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世界遺產列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是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瑞典於1985年1月22日接受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使該國的歷史遺跡及自然景物具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資格。截至2025年,瑞典共有15個世界遺產,包括13處文化遺產、1處自然遺產和1處複合遺產。[2]
瑞典首個入選的遺址為卓寧霍姆宮,在1991年於突尼西亞舉行的第十五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入選,[3]最近入選的是2012年的赫爾辛蘭帶裝飾的農舍。[2]此外,瑞典有2處多國共同遺跡,分別是與芬蘭共同擁有的高海岸/克瓦爾肯群島,及與另外9個國家共同擁有的斯特魯維測地弧。除已入選的遺產外,瑞典還有1處遺產列入預備名單。[2]
世界遺產列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10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的每個世界遺產必須符合至少1項標準,其中第一項(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項(vii)至第十項(x)則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及自然遺產標準的為複合遺產。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4]
* 多國共同遺跡
遺產名稱 | 圖片 | 地點 | 入選年份 | UNESCO 資料 | 簡介 |
---|---|---|---|---|---|
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a] | ![]() |
斯德哥尔摩省 59°19′23″N 17°53′00″E / 59.32306°N 17.88333°E |
1991 | 559; iv(文化) | 皇宫為瑞典王室的私人宮殿,位於斯德哥爾摩省埃克勒市鎮梅拉倫湖畔的卓寧霍姆(王后島)。宮殿可追溯至17世紀,並在18世紀進行修葺。建築物包括保存完好的劇院、中國宮及花園。整個建築物受到凡爾賽宮的影響,而城堡豐富的內部裝修亦反映了瑞典在17世紀歐洲的強大力量。[6]從1981年起,王室成員居住在宮殿的南翼。 |
比爾卡和霍高爾登 | ![]() |
斯德哥尔摩省 59°20′07″N 17°32′34″E / 59.33528°N 17.54278°E |
1993 | 555; iii, iv(文化) | 這2個遺址組成了維京時期的建築群,見證早期的經濟和政治擴張。比爾卡曾是波羅的地區重要的貿易中心,並在公元750年至980年達至巔峰。該位置亦是由聖安斯加爾於830年創立,瑞典第一個基督教會的所在地。在被錫格蒂納於10世紀取代成主要貿易中心後,比爾卡亦變得衰退。在1280年代皇家委員會所在地阿爾斯諾屋遺跡和附近的U11盧恩石碑可見,當時王室居所仍接近霍高爾登。阿爾斯諾屋同時代表中世紀瑞典封建制度的建立。[7] |
恩厄爾斯貝里鐵工廠 | ![]() |
西曼兰省 59°58′00″N 16°00′30″E / 59.96667°N 16.00833°E |
1993 | 556; iv(文化) | 17至19世紀期間,瑞典在製鐵業領先世界,當中以恩厄爾斯貝里鐵工廠為保存得最好和最完整的鐵工廠。該地區的開採和冶煉鐵礦的傳統可追溯至12世紀。第1個高爐在1681年建起以製造生鐵,而目前運行的高爐則於1778至79年建造,並融合該時期的一系列革新的科技技術,成為當時其中一間最現代化的鐵工廠。額外的熔鐵爐和窯則在19世紀建設。鐵工廠最終因為失去經濟效用而在1919年關閉。在工廠當中,超過50個不同屋齡和功能的建築得到保存,包括技術、行政和住宿等。 [8] |
塔努姆的岩刻画 | ![]() |
西约塔兰省 58°42′04″N 11°20′28″E / 58.70111°N 11.34111°E |
1994 | 557; i, iii, iv(文化) |
這群花崗基岩的石刻出自約公元前1700年至前500年的北歐青銅時代。遺跡有約1500個已知有刻畫人類、動物、武器、工具和其他物體的雕刻,當中面積最大的岩石雕刻名為维特吕克岩刻。它們提供有關雕刻者的生命和信仰的證據,以及可詮釋為當時主要的崇拜和邪教中心。[9]部分石刻畫已被填上紅色,令遊客更清楚見到刻畫內容,但此舉被批評為破壞其原貌和真實性。[10][11] |
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b] | ![]() |
斯德哥尔摩省 59°16′32″N 18°05′58″E / 59.27556°N 18.09944°E |
1994 | 558; ii, iv(文化) | 公墓位於斯德哥爾摩南部的老恩斯克德區。原址為松樹叢生的砂礫坑,後由貢納爾·阿斯普隆德和西古德·萊韋倫茨設計。公墓於1917至1920年建造,並在1940年前持續增加額外建築。公墓作為重要例子,展示建築元素和環境的完美融合,並長遠影響世界各地的墓場設計。[13] |
汉萨同盟城市維斯比 | 哥得兰省 57°38′30″N 18°17′45″E / 57.64167°N 18.29583°E |
1995 | 731; iv, v(文化) | 位於哥特蘭島的維斯比,在12至14世紀間為漢薩同盟在波羅的地區的主要中心。維斯比原本為維京人的聚居地,地處戰略位置,坐落擁有天然海港的岸邊,並以陡峭的懸崖峭壁作屏障。至13世紀,該地方轉變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城市,並被堅固的維斯比城牆包圍。當地有超過200間中世紀時期的倉庫和商人住宅得到保存。維斯比的地位在14世紀下半葉,因為戰爭、海盜和貿易路線改變而漸漸衰退,並於1525年受呂貝克的軍隊攻擊後進一步衰落。[14] | |
吕勒奥的加默尔斯塔德教堂村 | 北博滕省 65°38′46″N 22°01′43″E / 65.64611°N 22.02861°E |
1996 | 762; ii, iv, v(文化) | 教堂村是曾在斯堪的納維亞北部常見的定居地,而加默爾斯塔德是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教堂村。小鎮包含下呂勒奧教堂—一座建於15世紀的石教堂,以及超過400間木製小屋。小屋包圍教堂,方便於星期日和宗教節日前來的信徒。因應附近地區人煙稀少,加上在惡劣天氣下難以前往和離開小鎮,小屋提供暫住地方給信徒在回家前休息。[15] | |
拉普人居住区 | ![]() |
北博滕省 67°20′00″N 17°35′00″E / 67.33333°N 17.58333°E |
1996 | 774; iii, v, vii, viii, v(複合) | 拉普人居住區為瑞典北部的大型山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其面積為面積為940,900公頃(9,409平方公里),為世界上最大型且沒被改造的自然地區,至今仍是原住民族,即薩米人的居住地。他們在地區牧養馴鹿,並遵循傳統的年度遷徙路線。該地區有4個國家公園和2個自然保護區,以冰川地貌和生物多樣性為重要部分。[16]自2002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考慮將居住區擴展至位於挪威的蒂斯菲尤爾、赫勒莫伯頓和拉戈國家公園的峽灣。[17] |
卡尔斯克鲁纳军港 | ![]() |
布萊金厄省 56°10′00″N 15°35′00″E / 56.16667°N 15.58333°E |
1998 | 871; ii, iv(文化) | 卡爾斯克魯納為瑞典唯一的巴洛克風格城市。城市於卡爾十一世統治期間的1680年建立,以取代斯德哥爾摩成為新的瑞典海軍首要基地及作戰中樞。遺址包括特羅索島的海軍設備和內部堡壘,外部防禦設施則有皇后雪要塞(Drottningskär Citadel)和昆霍姆堡壘(Kungsholms Fort),此外還有舍爾夫瓦莊園和位於呂克比的王室磨坊。受到舊海軍基地啟發,卡爾斯克魯納也影響後來的海軍基地和同類城市的建設。[18] |
厄兰岛南部的农业景观 | ![]() |
卡尔马省 56°19′30″N 16°29′00″E / 56.32500°N 16.48333°E |
2000 | 968; iv, v(文化) | 在波羅的海的厄蘭島南部由一塊名為Stora Alvaret的廣闊的石灰岩高原佔據。面積為56,000公頃(560平方公里)。島嶼有約5000年的居住歷史。在數千年來,其貧瘠的土壤對限制土地的用途,所以部分指定地區為牧場,而另一些地區則用作耕種,故此留下了畜牧業和農務等人類生活痕跡。[19] |
高海岸/克瓦爾肯群島* | ![]() |
西诺尔兰省 63°18′00″N 21°18′00″E / 63.30000°N 21.30000°E |
2000 (於2006年拓展) |
898; viii(自然) | 高海岸於2000年獨立入選,後於2006年將範圍擴展至芬蘭克瓦爾肯群島,兩者均位於波斯尼亞灣。高海岸面積為142,500公頃(1,425平方公里),其中80,000公頃(800平方公里)為海洋部分。至9600年前冰川從高海岸消融以来,高地在等靜壓反彈下,導致約285米的隆起,並改變當地景觀。自末次冰盛期以來,冰河作用和多重地質作用下,形成高海岸一系列的不規則地形。遺址保留有完好的冰河時代的地形,也能看到前海岸線的遺蹟,提供機會認識地球表面冰凍和陸地抬升區域形成的重要過程。[20] |
法伦的大铜山矿区 | ![]() |
达拉纳省 60°36′17″N 15°37′51″E / 60.60472°N 15.63083°E |
2001 | 1027; ii, iii, v(文化) | 這個遺址涵蓋法倫市和大銅山一帶的工業景觀。大銅山礦區為歐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採礦區,尤其是出產銅礦方面。採礦工作由9世紀開始,並在17世紀處於鼎盛期。該地區最突出的地方是其巨坑挖掘法(Stora Stöten)。除了採礦和工業遺產外,多個小型採礦地亦見證採礦社群的社經發展。[21] |
威堡廣播站[c] | ![]() |
哈兰省 57°06′00″N 12°23′00″E / 57.10000°N 12.38333°E |
2004 | 1134; ii, iv(文化) | 瓦爾貝里廣播電台建於1922年至1924年,為早期跨大西洋長波無線電報站,亦是現存唯一以前電氣技術建造的發射站。遺址包括由卡爾·阿克布拉德設計的新古典風格主樓,和127米(417英尺)高的發射鐵塔。發射塔在建造時為瑞典最高建築物。廣播站使用的前電氣無綫電發射器亞歷山德森交流發電機,到現時為止仍正常運作。[22] |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 ![]() |
北博滕省 | 2005 | 1187; ii, iii, iv(文化) | 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地弧綫為由挪威亨墨菲斯伸展至黑海,共穿越10個國家的一組三角測量點,總距離為2820公里。這組測量點是由德裔俄國科學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於1816年到1855年之間創建。斯特魯維在其中一段子午線進行精確的測量,以確立地球的大小和形狀。地弧最初共有265個測量地點組,而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測量點共34個,其中有4個位於瑞典,另外30個測量點分別位於挪威、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和烏克蘭。圖中為拉普蘭的尤普卡山(Jupukka),為其中一個測量點的所在地。[23] |
赫爾辛蘭帶裝飾的農舍 | ![]() |
耶夫勒堡省 61°42′26″N 16°11′45″E / 61.70722°N 16.19583°E |
2012 | 1282; v(文化) | 這個頂目包括耶夫勒堡省的7座原木農舍,由幾個富有的獨立農夫在19世紀建造。農屋擁有人委托本地藝術家在房屋內部繪畫,其中特製房間和節日專用建築的裝飾更加濃厚。農舍展示傳統建築工藝,而裝修呈現一種融入巴洛克和洛可可畫風的民間風格。[24]7座農舍分別位於博爾奈斯市鎮、于斯達爾市鎮的奧瓦諾克爾市鎮和瑟德港市鎮。 |
預備名單
除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之外,會員國可以持有一份她們可能會提名的預備名單。《世界遺產名錄》的提名只限於之前出現在預備名單上的遺產。截至2020年為止,瑞典的預備名單上共有1項遺產[25]。
* 多國共同遺跡
遺址 | 圖片 | 位置 | 入選年份 | UNESCO 資料 | 簡介 |
---|---|---|---|---|---|
系統生物學的崛起* | ![]() |
克鲁努贝里省和乌普萨拉省 | 2009 | 5491; vi(文化) | 這個多國共同提名的文化遺產涵蓋8個國家,共13個與現代系統生物學的基礎有關的遺址。瑞典部分則包含與卡尔·林奈一生有關的地點,包括出生地羅斯豪爾特村、林奈植物園、林奈博物館、烏普索拉植物徑、霍加達倫-納斯滕(Hågadalen-Nåsten)國家保護區、費博德莫森(Fäbodmossen)國家保護區、奧里克-菲里斯河(Årike Fyris)和林奈的哈馬比。[26] |
地理位置
另見
註腳
- 注譯
- 參考來源
- ^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7).
- ^ 2.0 2.1 2.2 Sweden.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7).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15th sess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2).
- ^ 卓宁霍姆宫. The Royal Palaces. [202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7).
- ^ Royal Domain of Drottningholm.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 ^ Birka and Hovgården.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Engelsberg Ironworks.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Rock Carvings in Tanum.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Gustafsson, Anders; Karlsson, Håkan. Places of Power: Control, Public Access and Authenticity at Rock Carvings in Tanum, Sweden and Val Camonica, Italy. Public Archaeology. Autumn 2008, 7 (3): 174–198. S2CID 145216618. doi:10.1179/175355308X383991.
- ^ Douglas Price, Theron. Europe Before Ro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3: 284 [2020-09-25]. ISBN 978-0-19-9914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 ^ 森林公墓—瑞典旅遊—北歐旅遊 - VisitNordic. The Royal Palaces. [202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1).
- ^ Skogskyrkogården.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Hanseatic Town of Visby.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 ^ Church Village of Gammelstad, Luleå.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Laponian Area.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The Laponian Area – Tysfjord, the fjord of Hellemobotn and Rago (extension)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Naval Port of Karlskrona.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Southern Öland.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High Coast / Kvarken Archipelago.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Mining Area of the Great Copper Mountain in Falun.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Varberg Radio Station.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Struve Geodetic Arc.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Decorated Farmhouses of Hälsingland. UNESCO. [2012-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Tentative Lists.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7).
- ^ The Rise of Systematic Biology. UNESCO.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