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柏林愛樂廳

坐标52°30′36″N 013°22′12″E / 52.51000°N 13.37000°E / 52.51000; 13.370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林愛樂廳
Berliner Philharmonie
音樂廳的入口
概要
状态使用中
類型音樂廳
建築風格建築理性主義[*]
地點 德国柏林蒂爾加滕
地址Herbert-von-Karajan-Straße 1, 10785 Berlin
坐标52°30′36″N 013°22′12″E / 52.51000°N 13.37000°E / 52.51000; 13.37000
起造1960年9月15日[1]
竣工日1963年10月15日[2]
启用1963年10月15日[2][3]:23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漢斯·夏隆
保护情况建成遗产[*]
网站
https://www.berliner-philharmoniker.de/philharmonie/
地圖
地图

柏林愛樂廳(德語:Berliner Philharmonie)是一座位於德國柏林的音樂廳,列名世界百大廳院之一,亦是柏林爱乐乐团的主要表演場地。[4]愛樂廳因其音響效果和建築結構而著名,內部又可分為席位共2,440席的大廳(Großer Saal),以及席位1,180席的室內樂廳(Kammermusiksaal)。

地理位置

音樂廳坐落於蒂爾加滕的南緣,前柏林圍牆的西方。

建築特色

設計者漢斯·夏隆如此闡述自己的觀念與構想:「將樂團與指揮擺在中央,為的是消除過去臺上與臺下的分隔形態。創造者(樂團)與聆賞者團團聚在一起,使人、音樂與空間建立一個新的關係基礎。」[3]:23舞臺位於大音樂廳的最底部,觀眾席則按梯田式的分佈落於四周,形成所謂的「葡萄園式」。此外天花板也並非平面,而是拔尖的,有如帳篷一般的設計。廳室的設計意在使音響從中央深處擴散,向四面八方傳達至聽眾。在理論上,這樣的席位分佈(與傳統的鞋盒式音樂廳,例如維也納金色大廳)相比,在各位置之間的聽覺感受更能趨向一致。又廳內懸吊由君特·希曼克(Günter Symmank)設計的的球形吊燈,每盞燈都包含72個五角形的多胺形葉,旨在投射出勘比自然光的光芒,對各角落觀眾的視覺刺激也因此而降到最低程度[3]:24

做為一個現代的演出場地,愛樂廳在硬體方面的設想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包括票房、衣帽間、樂團練習室、辦公室、團員休息室、樂器儲藏室、廣播與唱片錄音室、音樂圖書館等一應具全。大廳右側亦設有管風琴,由徐克(Schuke)公司製造。

在舞臺方面,運用了複雜的機械設計,例如指揮位置前方的升降機可以同時運送二架演奏型鋼琴,整個舞台廣達330平方米的空間,足以製作勋伯格《古雷之歌》(Gurrelieder)這樣的超大型作品。

參考資料

參照
  1. ^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11). blogspot.com. 2009-11-28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2. ^ 2.0 2.1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26). blogspot.com. 2010-01-08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3. ^ 3.0 3.1 3.2 岳尊. 吳心柳 , 编. 音樂與音響 第二期. 柏林愛樂音樂廳 (台北市). 1973. 
  4. ^ Beranek, Leo. Concert Halls and Opera Houses: Music, Acoustics, and Architecture. 2nd ed. Springer. 2003. ISBN 978-038795524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