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話Sìn)為中國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1]。例如香港的九龍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台灣的笨港汛。與行政單位設置相同,汛的設置常是漢人開墾城市主要因素。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汛假借為訊,今所用汛地字,蓋譏詰往來行人處也。」譏詰為盤問[2]、責問[3]之意。部分海防重地汛亦有風候之意,因季風作季節性駐防,如明代陳子龍《明經世文篇.王司馬奏疏》:「嚴會哨以靖海氛:臣訪得番徒、海寇往來行劫,須乘風候。南風汛,則由廣而閩、而浙、而直達江洋;北風汛,則由浙而閩、而廣、而或趨番國。」

汛編制於明朝時設立,如明世宗嘉靖年間在廣東設南頭寨,下轄佛堂門大澳等六個汛地。清朝時歸漢人所屬的綠營,其上還有,其下有及堆[4],而所屬士兵世兵制,父死則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把總,統帥士兵由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設有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参考文献

  1. ^ 《醒世恆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報仇》:「或是汛地盜賊生發,差撥去捕獲。」;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一齣:「適在汛地,捉了一個面生可疑之人。」
  2. ^ 《孟子·梁惠王下》:「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3. ^ 《說文》:詰,問也。;《廣雅》:詰,責也。
  4. ^ 《臺灣文獻叢刊》. 第一八種《臺灣志略》. 李元春:設弁帶兵曰汛,(如汛千總署或汛把總署),僅安兵者曰塘,城內置兵宿守者曰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