶宗留

1646﹣1911


钱宝通
1708
张念一
1709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太平天国
1853﹣1864

中華民國
1911﹣1949
日据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1938
上海特别市政府 (日占时期)
1938–1945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分属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饶市)等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馬橋文化,發現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南地區的一种新石器文化,被視為太湖流域(包括杭州灣地區)的一個典型遺存,此類遺存最早發現於上海馬橋遺址中層,故1982年定名為馬橋文化,與越國歷史重疊,與百越相關。

簡介

馬橋文化距今約3900-3200年歷史,於1959年在原上海縣馬橋鎮東俞塘村發現,1982年被命名。馬橋文化來源於浙江西南 。和中原龍山文化後的岳石文化二里頭文化一樣,覆蓋著小於或等於良渚文化的地域廣度。

從年代上來講,馬橋文化緊接著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馬橋文化繼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類良渚文化因素在馬橋文化中不占主導地位。

馬橋文化的文化特徵出現返老還祖現象。如在馬橋古文化遺址中只發現了粗陋的陶器雜件,卻並沒有出土同時期其他文化已出現的,包括玉器,帶細刻圖案的陶器、象牙器等的精美物件。因此推斷馬橋文化良渚文化是不同來源的兩種文化。此外,作為馬橋文化原始文字的形器結構和表意方式,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為簡單。出現這種現象,考古界認為除社會發展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受生態環境的影響[1]。石器仍然為主要的生產工具,重要的是出現刀、鑿、鏃等小件青銅器。雖未發現鑄銅工具,但預示著古上海及長江下游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

文字

1959年,在馬橋遺址第五文化層(良渚文化)與第四文化層(馬橋文化)皆發現陶器陶文,屬於良渚文字。

参考文献

  1. ^ (中文)閔行概覽-春申溯源-馬橋文化. 閔行區人民政府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