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地人,意思是香港當地居民

明代之前入居香港地區,歷數代定居開業,落籍新地,遂轉籍廣東省廣州府,今稱廣府人,前英政府及香港政府稱之為「本地人(Punti)」。 清初復界後遷入者,清政府初給予客籍,享開墾者之優惠,即香港新界之「客家人(Hakka)」

歷史

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最早居民是越人金朝元朝時,漢人難民大量南逃,香港是其中一站。香港的圍頭人——侯、鄧、廖、文、彭也是當年南宋難民後代。其他本地人則是不同時期來到香港的漢族移民,很多是廣東四邑籍人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佔時期,大量香港人口死亡或逃亡離港,人口由1941年估計的約160萬大跌至1945年的約60萬。

二戰結束後香港重光,其後因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原因,大量中國大陸難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增三倍至1947年的約180萬。

香港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香港人口普查為1961年,該次數據顯示香港320萬人口中有一半皆在內地出生,而根據各年齡組別的本地及內地出生人口比例推算,當時有近8成人口為內地移民或內地移民的第二代(即父或母一方為內地移民)。

其後1970年後,中國經歷三反五反運動大躍進三年大饑荒上山下鄉運動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大批內地難民偷渡到香港[1]

港英政府遂決定實施抵壘政策。但至1970年代末,雖然非法進入香港邊境的內地逃港人士會被逮捕遣返,但仍有許多人成功進入界限街以南並取得香港身份,使得香港人口壓力倍增。港府1980年通過法例終止抵壘政策,並對非法入境者實施「即捕即解政策」。1982年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議定由內地來港定居者須持中國政府簽發的「單程證」,配額為每日75個加至1995年後的150個[2]

在香港的使用情況

本地人(Punti)已經成為香港法院和其他機關一個常用詞。

另見

參考來源

  1. ^ 誰是「香港人」:從香港移民史說起.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2. ^ 【單程證.觀點】審批權只屬中方? 先要正視中港出入境管理史. 香港01. 2017-12-01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