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子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好姓
姓氏
《百家姓》中无此姓
-1: 《百家姓》中无此姓
0: 《百家姓》中无此姓

《百家姓》中无此姓


子姓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古,后繁衍出多个。也作好姓[參 1],如妇好

历史

子姓始祖为玄囂之後[2]帝嚳之子[2][3]帝堯賜姓姬[4]帝舜賜姓子氏於商邑[參 2][5],其子居砥石,其孫遷居商丘[參 3],其母简狄有娀氏的女儿[參 4] ,因吞食一只玄鳥卵蛋[2]而怀上了就是日后商族的始祖。

姓氏分化

分支

此外還包括宋孔氏、祝其氏、韓獻氏、季老男氏、巨辰經氏、事父氏、皇甫氏魚氏中野氏、完氏、懷氏、不弟氏、冀氏牛氏司城氏、岡氏、近氏止氏朝氏、㪍氏、右歸氏、三㐾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鄭氏目夷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圍龜氏、既氏、據氏、磚氏、己氏成氏戎氏、買氏、尾氏、桓氏東鄉氏西鄉氏鍾離氏司馬氏鮮于氏等都是子姓的支流[4][11][12][參 5]

影響

注释

  1. ^ 曹定雲. 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3: 77–84. 
  2. ^ 2.0 2.1 2.2 《史記·五帝本紀》: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3. ^ 《禮記·祭法》: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4. ^ 4.0 4.1 《潜夫論·志氏姓》:昔堯賜契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薑,氏曰有呂,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帝乙元子微子開,紂之庶兄也。武王封之於宋,今之睢陽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韓獻氏、季老男氏、巨辰經氏、事父氏、皇甫氏、華氏、魚氏、而董氏、艾歲氏、鳩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懷氏、不弟氏、冀氏、牛氏、司城氏、岡氏、近氏、止氏、朝氏、㪍氏、右歸氏、三㐾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鄭氏、目夷氏、鱗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圍龜氏、既氏、據氏、磚氏、己氏、成氏、邊氏、戎氏、買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馬氏,皆子姓也。
  5. ^ 《史記·殷本紀》: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
  6. ^ 6.0 6.1 《左传·定公四年》: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
  7. ^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
  8. ^ 广韵
  9. ^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一》:昔衛荘公蒯瞶登城以望戎州,怒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其後,卒死於戎州已氏。夫地名人姓,謂之戎,何害荘公李鑾不可謂知所惡也」。
  10. ^ 《姓匯》
  11. ^ 《世本·氏姓篇》:東鄉氏,宋大夫東鄉為人之後;西鄉氏,宋大夫西鄉錯之後。
  12. ^ 《新唐書·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鍾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晉伯宗之後也。伯宗子州犂仕楚,食采於鍾離,因以為姓。楚漢時有鍾離眛,為項羽將,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潁川長社,為鍾氏。
  13. ^ 楊天宇. 禮記譯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83–584. 

參考資料

  1. ^ 商代的婦某的某可以省女旁,「好」可省略為「子」,甲骨學者對此無異議。丁山唐蘭認為是姓,而裘錫圭認為是族氏,曹定雲認為是國名或地名[1]
  2. ^ 《括地志·卷七·右洛南》:商州東南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嚳之子卨所封也;《帝王世纪·第四》:商契始封於商,在禹貢太華之陽,今上洛商是也。
  3. ^ 《世本·居篇》:契居蕃。昭明居砥石,復遷商。相徙商邱,本顓頊之虛;《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世本》曰:契居蕃。阚駰曰:蕃在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俗名之赤城,水曰赤水,非也。苻健入秦,據此城以抗杜洪;《水經注·卷十四·大遼水》: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
  4. ^ 《路史·卷二十九》:有娀,帝嚳次妃國,訛作嵩,殷武疏簡狄國,桀敗有娥之虛,蓋陝虢間,故世紀晋志桀敗於焦,淮南子有娥在不周北逺;《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一卷》:有娀在不周之北,長女簡翟,少女建庇,西王母在流沙之瀕,樂民。
  5. ^ 別子分出另立新宗而爲始祖,繼承別子的嫡長子就是新宗族的大宗。繼承父親的嫡長子就是小宗。有世世代代都不變的宗,是指別子的後繼人。以繼承別子的嫡長子為宗,這是世世代代都不變遷的。以繼承高祖的嫡玄孫為宗,這是超五代就要變遷的。尊敬祖先,所以要尊敬宗子。尊敬宗子,體現了尊敬祖先的意思[13]

參見

外部連結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子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