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
镂空(英语:openwork或open-work)是艺术、建筑及相关领域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通过在金属、木材、石头、陶器、布、皮革或象牙等固体材料上开孔、穿孔或缝隙而产生装饰的任何技术。[2]这种技术在许多文化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该术语相当灵活,既可用于建筑设计,也可用于在普通材料上进行切割或打洞。同样,使用模具铸造等技术在一个阶段创建整个设计,这在镂空作品中也很常见。虽然很多镂空作品的效果是依靠观众直接看到物体,但有些作品在镂空作品的后面放置了不同的材料作为背景。
种类
通常使用镂空的技术或风格包括纺织品中所有的花边和剪裁类型,包括安哥拉花边和许多其他类型。木头上的镂空工艺被用于各种类型的物品。镂空工艺在珠宝中一直被大量使用,尤其是为了节省昂贵的材料和重量。例如,Opus interrasile是古罗马和拜占庭珠宝中使用的一种装饰,用打孔器刺穿细金条。[3]其他技术使用模具铸造,或用金属丝或小金属条构建设计。基本上扁平的物体很容易用粘土或其他材料的模具来铸造,这种技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知道了,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的商朝之前。[4]在更大规模的金属制品中,锻铁和铸铁的装饰往往用到镂空。
斯泰基金属制品通常佩戴在人身上,或至少由马车携带,大量使用镂空,[5]可能部分是为了减轻重量。Sukashibori(大致翻译为“透视作品”)是日本术语,涵盖了许多在日本艺术中非常流行的镂空技术。[6]
在陶器中,如果排除筛子之类的器物(西方从古典时期就有镂空的底座),装饰性镂空长期以来一直是东亚陶瓷的主要特征,韩国陶瓷从很早就开始特别喜欢这种技术。[7]在18世纪之前的欧洲陶瓷中很少使用它,当时主要使用格子面板的设计在洛可可式陶瓷“篮子”中流行,后来在英国银托盘中也很流行。镂空部分可以通过在烧制前切割成传统的实体来制作,也可以通过使用粘土条来制作,后者通常在模仿松散的柳条制品时使用。在玻璃中,镂空不太常见,但壮观的古罗马笼形杯将其用作装饰性外层。
某些类型的物体自然适合甚至需要镂空,这样可以让空气流过屏风、炉子或香炉、绒球、[8]洒水器、通风格栅和面板,以及供暖系统的各个部分。对于外部幕墙,镂空设计允许向外看,但不能向内看。对于大门和其他类型的幕墙,需要安全性,但也可能需要可视性。
建筑学
在建筑中,镂空有多种形式,包括窗饰、栏杆和女儿墙,以及多种屏风。在伊斯兰世界特别常见的各种屏风类型包括石材贾里和木头等同物,如马什拉比亚。壁炉和钟楼通常包括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元素,以便在远处听到声音,而且这些通常被用作装饰用途。在哥特式建筑中,一些整个尖顶都是镂空的。沙特尔大教堂西侧的两个尖顶中,较晚的一个大部分是镂空的。除了石头和木头之外,材料的范围还包括砖,它可用于窗户(通常不上釉)和屏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建筑也被描述为镂空。在这里,镂空结构对工程至关重要,它不仅减轻了重量,还减少了风阻。[9]
从14世纪早期弗莱堡大教堂的尖顶开始,其中穿孔的石雕由铁箍固定在一起,根据罗伯特·博克的说法,镂空尖顶代表了“哥特式结构倾向的激进但合理的延伸”。[10]安东尼奥·高迪在巴塞罗那圣家堂的18个镂空尖顶代表了这种哥特式趋势的产物。由高迪于1884年设计并开始建造,直到21世纪仍未完成。
图片集
-
中国青铜斧头,商代
-
铸造的卢里斯坦青铜镂空针头,伊朗,约公元前1000 – 650年
-
凯尔特装饰性金镶嵌,约公元前 420 年
-
青铜扣,格鲁吉亚,公元1至4世纪
-
日本华盖仪式祭祀旗帜,镀金青铜,7世纪
-
东大寺,8世纪
-
带镂空盖子的香盒,韩国,高丽王朝,11–12世纪,青铜
-
波斯香炉,约11世纪
-
法国,1220 – 1240
-
埃塞俄比亚游行十字架的头像,13或14世纪
-
象牙箱子,伊斯兰西班牙或埃及,13或14世纪
-
中国木漆屏风
-
来自伊朗的钢匾。一套8件中的一件,可能用于固定在木头上,可能在皇家陵墓中,17世纪
-
镂空六角形碗,约1731 – 1752,日本,艺术家不详,釉上彩炻器
-
美国椅子,1760 – 80,由托马斯·齐本德尔设计
-
带镂空把手的莲花杯,中国,大概公元19世纪,犀牛角
-
日本翼刀,19世纪初
-
非洲舞者的头饰,木头
建筑图集
参考资料
- ^ British Museum Ref:1994,0408.29
- ^ "Openwork." Grove Art Online, Oxford Art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May 26, 2015, subscription requir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ir article reads, in full: "Any form of decoration that is perforated". OED "Openwork", 1, where all examples cited from earlier than 1894 are hyphenated, though this is now less common than the single word.
- ^ Diane Favro, et al. "Rome, ancient, s 5, ii." Grove Art Online. Oxford Art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May 27, 2015, subscription required
- ^ Department of Asian Art.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Bronze Age of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0–. (October 2004)
- ^ Timothy Taylor. "Scythian and Sarmatian art." Grove Art Online, Oxford Art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May 27, 2015, subscription required
- ^ Tokyo National Museum. 和英対照日本美術鑑賞の手引(An Ai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Art). 1976: 132/133. (revised edition; 1964 first ed.), p.132/133
- ^ Whitfield, Roger (ed), Treasures from Korea: Art Through 5000 Years, p. 68, 1984,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ISBN 0-7141-1430-8, 9780714114309. Openwork bases and pedestals "becam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dominant forms in ceramics" in the Gaya confederacy period.
- ^ Aftel, mandy, Fragrant: The Secret Life of Scent, 2014, Penguin, ISBN 1101614684, 9781101614686, p. 1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arriss, Joseph. The Eiffel Tower:Symbol of an Age. London: Paul Elek. 1975: 63. ISBN 0236400363.
- ^ Robert Bork, "Into Thin Air: France, Germany,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Openwork Spire" The Art Bulletin 85.1 (March 2003, pp. 25–53), p 25.
- ^ The whole pie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C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