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Joleenpan/my translation (1)
致德克薩斯州人民和全世界的美國人是一封由阿拉莫之戰中德克薩斯軍隊的長官威廉·B·特拉維斯於1836年2月24日寫給墨西哥德克薩斯州的移民的一封公開信。這封信被譽為「挑戰宣言」[1]和"美國愛國主義傑作",[2] 是德克薩斯州的學童歷史教育的一部分。[3]
2月23日,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阿拉莫使團被安東尼奧·洛佩斯·德·聖安娜將軍率領的墨西哥軍隊包圍。特拉維斯擔心軍隊人馬不足,無法承受襲擊,於是寫了這封信,尋求支持者的增援。 這封信以特拉維斯的「要麼勝利!要麼死亡!」的誓言結束。這種情緒一直被歷史學家褒貶不一。
這封信最初交給了信使阿爾伯特·馬丁,馬丁將這封信帶到了七十英里外的岡薩雷斯鎮。 馬丁添加了幾則後記來鼓舞阿拉莫士兵的士氣,然後把這封信遞給了朗塞洛史密瑟斯。 史密瑟斯又添加了一些自己的附言,並將信送到原定目的地聖費利佩德奧斯汀。 當地出版商印刷了超過700份信件的複印本。 信件內容也出現在德克薩斯州的兩家主流報紙上,最終在全美和歐洲各地刊登。 一些人響應了這封信的號召,德克薩斯州和美國各地的人開始聚集在岡薩雷斯。 90人中,有32人成功抵達了阿拉莫。而這些人形成了軍隊的核心力量,最終在聖哈辛托戰役中擊敗了聖安娜。
在德克薩斯革命結束後,原始信件被送到了阿拉巴馬州的特拉維斯家。1893年,他的一個後代將這封信以85美元(今2,315 美元)賣給了德克薩斯州 。[4] 幾十年來,它一直在德克薩斯州立圖書館展出。 原來的信件現在受到保護,並且在特拉維斯的肖像下展示了一份副本。
背景
1824年的墨西哥憲法放寬了該國的移民政策,允許外國人在墨西哥德克薩斯等邊境地區定居。於是人們紛紛湧向該地。 一項1834年的人口普查估計德克薩斯州的人口為7,800名墨西哥人,30,000 英語為母語的人主要來自美國。[5][Note 1] 這些移民中有威廉·巴雷特·特拉維斯,他是阿拉巴馬州的本地人,曾擔任過教師,報紙出版人和律師。[6] 作為一個狂熱的書蟲,特拉維斯經常在一天內讀完一部小說。 他的品味主要包括騎士文學冒險和歷史故事,尤其是沃爾特司科特爵士和班傑明迪斯雷利的小說以及希羅多德的歷史作品。[7] 歷史學家推測特拉維斯所選擇的閱讀內容可能會影響他的行為—特拉維斯以其誇張而又戲劇化的個性而聞名。[8]
1831年5月,特拉維斯在德克薩斯阿納瓦克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9] 幾乎同時,他和他的法律合作夥伴派屈克·傑克,與當地軍事指揮官胡安·戴維斯·布拉德伯恩發生了衝突。[9] 他們隨後的行動都進一步導致了1832 阿納瓦克騷亂。 根據歷史學家 威廉·C·戴維斯的說法,布拉德本"反應過激,並使當地的兩個英雄對他們自己的行為感到不滿,否則人們並不太願意制裁他們"。[10] 布拉德本被迫離職,並逃離德克薩斯州。[9]
阿納瓦克騷亂恰逢墨西哥內戰。 德克薩斯人和支持聯邦政府的人結盟,主張州政府發揮更強大的作用,反對中央政府將制定的政策放在國家等級上。聯邦主義者占了上風,他們支持的將軍安東尼奧·洛佩斯·德·聖安娜當選為總統。1835年,聖安娜開始鞏固政權。作為回應,聯邦主義者在墨西哥的幾個州發動了武裝叛亂。特拉維斯是中央集權主義的死敵,在1835年6月領導了對阿納瓦克的進攻,並迫使墨西哥駐軍投降。許多德克薩斯州的移居者認為特拉維斯的行為是輕率的,所以他被迫道歉。雖然墨西哥政府發布了逮捕他的逮捕令,但地方當局沒有執行。[11]
隨著聖安娜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獨裁者,德克薩斯人也對政府愈加不滿。十月,德克薩斯革命開始了,代表們任命了一個臨時政府。特拉維斯被任命為新正規軍中校 ,並被要求組建一個騎兵連。[12] 他參加了在拜克斯圍攻,在那裡,他被證明是"一種衝動,偶爾不服從的,軍官"。[13]
到1835年底,德克薩斯人驅逐了所有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墨西哥軍隊。因為堅信戰爭已經結束,許多德克薩斯人從軍隊辭職回家。[14]一月,臨時政府基本崩潰。儘管政府的任何一個部門去干預另一個部門都缺乏權威性,立法機關仍然彈劾了州長亨利·史密斯,他後來又解散了立法機關。在德克薩斯州,沒有人能夠完全確信到底誰是負責人。[15]
甚至當德克薩斯州政府權力下降,還有流言傳聖安娜將親自率領軍隊入侵德克薩斯州平息叛亂。[16] 儘管這一事實,得州的軍隊勢力仍在繼續減弱。 德克薩斯州的移民者在爭取獨立還是回歸墨西哥聯邦政府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這種思想上的混亂使得一些移民者選擇繼續留在家裡或者返回老家。[3] 不到100名得州士兵仍然駐守在聖安東尼奧·德拜克斯(今聖安東尼奧,德克薩斯州)的阿拉莫特派團。他們的指揮官詹姆斯·C·尼爾擔心他的小軍隊無法承受的墨西哥軍隊的攻擊。[17]史密斯州長響應尼爾一再提出的增援要求,派特拉維斯和30人前往阿拉莫,他們於2月3日抵達。[18] 當時大多數德克薩斯人,包括特拉維斯,都認為離墨西哥入侵還有幾個月.[19]
信的內容
2月11日,特拉維斯接受了阿拉莫駐軍的指揮權利,當時尼爾獲批了休假。[20][Note 2] 2月23日,聖安娜率領大約1500名墨西哥士兵抵達拜克斯。[21] 這150位德克薩斯士兵對這一發展毫無準備。[19][22] 當他們趕到阿拉莫時,德克薩斯人民迅速將牛群趕到院落,在附近的房子裡搜索食物。[23][Note 3] 墨西哥軍隊發起了阿拉莫之圍,並升起了一面血紅色的旗幟,象徵對敵人絕不仁慈。 特拉維斯則用阿拉莫最大的大炮來引起爆炸回應。[21]
圍攻的第一個晚上很安靜。 第二天下午,墨西哥炮兵開始射擊阿拉莫。 墨西哥上校胡安·阿爾蒙特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轟炸擊中了阿拉莫的兩支槍,包括巨大的18磅大炮。德克薩斯州人民迅速將這兩種武器送回組織。[24] 不久後,特拉維斯寫了一封公開信, 請求"德克薩斯州及世界上所有美國人"的增援。
致德克薩斯人民和全世界的美國人:
同胞們,我軍被聖安娜軍下的一千多名墨西哥人圍困了。我軍連續遭受了24小時的轟炸和大炮轟炸,但是沒有一人喪生。敵軍要求我方投降,不然,如果他們攻占了要塞,我軍就在劫難逃。我用炮彈回答了這個要求,我們的旗幟仍然自豪地從牆上飄舞。我軍永遠不會放棄或撤退。然後,我呼籲你們以自由、愛國主義以及美國人所珍視的一切美好人格的名義,全力以赴地幫助我們——敵人每天都在得到增援,毫無疑問,他們在四五天內將增加到三四千人。如果這個呼籲被忽視,我也決心儘可能在戰場上戰鬥得更久,像一個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和國家的榮譽一樣——去凱旋或戰死。
威廉·巴雷特·特拉維斯
康德中尉指揮官
附:主站在我們這邊。敵人出現的時候,我們連三蒲式耳(容量單位)的玉米也沒有。但從那以後,我們在廢棄的房屋裡找到了八九十蒲式耳的玉米,牆裡還有二三十蒲式耳的牛肉。
信的流轉
特拉維斯把這封信託付給信使阿爾伯特·馬丁,他騎了一夜的馬,以最快的速度行駛70英里(110公里)到達最近的城鎮岡薩雷斯。[26] 在途中,馬丁增加了兩則附錄。第一則傳達了馬丁的擔憂,即墨西哥軍隊已經襲擊了阿拉莫 ,並以「趕緊行動起來吧!你們可以更快的!」收尾。[Note 5][27] 第二則附錄更難讀懂,因為該信後來被沿著一行文字摺疊起來。 此後,這封信一直沿著摺痕的摺疊,有幾個詞被磨損掉了。[28] 然而,這封信的要點是阿拉莫人民已經決定行動起來,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寧可去死。而馬丁旨在收集增援部隊並儘快返回。[27]
在岡薩雷斯,馬丁把這封信交給了朗塞洛史密斯爾。[29] 當墨西哥軍隊抵達拜克斯時,史密斯爾立即出發前往岡薩雷斯。特拉維斯可能已經派他作為官方信使,或者也有可能他已經獨自前往那裡去警告鎮裡的人們。[30] 史密斯爾又在馬丁的消息下加了一些自己寫的內容,鼓勵人們在岡薩雷斯匯合去救濟在阿拉莫的德克薩斯人民。[27]
離開前岡薩雷斯,史密瑟斯給了一封信給安德魯·龐頓,即城鎮的市長。 第二封信可能就是史密斯爾去岡薩雷斯的原因,或者也可能是馬丁寄來的信的內容改寫。[31] 副本寫道:
致德克薩斯州的所有居民:
簡而言之,拜克斯有2000名墨西哥士兵,阿拉莫有150名美國人。 塞斯馬(地名)就在前方,即使做最好的打算,他們也絕不會對敵軍心慈手軟。如果每個人都不能有所作為,阿拉莫的每個人都會被謀殺。 他們的規定不超過8天或10天。 他們說他們會誓死捍衛它,要不就英勇犧牲。 供給品,彈藥或者士兵,要不然就讓你們的士兵在堡壘中被謀殺。 如果你不出現,德克薩斯州將不復存在。 我於23日下午4點離開拜克斯。 按順序 W.V. 特拉維斯
龐頓將史密斯爾這封信的副本發給上校亨利·拉凱,即納科多奇警戒和安全委員會指揮官。拉凱保存了他收到的信,並寄給路易斯安那州那契托什的德克薩斯州警戒和安全事務委員會主席約翰·西布利博士一份,並附上了他的意見。[32]
史密斯拼命騎車,不到40小時就把特拉維斯的信送到了聖費利佩·德奧斯汀。在匆忙組織的一次會議上,城鎮領導人通過了一系列決議,承諾向阿拉莫捍衛者提供援助。會議的結果連同特拉維斯的那封信的複印件一起印在大報上。報紙出版商約瑟夫·貝克和托馬斯·博登在分發完最初印出的所有200份信件後,又做了至少四份拓本,結果又複印了500多份。[32][33] 他們最後的印刷品包括州長亨利·史密斯發出的消息,他敦促殖民者「立刻去幫助被圍困的同胞,不允許他們被僱傭軍的敵人屠殺……我呼籲所有擁有武器的人一刻都不要耽擱地團結起來,要不然或15天內德克薩斯州中心將成為戰爭中心。"[34] 3月2日,這封信刊登在《得州共和報》上。 它還在三天後出現在其他主流的德克薩斯州的報紙:電報和德克薩斯船級社上。 這封信是最終在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轉載。[33]這封信最終在整個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再版。[24]
註解
- ^ 相比之下,1825年,德克薩斯州的人口約有3,500名墨西哥人後裔,幾乎沒有講英語的定居者。 (Edmondson (2000), p. 75.)
- ^ 已經聚集在阿拉莫的志願者們不接受正式軍官特拉維斯的任命。 他們選擇詹姆斯鮑伊為他們的指揮官。 直到2月24日凌晨,鮑伊因疾病而昏倒之前,鮑伊和特拉維斯共同指揮。在那之後,特拉維斯獨自指揮。(Hardin (1994), pp. 117–20.)
- ^ 許多聖安東尼奧·德拜克斯的居民在得知墨西哥軍隊正在逼近時選擇逃離,留下城裡大部分都空蕩蕩的房子。 (Edmondson (2000), p. 301.)
- ^ 「我永遠不會屈服或退卻」曾經被強調過一次,而「要麼勝利!要麼死亡!」則被強調了三次。 (Green (1988), p. 492.)
- ^ 當馬丁離開阿拉莫時,他聽到了炮火。 (Green (1988), p. 493.)
- ^ 阿拉莫的許多人認為將軍華金拉米雷斯和塞斯馬指揮墨西哥軍隊,並且聖安娜將很快到達,並擁有增援軍。 (Edmondson (2000), p. 349.)
參考文獻
- ^ Stanley, Dick, Remembering Our Roots; As Independence Day nears, some may try to forget the Alamo., The 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Austin, TX), March 1, 2000: B1
- ^ Petite (1998), p. 88.
- ^ 3.0 3.1 McEnteer (2004), p. 16.
- ^ 1634–16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Addenda et Corrigenda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7. 1700–17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2. 1800–pres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Consumer Price Index (estimate) 1800–. [2024-02-29].
- ^ Manchaca (2001), pp. 172, 201.
- ^ Green (1988), p. 484.
- ^ Green (1988), p. 486.
- ^ Roberts and Olson (2001), p. 156.
- ^ 9.0 9.1 9.2 Green (1988), p. 485.
- ^ Davis (2006), p. 86.
- ^ Todish et al. (1988), p. 6.
- ^ Green (1988), p. 489.
- ^ Green (1988), p. 488.
- ^ Hardin (1994), p. 91.
- ^ Todish et al. (1998), p. 31.
- ^ Hardin (1994), p. 98.
- ^ Hardin (1994), p. 109.
- ^ Hardin (1994), p. 117.
- ^ 19.0 19.1 Hardin (1994), p. 121.
- ^ Todish et al. (1998), p. 32.
- ^ 21.0 21.1 Todish et al. (1998), p. 40.
- ^ Edmondson (2000), p. 299.
- ^ Edmondson (2000), p. 301.
- ^ 24.0 24.1 Todish et al. (1998), p. 42.
- ^ Green (1988), p. 492.
- ^ Green (1988), p. 499.
- ^ 27.0 27.1 27.2 Green (1988), p. 493.
- ^ Green (1988), p. 498.
- ^ Petite (1998), p. 89.
- ^ Green (1988), p. 500.
- ^ 31.0 31.1 Green (1988), pp. 503–4.
- ^ 32.0 32.1 Green (1988), p. 504.
- ^ 33.0 33.1 Green (1988), p. 505.
- ^ Petite (1998), p. 90.
來源
- Davis, Joe Tom. Legendary Texians 1. Austin, TX: Eakin Press. 1982. ISBN 0-89015-336-1.
- Davis, William C. Lone Star Rising.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1-58544-532-5. originally published 2004 by New York: Free Press
- Edmondson, J.R. The Alamo Story-From History to Current Conflicts. Plano, TX: Republic of Texas Press. 2000. ISBN 1-55622-678-0.
- Green, Michael R. To the People of Texas & All Americans in the World. South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pril 1988, 91: 504 [June 17, 2015].
- Hardin, Stephen L. Texian Iliad.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 ISBN 0-292-73086-1.
- Lindley, Thomas Ricks. Alamo Traces: New Evidence and New Conclusions. Lanham, MD: Republic of Texas Press. 2003. ISBN 1-55622-983-6.
- Manchaca, Martha. Recovering History, Constructing Race: The Indian, Black, and White Roots of Mexican Americans. The Joe R. and Teresa Lozano Long Series in Latin American and Latino Art and Culture.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1. ISBN 0-292-75253-9.
- McEnteer, James. Deep in the Heart: The Texas Tendency in American Politics. Portsmouth, NH: Praeger Publishers. 2004. ISBN 978-0-275-98306-2.
- Petite, Mary Deborah. 1836 Facts about the Alamo and the Texas War for Independence. Mason City, IA: Sava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ISBN 1-882810-35-X.
- Roberts, Randy; Olson, James S. A Line in the Sand: The Alamo in Blood and Memory. The Free Press. 2001. ISBN 0-684-83544-4.
- Schoelwer, Susan Prendergast. Alamo Image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a Texas Experience. Dallas, TX: The DeGlolyer Library and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87074-213-2.
- Todish, Timothy J.; Todish, Terry; Spring, Ted. Alamo Sourcebook, 1836: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Battle of the Alamo and the Texas Revolution. Austin, TX: Eakin Press. 1998. ISBN 978-1-57168-152-2.