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短指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短趾症
幾種不同型態的短趾症
类型dysostosis[*]hand congenital deformity[*]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醫學遺傳學
ICD-11LB75
ICD-10Q68.1
ICD-9-CM755.2-755.4
DiseasesDB29782
Orphanet294937、​294937、​69028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短指症(Brachydactyly)又名短趾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主要症状为手指腳趾中的跖骨短小甚至消失。A-1型短指癥發病與於2號染色體長臂上的IHH基因有關,一般以第四跖骨短小者居多,也偶有發第一跖骨短小症等。患病者以正常人姿勢走路,第四跖骨則容易受累[1]

成因

一般患者幼年時五指可以正常發育,但長到7~8歲以後第四蹠骨過早閉合以致停止生長,同時其他趾骨正常發育,造成發育畸形。該病是由於趾骨發育異常,並非後天所致,其中無論與鞋挤压、外伤等都不是根本病因,遗传才是主要病因。母親與子女同為病患的情況很普遍,一般多發于女性、单侧多于双侧,而左右分別則不大。

發現

該病是於1903年發現,符合孟德爾遺傳學遺傳性疾病[2]

200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主任贺林教授带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精神病和人类遗传学联合研究室」經過深入研究,并在中国贵州湖南等偏僻深山、山村发现、收集的A-1型短指症的三大家族系列的基因,最終把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特定区域。其後与香港大学陈振胜研究组合作,发现了导致BDA1的IHH基因突变(E95K)破坏了骨骼组织Hedgehog蛋白與PTCH1和HIP1的相互作用,然後通过分析人工构建的E95K突变小鼠模型,發現该蛋白所传递的信号能力及范围被认为与其受体PTCH1和拮抗剂HIP1相互作用的强弱有关,而这種作用又与该蛋白在细胞外形成的浓度梯度有关。[3] 该基因发生致病突变后使这种浓度梯度及一系列的相互作用紊乱,最终导致指节严重缩短以致完全消失,發生骨骼发育畸形[4][2]

2001年,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導致A-1型短指(趾)症IHH基因的克隆

拓展

研究成果描述了A1型短指症產生的分子机制,并发现IHH基因可能参与指骨的早期发育调控,發現了IHH基因在骨骼生长发育中的作用。IHH負責影響細胞生長的基因,它將影響細胞生長的訊息傳遞到新細胞,然後新細胞接收訊息後生長。

病害

  • 該病雖然沒有直接的致死性,所以一般沒有動手術的必要,但一般會造成外观和心理上的影响和伤害。
  • 此种先天畸形对行、跑、走、弹跳等足部動作的完成有一定影響,亦常造成足部骨折、继发畸形、足底应力分布不勻。
  1. 第四跖骨短小患者一般都并患有前足横弓塌陷、足底有胼胝体,以致足部疼痛。
  2. 而第一跖骨短小畸形使足掌负重点转移到第二跖骨头,但由於第二跖骨纤细易造成骨折。有時局部第二跖骨头局部也有胼胝体形成。
  • 由于第四趾的畸形不能承擔重量,以致会上翘,鞋子、襪子極易磨損。

治療

目前流行有兩種治療手段:

  1. 手術開刀把蹠骨鋸斷再拉長,缺點是會留下傷疤,有痛楚。
  2. 植骨。但一般患者很难接受。
  3. 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截骨延长蹠骨,優點是不留疤痕,但有缺點是治療時間長,一般需要3個月。

種類

短指症有以下幾種類型:

種類 OMIM 基因 基因座 別稱/描述
Type A1, BDA1 112500 IHH BDA1B 5p13.3-p13.2, 2q33-q35 BDA1是個體染色體遺傳性疾病,症狀包括:短指、缺乏跖骨、有額外的腕骨尺骨發育不全或缺乏、掌骨過短。
Type A2, BDA2 112600 BMPR1B GDF5 20q11.2, 4q23-q24 為十分罕見的類型,食指與第二根腳趾跖骨過短。
Type A3, BDA3 112700 又稱Brachymesophalangy V 或Brachydactyly-Clinodactyly.
Type A4, BDA4 112800 又稱Brachymesophalangy II與V 或Brachydactyly Temtamy type
Type A5, BDA5 112900
Type A6, BDA6 112910 又稱Osebold-Remondini症候群
Type A7, BDA7 又稱Smorgasbord型[5]
Type B, BDB (or BDB1) 113000 ROR2
Type C, BDC 113100 GDF5 20q11.2 又稱Brachydactyly Haws型
Type D, BDD 113200 HOXD13 2q31-q32 俗稱「棍狀拇指」(clubbed thumbs)
Type E, BDE 113300 HOXD13 2q31-q32
Type B and E 112440 ROR2 HOXD13 9q22, 2q31-q32 又稱 Ballard症候群或Pitt-Williams畸形
Type A1B, BDA1B 607004 5p13.3-p13.2

資料來源

  1. ^ 林翔宇. Brachydactyly;BD.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樊醒民. 我国科学家揭开短指症致病之谜. 甘肅日報.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3) (中文(中国大陆)). 
  3. ^ 上海交大成功破解短指症致病机理. 东方网-文汇报. 2009年3月2日 [2020年9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14日) (中文). 
  4. ^ 賀林. Nature:破解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Nature. 2009-3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5. ^ Meiselman SA, Berkenstadt M, Ben-Ami T, Goodman RM. Brachydactyly type A-7 (Smorgasbord): a new entity. Clin. Genet. 1989, 35 (4): 261–7. PMID 2714013. doi:10.1111/j.1399-0004.1989.tb0294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